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学者的若干观点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1:59 | 只看该作者
杨照:我觉得大陆的思想氛围,给我很强烈的冲突或者是震撼。但是说老实话我以为经过这么多年,这样的改革开放会取消饥渴,可是真的来到这个社会,我会很清楚的知道,这个社会还有很大的饥渴。但是我会有点担心,容我站在一个朋友的立场上诚实地说,我会觉得这种饥渴是大家对于答案的饥渴。大家都会一直不断地想要赶快找到答案,我也认为这个时候找到答案,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我还想给一个劝解。
6月我来北京的时候,跟许知远有一点交谈。让我很惊讶的是,青年人冲动跟焦虑的,都是他们觉得我们应该得到一个抽象的答案,抽象的答案就在那里,希望有人引导他们。或者是自己走到那条路,找到抽象的答案。不管是从学习上或者是我个人的经验上来看,我真的得到的是你不可能这样子追求一个抽象的答案。唯有的方法就是,你先要看到足够的光,或者你先必须要打开够多的窗口,这个时候真正的当务之急其实是打开窗口,让各式各样的窗口都能够打开。
这边的年轻人已经经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他们已经也有很多窗口了。他们以为窗口够了,我们赶快利用投进来的光去找到答案。我没有那么大的把握,我会觉得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花一点点时间去确认,到底在这个社会有多少光,我们对人类纪念的多样性,我们到底理解到什么样的程度。或许花一点点时间,对这方面做一点检讨和整理,让我们过去陌生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再进来,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来想如何追求答案,或许会不用那么焦虑,那样来得答案或许会更亲切一点。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3:0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学者林谷芳:传统文化热反映心灵不安稳
[url=http://book.QQ.com2007]http://book.QQ.com2007[/url]年03月19日
  北京青年报  



■摄影/丁杨


台湾大学者知名作品大陆首印 接受采访畅议世事———
在大陆,跟人提起林谷芳,对方通常会有两种反应,要么是一脸的茫然,要么会瞬时变换出一种如遇知音般的崇拜和惊喜。
因为中国青年出版社引进的《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首发,终于见到林谷芳时,记者明白了这两种反应背后的原因。作为一个禅者长时间的隐居修行,之后投身社会,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又大多局限于音乐和严肃文化评论领域,林谷芳虽然已经是第101次往返海峡两岸,但与一般读者的因缘,却始于这本以禅者的眼睛注视男女问题的小书。
采访林谷芳,是在东四十二条胡同里的一个老茶馆里。空寂无人的中式茶座,微凉的风从推开的雕花窗户外吹来,让人时刻保持清醒,极适合与一个智者的对谈。一旦你能够潜下心来进入他书中的世界,与这位无论冬夏,始终一衲的白衣长者攀谈,大概谁都不能否认自己所受的吸引,仿佛有一种平和的睿智之“气”,自他的身上源源而来,令人浮躁之心顿扫。
回避男女禅就不通透
说男女
这次进入大陆的《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是林谷芳一本谈两性关系的小书,书中多次提到一个“婆子烧庵”的公案:有一老婆子,供养某位僧人二十年,平时常请一个二八女子送饭服侍。一天晚上,她要这少女抱紧僧人,并挑逗地问他:“这时的感觉如何?”僧人并无所动,反而以“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作为答复。隔晨,这二八女子如实将情形转述给老婆婆;老婆婆喟然长叹,并曰:我二十年只供养了一个俗汉!遂“遣僧烧庵”。
记者:你在书中多次提到“婆子烧庵”的故事,对于这段公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我很好奇,如果从一个禅者的角度,您会怎么解读呢?
林:公案是没有固定答案的,在生命的不同阶段,对于同一公案,一个人可能因触动不同,会有不同答案。“婆子烧庵”如果从密宗的角度,也就是生命能量的角度来看,一个修行者,如果连美女投怀都没有能量生起,说明他连变成佛的能量都没有。而从禅的角度,至少可以有两个角度去理解,第一个角度是当另一个生命有了问题时,你能那样冷然以对吗?第二个角度是比较深的层次,禅讲的是应对万物时,随缘不动,如果摈除外缘,视而不见,就不需要学禅,前面谈的是慈悲心,这里讲的是一个禅者,已经没有了智慧的不动,他的这种态度就是背离禅的,这种修行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婆子才会把他赶出去。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3:55 | 只看该作者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作为一个禅者还要关照男女问题的原因,如果我把某些问题摈除在禅之外,那么禅就不是道了。在习禅的关照上,变成某些问题不是关照对象,这个禅就不全面了,不通透了。
记者:你说在人类所有的感情中,爱情是缘起性最强的,它倏忽而来倏忽而去。那么是不是说不可能有永恒的爱情?
林:我的意思是爱情要回到人的本性去看,人是一个有机体,如果把某些情感、行为用某些想法概念附在上面,是人的迷失。感情有它的面相,特质,就像人类有它的精神层面,也有吃喝拉撒一样,永远有一个对应。也因此每一个人的爱情都不一样,并不因为所谓的不纯粹,就减损了它的价值,就像人不可能有一种人叫纯粹的人。
于丹好比林清玄似是而非
说于丹
今年春节,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上讲述《庄子》心得,在传统文化经史热上加了一把火。人们对老庄感兴趣,有人开始习禅,在现在这样的竞争社会里,很多人在为生存而奋斗,他们还有可能达到超脱的境界吗?林谷芳谈了自己的看法。
记者:《于丹<庄子>心得》一书,现在大陆非常畅销。不知您看过这本书吗?
林:我这两天一直听到她的名字。在报纸上还看到描述她签售新书时的情景。但我没看过她的书。
记者:于丹走红后,有人指责她讲得太浅,也有些是针对她的行为本身的,因为于丹曾说:“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淡薄为大,因为只有超越了所有的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感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但是于丹签售《于丹<庄子>心得》,一签十几个小时,有人认为,如果从对待功名利禄的角度来看,于丹并没有真正得到庄子的心得。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林:十几年前,台湾的作家林清玄也写过类似的作品。有一次我曾和台湾佛光山道场出版社的总编辑提到这个问题,我说,我不反对这种浅的东西,因为文化的生态应该有不同的层次才丰富。就像我去年来时,大陆红的还是易中天,但今年来就是于丹了。林清玄在书里告诉人们要简单过日子,他却用台币5000万买了房子,一个月交的贷款就是30万。当时,我对那个总编辑说,你们出他的书,难道不心虚吗?
我说我不是教条,但我觉得总要有点内外的统一性。后来,林清玄因为再婚的消息披露报端,闹得沸沸扬扬,他的书渐渐地在台湾就没有市场了,这也是很自然的。林清玄的写作,和一个文学家的写作不一样,一个文学家尽可以想象,因为他写的不是自己,而是想象。但你今天既然谈的是你自己,你的人格就已经被投射,和作品合而为一了,你不能只享有尊荣,而同样要付出代价,这是必然的。
回到于丹的事情,如果她谈的都是孔子说的,跟自己无关的话,她当然可以如此作为,但她说的是自己读《庄子》的心得,那和她签书签十几小时的行为,就形成了一种自我矛盾,自我颠覆。这不需要做解释。
记者:您认为现在大陆的传统文化热的原因是什么?人们对老庄感兴趣,有人开始习禅,这会不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林:绝对的老庄会出问题,绝对的儒家也会出问题,中国为什么在四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不断,恰好是因为有儒家和老庄。因此可进可退,可有可无。历史中有影响力或者让人心向往之的文人,总会有儒释道三家,不是纯然一家的,如果纯然一家会无趣,或者让人觉得超越到狂妄让人无法接受。
现在的传统文化热,我觉得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心灵的不安稳,我们今天在往实的方向走,但就像一个金字塔,金字塔的顶端只有一个人,其他人都是挫折的人。如果我们人生和社会,都像登山一样,到了峰顶,极目四望,无限风光,而到了一个小山坡,稍微停留,回眸,也有满目青山,各有各的价值,就不会有无尽的挫折感。如果只有一条路,越焦虑越挫折,越不安稳,所以回头寻找一些安稳。
在这方面,儒和道提供了两种不同的路。儒家的安稳在于一种社会的秩序性,比如我们养孩子,指望他将来孝顺,大多数是庶民阶层,而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则在老庄里寻求一种解脱和解放。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4:29 | 只看该作者
我习禅,也结婚,亦是修行
说修行
在台湾的文化界,只要提到林谷芳,大家都会提到他最引人注意的两个特点,其一,他永远是一身布衣布裤,游走于古典和现代之间。其二,他往返于两岸一百多次,沉迷于中国传统文化。
记者:据说不论冬夏,您永远都是只穿一身布衣布裤,您是什么时候开始这种“个性化”着装的?
林:这开始只是一种习禅的方便,因为禅的修行使我做到不动。一般人觉得冷,会哆嗦地追逐冷,对我来说,冷,然后就是句号。久而久之,心就改变身体。我的身体始终会有一股热气在。我喜欢简单。冬夏一衲,不是为风格而风格,而是因为简单而自然成为风格。
记者:您习禅,但也拥有婚姻家庭,这两者会有矛盾吗?
林:从最终极的意义来看,我知道一些都会成空。所以,有一点我和常人的态度不太一样的,我不会陷在一种情绪里。把当下误认为永恒,这是禅者所不为的。但一般人恰好相反,当下的绝对不去领略,瞻前顾后,而当它不见了,又去求永恒。
我在结婚前曾经想过出家。但当时还没有准备好,觉得自己不一定能做得到。所以过了一些年快乐的独身生活。不过,如果只求独身的快乐,修行就变成一种异化。因此我还是决定在出家和结婚之间做一个选择。结婚修行其实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出家了就不晓得什么是结婚。所以,当我的心打开,她就进来了。第一眼我就决定,这个女孩子就是我的太太。
记者:她什么东西吸引了你?
林:她是一个非常单纯的人。跟我正好形成互补。我六岁有感于生死,所以单纯对我来说有很深的吸引。当然,也有本质的相同,比如忠厚,不喜欢算计等。她不习禅,我的孩子也不习禅,也不学音乐,当然影响会在,但是完全是自然的。
我的全家包括所有的亲戚都没有一个是知识分子。我成长的环境也没有任何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子。所以我做学问,对文献学者是一种反讽。生命最大的学问是体验。禅说,不能心外求法。现在的人心外求法。
林谷芳其人
林谷芳,禅者、音乐家、文化评论人。现任台湾佛光大学艺术研究所所长。
1950年生,六岁有感于死生,高一读佛书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无死,不如无生”,有省,遂习禅。同年,以一段因缘入中国音乐。1968年进台湾大学人类学系,毕业后隐于市修行,1988年出而从事社会性的文化工作,始终以民间身份参与台湾的各种文化建设,2000年淡出文化界,回归禅者本务,教授禅宗。其论著彰显“道艺一体”生命观。
主要著作《谛观有情———中国音乐里的人文世界》、《十年去来———一个台湾文化人眼中的大陆》、《禅,两刃相交》。
郑媛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5:14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学者吴京和他的四个梦
本报记者 刘见

  2004年3月2日下午,台湾成功大学前校长、美国国家工程研究院院士、世界著名流体力学科学家吴京教授从海南大学校长谭世贵手里接过聘书,成为该校继中国国家外经贸部前副部长龙永图之后的第二位特聘教授。当天,在龙永图先生主持下,吴京为海大数千名师生作了题为《郑和下西洋与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学术报告。他充满激情的演讲,和他正在做着的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年等四个梦,再一次引起人们的兴趣与关注。

  3月3日,在吴京下榻的海口寰岛泰德大酒店,记者采访了这位被誉为台湾教育史上最受尊敬的大学校长。

  吴京1934年出生于南京,后迁居台湾,25岁赴美国继续学业。先后在台湾地区、美国等地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曾任台湾成功大学校长,获得过美国国家海洋科学教育家奖、美洲中国工程师学会杰出成就及服务奖等。这位在东方文化中长大,西方文化中成熟的学者,早在1994年在台湾成功大学举办的两岸50所大学校长研讨会上,就提出了“我们要以学术合作主导并保证21世纪属于中华民族,我们要以学术合作再创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贡献的新高峰”。在这种责任和义务的驱动下,古稀之年的吴京教授在教书科研之余,开始了他四个美好梦想之旅。

  吴京说,我的第一个梦是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年。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郑和七次下西洋,但却很少人知道他的船队有300艘,随从有2.8万人。公元2005年是郑和首次出海600年,今天我们来庆祝郑和下西洋600年我认为有两个重要意义:一是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要打破“闭关自守”的说法,郑和早在600年前就向世界证明了我们走出去了,郑和是带领我们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象征。二是我们要通过举办此项活动告诉全世界,中华民族有史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从来没有去占领过别人的领土,郑和出海纯粹是和平之旅!第二个梦是联合起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加坡21所华人大学。吴京教授说,这个梦最早是源于著名教育家顾毓琇院士,1998年7月,我去美国费城拜访他,顾院士对我说:“你去找10所大陆的大学,5所台湾的,让他们充分合作,带动海峡两岸进入21世纪。”后来我又将数量扩大到21所:大陆10所,台湾7所,香港3所,新加坡1所。如果这21所华人大学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世界一流的研究中心,就能够更充分地发挥华人在国际社会的作用。记得有一次我同微软的比尔盖茨谈起此事并问他是否有兴趣加入时,他回答我说:“我如何能拒绝你呢?”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华人对世界的影响愈来愈重要。第三个梦是创办一所世界顶尖的全英语大学。吴京说,他非常希望这所大学能建在充满活力的上海。他说上海是个极有吸引力的城市,会吸引很多国外的教授去做短期或长期的教研停留。吴京说,每位炎黄子孙,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工作,振兴中华民族、提高华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会是大家共同的心愿。我们中国大陆早年去美国的第一代人,像杨振宁教授等这些世界顶尖的科学家,都有着丰富的经验。岁月不饶人!如果我们不能抓紧时间将他们的学术精华与人格精神继承发扬下去,那会成为一件千古憾事!第二代大多是来自台湾,虽然不如第一代出色,但人数众多;而80年代后期从大陆去美国的第三代,也有不少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果能将这三代的精英聚于一校,必将带动两岸四地各校的国际化和合作。吴京教授感慨地说,历史上哪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中华民族有这么多优秀人才储备在国外,正蓄势待发!第四个梦是在美国创办中英双语的小学、中学、大学,系统地将中华文化带进美国。他说美国现在已有不少华语小学吸引了很多西方人就读,中学和大学更可以吸引大陆、台湾及其他华语地区的孩子,让他们能真正地在多元化文化下成长,把每所学校都变成中华文化的传播站。

  《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9日第5版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8:06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学者对大陆1949——1979 三十年的惊人评价: 本帖地址: http://club.bandao.cn/showthread.asp?boardid=101&id=1744936 点击复制此地址发送给朋友 来源:看中国网

1、一个四十八万中国人民的儿女(包括占70%收编的前国民党官兵)在朝鲜战争中伤亡的国家,(吉林出版集团《图说天下》)换回来的却是全世界对中国政府的正义谴责与封杀。

2、一个3760万人在大跃进中倍受饥荒折磨而非正常死亡的国家。

3、一个在文革中至少2000万人被整死、逼死、枪杀、自杀、劳改、家破人亡不计其数的国家。

4、一个随意没收公民巨额私有财产。美其名曰:对资本家私营企业进行工商改造的国家。

5、一个无序开垦土地、山林,对千百年来形成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毁灭性的破坏至今难以恢复的国家。
6、一个用人民赖以生存的农副产品换取昂贵的苏联军事援助的国家。

7、一个不计成本用军用直升飞机浇灌农田的国家,(山西大寨人民公社)。

8、一个践踏法制以群众暴力整死无数官员、干部、教师、学者、有识之士、公民的国家。

9、一个用公民税收印刷八亿册领袖自己语录、文选,画像十二亿张的国家。

10、一个官方报纸造假亩产万斤小麦、水稻的国家。

11、一个将生活用品当成废铁炼钢,最后还是一堆废铁的国家。

12、一个无视三千万同胞死难而不顾,拒绝侵略者战争赔偿的国家。

13、一个出自领袖的声言:“没有侵略者的帮助就没有我们今天。”对日本侵略者的赞美之词。

14、一个大规模破坏自己千年历史文化古迹的国家。

15、一个交白卷也能上大学的国家(张铁生)。

16、一个连李时珍都不知道是谁也能当国务院副总理的国家(吴桂贤)。

17、一个有户口管制,公民不能自由迁徙的国家。

18、一个无视公民言论自由,只要说错一句话就可以判死刑的国家。

19、一个将自己的骨肉同胞赶到小岛,还沾沾自喜光荣胜利的国家。

20、一个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每个家庭还没有私人汽车、冰箱、彩电、洗衣机、手表、收音机、自行车的国家。
21、一个七亿人月人均收入不足两美元,号称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2、一个自称为人民服务,连农民家庭在自己田地种蔬菜都被禁止的国家。

23、一个在窝里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国家。

24、一个用粮票、肉票、布票、商品卷缺衣少食却每天大喊丰衣足食的国家。

25、一个把自己当成奴才耍,还可怜高喊皇恩浩荡的国家。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19:09 | 只看该作者
台學者:大陸繼續崛起 台灣地位更重要2012年02月16日
   稿件来源:香港中國通訊社




  香港中通社2月16日電 台北消息: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正在美國訪問,對兩岸關係及美台關係有何影響受到台灣學術界的關注。多位台灣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做為目前世界上兩大強國,會以談判化解衝突,以和平代替對抗;而台灣在整個全球戰略局勢上,只要大陸繼續崛起,台灣的地位就更形重要,因為中、美雙方都需要台灣。
  台灣“中央研究院”的歐美專家15日舉行“習近平訪美與上海公報40週年之美中關係”學術座談會,許舜南、王長河等國際戰略專家分別針對中、美及台灣三方面的未來關係發表看法。
  台灣“國防大學”戰爭學院副總教官許舜南指出,馬英九已經連任,而且表示會繼續貫徹“不統、不獨、不武”,“九二共識”將繼續成為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的發展基礎,認為未來兩岸關係不至於會有重大改變,“海峽兩岸會慢慢走向和解,趨向穩定”。
  許舜南認為,兩岸和平升溫也是美國所樂見,同樣有利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但目前台美雙方就開放美國牛肉進口議題有所爭議,甚至可能影響美國予台灣免簽證待遇,“這要看馬政府如何處理技術,以及各社會各界接受的程度”。
  另一位專家王長河指出,大陸繼續崛起,有利鞏固台灣的戰略性地位,因為美國、大陸都需要台灣,“對台灣來講,目前正是發揮經濟優勢、取得成長的好機會”,他認為,只要台灣在言語上不挑釁,未來仍可穩定發展。(完)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20:28 | 只看该作者
台湾书院走向世界 学者呼吁与孔子学院合作





  台湾素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设立书院也被认为有“争取文化论述权”意味。图为今年9月28日,台北市孔庙依古礼举行祭孔仪式。新华社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台湾书院将透过各项文艺特展、数字典藏、汉学研究等活动,“将台湾多元文化介绍给国际友人”。同时也有不少台湾学者呼吁书院能与孔子学院进行合作
《国际先驱导报》特约撰稿林崇胜发自台北
酝酿三年后,由台湾当局资助成立的台湾书院10月14日在美国纽约、休斯敦、洛杉矶等三大城市揭幕成立。在台湾当局领导人马英九设想中,他希望让外国人了解到,从传统到创新,从巷弄到故宫,台湾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华文化的好地点,“台湾书院就是他们入门的开端”。
言下之意,虽然马英九在多个场合强调台湾书院不是要与大陆孔子学院抗衡,但其对台湾书院的特殊寄意令台媒也直言,台湾书院将是台湾未来在国际社会发光发热的“文化外交”利器。换句话说,台湾期盼能借此重掌“海外华文教育主导权”。
不过,从筹备成立到未来运作,台湾书院的路似乎不大顺利。
一波三折,费心“突围”
其实不光马英九,岛内上下素以“中华文化正统”自居。而马英九本人,从小精读四书五经,更认为台湾才是“保留中华文化精髓的宝地”。
正是在他的授意下,“文建会”开始筹办台湾书院。2010年年底,“文建会”选定在洛杉矶和休斯顿的“驻美代表处侨教中心”挂牌台湾书院,不料,书院成立仪式一拖再拖。
今年4月,台湾媒体曝料称,台湾书院一直无法落实缘于美方没有同意。“美国在台协会”(AIT)执行理事今年年初曾致函台当局,提出三项说明:强调组织、架构完整的语言教学不被美国视为“文化活动”;华语教学不能直接由“驻美代表处”人员处理;不能使用“驻美代表处”场地设施办理,更不能收取费用。
为了“突围”,台当局一度以书法、茶艺、花艺等课程取代华语教学计划。但台湾书院正式落成之后,台北在洛杉矶的“经济文化办事处处长”龚中诚则表示,美方当初只提出过一项质疑:台湾书院如果开设华语教学,是否会有收费营利之事。而在了解台湾书院运作程序后,美方已完全同意台当局的作法,并于今年上半年正式去函“驻美代表处”表示同意。
不论过程有无媒体报道般曲折,台湾书院延迟一年后才得以成立确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庆祝这一文化“大规划”终于从书面走向实践,台当局的宣传攻势也颇费心思。
10月14日当天,马英九夫人周美青、“驻美代表”袁健生、“文建会主委”盛治仁亲自为设在纽约的台湾书院揭牌,现场邀来百名嘉宾观礼。台当局还特别邀请了一批台湾小学生现场表演古谣传唱;周美青会后还为纽约华侨中文学校及台湾小学生们“看图说故事”:依中国古画主题,讲解苏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典故,以呼应台湾书院华文教学宗旨。
盛治仁则在记者会上申明,设立台湾书院任重道远,台湾要做的正是扮演“中华文化的领航者”。
成立源于台湾的“失落”?
至此,台湾书院带有对外宣传和“争取文化论述权”的意味众目共睹。
在岛内,马英九此举契合了不少民众“失落”的心理。一位台湾学者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曾是外国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学习中文的聚集地。众多学子在台湾学习中文后,返回母国多成为了“友台”的中坚份子。
然而,随着大陆的经济崛起,台湾压力徒增。在台湾看来,大陆透过“汉办”在国际上广设“孔子学院”,推广汉语教学,在推动中文成为国际主要语言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推向国际社会。
民进党时期为了因应大陆此举,2005年台湾“教育部”曾积极推动各种管道,广邀外国人来台学中文,总计提供100多个名额的奖学金,让获得奖学金的外国学生趁暑假,到台湾师范大学国语中心上课。另外,也透过接待家庭安排外国学生到日月潭、福隆、花莲等地游览,实际体验台湾的生活环境。
今年10月,台湾书院成立之际,马英九推出的“文化白皮书”上清楚界定:“台湾是华人文化重镇,举凡儒教、佛学、禅宗、文学、建筑、工艺、传统民俗等,均得到较其他华文地区较为完整的保存与发扬。有系统地与欧美国家与地区合作设置‘台湾书院’,开设哲学、文学、艺术等相关课程。”
尽管避免了白纸黑字,但马英九希望透过台湾书院“抗衡大陆孔子学院”的动机隐晦其中。于是也难怪,但凡提到“台湾书院”的岛内媒体,都不免把之与大陆“孔子学院”相提并论。
推动繁体字不被看好
台湾书院的运作初期拟定四年建设计划,经费共36亿元新台币。其中,30亿元新台币是由台湾各“部门”的经费相互匀支。目前,书院的运作是由“文建会”整合“外交部”、“教育部”、“国科会”、“侨委会”等14个机关的现有资源共同推动而成。
在具体规划上,台湾书院不光推动中文,还将透过各项文艺特展、数字典藏、汉学研究等活动,“将台湾多元文化介绍给国际友人”。方式上,书院会运用台湾信息及数字科技,整合华语文教学、台湾研究及汉学研究等。未来,书院将设置台湾奖助学金,整合“外交部”与“教育部”现有不同名目奖学金,经费约6亿多元新台币,只要来台湾的学生、学者都可申请。
美国洛杉矶“侨教中心主任”简许邦表示,台湾书院与孔子学院完全不同。台湾书院教繁体字,孔子学院教简体字。孔子学院直接拨款给合作的对象,台湾书院设立奖学金,与合作的学术教育单位签约设立“联络点”,派出经过培训的义工免费到小区去进行文化导览。
据介绍,书院落地美国之后,台湾“文建会”将考虑在欧洲与亚太地区继续设置台湾书院。“文建会”称,台湾当局将另外增设8个海外文化中心。与台湾书院打造“广、浅”的平台不同,这些文化中心以“窄、精”为特点,将协助文化交流活动。
虽然马当局对“台湾学院”期许甚深,但台内部面对资金充沛、人力丰富的“孔子学院”,仍传显得有点底气不足。
质疑声之一来自对推广繁体字的忧心。台湾书院的五大职能中,前三项都是和“汉语教学”有关,后两项为提供中华文化、教育及经社讯息、开展当代中国研究。由于近年中国崛起的中文热,简体字和汉语拼音已成为美国中文教学主流。所以台湾书院独树一帜地推动繁体字,实际成效不被外界看好。
另一方面的质疑是,台湾书院的组织迭床架屋。相比孔子学院由大陆“国家汉办”主其事,多与国外大学合作设立,指挥操作相对单纯。而台湾书院则标榜由14个机构“整合运作”,调子虽高,但官僚系统的合作表现并不令人乐观。
目前台湾书院的客观困难是:人钱俱缺。以纽约台湾书院为例,名义上“文建会”、“教育部”、“侨委会”派驻人员“共管”书院,预算“共享”,但台湾书院在美实际运作由“文建会”主导,其还须兼管加拿大的其他机构,人力捉襟见肘,亟待补强。
不过,“文建会”本身对书院的未来并不悲观。盛治仁认为,台湾书院初期规划充分且完善,没欠缺经费或人力不足的疑虑,课程规划会在台美协调确认后,对外公开。
学者吁与孔子学院合作
眼下,“台湾书院”成立的构想是参考了大陆的“孔子学院”基本已是舆论界共识。而着眼于未来发展,不少台湾学者呼吁书院能与孔子学院进行合作。
钻研两岸文教发展的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杨景尧表示,台湾书院与孔子学院从内容设置上其实没有关系。台湾书院应该是输出“台湾精神”、“台湾价值”等台湾“软实力”的前哨站,而不是要与大陆的孔子学院打对台或是成为“两岸文化竞争”的平台。他说,错误认知与缺乏创意,就会形成山寨版、华语教学为主的“台湾书院”,不光浪费精神与金钱,还让台湾背负“大话、空话”的负面形象。
台大教授张亚中则建言,抗衡没有出路,两岸应携起手来,共同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张亚中表示,台湾继承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也较早接触西方思想,塑造出中华文化在台湾特有的多元、丰富面貌,台湾文化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陆方面,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外交条件,如果两者能很好结合,必定能创造双赢的局面。
在合作模式上,他表示,两岸可以共同教学、师资共享,必要时,也可以一起办活动。孔子学院已在全世界遍地开花,大陆可以在孔子学院的资源配备上让台湾参与进来。而台湾方面则要以一种合作的心态来传播中华文化,而不是现在的抗衡。若双方都能以这样的心态、方式进行合作,台湾书院的前景将非常可观,不仅可以把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也能真正实现两岸双赢。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0:29:33 | 只看该作者
台湾学者称,香港女性家庭地位在两岸三地最平权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10日
  台湾联合报系民意调查中心主任、台湾大学社会学博士简文吟9日在广州表示,在台湾、上海、香港两岸三地中,香港女性的家庭地位最平权。
  当天在广州举行的华人社会和谐家庭论坛暨第九届全国家庭问题学术研讨会上,简文吟发布了名为《两岸三地妇女家庭地位—台湾、上海、香港之比较研究思考》的调研报告。简文吟称,妻子较少参与家务劳动或较多拥有家庭决定权,被视为女性家庭地位更高的表征。在香港,家庭日常开支管理实权与子女相关事务普遍由女性当家,至于重大家庭决策、传统惯行与职业决策,则以平权为特色。
  简文吟的报告显示,台湾妇女是两岸三地社会中家庭地位的最弱势者,台湾妇女在子女生育传宗接代以及与公婆同住等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压力。而无论是对家庭中的丈夫或是妻子的调查,台湾家庭与上海家庭均明显偏向夫权,但台湾家庭更甚。简文吟称,台湾已婚妇女只有在日常开支管理与子女相关决策领域较为平权,其余如重大经济决策事项、传统惯行与职业决策等都偏向夫权,女性对配偶职业影响力偏低、能够做到职业自主的人也有限。此外,台湾家庭两性家务劳动分工极端不均。
  简文吟表示,在上海,已婚妇女在日常开支管理、传统惯行与子女相关决策则以平权或略朝女权倾斜为特色。虽然上海男性以参与家务闻名,但调查显示上海女性操持家务还是多于男性。包括上海在内的大陆女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在子女生育方面则是显得更为“轻松”。
  在简文吟的报告中,据调查,不少台湾学者认为最能展现台湾妇女家庭地位高低的是妇女能否向传统惯性说“不”,比如能否决定是否与上一代同住、供养方式,以及能否拒绝传宗接代。但大陆与香港的学者则认为,最体现大陆妇女家庭地位高低的是妇女能否决定自己职业和影响丈夫职业选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8:56 , Processed in 0.15629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