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学时间 你学会和自己“独处”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20 11:22: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时间 你学会和自己“独处”了吗来源:未知 作者:严珺 时间:2011-10-17



又是一年金秋十月,又是一年大学开学时。当我们挥别高考,告别军训,接下来,迎接我们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了。当我们走进校舍,看到巨大鲜红的横幅上写着“欢迎新同学”的时候,就预示着我们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另一种生活方式,另一种全新的奋斗模式,即将展开。
别把自己弄丢了
正所谓喜忧参半,刚踏入象牙塔的我们,除了欣喜若狂,更多的还夹杂着好奇和迷茫。不同于我们埋头苦读、奋笔疾书的高中生涯,在这里,有学富五车、口若悬河的教授;有热热闹闹、形形色色的社团活动;还有一起坐在草地上,坐在楼梯上自弹自唱的吉他男女。在这里,你大可不必再拘束于家里和学校、父母和老师的那种生活,你将开始要学会如何支配你的时间。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等着你去尝试,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等着你去结交。在这里,看起来似乎是好处多多,美好即将开始,可是在这些喧闹的背后,你要如何去懂的游刃有余的生活的更好,更有价值,是每一个初入校园,或者说正在大学校园里的你们,都要去认知的一个问题。
或许你曾经很优秀,在高中那繁忙但却充实的日子里,你一直是班里甚至年级上名列前茅的优等生;或许你还是学生会里善于打理事务但又不会落下功课的好干部;或许你还是校广播室里能说会道的广播员。但到了大学,这一切都将开始归零。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同样过去很优秀的学生会围绕在你的周围,身处其中,你过去的优越感还会存在吗?
每年的秋天,都会有很多年轻人开始走进属于自己的大学时间。这是一段夹杂着美好和残酷的时光。在经历了梦想的一层层发酵之后,我们终于走进了大学这扇大门,那之后蜂拥而来的问题,我们自己又该如何解决呢?
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可能对各种社团和学生会等都跃跃欲试。我们开始忙着竞选忙着参与,忙着结交这样那样的人,开始忙着学习如何开始从一个高中生转变为一个大学生的过程。大学,有时候真的是一个到处充满了诱惑的地方,待久了,若是心态调整不好,很容易就会浮躁起来。在参加这些社团活动之前,我们是否要问问自己,是真心喜欢还是人云亦云。
在环境宽松的大学生活中,从高中走过来的大家似乎一下子松了一口气。没有了大清早就要起床的苦读,没有了一摞摞垒在课桌上的书本,没有了班主任和家长的轮番紧盯,剩下的只有充满派对的周末、还有结交朋友的舞会、老乡会、通宵电影、灯光球场……时间那么多,活动那么多。那我们是不是每一个都要跃跃欲试的去参与其中呢?大学,其实是很多人在踏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求学阶段。虽然有着很高的自由度,但却也预示着四年之后,当我们迈入成人世界的时候,我们又有什么资本去向这个社会炫耀。参加课余活动娱乐当然重要,但切记不可当做大学生活的全部,因为你要做的还很多,你要学习的也还很多,如果对自己没有良好的自控能力,那么过多的自由终将会成为你的负担。
自制力 是一种力量
斯坦福大学的Walter Mischel教授在1966年的时候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挑选了600多名幼儿园的孩子,让他们从饼干、巧克力、棉花糖等食物里挑出自己最喜欢的。然后要求孩子们必须等到实验员回来了才能吃。此后实验员就离开了15分钟,结果是只有不到30%的孩子能够控制住自己没有吃东西。后来在1981年,教授又对这些孩子进行了一次回访。此时,他们已经是高中生了,相比之下,那些当年控制住自己没有吃东西的孩子比别的孩子要优秀的多,做事情也更有计划,在人与人的相处方面也更融洽。
由此可见,自制力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由一个被管束了十几年的中学生一下子成为了一个可以随意支配自己“自由”的大学生,我们是要放任自己还是继续约束自己。还是要找回真正的自由成长的一种状态,都取决于你的自制力的多少和强弱。
有著名的心理学家曾经说过:“自制力不能操控世界,但却可以改变我们对待世界的方式。”
在环境无比轻松和自由的大学时间里,好像游戏和欢乐一下子全部充斥着我们的全部。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挤出点时间,独处的时候好好思考一下,该怎样利用这些时间做最有价值的事情。思考一下我们到底有没有成长。我们可以给自己定下一个计划,但不是定下来说忘就忘掉了的计划。但在我们又无法克制自己的玩心的时候,可以瞅瞅计划书,这样时间长了我们也不会在半推半就之间参加一些无谓的活动了。还有的建议就是可以偶尔的结交一两个生性腼腆或者性格不是那么冲动的朋友。有时候他们在你的身边,也是更能清楚的看到一些你看不到的人生,让你跑去虚浮,渐渐的找回自己。
“你越相信你是怎样的,现实中的你就会怎样。”这是一个心里咨询师所说过的。
因为,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别人和你再怎么熟知,也没有你自己懂自己。在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潜意识的对自己说我是怎样怎样的人,那么,你终究会成为你心里想要自己成为的那一种人。相反,若是你总是对自己垂头丧气没有信心,总觉得倒霉一直跟随着自己,到头来你只会越过越糟糕。和自己做朋友,不为别的,只为那种自己懂得的快乐。别总是随大流去做一些其实自己本不想做的事情,不必担心为此会和别人没有共同话题或被指责不合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对了自己的那一种,或许你会成为某些领域的精神领袖也说不定。
     都说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每个人,都无外乎希望自己有个与众不同的人生,但现实的复杂和多变又导致了他们无法掌控自己和把握自己的未来,所以自我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在和“自己相处”的时候出现了很多问题。有心理学家分析过,这一代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孩童时代并没有经历过兄弟姐妹之间的情绪的修炼。踏入社会之后,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对学生的“单一评价体系”也是这些问题的根本来源。就是只用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这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都认为在学校期间只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似乎就足够了。并没有过多的去发展自己的其他能力,就导致与人沟通和在处理情绪方面很不擅长。“跟自己相处”就是意味着自我对话的觉知之路是否出来,训练一种面对的思维程序。如果这个世界只剩下你一个人,这个程序就无所谓适应和不适应了,你抑郁也好,开心也罢,都没有关系。但是因为人生活在社会里,社会是有规矩的,有规矩就要遵守。释放个性,坚守自我,都是一个人成功的必备。但同时,除了多多融入别人的圈子,也要懂得如何克制,远离诱惑,既做到能和别人友善相处,取长补短,又能做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7 23:30 , Processed in 0.12265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