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雅若俗的程式幽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3 13:06: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雅若俗的程式幽默
    ——“语文味”掌门人程少堂《荷花淀》教学语言赏析
           无锡市蠡园中学
施列彬


教师不要跪着教书,学生也不要跪着读书。这是程少堂先生的教育信条,他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不跪的典范。因乎此,“语文味”由他首倡完全合乎逻辑。他将“语文味”界定为“中国语文教学美学的新起点”,可见他的起点之高,既高且雅,甚至唯美得自恋。这同样可以反映在诸如“语文教师就是语文,通过语文教师的形象,我们可以目睹语文的风采。
语文教师不能太丑,太丑了对学生不人道。”这样的特立独行的言论中。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程先生就是这样的“花样男子”。

我曾有幸两次聆听程先生的学术报告,深深吸引我的竟不是他的花样仪表,更不是他的标新立异,而是他的幽默气质。(其实,凡程先生所到之处,往往都会引发幽默风暴的。)这一点也与他的“语文味”主张相一致,他说备课要“备幽默”,教学要“教(学)出幽默美”,还说“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味来,就要学会玩教材……‘玩儿’并不一定是不严肃,高层次的‘玩儿’实质上是一种审美态度。”程先生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语文味”的发轫之作《荷花淀》教学就是玩教材的范本,他玩出的幽默也确实美轮美奂,蕴藉悠远。这种高层次的幽默不外乎寓庄于谐,大雅若俗。说来简单,却不容易复制。因此,我姑且妄称之为“程式幽默”。现摘录几个片段共享之

教学片断一
师:孙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当然算不上伟大的作家,但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学界影响非常大,五六十年代曾经有一个流派叫荷花淀派。中国的文学青年及文学界都很喜欢他的作品,觉得很雅,艺术品位很高。但是,很多在中国学习的西方留学生,不喜欢孙犁的小说,甚至觉得他描写的细节不可思议。
我也曾经调查过一个学校,问高二的学生,问他们学过《荷花淀》没有?他们说学过。问他们喜不喜欢?他们说:“不喜欢。”问为什么,他们说,老师讲《药》的时候就是买药、吃药、什么药什么药;讲《项链》就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讲《荷花淀》,就是夫妻话别,送夫出征、助夫杀敌什么什么,老师还在上面读呢。有句话,丈夫和妻子分别的时候说:“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他说他们觉得很搞笑,我说有什么好笑的?他说:“男人都走了,女人还怎么生产?”哄堂)我说这个小孩儿有点调皮哟!但他的语文还不错,他知道“生产”有两个意思。我说你们不喜欢还有一个原因:你们对中国文化不了解,有时代的隔膜。所以我说,我今天就跟大家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讲《荷花淀》,我教给大家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读《荷花淀》,乃至来读其他的文化色彩、民族色彩很浓郁的小说,我今天最主要的目的就在这里。
(老师板书:“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
赏析

这段导入,意在引出学习目标——学会用一种新的即文化学(包括语言学)的眼光读孙犁的小说。视角独特,开篇不凡。从内容看,看似信马由缰,其实思路严谨。这段话首先涉及到《荷花淀》的阅读障碍,一者源于地域文化差异,如中西方不同的文学审美;一者源于时代隔膜,如过去与现在不同的阅读品味。为了阐述清楚这个问题,程先生巧妙设局,以“生产”为突破口,一是取材于教材,既是案例也是实现学习目标的切入点(语言学解读);二是来自学生生活,是生活化了的语文,容易激发共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现实效果来看,学生哄堂大笑,产生共振,不仅实现了教学期待,而且完成得非常出色。这就是“备幽默”的功劳了。教者运用“生产”理解的多义性,跳出定向思维的窠臼,以狡猾的方式造成理解的落差,达成幽默。这个看似俗不可耐的“抓手”,其实蕴含的是对语言的敏感,是建立在文化学这个庄重背景之下的大雅。由此,引入正题已然水到渠成。


教学片断二
师:再往下看,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我有两种改法,丈夫要上前线去了,我这么改,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笑声)这样可不可以?(学生答:不可以)那为什么不可以?那是个什么形象?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我再改一改,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笑声)可不可以?也不可以呀,耍泼也不行。
接下来我们再改一句:“女人鼻子有些酸,但是她并没有哭。”我把它这么改:“女人的泪水直往下淌,她咬了咬牙。”可不可以?(笑声)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说:忍!)忍,也是对的。孔子在编《诗经》时说了句话:“乐而不淫,哀而不——(学生齐答:“伤”)。”对,还是深中的同学知道。“乐而不淫”是“富贵不能淫”的“淫”,这里意思是乐而不过度,哀伤的时候也不过度, 在这个地方也是一样的,主要是表现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的精神状态。
再看第3页,“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我觉得我们现在的人还是要学习这些传统美德。因为有时候,似乎看到在有些地方,有些场合有的人表现得太随便了。这句话,我把它这样改一改,看行不行?看是不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求的。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 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哄堂)这样也可以,也不是不可以。或者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哄堂)这行不行?不行。中华儿女,中华民族文化,不是这样。宁为——
生(齐答):玉碎,
师:不为——
生(齐答):瓦全。
师:宁可站着死,
生(齐答):不可跪着生!
赏析

这段内容旨在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自我(心灵)之间的和谐美,中国文化的处理方式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种节制与内敛具有一种中和之美,即使悲伤也是掩泣,而非嚎啕,反映出的是一种诗意。这里涉及到的爱情的忠贞也正体现了诗意的追求。从教学氛围来看,师生已经完全进入到陶醉、忘我、共建、共生的状态,这是师生梦寐以求的理想课堂。从教学效果来看,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以高一学生为学习主体来审视中国小说,本身很具挑战性,但程先生却深入浅出,另辟蹊径,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双赢。

这一环节的成功,依仗的绝活依然是幽默,依然是大白话的形式。制造幽默的原料就在这里。首先,经过置换之后的语言可谓俗得掉渣,但确实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原型的语言,生活化很强。且与小说的诗化语言形成巨大的反差,从而造成听者强烈的心理落差,不能不笑。其次,经过置换之后的语言所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的强悍性与原型的含蓄性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对和谐环境的破坏以及与和谐背景的极不协调,甚至滑稽,都不能不让人开怀大笑。这种俗语看似信手拈来,烘托的却是作品包含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俗得亲切,俗而不低。

教学片断三
师:为什么要含蓄?含蓄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我举个例子大家看一下。
(老师放投影:“世上狮子爱麒麟,阿哥阿妹结同心。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
师:一个民歌。“世上狮子爱麒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美的动物,比喻小伙子追求漂亮姑娘。“阿哥阿妹结同心”就是俩人很好啦,“同心”就是要好,很可能已经同居了;“哪个先上黄泉路,望乡台上喊三声”,这表示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嘛。我把它改一改。我把这四句改成:“我们两个下决心,马上登记去结婚。结婚以后不变心,哪个变心不是人。”(整个过程中听课师生笑声不断,全场沸腾)意思一样,味道呢,味道差些。是不是?含蓄、蕴藉,有味道,这是中华民族艺术的一个追求。含蓄也是适中和谐。
赏析
这段内容幽默指数再创新高,全场爆笑乃至沸腾。幽默原料依然是大俗话。程先生在他的一篇文章里说,戏剧美学告诉我们:包含复合情感,充满情趣而又耐人寻味的意境是幽默的一个审美标准。那么,依靠什么样的手段才能造成这种意境呢?最基本的手法是通过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来表达美对丑的优势。在这里,教师就是通过强烈的对比唤起在场师生强烈的幽默感,在笑声中领悟到含蓄的好处。
可见,程先生对于运用貌似“丑”的载体,形成感官冲突,可谓得心应手。俗是形式,雅是实质。

程少堂敢于用另一种眼光解读《荷花淀》,敢于以“陌生化”的艺术视角演绎语文,颠覆传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滋味,这是语文味今天能够卓尔不凡的重要原因。其中,不可否认的是,由《荷花淀》教学所表现出的程少堂们对幽默美的追求,真正将教师语言提升到了新的高度。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追求这样的课堂:先让学生发笑,后让学生思考。在他看来,缺乏幽默感的语文教师,是最缺乏人文精神、自己最痛苦又最痛苦他人的人。
这一切都启示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有娱乐精神,娱己娱人。精彩从幽默开始!


地址:无锡市太湖西大道1763
邮编214072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3:07:45 | 只看该作者

两 种 特 色 的“语 文 味”
                      ——王崧舟、程少堂教学片段赏    
(《江西教育》2011年第10期"教学赏析"专栏)                       
黄 行 福

[教学片段一]
感性的语文味


王崧舟老师《鱼游到了纸上》一课的精彩片段:


在学生找出了课文中七个含有“游”字的句子之后,王老师要求朗读。


师:……怎么读呢?我读旁白,你们接着我的旁白读出每个“游”字句的味道来。


师:好!现在开始。(朗读)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百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低——


生:(接读)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


师:味道出来了,就这么读。(朗读)茶室的后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就在茶室的后院,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生:(接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
师:大家注意看,看青年是怎么画金鱼吹泡泡的动态的。(对那个学生说)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吹泡泡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诶,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吹泡泡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在金鱼的面前看看它是怎么吐泡泡的啊?
生:需要!
师:还需要吗?还需要吗?
生:不需要!
师:不需要!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已经游到我的心里了。
师:好。金鱼吐泡泡的那个样儿那个动态,已经游到了你的——
生:心里。
师:好,请坐!继续画画。(对回答甩尾巴的学生说)来,给你了,你画什么?
生:金鱼甩尾巴!
师:甩尾巴。好的,我们再注意看,预备,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甩尾巴的金鱼。
师:很快地画出金鱼——
师生:金鱼甩尾巴的动态。
师:再来!
生:很快地画出金鱼甩尾巴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成了。那么我想问你一下,当你在画金鱼甩尾巴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是怎么在甩尾巴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已经记住金鱼甩尾巴的样子。
师:你把它记到哪儿了?
生:心上。
师:好的,请坐!(对回答吃东西的学生说)该你画了,你画什么?
生:我画金鱼吃东西!
师:开始!
生: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吃东西的金鱼,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画得太好了!请问青年,当你在画金鱼吃东西的动态的时候,你还需不需要再走过去,走到金鱼缸边,去看看金鱼们是怎么在吃东西的?
生:不需要。
师:为什么?
生:因为金鱼吃东西的样子已经刻在我的心里了。
……
[赏析]王崧舟老师的课,朗读与品味,是他最为突出的特点:第一,课文的情味通过“读”体现出来。通过带“游”字的语句的朗读,让学生体验到真正的语文的滋味。把作者心中的,学生体验到的,统统通过读来品尝。文章是个整体,内涵着许多不是通过分析就能显露出来的东西。而读,就不一样,它能通过语气、语调的揣摩,把内涵于其中的情味显现出来。王老师就是这样,把美读作为引领学生领悟的一个“抓手”,让学生从美读当中体味“游”的情态,获得审美感受。第二,通过对语句的个性化品味、揣摩,引领学生把握课文中聋哑青年的专心与执着,让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领会聋哑青年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其实,这个时候,在王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仿佛已经就是那位聋哑青年了,而不再是他们自己了,达到了“人我”两忘的境界,一种审美的境界。这应该说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了。如果说,在课堂教学中仅仅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那还算不得什么稀奇。妙就妙在王老师用他那别具一格的方式,将学生引领到了那么一个特定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情境之中去领会,去感悟。在这时,语言活了,文字活了。在王老师那动情的引导下,那段话中的每一个字,就仿佛已经不是铅字,变成了有血有肉、有生气、有情感的生命。
[教学片段二]
理性的语文味

程少堂老师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课的实录中,有这样的环节:
师:(念投影文字)有的同学提到的——这个问题很重要的——啊,人民英雄纪念碑用汉白玉的特殊意义。大家知道这回事吧?明年的奥运会啊金牌是什么做的?
生:汉白玉。
师:不错不错,你们都知道了啊。报道这件事的报纸我今天拿过来了啊,(示意手中的报纸)是,就是用汉白玉做的。
玉文化为中国所独有。玉是中国最传统、最古老的饰物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开始出现,经过不断演变,玉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审美标准。而且玉本身的材质就名贵,玉的质地很坚硬,制作玉所付出的劳动力难以想象,一条简单的纹路都要历尽千辛万苦才能完成,体现出美就是对困难的克服的美学观点。而且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道德标准,古人云:德者居之,美玉无疑是美德的最好代表。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就体现了中国提倡的一种人格的美。这一个设计之所以中标啊,就是它选择了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以玉。这个在其他的文化当中啊,没有的,或者说很少见的,所以这个玉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
我给大家看一些材料。这个——以我讲为主,(放投影)
你们看,玉在自然界中是非常稀少的,难以加工,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啊,它一直具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道德象征,具有通灵魅力。这种现象刚才说了,在西方文化当中是没有的,或者是极少见的,在中国字典中能够找到的带玉字的成语,几乎全部是褒义词,你比如说:
(放投影)
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这个男性的这个,这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这是《世说新语》里面形容那个男性的那个少年啊风度翩翩。啊,玉树临风、玉石俱焚、玉液琼浆、玉洁冰清、玉陨香消——啊,说梅艳芳玉陨香消啊;玉叶金枝、以玉比德等等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在中国的成语里面,有玉的几乎全部是褒义词,可见中国文化当中玉的地位之高。
而且这个玉啊,所有美女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玉来形容,你看我挑了一些:玉女、玉人、玉颜、玉唇、玉腮、玉颈、玉肩、玉腰、玉手、玉指、玉腿、玉足,玉照。嘿嘿!(笑声)
师:(念投影文字)有同学问:何谓英雄?老师你认为什么是英雄?
(放投影)
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
——
(三国)刘劭:《人物志》
师:(念投影文字)
师:古人认为,所谓英,就是草木之中最优秀的;而所谓雄,就是动物中中最优秀的。古人刘劭是这么认为的。
师:(放投影)
人:聪明秀出谓之英
胆力过人为之雄
现在人们认为,一个人很聪明,在智力上很杰出,就是英;胆力过人,有勇气扶困济危,就是雄。
师:(放投影)我自己下一个定义。
师:(念投影文字)
老师定义:
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
……
生:那老师你认为你是英雄吗?(笑声)
师:(左手摸脸,笑)我想做英雄。但是,做英雄……
生:难。

师:难啊。做英雄很难啊。我后面还有讲到这个问题。你这个问题很好。
(放投影)
.呼唤全民族的不朽意识
.
师:(念投影)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左传》
普希金,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曾经写过一首著名的诗歌《纪念碑》,大家听一下。师:
我们来齐读普希金的诗,来。特别是开头一段。来,《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学生齐读。教师同读。)

同学:(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
来,让我们再齐读一遍,来结束这个课。来,让我们站起来,同学们站起来,好不好?(学生起立)《纪念碑》,普希金,预备——读!
师生:(齐读)
纪念碑
普希金
我为自己竖立起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民走向那里的小径上青草不会生长,
他昂起那颗永不屈服的头颅,
高过亚历山大石柱之上。
不,我不会完全灭亡——
我的心灵在珍爱的竖琴中比骸骨存在得更长久,

它决不会腐朽——
只要月光下的世界上还有一个诗人,

我的声名将永垂千秋。
师:希望同学们以后能成为英雄!好,谢谢同学们!下课!
[赏析]

程少堂老师的课堂,给我们的感觉则是另外一种感受——理性。他更多的是通过理性的引领,通过一个个不同的层次,一步步把学生提升到了一个个文化的高度。

程少堂老师是按照文章——文学——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虽然没有哪一位替文章——文学——文化排列过层次的高低,但在语文教学中,“文章”显然是最低层次的阅读教学,相对而言,显得比较浅显,比较粗糙。一般都侧重于写法的探讨,内容的把握这样的层次上。文学则不同。在语文教学中,侧重的是人物,是人物的生存、生命、性灵等等的领悟与探讨。文化,则是灵魂。在语文教学中,它侧重于探讨“之所以”“是因为”之类的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文学、文章的灵魂;没有文化的存在,文学、文章,就成了“死魂灵”。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文学”“文化”的领悟与探讨,就是必需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作为蕴涵了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以汉语言为母语的语文教育,离开了文化,就离开了“根基”,脱离了“大地”。
程少堂老师正是从这样的角度,把自己对“语文味”的理解,以课例的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课堂上,仿佛为每一位学生都搭建了一个个逐步向上攀登的台阶,学生则顺着那个台阶,一步步地往上面攀登,就可以在语文的殿堂中享受母语中语言文字所带来的快慰与激情。比如对“何谓英雄?”这个问题的探讨,程老师就引导学生做了这么几件事:引用了三国时刘劭《人物志》中对“英”和“雄”的诠释:“英:草之精秀者为英;
“雄:兽之特群者为雄”,让学生从词语上理解“英语”的含义;接着,又引用了他人的一个解释:“人: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为之雄。”随后,他自己也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英雄,就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还引用了《左传》中的几句话:“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最后,把普希金的诗《纪念碑》也拿过来了。你看,有了这样丰富的材料,学生就对“英雄”内涵的理解,就比较深刻、准确,更为重要的是,程老师还把“英雄”这样一种理念,这样一种文化,渗入到了学生的血液,浸入到了学生的骨髓。这样的“语文”,就不仅仅是“味”不“味”的问题,更成为“人”本身了。对“玉”文化的探讨与领悟也是这样,让学生跟着他融进了“玉”文化的血脉中,感受中国“玉”文化的博大与精深,领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将“玉女”、“玉人”、“玉颜”之类的词语引入课堂,又与学生常见常用的东西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并不遥远,并非遥不可及,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两节课,虽然都突显了语文教学所特有韵味——“语文味”,但他们却有着各自不同的个性色彩。
老师的课,特点是——“细”。如涓涓细流,将学生引导到了优美的境界中,让学生在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与文字中,与作者对话,与主人公对语,把自己对美的理解,对美的感悟,溶解在对文句,对词语的细细体味之中,表述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之中,从而对作品主人公那种坚持不懈的执着精神敬佩不已。情感受到陶冶,精神得到培育,体验、品味、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老师的课,则是另一种风格——“大”。不论是课文内容的处置,还是课外资源的引入上,都体现得十分明显。视野非常开阔,是一种大气魄,一种大手笔。这最典型地体现在对课文中文化的探讨上。
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人们一贯的做法,总以为完成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就完成了教学任务。殊不知,语文教学还有一个灵魂的问题。这魂在哪里?在文化之中。这其实也就是引导学生去探索课文背后的“之所以”、“为什么”。诸如:什么人可以成为英雄?人民英雄纪念碑为什么要选用汉白玉而不选大理石作为材料?

两位老师,都从他们各自对“语文味”的理解出发,给我们奉献了两顿精美的大餐。
那么,什么是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这样的理解,既实在又具有可操作性。当然,由于操作者的个性、理解不同,还会出现具体的个性色彩,王老师本人的课例就已经告诉了我们。而在程老师看来,“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这样的认识与界定,不仅把情感、语言文字包含在内,更把生存智慧、人生境界、文化气息等都溶解于其中。所以,有人就干脆称之为文化语文,或者大语文。
两种不同的语文味,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那所特有的滋味。只是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才让我们有机会品尝到不同特色的语文味。
语文,本来就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对语文味的理解也本该如此。但不论是怎样的语文味,只要它们的滋味还是语文的,我们都需要。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丰县付坊中学
邮政编码:344506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 13:14:48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管季超网问在悉尼过节的程先生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2:39 , Processed in 0.2247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