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市儿童同自然界渐趋疏离 爱生物仅止于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 18:4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城市儿童同自然界渐趋疏离 爱生物仅止于概念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1日

汉网-长江日报
微博
省实验小学四年级孩子参加科学课,找到一片四叶草。
  自闭、社交障碍、依赖网络、沉迷游戏,与自然割裂愈来愈深。这便是现代城市儿童普遍患的“通病”——
  别让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
  上世纪80年代,作家三毛曾邀孩子去看海,领略自然的美。结果孩子们一路上专注于游戏机,对海毫无感觉。当时,三毛叫这些孩子“塑料儿童”。
  你家孩子每天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有多少?他们喜欢室外,还是更爱“宅”在家里?他们是否害怕小动物?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城市儿童跟自然界越来越疏离,正在成为“自然缺失症”儿童。
  【表现】
  爱生物,爱概念上的生物
  10岁的孩子晶晶(化名)站在一棵大树下。省实验小学科学课老师徐莉问她,这是什么树?晶晶懵懂地摇摇头。
  然而徐莉清楚地记得,就在一周前,晶晶上课时还告诉老师:“我最喜欢的树就是松树,挺拔、高大。树叶是针尖形状的。”
  然而,晶晶现在就站在松树树下。她却浑然不知,自己跟前的就是她“最爱”的树种。
  “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徐莉说。每一次在课堂上提问:“大家最爱什么花?什么树?什么动物?”孩子们总会争先恐后回答:“我喜欢小兔子!”“我喜欢小狗!”“我喜欢小鸟!”
  但事实却不尽相同。“说最爱小狗的孩子,见到小狗就尖叫;说喜欢小兔子的孩子,甚至从未见过兔子。还有好多孩子说喜欢小鸟,但在他们看来,世上的鸟只有两种:小鸟叫麻雀,大鸟叫鸽子。”
  多年的教课经验,接触过很多孩子,徐莉真切发现,孩子大多热爱大自然,但几乎源于科普书籍和动物世界的电视节目,停留在概念中。一旦真正接触,孩子会被吓到。

  见到“毛绒绒”就吓哭
  走在野外,亲近大自然,其他孩子都表现得十分兴奋,唯独五年级孩子优优(化名)表情痛苦。一只小鸟停在附近,她哇哇大叫,眼泪在她眼眶里打转。
  平日里的优优很乖巧,很喜欢说话,行径与其他孩子没有两样。唯一的不同,便是害怕大自然,讨厌小动物。
  “妈妈说,小动物特别脏,养植物的土也很脏。”也许是家长灌输的观念,已经五年级的优优对小动物有种与生俱来的“敌意”,特别恐惧长毛的动物,鸡鸭、猫狗、小鸟都是孩子眼中的“恐怖生物”。
  “但优优没有想到,人类同样是长毛发的动物。”徐莉说,每次课上触摸蚯蚓,总有五六个孩子不敢摸,其中不乏男孩。“孩子的观念大多来自家长。有时正是家长强化了动植物的肮脏,加深了孩子对自然的恐惧。”
  年级越高,兴趣越少
  以省实验小学为例,当前小学中课堂上的科学课数量大多是每周2至3次。
  徐莉曾在不同年级的学生当中做过调查:你们喜欢大自然吗?喜欢小动物吗?结果是,一年级的孩子齐刷刷的举手。年级越高,举手的人越少。“六年级的孩子表情漠然,大概在他们眼中,大自然已经不是重要的话题了,比不上游戏、考试和网络。”
  每次让孩子画出大树,孩子们的答案千篇一律:棕色树干,蘑菇状的绿色树叶。
  “我要告诉他们,一棵树上至少有10种颜色。”在徐莉的带领下,孩子们第一次发现:太阳照到和照不到的区域、树叶中间和边沿、树叶正面和背面、树的绒毛和果实……每一样都有不同颜色。看到这些,孩子们会兴奋地欢呼。
  “我很坚持,每个孩子一生中都该有这样的尝试:养一个动物,照顾一盆植物。
  缘由
  “自然”这样丢了
  记者昨日在几所小学门前随机走访家长,孩子与自然环境的疏离,家长同样真切感受到。“我们小时候还种菜,与水牛为伴,放学到菜地扑蝴蝶……现在的孩子几乎没有这种经历了。”育才小学学生家长胡先生说。近年以来,疯狂的城市化进程吞噬了田野。孩子们逐渐被钢筋水泥和电子产品包裹。
  豆瓣网上推荐了《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一书,书中的美国作家通过大量调研告诉人们,“自然缺失症”已成为现代化“通病”。
  记者通过电话采访此书的译者之一——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科普工作负责人、环境教育专业硕士王西敏,王西敏认为孩子“自然”的丢失并非偶然。
  王西敏认为爱动植物是孩子的天性。亲近自然,能让孩子感觉舒服、温暖、宁静。
  王西敏发现,如果安排孩子和科学家一起做实验时,家长们很高兴;如果是观鸟、看花,家长们就会觉得“不务正业”。“但只有知识的灌输,而无直接的体验,则仍对自然一无所知。如果孩子们连身边的动物,如蜘蛛、蝴蝶都不关心,何谈保护大熊猫呢?”(记者 刘元聪)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 18:44:07 | 只看该作者
自然之友首发《我爱泥巴》 针对都市自然缺失症儿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知名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29日在北京举办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症研讨会,并首发其针对性翻译、引进的《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新书。
  据介绍,自然缺失症已经成为城市儿童普遍患有的一种“病”,具体表现就是儿童与自然的关系断裂,这种关系断裂导致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症状,包括儿童肥胖、注意力紊乱、孤独、抑郁、愤怒等。在美国,由于与自然的接触不断减少,在过去的5年间,开给儿童的抗抑郁处方增长了一倍,甚至有人认为现在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二战后第一代寿命比父辈短的人。
  自然之友总干事李波表示,自然缺失症在中国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整个社会对自然缺失症及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缺乏应有的认知。家长们还是更愿意把孩子送进各种学习班,而不是带着孩子接触大自然。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很大程度上是家长的责任。
  《我爱泥巴》可以说是开给“自然缺失症”的一剂处方,是一本给孩子的书,也是一本给家长的书。该书中的52种开放式户外活动能够引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在大自然中找到童年的快乐。孩子和家长一起,学习如何观察和欣赏最基本的自然趣味。这些趣味就来自于手沾泥、脚踏水的体验。

  《我爱泥巴》首发式上,李波还援引自然之友创始人梁从诫先生说过的一段话:“没有孩子会生来不爱树林、池塘、草地,不爱野花和小鸟。如果他们茫然,那是现代生活对童心的扭曲。让城里的孩子回到自然中去,带领他们在自然中做游戏,去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自然本身原来应有的和谐和平行,这不仅是对环境的教育,也是对于心灵的爱和陶冶。从事环境教育的老师一定爱孩子,更爱养育着地球上所有孩子的大自然,带着他们去共享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美、愉悦和安宁吧,在孩子心中播撒绿色的种子,将是我们对自然最好的回报。”(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08:07 , Processed in 0.0905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