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物理教师纳建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3 13:35: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把爱融入摄影中
——记云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学高级物理教师纳建忠
戴存有

  案头上摆着一本阿里·纳建忠著的《红河回民风情》摄影集,映入眼帘的是封面上的主题图片,那是一个人双手交叉,两臂轻轻摆放在书桌边上,书桌的中间是一本翻开的象征着智慧、文明的《古兰经》。从这个人两支白皙、洁净、纤细的手指可以猜测到,是一个虔诚的、身着黑色衣服的穆斯林女士坐在那里专注地阅读《古兰经》。图片是经过处理的,她的身体轮廓和面部表情被隐藏在黑暗中,只留下一双白色的手、一本白色的书与大块的黑色基调形成反差。作者试图用鲜明而含蓄的摄影语言,通过黑与白的对话,以静穆而简洁的画面来吸引人的眼球,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和几分神秘诱人的色彩。


    《红河回民风情》摄影集,是作者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宏观角度入手,深发开掘,用摄影的手段勾勒出红河回回民族的宗教习俗和民族风情所作的初次尝试,也是用专题的形式,以画册为载体,宣传、推介回回民族,为这片神奇的红土地增添新故事的一本书,具有开拓性的意义,允推独步。它虽然以纪实为主旨,但作品以其浓浓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折射出红河文化所独具有的多元性、多样化的神奇魅力,令观者赞叹,向往。这本画册从不同的侧面让我们寻觅到一块与往不同的、诱人的文化丛林,走进一块富有灵性的绿茵之地,欣赏到了穆斯林对安拉的感知以及蕴含着深刻寓意的民族宗教习俗场面,同时也看到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得以落实给回乡带来的富裕文明祥和的风貌;它犹如一阵清风徐来,让我们更加明晰绚丽多姿的红河民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更加贴近红河回回,静下心来领略回回的洁净之美、顺从之美、坚韧之美、淳朴之美和灵性之美,感受红河民族文化相互辉映的和谐之美和创造之美。我想,只有深切了解回回民族文化积淀形成的社会心理和审美意识的人,才能拍摄出如此诱人的作品;只有对这片土地的深情眷恋,才能抓住美好而短暂的瞬间定格成艺术的永恒。


  纳建忠,回族,生于1963年,云南开远新寨人。1982年,19岁的纳建忠从红河民族师范毕业后,被分配到元阳一小教书。工作之余,他喜好郊游,游玩之中,被边疆山水那飘忽的云雾,隐现的山恋,磅礴的梯田,晨曦的辉煌、晚霞的瑰丽等千变万化的美景吸引。但大美无言,瞬间即逝,他为自己只能将良辰美景记录心底,而无法展现给世人而深深感到遗憾。一天,他在翻阅读一本《中国摄影》杂志,无意中突然发现上面登载了一幅反映元阳美景的名为《云海怒》的摄影作品,那是当地摄影家邵字伯先生拍摄的,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留住大自然的瞬间美景,用摄影记录心中的影像,成为了纳建忠最初的想法。时逢邵字伯老师开办摄影培训班,纳建忠赶紧报了名。在培训班里他找到了用武之地,从摄影到暗室制作技术都广泛涉猎,进步很快,第一年当学员,第二年为骨干,第三年成为代课老师。


  1984年,他从元阳调到个旧11中任物理教师。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开始几年,既要忙于教学,又要忙于团委工作与宣传工作,还要忙于家庭生活,几乎没有空闲时间搞摄影。进入90年代以后,他的家庭生活逐渐稳定下来,经济条件有所好转。这时,他看全州各地开放了清真寺,恢复了宗教活动,特别是看到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引导下,家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感到十分欣慰。同时看到回回之中,涌现出一些文化人,在宣传回族文化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用摄影的方式,以纪实的手法来系统反映地区性的回民风情却还是空白。他由此意识到,一些具有时代特点、反映民族精神的图片资料,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不及时搜集整理,将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消失。他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用相机记录下这些真实的场景,并且形成专题,逐步推向社会,服务人民,为本民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凭着对故土的挚爱,他购买了一部尼康D80入门单反相机,以穆斯林的良风美俗为聚焦点,开始了拍摄、搜集整理工作。


  在拍摄的过程中,受民风民俗的限制,他深深感到了拍摄工作的艰难。比若说,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象征,是穆斯林商讨重要问题的地方,也是穆斯林精神的寄托之地,在这些宗教活动场所,一般人是不允许拍照的。为了拍摄到这些资料,纳建忠则充分利用本民族的优势,多次找回族管事、阿訇进行协调、说明用途,用真诚打动他们,才得以拍下一张张珍贵的照片。又如在拍摄穆斯林的葬礼等风俗时,不仅要事先征得有关人员的同意,拍摄时还要小心谨慎,注意死者亲属的情绪变化,多角度取景才能达到拍摄效果。


  朝觐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古兰经》规定,每个穆斯林身体健康、旅费充足、在旅途平安的情况下,都必须到伊斯兰教圣地麦加朝觐一次。朝觐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群众工作,又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涉外工作,红河州自1987年组织自费团朝觐以来,由于州委、州政府的重视,有关部门为自费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同时也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穆斯林在国外受人尊敬,朝觐的人员明显比过去增多。为了拍摄好这些珍贵的场面,纳建忠多次深入到回回欢送赴朝觐的人流中,拍下了一张张真实感人的图片。


  纳建忠的许多作品背后都有着故事。如有一次在沙甸拍摄回族叫拜时的场景时,要爬到大清真寺叫拜楼的塔顶尖上拍摄,站在高27米的塔上,面对着宽广的回乡风貌,风嗖嗖地从耳旁吹过,拍摄的角度又受到限制,十分危险。他在上面感到双腿有些发抖,进而胆怯起来。当他看到那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场面时,他鼓足勇气,定下神来,精心捕捉、不顾一切地啪啪地拍摄下了声势浩大的回族叫拜的场面。拍完片走下来时,全身冒虚汗。


  几年下来,他无数次往返红河州回民聚居的地区,有时为了拍一张好片子,要多次到同一个地点或不同的地点拍摄,仅仅拍摄回回礼拜的片子就不下20次、数千张。日积月累,到2008年,他已经拍摄了近上万张片子。他在拍摄、搜集了大量图片资料的基础上,去粗取精,经过精心的思考和策划,选择了170余幅作品编辑成《红河回族风情》摄影集。全书分为四篇。包括:节日篇,内容为大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信仰篇,分认、礼、斋、课、朝五个部分;民风民俗篇,以婚礼、葬礼、清真寺、叫拜、呼图白、阿米乃、穿衣、开经、人物、服饰等为主;百姓生活篇,以常见的回民生活为切入点,包括民族教育、文化教育、回回参政议政等情况。


  为了提高成书的质量,在编辑的过程中,他广泛征求了宗教界人士和摄影界同好的意见建议,得到了大家的帮助和肯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云南省政协副主席马开贤看了脚本后赞许道,回族爱摄影的人很多,能够编辑出版有质量的画册,把区域性的回族文化,和谐的民族风情介绍给大家,这是第一次,感谢他为回族做了一件大好事。蒙自清真寺管事王一川,参与了编辑策划,并对书中的的文字、图片作了审阅,对宗教的用语进行了规范。他的同事、教亲阿卜杜·拉赫米·林格在本书的序言中写道:“相信这本用镜头定格的专辑,将随着岁月的沉淀而凸显弥足珍贵的历史价值。”这是对本书的公允。


  其实,纳建忠热衷于摄影,完全是靠挤出时间。他现在是个旧十一中的高级物理教师,曾经是高三年级主任和班主任,在学校里还担任着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2000年以前学校高考成绩连连失利,在同年个旧市高考工作会议上,上级下达该校的高考上限指标只是一人时,会场哗然一片。当时,身为年级组组长的纳建忠感到了压力和耻辱,憋足了一口气,一定要改变落后的教育状况。经过学校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个旧十一中的高考成绩逐年攀升,学生上限率和录取率不断提高,纳建忠也多次被评为个旧市优秀教师,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到2008年,学校高考64人上限,成为历届高考成绩最好的一年。


  “把心放在路上。”这是阿里·纳建忠的座右铭。纳建忠今年46岁,在人生的旅途中,正值春秋鼎盛时期,《红河回民风情》一书的出版,只是他摄影生涯的一个里程碑,他今后的路还很长。他谦虚地说:“回族文化是祖国文化的一朵奇葩,我将以此为起点,把心放在继续前行的路上,把爱融入摄影中,在有生之年,用相机记录下穆斯林文明进步的脚步,为繁荣祖国的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08:22 , Processed in 0.14520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