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摄影理论基础的奠定者——刘半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23:01: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摄影理论基础的奠定者——刘半农

作者:崔普权

      
北京第一家摄影团体
如今可谓是影像时代,很多随身的玩意儿都带照相功能,在人人都能当摄影师的基础上,培养了大批的摄影爱好者,他们不但自己玩,很多人通过沙龙、博客等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小团体。这种情形,在80多年前也出现过。

20世纪20年代初,北京活跃着一个业余的摄影团体——光社。
1918年,在北京大学攻读的王视庐、张子静、徐燕庭等,常在假日余暇时,结伴同游北京风景胜地,手拎笨重的照相机,使美丽的湖光山色跃然在这方寸的照相纸上。他们每年都在北京大学内举行摄影作品展览,互相观摩作品,交流实践的心得体会。后来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一个非职业性的研究摄影的组织,取名为“艺术写真研究会”。
    成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曾三次在北京今中山公园公开举行摄影作品展览,观众达万余人。其作品主要以山水花木为题材,也有同情劳动人民的作品。1926年夏,“艺术写真研究会”正式改名为“光社”。
    光社社员把摄影当作一门新兴的艺术,他们认为,照相不仅可以而且也应该像其他艺术一样来表现生活,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在作品中表现自己的意境和情趣,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拎着照相机,跑遍了北京城。
    那时候,摄影还是一种新奇的玩意,不少人把照相机看作是一种怪匣,有的妇女怕把自己孩子的灵魂摄走而躲避镜头,乡下农民怕把鸡蛋照了相孵不出雏鸡而加以阻止。这些都是趣闻笑话了。
刘半农作品

像画家那样去摄影
摄影作为一门艺术,现在有各种流派,拍出的照片光怪陆离,外行人根本看不懂……有追求的摄影师,绝不满足于用“傻瓜”都能拍东西,历来如此。
    光社社员在自己的摄影实践中,非常注意探索中国摄影的风格和道路。著名作家、光社社员刘半农在1928年出版的《北京光社年鉴》第二集的序言中写道:“必须能把我们自己的个性,能把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趣和韵调,借着镜箱充分地表现出来……”
    知道刘半农摄影生涯的人,恐怕远不如知道他在文学方面的人为多。他开始摄影是为了解闷而已。可是,后来竟认真起来,研究摄影规律了,而且还编写出版了一本《半农谈影》。他不喜欢人云亦云,常保持他的独立见解;当他听到朋友说摄影是“傻瓜”的艺术,是五分钟就可以学会的东西时,就不以为然,立志要创出一条摄影的新路来。
    刘半农的摄影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观点不同。例如一枝孤独的垂柳,一般人不会感到有兴趣,可是经他一拍,一剪裁,加上富有诗意的题款:“春风不管人间恨,又送青青到柳梢”以后,使我们感到这柳枝竟有了更为迷人的生意,仿佛像婀娜多姿的仙女一样。
    刘半农对于摄影器材并不讲究,他用的是一架又破又旧、体积很大的照相机。他取物选景,绝不吝惜精力与时间,常常是揣摩再三;对每张照片都要煞费苦心地为之题名,就像一位画家为自己的作品题名一样精心。难怪朋友们说:半农的摄影作品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奠定中国摄影理论基础
现在大部头的摄影集越出越多,印刷精美,动辄上百元。摄而优则出版,只不过能流传80年的影集,价值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刘半农编辑的《北京光社年鉴》是我国最早出版的摄影艺术的作品集,从中所收集的共19位作者,123幅作品来看,大部分作品都运用一种浑柔的线条和影调表现山水花木,有一种国画的韵味,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
    由于光社社员们的努力,摄影作为一门艺术逐渐得到社会上的承认,并且有了影响。摄影之风波及了全国,广州成立了摄影团体“景社”,上海组织了“华社”,常熟、无锡、常州等地也先后成立了摄影团体。这些组织的社员大都和光社有密切联系。
    由于时代的局限,光社的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很少联系,虽数年之后离散解体了,但光社的这些活动,引起了当时文艺界的注意和重视,对摄影艺术在中国的萌芽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光社代表人物刘半农,被后世的摄影界称为为摄影艺术开拓者、中国摄影理论奠基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23:06:1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早期的摄影著述和摄影评论
作者:《摄影文史》 发布时间:2009-06-29
      
  北京最早出现传授摄影知识、照相方法的著述,始于清末同治(1862一一1874年)、光绪(1875—1908年)年问。这一时期北京编译出版的有关摄影著述和教科书,有四种引人瞩目:
  
  一是《格物入门》七卷。清同治七年(1868年)仲春月镌,京都同文馆存版,美国教师丁韪良编译,大兴生员李光祜,河间贡生崔士元润色,总署大臣、扬州董恂定稿。
  该书第三卷下章“论光”中,有“论照画”,“其法渐精”,“照画传真”,“照画印字”等小节,都谈论摄影术的发明及实际应用。如说:“数十年前法国有人创照画之法,先将银片置箱中,以海兰(见化学)薰之,于映画幕中将物映于银片之上,其药感光成影,然取出视之不见也,以水银气薰之,影即显现,复以磺碱水洗之,则常存而不灭矣,嗣有人设法照于玻璃或纸上,间有易用他药者,而其理一也”。它谈论摄影的实用价值与卓越性能,说“传真遗像,虽年远犹见其人,人君高拱深居,岂能偏历斯土,举凡宇宙所有,无不可人画图,加以显微镜窥之,恍若亲临其地”。“至官民有此,亦足以广见闻,而资多识”,“西国每遇狱囚蒙宥,必照其像,而有诸案牍,傥怙恶不悛,再犯易于缉捕矣。至极大之用,则在照字印版然,名人笔迹照成,神气宛然,傥印用极多……。”这是晚清京师建立同文馆后,中外教职员工联合编译润色,最早木板刻印的一部关于“照画之法”的发明改进,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功用、效益的著述。
  二是《脱影奇观》三卷,木板大字刻印线装本四册。英国德贞医士著,它写成于清同治壬申(1872年),刊印于清同治癸酉(1873年),由京都施医院存版。
  全书分理学、艺术、法则三部分,卷首还刊出“脱影源流史传”,并刻印当时西洋流行使用的各种照相器材样式作插图,卷末又附录“镜影灯说”(即幻灯机)一篇。内容充实,文理清晰,图文对照简明扼要,它是我国译述出版的第一部摄影业务图书专著。当时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的完颜崇厚,为该书写了“弁言”,称赞它详述光学、化学、物理及聚光用药之法,“明白晓畅,开数十年不传之秘,且刊叙自何人创始,以及何人讲习,精益求精,各极其妙。可见一艺之难专习者,积数十年心力甫能得其奥妙。惟望后来学者,能神而明之,推陈出新,庶不负德贞医士翻译之苦心,且于光学化学中更有进境也”。刑部尚书完颜崇实,喜读此书后立即赋诗题跋:“光学须从化学详,西人格物有奇方,但持一柄通明镜,大地山河无遁藏。”可以说,这是北京的大臣、尚书,欣赏《脱影奇观》,最早撰写刊出的一篇摄影书刊评论和一首摄影创造要领的赞美诗。
  三是《近世物理学教科书》九卷,共二册。原著者日本中村清二,清光绪丙午岁(1906年),学部编译图书局出版,京师官书局铅印,加线直排线装本,各卷均有木刻插图。
  该书卷六为“光”学专辑。共分六章详述“光之直行”、“光之反射”,“光之屈折”,“光之分散”,“光学器械”,“光之波动”等光学成象原理。它适合于实用与教学。如第五章“光学器械”,即对“照象器械”,“幻灯器械”,“透镜”,“眼镜”、“望远镜”,“显微镜”等,分门别类一一讲解,阐明物理结构实况,使人了解光学的新成就与新技巧、新工艺。它表明:在清末,学部已成立编译图书局,组织专家学者编译多卷本的“近世物理学教科书”,并将“照相器械”的发明创造、实际应用等条目,都收入物理学教科书中了。
  四是《照相新编》二十五章,上下两册。广东新会陈昭常编译著述,顺天府董养源考校润色。约1906年在北京出版,但现在仅见北京图书馆书库收藏的一个手抄本。
  陈昭常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曾人庶常馆深造,与维新派学者康有为等人结交来往,1898年和刑部主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张元济等人联合,在北京宣武门内象坊桥办了一所通艺学堂,教英文和教学,他编译著述《照相新编》一书,亦在此时期。他1906年为《照相新编》一书作“序”,说“余幼年游学英美诸国,见照像法心窃好之,归遂购具自随,所至辄摄取人物山川诸影,诩然自得。久之与技精者相较,觉有大异,层累研求,始知此事大有学在,且有关于光化,而精神之至与未至,则又于历试之余,心会而默喻之,各国新法层出,放大抄像诸法较论工拙亦极精微,余悉心体认。于今垂二十年虽不敢遂信已术之工,庶乎传神之法,别有领会,因著论二十五章”,其语言文字提法,“复请顺天宿儒董养源君详加考校,凡文与官话未合者,悉改易之,务求质白浅俗,俾初学者一见便解然后已,友人见而称许,并劝付梓问世”。陈昭常在著述中还畅谈他的摄影创作体会,强调摄影贵在有“精神”,说“以镜取影,理无不似,岂知茅形似而无精神,则无论模糊暗淡,不久隐退诸病,一见可辨,即光色鲜明,存储耐久,而凹凸不显,若绽而浮,若浓而渗,对之索然无神气。”这些全是“精神未到”, “有形无神”的弊病。……由此可见,陈昭常是清末我国在海内外长期钻研,悉心体察摄影新技艺的学者,是一位精通照相学,在创作、编译、评论等方面均有建树的“进士”。
  北京早期的摄影评论,不局限在一些摄影书刊中,在晚清的历史文献档案中,亦偶而可见。如1898年工部主事康有为上书《请停弓刀石武试改设兵校折》中,就指出:当上方校阅那些拉弓挥刀练武的军队时,“外人亦持影镜自远而来窥”,猎取清军的武备训练实况,“外人拓影,传遍万国”。这是揭露外国人持摄影镜窃取我国重要军事情报的罪恶嘴脸,召唤国民警醒,改进武备,变法图强的爱国奏章。又如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恭亲王奕訢、醇亲王奕谖俩兄弟,在北京恭王府秋水山房合照了一幅题名《昆仲连床图》的合影像,之后又用古色古香的诗笺,各自题诗一首记述此事。其中奕诉题写的七言集句:“次韵照像昆仲连床图”感触甚多,突出了照像的“精巧”,其第二句“古来知者竞谁人”下方有一段注释:“照像之法始自西洋,曩昔都中鲜夥有知者,近年流播日广,中土之人肆此业者甚夥,其精巧迨有过焉”。可以说,这是奕诉(号葆光道人),晚年亲笔书写的一则关于我国照像业发展状况的评论,亲王明确地指出:照像之法,始自西洋,以往在京都鲜为人知,近几年在中国国土已传播日广,经营照像业务的人员已很多,其技艺精巧程度,已赶上和超过西洋照像师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7:02 , Processed in 0.12977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