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当代景观摄影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展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1 17: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当代景观摄影在广州时代美术馆展出
(信息来源:雅昌艺术网 )  时间:2010-12-8
  时代美术馆的前身是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是华南地区第一个社区美术馆,由广东美术馆与时代地产合作,广东省委宣传部批准成立,于2003年9月28日在时代玫瑰园社区开馆,期间一直在时代玫瑰园艺术空间运营。2005年10月邀请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于时代玫瑰园三期设计永久性美术馆,于2010年10月建设完成投入运营。

  为了更好实现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的文化艺术定位和使命,为时代地产生活艺术家品牌注入鲜明的品牌特性,经双方协商同意,将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正式更名为“时代美术馆”,并独立注册,成为致力于满足社会和大众的文化艺术精神需求的社会公共机构和非营利组织。时代美术馆位于广州市白云大道黄边北路时代玫瑰园社区内,新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包括有展厅、现代化多功能学术交流厅、艺术家工作室、公共服务空间等,突出社区、区域与国内国际的多方位当代文化交流活动,是一个不以营利为目的,向公众免费开放的国家级社区当代美术馆。
  《中国景: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于11月27日至12月19日于时代美术馆举行,策展人为曾翰,展出来自11为中外摄影家的作品,包括Nadav Kander、Michael Wolf、Peter Bialobrzeski、Greg Girard、Daniel Traub、曾力、颜长江、朱浩、黎朗、孙涛、王博。专题研讨会暨开幕酒会于12月5日15:00在时代美术馆进行,特邀其中部分艺术家、著名艺术评论人以及来自艺术理论界、摄影界、建筑界等领域的嘉宾与观众对话,讨论超真实中国与景观社会的话题。
研讨会 策展人曾翰与时代美术馆副馆长赵趄
到场的嘉宾
  进入20世纪下半叶,风景摄影随着人们对于世界的看法的深入以及人类自身境况的恶化而显示出对话现实的迫切性,同时也带来了表现上的新的可能性。而各种风景表现与记录上的创新,反过来又帮助人们开拓了对于风景与景观意义的认识。这是一个现实与艺术相互策动、相互成就、相互超越的过程。
参展摄影师Greg Girard(季瑞)作品
  此次展览正是针对21世纪前后10年关于中国当代景观摄影的梳理和小结。参展的11位摄影师,都是运用传统大画幅摄影,以仪式化的摄影和客观冷静的凝视,以及凸显距离感的表达,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正在急剧裂变的中国景。“中国景”展览不是关于审美和抒情的,它指向的是鲍德里亚的“超真实”和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国景”的“真实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比真实更真实,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

  顾峥认为,当代中国的景观变化,无论是变化的速度、烈度还是地域分布的广度,都已经远远超出了艺术想象的范围。所以我们不仅仅要向风景“投掷问题”,其实在中国,风景本身就一直是问题。从意识形态一致下的聊备一格到如今粉饰太平的大面积的“浪漫”与“滥情”,当然就是问题。当然,如何看风景也已经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风景表现不仅仅是讴歌自然、赞美崇高。风景表现也是一种挑战、一种告发、一种投诉、一种拒绝。总之,真正意义上的风景表现,不会是中立的,不会是回避的,也不是屈服的,更不是屈辱的。

  风景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简单的美学问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24:44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景当代景观摄影联展落户时代山湖海美术馆

网易珠海房产讯 中国景·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于2011年2月15日在时代山湖海美术馆举行以来社会反响强烈,受到广大珠海市民的高度认可,该摄影展将于3月15日正式结束珠海之行。
据了解,此次摄影展策展人为曾翰,展出来自11位中外摄影家的作品,包括Nadav Kander、Michael Wolf、Peter Bialobrzeski、Greg Girard、Daniel Traub、曾力、颜长江、朱浩、黎朗、孙涛、王博等众多名家作品。
一百多年前,摄影在它被发明的头几年就伴随着传教士和鸦片传入了中国,彼时的国人将照片中的那些新奇的异邦景象称之为“西洋景”,那可算是中国开始融入西方文明体系的发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一直将“西洋景”作为梦想成真的目标和理想,前仆后继地将中国塑造成一个真实的“想象的异邦”。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全球化的迫切压力下,由权力和资本合谋驱使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正将当下的中国日渐改造成为现今世界上最为疯狂和奇异的“景观社会”,“城市爆炸进入乡村,以城市残渣的无形大块对乡村的不断覆盖,由消费的规则所控制。
城市化毁灭了城市并重建了一种伪乡村,一种既缺少传统乡村的自然关系,也缺少历史城市的直接社会关系的伪乡村。” (居伊·德波《景观社会》)而摄影基于它与现实之间的暧昧特质,成为表现和承载这一景观社会的最佳媒介,在进入新世纪的近十年来,中国新景观令西方摄影师趋之若鹜,而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摄影师也在开始觉醒,以一种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重新审视日益畸变的故土,一种新的景观摄影风潮日益成形——相对应于当年的“西洋景”,我们为此创造出一个新词 “中国景 CHINESCAPE”(CHINESE+LANDSCAPE)。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25:15 | 只看该作者
此次展览正是针对上述课题进行的一次影像研讨,以期对进入21世纪的前后10年关于中国当代景观摄影的疏理和小结。参展的5位西方摄影师和6位中国摄影师,都是运用传统大画幅摄影,以仪式化的拍摄和客观冷静的凝视,以及凸显距离感的表达,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正在急剧裂变的中国景。

上世纪90年代,从以拍摄当代都市风景闻名的德国摄影大师Thomas Struth进入中国拍摄中国城市化风景开始,那些以社会风景和人造风景为创作主体的西方摄影师纷纷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这块景观摄影的“处女地”:英国人Nadav Kander的《长江》从上海到青海沿长江拍摄下一系列看似诗意,却饱含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徒劳与无力感的隐喻影像。
德国人Michael Wolf将香港和珠三角的密集建筑和“世界工厂”,全部浓缩成令人窒息的电路板般的抽象表皮;在以拍摄亚洲新兴都市夜景闻名的另一个德国人Peter Bialobrzeski的镜头下,上海和深圳的“霓虹虎”仿佛海市蜃楼,无比辉煌却又无尽虚空;常年居住在中国的加拿大人Greg Girard和美国人Daniel Traub,分别聚焦于新旧混搭和冲突的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但凝视的目光都是同样的冷静却又迟疑。

相对于西方摄影师置身事外的“隔岸观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则更多是“有景无风”的沉重与苦涩:曾力从90年代末拍摄废弃的十三陵开始对北京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力考察,到拍摄贵州三线工厂等一系列类型学摄影,是中国本土景观摄影的最早实践;生于三峡的颜长江一直坚持用遗照式的拍摄关照业已消失的故土,谱写哀莫大于心死的影像挽歌;游荡于城市与荒野之间的黎朗,放弃了先前的抒情叙事化的摄影,转而切取陌生化和疏离感的现实碎片;上海人朱浩的“上海默片”,呈现了一个“人类消失以后”的空荡荡的上海,静默死寂中却似“山雨欲来风满楼”。
身为新闻记者的孙涛于2010年拍下沙漠中新造的“鬼城”鄂尔多斯,以反新闻摄影的超静态记录,试图直抵新闻背后的真相;在外游学多年的王博回到久违的家乡重庆,惊诧于城市空间的颠覆性重组,却也在不动声色地解构黑色幽默的寓言式的“异质景观”。

就像1975年《新地形学——经人类改变后的风景的照片》(New Topographics:Photographs of a Man-Altered Landscape)摄影展策展人William Jenkins在展览介绍里面说的“毫无疑问,这个展览的核心问题不是关于风格的。”
《中国景》展览的核心问题也不是关于审美和抒情的,它指向的是鲍德里亚的“超真实” (hyper-reality)和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中国景”的“真实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 ,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比真实更真实,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在这个费尔巴哈所指认的“符号胜过实物、副本胜过原本、表象胜过本质”的时代,景观摄影已经不折不扣地确立了其超真实的面目,而“中国景”的问题也将不仅仅是中国的问题 。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25:42 | 只看该作者
时代美术馆简介

时代美术馆(原广东美术馆时代分馆)由时代地产于2003年出资创办,在2005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三角洲实验室”(D-Lab )当中,时代地产决定邀请雷姆•库哈斯和阿兰•弗劳克斯共同设计一个永久性美术馆。美术馆于2010年10月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正式更名为时代美术馆,并于广东省民间组织管理局注册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公益美术馆。时代美术馆既是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策展理念重要的实验成果,也是艺术家(建筑师)想象力的产物。通过美术馆建筑和空间体现出的对都市景观和城市生活的开放姿态,我们希望证明商业住宅不仅能够吸收商业、文化及社会性的都市生活内容,也能为其注入新鲜和多样化的活力。时代美术馆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整个过程,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独特的工作条件及迅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

时代美术馆珠海分展场位于珠海市金湾区机场大道时代山湖海项目,从2010年12月开始开放。作为一个座落在居住社区里面的美术馆,分展场为时代山湖海带来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拉近艺术与公众的距离。珠海分展场的设计参考由著名建筑师库哈斯设计的时代美术馆,以纯白的色调,打造一个富有现代感的艺术空间。

一个通往艺术世界的窗口
作为一个非营利性的公益美术馆,时代美术馆坚持“面向公众,学术独立”的方针。其目标定位是:时尚与前沿、先锋与新锐,致力于展示和推介领先的艺术、设计和建筑理念,扶持本土、新锐的艺术创作形式。通过有意识地把展览项目、学术交流与艺术教育、社区服务等紧密地结合起来,发掘当代艺术和公众之间潜在的接触区和交流区,一方面为艺术创作提供潜在的契机和灵感,另一方面也增进公众对当代艺术和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了解。

一个艺术生产交流的平台
时代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实现展览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刺激艺术创造和生产的场所;是一个具备艺术创作可能性的、促进区域艺术发展的平台;是一个使观众既在展览中又在艺术创作中体验艺术的美术馆;它是一个可供艺术家聚集、交流想法和帮助他们完成作品的基地,也是一个研究中心和思想库;通过发动一系列的展览、项目和公共文化事件,美术馆将探讨艺术实践与城市和公共空间、美术馆与公众以及当代艺术与生产之间的多样关系。 (本文来源:网易房产 )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7:26:21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景”主题研讨及开幕酒会的新闻稿




  《中国景:中国当代景观摄影联展》将于11月27日至12月19日于时代美术馆举行,策展人为曾翰,展出来自11位中外摄影家的作品,包括Nadav Kander、Michael Wolf、Peter Bialobrzeski、Greg Girard、Daniel Traub、曾力、颜长江、朱浩、黎朗、孙涛、王博。专题研讨会暨开幕酒会将于12月5日15:00在时代美术馆进行,特邀其中部分艺术家、著名艺术评论人以及来自艺术理论界、摄影界、建筑界等领域的嘉宾与观众对话,讨论超真实中国与景观社会的话题。
  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说“在21世纪初期,影响世界最大的两件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急剧的发展中,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不相干,不合理的景观被拼凑在一起变成了另一种真实的呈现。摄影被认为是一种记录真实生活的媒介,记录了中国土地上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一种新的社会景观摄影风潮日益成形,我们为此创造出一个新词 “中国景 CHINESCAPE”(CHINESE+LANDSCAPE)。
  参展的5位西方摄影师和6位中国摄影师,都是运用传统大画幅摄影,以不加修饰的直观手法,从不同侧面刻画了正在急剧裂变的中国景。
  英国艺术家Nadav Kander的《长江》从上海到青海沿长江拍摄下一系列看似诗意,却饱含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徒劳与无力感的隐喻影像;德国艺术家Michael Wolf将香港和珠三角的密集建筑和“世界工厂”,全部浓缩成令人窒息的电路板般的抽象表皮;在以拍摄亚洲新兴都市夜景闻名的另一个德国艺术家Peter Bialobrzeski的镜头下,上海和深圳的“霓虹虎”仿佛海市蜃楼,无比辉煌却又无尽虚空;常年居住在中国的加拿大艺术家Greg Girard和美国艺术家Daniel Traub,分别聚焦于新旧混搭和冲突的城市中心和城市边缘,但凝视的目光都是同样的冷静却又迟疑。
  相对于西方摄影师置身事外的“隔岸观景”,中国摄影师的作品则更多是“有景无风”的沉重与苦涩:曾力从90年代末拍摄废弃的十三陵开始对北京进行城市空间生产力考察,到拍摄贵州三线工厂等一系列类型学摄影,是中国本土景观摄影的最早实践;生于三峡的颜长江一直坚持用遗照式的拍摄关照业已消失的故土,谱写哀莫大于心死的影像挽歌;游荡于城市与荒野之间的黎朗,放弃了先前的抒情叙事化的摄影,转而切取陌生化和疏离感的现实碎片;上海人朱浩的“上海默片”,呈现了一个“人类消失以后”的空荡荡的上海,静默死寂中却似“山雨欲来风满楼”;身为新闻记者的孙涛于2010年拍下沙漠中新造的“鬼城”鄂尔多斯,以反新闻摄影的超静态记录,试图直抵新闻背后的真相;在外游学多年的王博回到久违的家乡重庆,惊诧于城市空间的颠覆性重组,却也在不动声色地解构黑色幽默的寓言式的“异质景观”。
  《中国景》不再是关于审美和抒情的风景,她体现了一种特别的社会现实,社会景观。“中国景”的“真实不再单纯是一些现成之物,而是人为地生产(或再生产)出来的‘真实’,它不是变得不真实或荒诞了,而是比真实更真实,成了一种在幻境式的自我相似中被精心雕琢过的真实” 。(鲍德里亚)
  展览还特设一个和观众互动的环节,邀请观众拍下身边的“中国景”以电邮的方式寄给时代美术馆,美术馆将把这些照片以投影的形式在馆内循环播放,并返还一张印有参展艺术家作品的名信片给参与的观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1:05 , Processed in 0.28240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