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3 13: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一)

走出名师“名而不鸣”的怪圈
  ■安徽省舒城师范学校 钟能文
  近年来,一些教师在获得“特级教师”称号或评上高级职称后,便自诩为“名师”,而一所学校“名师”的多少,则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显示了学校教学质量的优劣。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部分教师在成为“名师”后仍在教育教学上不断创新,并带动其他教师共同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还有一些教师一旦成为“名师”,便无心教学,走进“名师不鸣”的怪圈。
  造成此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人们对“名师”的真正内涵理解不够,师德教育不到位,评选与考核“名师”的政策不科学。笔者认为,让“名师”获得可持续性发展的动力,离不开以下三方面因素。
  一是社会和教师要理性看待“名师”。那些评上高级职称或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的“名师”们,大多是因教育教学或科研的成绩突出。而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教育学生不能仅停留在考试和升学的层面,这就要求真正的名师要善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这也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如果社会各界和教师自身都能这样认识“名师”,那么“名师”们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
  二是各级学校要加强师德教育。师德水平不高,自我约束意识较弱,也是一些教师成名后“名而不鸣”的重要原因。例如,少数教师成名后,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再热心,自己在校外办起了补习班。
  对于这种现象,学校虽然可以出面干涉,但是教育教学工作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良心活”,管理者难以衡量教师们在工作中到底付出了多少努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师德教育,用师德约束“名师”的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是教育主管部门要改进教师评选和考核方式,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首先,在评选过程中,不仅要看教师的静态成果,还要考察其教育教学的动态行为,引入一定的民主评议。其次,要改进“一评定终身”的僵化管理体制:对“名师”进行跟踪考察,制订与时俱进的考核标准,探索职称和荣誉上的退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从制度层面约束“名师”,最终消除“名师不鸣”的尴尬现象。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日第8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18:36 | 只看该作者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二)   只重视成名前的培养,而缺乏必要的再成长机制,一些地方的名师资源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浪费——
“名校”情结背后的名师成长困惑
  ■浙江省宁波市仁爱中学 刘波
  读了贵报8月18日《名师赋闲为哪般》后,笔者深有感触。现在,“教师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等越来越成为教育界的一种共识。各级教育部门也在大力推进名优教师队伍建设,为广大教师铺设各种各样的成才之路。但实际上,许多名师成名后要么“名实不符”,要么大量闲置,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名校”逻辑作祟
  在一所学校,名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的教师组成,另一部分是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
  现在,无论从教育部门还是从学校来说,都非常注重打造名师队伍,教育部门更是大张旗鼓推行“名师工程”,可谓用心良苦。学校本应充分发挥各类名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全校教师的发展,这就是“兴校”。而现实中,“兴校”的作用还远远不够,很多学校的领导把目光放在追求更多名师为学校扬名上,将参与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名师评选作为学校提升知名度的法宝,甚至不少学校在醒目位置悬挂名优教师照片和简介。
  事实上,如果从名师对增强学校吸引力和提高知名度的角度来看,名师的确可以为学校扬名,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这所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但是,正因有这样的“名校”情结,使得一些学校只在追求名师数量上下功夫,而忽视名师的后续培养。于是,名师赋闲或退化便成了一种必然。
  名师再成长机制缺乏
  “35岁以后不作为”,是对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无所追求的形象说法,也是名师赋闲的具体表现。很多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确实止步不前。
  其实,这是机制不完善所造成的。对于获得各级名师称号的教师,每年考核和任期考核其实大多只是填一份表格了事。对于校级骨干教师而言,由于他们的名师之路还有很长,因此这部分教师还有前进的动力。但是,对于那些已经获得省、市级学科带头人等称号的教师来说,似乎功成名就,已经没有成长的阶梯了,因此他们就很可能原地踏步甚至退步。
  无论是获得教育部门授予的名师称号,还是获得高级教师职称自然生成的名师,这对教师来说都是多年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相应的再成长机制,势必会导致他们产生惰性。
  按理说,如果有一套科学的名师再成长机制,这些名师可发挥的作用,除了对他们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促进外,也会对学校其他教师有很好的示范作用。但是,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有着学科带头人或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学校的作用甚至还不如一些普通教师,这就不得不让人深思了。
  从成名前的“求索”,到成名后的“赋闲”,原本应该挑大梁的名师们,不仅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不断退化,这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来说,无疑都是一种资源浪费。
  从“量”的追求到“质”的转变
  当前,对于学校来说,如何推进名师的再成长,这是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师资队伍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笔者认为,有三种途径也许能改变名师赋闲现状:首
  先,学校要转变观念,变“名校”为名师兴校。这样,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变单纯地对“量”的崇拜到“质”的追求,要真正把名师的兴校作用变得名副其实。少点功利心,多做点实事,真正发挥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带动全校教师发展,从而推动学校的整体发展。
  其次,学校要营造氛围,变“单飞”为“群飞”。当然,一所学校需要名师来“名校”,这对提升学校的品牌很有价值。而学校是一个共同体,需要发挥团队精神。如果学校只重视少数教师的发展,那就会忽视大部分教师的成长。因为教育部门授予的各类名师评选名额是有限的,能获得相关殊荣的只是少数。同样,能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也是少数。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大力营造人人追求专业发展的氛围,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
  再其次,学校要健全考核体系的建设,变名师赋闲为名师再成长。对于学校管理来说,要对各级名师和高级教师提出明确要求,搭建他们成长的平台。让他们感受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给他们必要的压力。同时,教育部门也可出台高级教师评聘分离制度,让教师不断成长。这样,也许能更好地发挥这些优秀教师的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提升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水平。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8日第8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19:24 | 只看该作者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三)

  一些教师成名后由于主观懈怠出现赋闲、退化现象,造成人们对名师示范作用迫切期待。而这种全能、完美、零失误的社会期待,在一定程度上又给依然希望积极进取的名师再发展造成阻力---

名师成长面临宽容危机

■江苏省金坛市汤庄小学 朱小燕
  笔者是一名小学高级教师,在读过贵报几篇对名师赋闲、退化现象的讨论文章后,深深感到名师成长问题受到人们关注的喜悦。正如讨论中所提到的,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优秀教师在成名后便主观懈怠“吃老本”的现象,笔者对一些作者提出的管好用好名师资源的建议也深感认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名师都不思进取,多数名师对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的认可十分珍惜,其中一些名师即使在追求再进步的过程中出现了“赋闲”与“退化”的现象,也往往有其具体原因。因此,笔者希望人们不要对名师一味批评责怪,不要要求名师完美无缺,而应在为名师赋闲或退化担忧、痛心的同时,了解一下名师发展的苦衷,听听我们的心声:
  名师呼唤适当“赋闲”
  近年来,一些教师成名后主观“赋闲”的现象给名师群体带来了不好的影响,学校应对此类教师加强管理,严格处罚。与此同时,应该看到,还有一些名师在取得一定成绩后希望得到适当“赋闲”的机会,以便能够适度休息放松,通过休整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但是,学校和社会却不容名师有此种“懈怠”,对名师要求过高。
  记得笔者刚成为市级骨干教师时,不仅获得了鲜花与掌声,各种任务也随之而来。学校聘我为数学教研组长,并担任校级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辅导员;分给了我两个毕业班的教学任务;让我带头做好师徒结对工作,带了5个徒弟。其中还不包括外出上公开课、参加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那段日子,我常常为此感到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我再三请示领导,希望学校能让其他教师分担一些我的任务,可领导就是不相信我力不从心,不同意我的请求。直到有一次我累得生病住院,领导才开始为我减负。减负后,我不仅教学精力充沛,而且还有时间搞科研,写的一些文章也能在公开发行的刊物发表,教学和科研水平都获得了提高。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20:02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对“退化”现象投以理性目光  一些教师成名后,出现了教学水平停滞不前甚至退化的现象,这也引起了学校与社会的不满。其实,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教师的主观放任,有时,此种情况是正常教育教学规律所致。一般情况下,名师在评上高级职称或获得特级教师等荣誉称号时,往往正处于一个阶段内教育教学水平发展的巅峰时期,在短期内让其再有大的进步比较困难。一些名师还需要一定时间进行总结、调整,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寻找方向。这时,如果名师出现一定程度的“退化”,应该被理性看待。
  以我校一位青年教师为例。不久前,这位教师探索“情境教学法”,教学水平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因此被评为市数学学科带头人。为了寻求新的发展,结合当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新大纲要求,该教师又开始实践探索“自主学习法”,但在课堂上曾一度出现放任自流的尴尬局面,教学质量也有所下降。结果,各种非议声音传来,使这位教师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工作积极性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事实上,这位教师对自身提出了更高要求,付出了更多努力。我们不应简单责怪他暂时、表面的“退化”,而应该对其宽容以待,给予其继续发展的空间。我校领导在了解到此位教师的这种情况后,通过与之交流谈心,耐心等待,扭转了不利局面,促进了其继续发展。
  用科学机制界定宽容尺度
  当然,对名师的宽容是相对的,只有把握好宽容尺度,才能既给名师成长适当压力,又为名师成长营造和谐环境。如何把握好宽容尺度?笔者认为,这就需要管理者在充分了解名师、理解名师的基础上,制订一套科学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作为保障。
  首先,在制订科学机制之前,学校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只有摒弃那种“名师的作用就是为学校争面子”的思想,真正从促进教师个人发展、学校长远发展的目的出发,才能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名师管理机制。
  其次,制订制度的前提是了解名师、尊重名师成长规律。每一位名师都是学校倾心培养、个人不懈努力而造就的。因此,学校在对他们进行管理时,要实事求是,不放任自流,也不拔苗助长。要针对其个性给予辅导与支持,让教师真正受到鼓舞,主动进取。
  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和学校可建立一些名师考核与激励机制。例如,适当建立教师成名后的长效考核机制,注意考核时间的间隔不易过密,考核内容也应多元化,以鼓励优秀教师的多方面探索。在考核中,还要给名师解释自我发展目标及方式的机会,让更多人能够理解名师发展中遇到的困惑,给名师创造相对宽松的环境。同时,还可考虑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让名师获得更大的挑战自我的动力,更好地发光发热。

  《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15日第8版
5#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20:26 | 只看该作者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四)

名师赋闲应追问评聘工作中的失误
  ■四川省泸县方洞镇中心小学 张世森
  为什么会出现名师赋闲或退化现象?笔者认为,除了制度缺失,还有一个原因是评选、认定名师的程序、标准不够严格。笔者在基层工作中,发现了如下一些耐人寻味的现象。
  一是评选高级职称论资排辈。前几年,我县一些学校为照顾一批教龄长的老教师,多数都是按照上级分配的高级教师名额,不看德、能、勤、绩如何,而是照顾情绪,把一批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评选为高级教师。而今,这批教师年岁已高,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愿做,导致赋闲退化。
  二是岗位设置“排老”现象严重。近几年,随着青年教师的增多,一些学校在聘任排课中,将语文、数学等“重要”科目让青年教师担任,不按所任职称标明的学科聘任,剩下的“豆芽”学科才让老教师担任。名曰照顾老教师,实则不信任。为此,高级教师也只好顺应形势,让学校随便安排学科,反正岁数大,得过且过,不得不赋闲和退化。
  三是评选高级教师无严格标准,存在着讲人情凭关系现象。评聘高级教师本应按教师德、能、勤、绩和职业道德标准进行。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不是这样。有的是上级部门写条子打招呼要某某评高级,有的是学校领导搞暗箱操作,把一些没有真才实学、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教师评选为高级教师。这样的人怎能不赋闲退化呢?
  四是对一些中青年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县市名师等,评选认定不合理。一些教师凭关系或一时的成绩评上了高级教师,之后,自己不再努力,导致业绩平平,起不到带头作用,影响了周围教师积极工作的情绪,导致大家都赋闲。
  优秀教师评为名师或被评上高级职称后,有的被提拔为领导,严重脱离了教学岗位;有的被当地政府机关长期借用到非教育教学岗位工作;有的抱怨工资待遇偏低,连一个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待遇都不如;有的没有给压担子,没有让其承担教学科研课题,没有上优质示范课、研究课的机会,导致专业知识无处发挥,失去了名师和高级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有的地方出台政策允许教师考公务员,动摇了名师从事教育的信心。所有这些原因,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名师或高级教师的赋闲或退化。
  为此,笔者建议:认定、评选、评聘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名师、高级职称等荣誉和职称时,要排除各种干扰,严格按教师德、能、勤、绩和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严格按群众投票、群众评议、小组讨论、学校考核审查操作程序进行,决不能让不符合标准的人混进名师队伍,而伤了多数教师的心。如果不按标准程序操作,评上了的不称职,没评上的灰了心,名师赋闲退化现象将永远存在。各级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应制订出科学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措施,打破名师高级职称终身制。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13日第8版
6#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20:54 | 只看该作者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六)

■教师结对 ■积极送教 ■适时考核

以合理机制激励名师发展

  ■山东省临朐县辛寨镇白沙小学 吕学平

  名师是所在学校、所在地区教育事业的宝贵财富。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根据名师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良好的激励机制,以促进名师思想水平和专业技能的不断提高。笔者所在地区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名师发展的好政策。
  一是规定名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镇教办明确规定,市级以上教学能手、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特级教师都要与2至3名年轻教师结成互帮互学对子。帮扶活动以3年为周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听课评课、教学示范、经验分享等多种方式让年轻教师加速成长。学校和镇教办对结对子情况进行一学期一次的评估,确保帮扶计划落到实处。笔者认为,这种把帮助同事专业成长作为名师考核指标的管理方式,不仅对促进名师本身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还有利于本地区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是大力开展名师送教活动。镇里经常性地组织城镇学校与边远薄弱学校开展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同时,充分发挥城镇学校优质教师资源的辐射作用,组织名师给边远学校的学生亲自上课,或让名师培训边远学校教师。这样,名师不仅能帮助薄弱学校的教师成长,也会激励名师产生自我发展的动力。
  三是设立“名师教学思想研究室”,建立名师业绩卡片。每位名师都有自己的成长档案,每年都要根据各自情况提出年度奋斗目标,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对此加以督促检查。在这样的管理机制激励下,众多名师都发挥出了积极的带头与示范作用。
  据笔者了解,我镇对名师进行以上管理,只是在初期研讨管理方式、询问教师意见等方面花费了较多的精力,在此后的管理过程中重点保障管理工作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效。这样的事实让笔者感到,只要有关部门下定决心,以合理机制激励名师发展这个目标对所有的学校来说都不遥远。希望各地尽快积极制定合理制度促进名师成长,让名师自身和区域教育得到双赢发展。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3日第12版
7#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13:21:30 | 只看该作者
管好用好名师资源讨论(六)

 ■责任感 ■紧迫感 ■幸福感
让“心灵动力”促进名师成长
  ■安徽省利辛县第一中学 张帮群

  近日,笔者与曾经一起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的一些同学聊天。这些同学均系中学高级教师,其中也不乏国家级优秀教师、省级优秀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笔者摘录了交谈时他们的一些言谈:
  教师1:“我33岁晋升中高,35岁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当时,我认真钻研教学,醉心于科研,先后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150余篇教育教学文章。可获得了很多荣誉并当上了副校长后,我每年读不了一本完整的书,发不了一篇文章,教研热情锐减。”
  教师2:“一篇文章辛辛苦苦写了好几天,好不容易发表了,可换来的只是可怜的几十元稿费。编资料远比写教研文章好赚钱,这几年,仅编资料我每年至少可收入1万余元。”
  教师3:“我曾多次想过,就算发表再多教研文章,又能怎么样呢?我们不可能成为教育家。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做教师做到我们这个份上也就很不错了,我们随便应付一下自己的工作,也不会比别人差。”
  交流过后,笔者深感这些教师在成名之后,缺乏稳定持久的发展动力,教学、教研热情下降。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评聘体制和学校管理上存在漏洞,但名师本身也应进行自我检讨,思考自己是否对得起名师称号。笔者认为,除了必要的客观激励机制,名师也要在内心深处产生不断发展的欲望,树立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积极价值观,这样才能在教育事业中不断发光发热。
  首先,名师应增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书育人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学生,真正有责任感的优秀教师应以此为奋斗目标,这样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其次,名师要具有不断进步的紧迫感。年轻教师的发展迅速,名师应该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工作中保持先进,并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再次,名师应该增强献身教育事业的幸福感。现实中,许多教师的价值取向偏离了教师应有的职业价值取向,过分追求名誉,而真正优秀的教师应把培养优秀人才当作幸福。有了这样的追求,才会享受工作的光荣,享受成长的幸福,享受自我发展的快乐。
  总之,只有在为名师再发展创造合理机制的同时,加强对名师的心灵建设,促进名师再成长的工作才能收获最好的效果。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3日第12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21 , Processed in 0.134024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