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在美国听语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0 13:28: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在美国听语文课(一)
谢雨眠

(一)传说中的美国语文课堂
去美国之前,关于美国课堂教学的信息已经灌满了我的脑子:
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中矿矿的课题研究作业和亨利老师在历史课上举办的辩论会……
《灰姑娘》课堂实录——一堂美国阅读课故事……
美国老师如何教学生作画……
各种新奇、绝妙的课堂教学形式让我对美国的课堂充满着期待。
尤其是近几年在网上疯传的《灰姑娘》的课堂教学方式,几乎已经成为语文老师对美国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统一认识。
这堂课是这样的:
上课铃响了,孩子们跑进教室,这节课老师要讲的是《灰姑娘》的故事。
老师先请一个孩子上台给同学讲一讲这个故事。孩子很快讲完了,老师对他表示了感谢,然后开始向全班提问。
老师:你们喜欢故事里面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喜欢辛黛瑞拉(灰姑娘),还有王子,不喜欢她的后妈和后妈带来的姐姐。辛黛瑞拉善良、可爱、漂亮……后妈和姐姐对辛黛瑞拉不好。
老师:如果在午夜12点的时候,辛黛瑞拉没有来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马车,你们想一想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辛黛瑞拉会变成原来脏脏的样子,穿着破旧的衣服。哎呀,那就惨啦!
老师:所以,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了和男朋友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的(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老师: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哟!

学生:(过了一会儿,有孩子举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妈,我也会阻止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老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因为我爱自己的女儿,我希望自己的女儿当上王后。
老师:是的,所以,我们看到的后妈好象都是不好的人,她们只是对别人不够好,可是她们对自己的孩子却很好,你们明白了吗?她们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老师:孩子们,下一个问题:辛黛瑞拉的后妈不让她去参加王子的舞会,甚至把门锁起来,她为什么能够去,而且成为舞会上最美丽的姑娘呢?
学生:因为有仙女帮助她,给她漂亮的衣服,还把南瓜变成马车,把老师变成马……
老师:对,你们说得很好!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没有得到仙女的帮助,她是不可能去参加舞会的,是不是?
学生:是的!
老师:如果老鼠不愿意帮助她,她可能在最后的时刻成功跑回?
学生:不会,那样她就可以成功的吓到王子了。(全班再次大笑)
老师:虽然辛黛瑞拉有仙女帮助她,但是,光有仙女的帮助还不够。所以,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我们的朋友不一定是仙女,但是,我们需要他们,我也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下面,请你们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学生:不会!那样的话,她就不会到舞会上,不会被王子看到、认识和爱上她了。
老师:对极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参加舞会,就她的后妈没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没有用的,是谁决定她要去参加王子的舞会?
学生:她自己。
老师:对,没有一个人可以阻止你爱自己,如果你觉得别人不够爱你,你应该加倍地给自己机会;如果你们真的爱自己,就会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没有人能够阻止辛黛瑞拉参加王子的舞会,没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当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对不的对?
学生:是的。
老师:最后一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学生(过了好一会儿)午夜12点以后,所有的东西都要变回原样,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没有变回去。
老师:天哪,你们太棒了!你们看,就是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所以,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担保,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你们相信吗?
孩子们欢呼雀跃!
有人专门对这堂课做了分析评价,认为有以下优点:
第一,这是一节塑造国民精神、锤炼国民素质的课。
……让我们来看看在这样一节平平常常的阅读课里,这位老师都向孩子们穿递了哪些人文精神。
诚信意识——“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
文明的教养——要注意自己的仪表,“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后妈不是坏人,“只是她们还不能够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其他的孩子”;
友爱教育——无论走到哪里,我们都是需要朋友的,“希望你们有很多很多的朋友”;
自我意识——要爱自己;
批判精神——伟大的作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宽容和自信心——出错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们当中谁将来要当作家,一定比这个作家更棒”;
……
上述理念,关联到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是生活在民主社会的当代公民必备的素养,相对于语文知识的传递和语文能力的培养,这些素质的锤炼和锻造对于人的成长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当无数位美国的小学语文老师,通过无数个这样平平常常的教学细节,不断润物无声地影响和塑造着无数个美国未来一代的心灵,我们就可以理解,美国公民的素质为什么会在一个高度追求物质享受的社会里得以健全地发育!
事实上,在我们的教材中并非没有上述人文精神的因素;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并非没有类似内容的教育。问题是我们常常把这些关乎人性、人格成长的教育“泛政治化”,作为一种政治命题来对待;而且我们总喜欢戴上严肃的面具,居高临下,空洞说教。这和美国这位老师借助于孩子们非常喜欢的童话在不动声色中渗透人性教育的做法相比,效果自然相去甚远。
由此想到,要想提高中国国民的素质,必先从教育做起;要从教育做起,应先从小学语文入手;要从小学语文入手,首先要从每一节课的教学抓起,从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教学抓起,润物无声,点滴渗透,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人口众多的劣势变成人力资源优势。
第二,这是一节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
……例如课堂讨论,现在老师们轻易不敢说出结论,总是想尽千方百计绕着弯子“诱导”学生自己说出答案,否则,就会被指责为不以学生为本,就会落一个“灌输”的恶名。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如果所有结论都要由学生自己说出,不但有可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也容易束缚老师的手脚,让老师不敢大胆发挥。
在美国老师的这节课上,我们看到,师生在平等讨论的过程中,大部分结论都是老师说出来的,但这又有何妨呢?我们从文末的“孩子们欢呼雀跃”就能够感受到,孩子们已经从内心深处接受了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这就够了!至于这个结论究竟是由谁的口表达出来,又有什么要紧呢?其实,只要让孩子们经历了一个自主探讨、自我感悟的过程,用什么形式来表达感悟的成果,并不十分重要。
另外,新课程理念倡导个性化解读、多元感悟,但我们许多老师其实在心里还是有自己的“一定之规”的,虽然也是让孩子们自主选择,但最后还是会用自己预设的答案“诱导”学生。在这位美国老师的课堂上,孩子讲完故事,老师让学生回答对于故事中的人物喜欢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孩子们回答之后,老师没有对究竟该喜欢谁做出任何评判和引导,他就让孩子们带着自己原生态的体验和认识来讨论问题。这是对孩子个性化感悟的真正尊重。
……
第三,这是一节真正简简单单的语文课。
语文课越上越复杂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复杂的语文课,不但老师教起来累,学生学起来同样辛苦。为此,有识之士大声疾呼:语文教育应当倡简!但究竟应该如何简简单单教语文,似乎还没有搞得很清楚。这节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在整节课中,我们没有看到声光电一齐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想来美国小学的多媒体设备不会比我们差吧);没有看到五花八门的所谓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分角色表演等学习方式;没有看到老师运用什么富有创意的课堂教学技巧……一切都是那么简单、朴素、实在:师生一问一答,自由讨论,用短短的时间把一篇童话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传递给了孩子,真可谓举重若轻!。
……
第四,这是一节轻松幽默、契合儿童天性的课。
“你们一定要做一个守时的人,不然就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另外,你们看,你们每个人平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万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现在别人面前,不然你们的朋友要吓着了。女孩子们,你们更要注意,将来你们长大和男孩子约会,要是你不注意,被你的男朋友看到你很难看的样子,他们可能就吓昏了(老师做昏倒状,全班大笑)。”
读到这一段,不由拍案叫绝:我们的老师能够告诉女孩子们将来和男朋友约会要打扮得漂漂亮亮吗?能够为了提高表达效果而“做昏倒状”吗?恐怕难。
首先,这种美国式的坦诚与我们讲究含蓄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差异,中国的老师对此类问题避犹不及、讳莫如深,更不用说主动提及了。但是,我在想:美国老师这样讲了,就会引导女孩子“想入非非”甚至出现早恋倾向吗?恐怕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相反,这种带有幽默色彩的教育对于让女孩子们注意自己的仪表倒是很有效果。其次,我们中国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幽默几句,调节一下气氛,但要让我们的老师像这位美国老师那样完全放下老师的架子“做昏倒状”,恐怕并不是很多人能够做到的。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让儿童感到快乐的课堂。不管我们怀着多么宏伟的教育理想,带着多么崇高的教育目的,假如我们的课堂让孩子们厌倦甚至痛苦不堪,这种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经失败了。
……
分析得很有道理。但,是不是语文课不好评价,我倒觉得这更像思想品德课,或者是利用灰姑娘的故事而进行的一堂“泛教育课”,是不是美国的语文课都这样上呢?
不光我有这样的好奇心,我从美国回来后,教研组的语文老师见到我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美国的语文课是不是都像《灰姑娘》的教学那样上呢?”
我就是带着这样的问题和看看美国的教语言课的同行布置的学生课题研究作业的疑问走进八年级的一堂语言课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3:29:15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美国听语文课(二)
谢雨眠
(二)我在美国听得一堂语文课

教八年级语文(在美国应该叫“英语”,为了和国内保持一致,沿用此叫法)的是一位30多岁的女老师,名字叫林恩·安。
我们见到她时,她正站在教室门口,来上课的学生也陆陆续续聚过来,他们都是从另一个课堂上来到语文教室的,上课铃声已经响过了,学生们抱着书本在三三两两地说着话,走廊里乱糟糟的,林恩板着脸说了一句:
“你们知道怎样进教室!”
学生们静下来,20多个人慢慢地沿着墙站成了一排,这时,老师示意可以进去了,学生一个一个按顺序走进教室。
我们也随之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坐了下来。
这是一间和吉姆(我的寄宿家庭的老师,教科学课)所在的教室同样大小的房间,因为是语文教室,所以少了实验器材和操作平台,教室里显得开阔,干净,墙上贴了许多风景图片,角落里有一个书架,白板和投影屏幕在横向的墙上。
上课了,林恩很随意地坐在一个凳子上,放松地把一条腿架在另一条腿上,学生也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在座位上坐着,我观看所有的教室,老师和学生上课的状态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
林恩先在屏幕上打出一段文字,告诉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细节描述》
然后提出第一个问题:什么是细节?为什么一篇文章中作者要描写细节?
学生举手回答,我注意到,有几个学生很踊跃,老师请他们回答问题的机会就行对较多。
有两个学生回答自己对细节的理解。
林恩进行评价,用了一个很形象的类比告诉学生,细节就像图片一样展开。
然后林恩在投影屏幕上显示细节的作用,学生做笔记。
接着,林恩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细节描写有哪些技巧?
这时,学生回答,技巧有比喻等修辞手法。而比喻的主要标志就是运用“像”字。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爱像过山车。
爱像高山。
这时,老师引出这节课为大家介绍的一位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怪不得教室里的架子上贴着一张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照片,这是一本杂志的封面,老师把它剪下来贴在这儿,作为资源向学生介绍。
并且提供了桑德拉谈自己名字的一句话,然后老师就名字展开讨论,让学生们谈谈是否喜欢自己的名字。
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喜欢,因为他也是一位著名歌手的名字;有的说不喜欢,因为他太复杂;……
老师又问,哪一位同学的名字也是另外一位亲人的名字?
有好几位学生举手。
还有一位来自韩国裔的小女孩介绍了自己的韩国名字。
老师也谈了自己名字的来历。然后说名字为什么如此重要,下面大家一起来读一篇文章。
她把印刷好的文章一个学生发一份,我也得到一份,原来是从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小说《芒果街上的小屋》中选的一章。
在国内的时候,知道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她是美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墨西哥裔。她的成名作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是著名的成长小说,许多年轻人喜欢读。
《芒果街上的小屋》由几十个短篇组成,一个短篇讲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梦想、几朵云,几棵树、几种感觉,语言清澈如流水,点缀着零落的韵脚和新奇的譬喻,如一首首长歌短调,各自成韵,又彼此钩连,汇聚出一个清晰世界,各样杂沓人生。所有的讲述都归于一个叙述中心:居住在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埃斯佩朗莎,是西班牙语里的希望)。生就对弱的同情心和对美的感觉力,她用清澈的眼打量周围的世界,用美丽稚嫩的语言讲述成长,讲述沧桑,讲述生命的美好与不易,讲述年轻的热望和梦想,梦想着有一所自己的房子,梦想着在写作中追寻自我,获得自由和帮助别人的能力。
例如小说的第一部分写“头发”:
我们家里每个人的头发都不一样。爸爸的头发像扫把,根根直立往上插。而我,我的头发挺懒惰。它从来不听发夹和发带的话。卡洛斯的头发又直又厚。他不用梳头。蕾妮的头发滑滑的——会从你手里溜走。还有奇奇,他最小,茸茸的头发像毛皮。
只有妈妈的头发,妈妈的头发,好像一朵朵小小的玫瑰花结(玫瑰花结是指玫瑰花状的圆形花饰。),一枚枚小小的糖果圈儿,全都那么拳曲,那么漂亮,因为她成天给它们上发卷。把鼻子伸进去闻一闻吧,当她搂着你时。当她搂着你时,你觉得那么安全,闻到的气味又那么香甜。是那种待烤的面包暖暖的香味,是那种她给你让出一角被窝时,和着体温散发的芬芳。你睡在她身旁,外面下着雨,爸爸打着鼾。哦,鼾声、雨声,还有妈妈那闻起来像面包的头发。
在中国,这本书曾被评为新京报书评周刊2006年文学好书。并且有一段“2006年度文学好书致敬词”:
作为散文,《芒果街上的小屋》清纯优美、忧伤动人。而在文体上,这本小书更身兼诗歌与小说的双重特色,达到一种纯美的状态。虽然这本小书描写的只是一个异域的移民故事,但因为作者对人性柔软之处的准确把握,拉丁裔贫民社区的生活有了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我们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来自文学本身的力量,使得《芒果街上的小屋》在下半年的图书市场大放异彩。
当然,清新和纯净,只是文学的一部分,我们无意由此宣扬一种浅近的文学观。我们注意到《太平风物》对现实的介入,也注意到《碧奴》和《后羿》对传统超越的企图。但是在一个文学迷失于大众的时代,我们需要来自文学最原始的本真力量,而这正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所带来的。有鉴于此,我们授予《芒果街上的小屋》最佳年度文学图书的荣誉,并希望从这本书开始,迎来文学精神的回归。
青年女作家张悦然评价说:
这本书所记录的,是从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是少女时代的最后的一段光阴。它像熟透的芒果一样,饱满多汁,任何轻微的碰撞都会留下印迹。据说译者是个隐世的才子,偶有兴趣,翻译些自己喜欢的文字,谢谢他。
在美国这本书也广受好评:
《纽约时报书评》说:“希斯内罗丝的文体的简单纯净之美构成对每个人的诱惑。她不仅是作家群的天才,而且是绝对重要的一个。”
《迈阿密先驱报》说:“一部令人深深感动的小说……轻灵但深刻……像最美的诗,没有一个赞词,开启了一扇心窗。”
此书曾获1985年美洲图书奖,并很快被收入权威的《诺顿美国文学选集》,此后又进入大中小学课堂,作为修习阅读和写作的必读书广泛使用,成为美国当代最著名的成长经典。2004年,西方著名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为其编撰导读书,同在一个导读系列中的还有《哈姆雷特》、《红字》等十余部传世之作。
林恩选的这篇文章正是本书的《我的名字》一章。
英文原文是:


My name
  In English my name means hope. In Spanish it means too many letters. It means sadness, it means waiting. It is like the number nine. A muddy color. It is the Mexican records my father plays on Sunday mornings when he is shaving, songs like sobbing.
  It was my great-grandmother's name and now it is mine. She was a horse woman too, born like me in the Chinese year of horse—which is supposed to be bad luck if you're born female—but I think this is a Chinese lie because the Chinese, like the Mexicans, don't like their women strong.
  My great-grandmother. I would've liked to have known her, a wild horse of a woman, so wild she wouldn't marry. Until my great-grandfather threw a sack over her head and carried her off. Just that, as if she were a fancy chandelier. That's the way he did it.
And the story goes she never forgave him. She looked out the window her whole life, the way so many women sit their sadness on an elbow. I wonder if she made the best with what she got or was she dory because she couldn`t be all the things she wanted to be. Esperanza. I have inherited her name, but I don't want to inherit her place by the window.
  At school they say my name funny as if the syllables were made out of tin and hurt the roof of your mouth. But in Spanish my name is made out of a softer something, like silver, not quite as thick as sister`s name—Magdalena—— which is uglier than mine. Magdalena who at least can come home and become Nenny. But I am always Esperanza.
I would like to baptize myself under a new name, a name more like the real me, the one nobody see. Esperanza as Lasiandra or Maritza or Zeze the X.Yes. something like Zeze the X will do.
翻译成中文大意是:
  在英语里,我的名字的意思是希望。在西班牙语里,它意味着太多的字母。它意味着哀伤,意味着等待。它就像数字九,一种泥泞的色彩。它是每到星期天早晨,爸爸刮胡子是播放的墨西哥唱片,呜咽的歌。
  它过去是我曾祖母的名字,现在是我的。她也是一个属马的女人,和我一样,生在中国的马年——如果你生为女人,这会被认为是霉运——可是我想,这是个中国谎,因为,中国人和墨西哥人一样,不喜欢他们的女人强大。
  我的曾祖母。要是我见过她多好,女人中的野马,野得不想嫁人。直到我的曾祖父用麻袋套住她的头把她扛走。就那样扛着,好像她是一盏华贵的枝型吊灯。那就是他的办法。
  后来,她永远没有原谅他。她用一生向窗外凝望,像许多女人那样凝望,胳膊肘支起忧伤。我想知道她是否随遇而安;是否会为做不成她想做的人而伤怀。埃斯佩朗莎。我继承了她的名字,可我不想继承她在窗边的位置。
  在学校里,他们说我的名字很滑稽,音节好像是铁皮做的,会碰痛嘴巴里的上颚。可是在西班牙语里,我的名字是更柔和的东西做的,像银子,没有的妹妹的名字那么浑厚。她叫玛格达蕾娜,这名字没我的美。玛格达蕾娜回到家里可以叫蕾妮。可我总是埃斯佩朗莎。
我想要取一个新的名字,它更像真正的我,那个没人看到过的我,埃斯佩朗莎换成黎桑德拉或者芮查或者泽泽X。一个像泽泽X的名字就可以了。
学生们都拿到文章后,林恩为大家诵读全文。
在老师朗读的过程中,有几位学生制造出了一些噪音,老师停下来,看着他们:
“有任何响声,我都读不下去,这是一篇优美的文章,希望大家认真来听读。”
教室里静下来。
老师继续把文章读完。然后问:
“大家听了以后,有什么想法?”
有一位学生说:“她一定很喜欢西班牙中自己的名字。”
老师环视大家:“谁懂西班牙语?”
有两位学生举起手来,其中一位为大家解释这个名字在西班牙语中的含义。
老师又问:“她的名字和奶奶的名字一样,大家猜猜,奶奶出生在什么时候?”
学生说是出生在中国的马年。然后大家讨论,在中国,马年出生女人是不是女强人,是不是充满霉运。
老师引导学生问来自中国的我们。
姬宁解释说,自己的妈妈就是马年出生的,并不像文章中讲的一样。
接下来老师在白板上列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名字的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的句子。
学生讨论并填写表格。
老师统计大家讨论的结果。
然后分析相关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例如比喻。
然后是第二个大问题,作者仅仅是谈姓名吗?还有什么深层含义。
有学生答:生活。
老师肯定他的回答,然后布置作业:
“她(文中的女主人公)的名字所比作的事物的质量如何?”接下来是按这个问题完成一个表格:
第一栏: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第二栏:这个句子的意思。
……
这就是我听到的完整的一节语文课。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0 13:29:50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美国听语文课(三)
谢雨眠

(三)听课反思
美国由于教育的主导权在各州,甚至是各市,所以在初中,并没有统一的教材和进度,只有一份《课程标准》。因而,美国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并不一致,也许我听到的这节课并不是美国语文课堂的典型代表。
如果单纯从这节课上来看,老师的教学经历的以下步骤:
一、展示课题:《细节描述》
二、问题引导:什么是细节描述,细节描述有哪些方法?
三、结合文章,分析细节描述
1、介绍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
2、从生活中老师和学生的名字谈起,引入文章《我的名字》。
3、老师范读文章。
4、根据问题,分析讨论,并落实细节和细节描写的方法。
四、布置作业。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到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启发式、问题引导式,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有小组讨论、提问、回答。
如果单纯从这一堂课来看,和国内的语文教学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但是,如果从总的课程设置与实施等方面来看,又有它的特色,我曾经在赴美国之前读过美国中学语文教材,这也是某一周的教材。其中它的练习设计和相关活动有特色。例如,《葛底斯堡演说》这一课,它的编排是这样的:


第二课
  葛底斯堡演说
阅读指导
亚伯拉罕·林肯 (1809-1865)
作为美国历史上最悲惨时期的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为了把这个被战争分裂的国家重新联合在一起而努力奋斗。他面对无法避免的国家危机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力量和献身精神使他成为最受人崇拜和尊敬的美国总统之一。
  林肯出身低贱,但他很早就表现出对政治的兴趣。他曾经在伊利诺斯州的立法院和美国国会工作,这些工作使他赢得了奴隶解放运动支持者的声誉。1858年,他与斯蒂芬·道格拉斯竞选美国参议院席位。虽然林肯没有在这次选举中获胜,但他与道格拉斯白热化的辩论使他获得了全国范围内的承认,并帮助他在1860年成为了总统。
在他当选不久之后,美国内战爆发了。在战争的过程中,林肯表现出了巨大的力量和勇气,也展示了他演讲的天赋。1863年11月,他被邀请在将葛底斯堡战场确立为国家公墓的启用典礼上讲 "几句合适的话"。整个世界很长时间以来都记得他在那里说过的话。

罗伯特·E.李 (1807-1870)
  在内战中指挥南部邦联的军队并不是罗伯特·E.李所希望的工作。随着关于奴隶制的争论不断升级,李的精神经受着巨大的折磨。他信任联邦,他反对奴隶制,也反对从联邦脱离出来,而且他被认为是美国军队中最优秀的军事将领之一。然而,当林肯总统提出让他指挥联邦军队的时候,他却拒绝率领一支军队与他自己故乡的州作战,他从军队中辞职,并且发誓只为保卫弗吉尼亚而战。
  与其他南部邦联的领导人不同,李对于南部的力量不抱任何幻想。他最初就任北弗吉尼亚的军队指挥官,后来又成为全部邦联军队的总指挥官,他预料到了那场战争将要引起的大范围的流血和破坏。他是一位卓越不凡的军事将领,他面对对方压倒性的力量时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来的正直的人格鼓舞了士兵和平民的强烈忠诚感。
  在辞去美国军队职务的前夕,李在《给儿子的信》中探究了自己被分裂的忠诚。
背景知识
历史:林肯为在葛底斯堡的演讲做准备
  1863年7月发生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葛底斯堡的战斗是联邦的一次重大胜利,标志着战争中的一个转折点。5.1万多名士兵在那场战斗中受伤。1863年11月19日,在这个战场上建立的一个军人公墓正式启用。典礼的组织者因为不能肯定总统是否能够到场,所以只把他作为了一名次要的演讲者,只请他讲"几句合适的话"。在准备这篇简短的演讲稿时,林肯想带领1.5万名参加公墓启用典礼的美国人经历一次情感的最后典礼,他也需要为一场还远远没有胜利的血腥的斗争赢得继续的支持。
  关于林肯写演讲稿的故事有很多:他一周以前写好了稿;他前一夜写的;他在火车上写的;他写在一片废纸上。可以肯定的是,他在演讲的同时还在进行修改,加入了"在上帝的庇佑下"这个词组来形容这个国家。作为一名有经验的演讲家,林肯很可能预料到了这种来自于神的对于美国和它自由的目标的赞许会对听众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
文学与生活
  联系你的经历在那个很多人感到自己与故乡的州的联系比和国家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的时代,像罗伯特·E.李这样分裂的忠诚是很普遍的。而现在虽然选择不同了,但是分裂的忠诚却仍然普遍存在。对于重要事情与朋友有相反的看法,在学校和工作中不同的义务--这些都能成为你为忠诚而挣扎斗争的根源。
  日志写作 描述一个情况--在你的生活中、一部电影或一本书中或是最近的公共事件--在那种情况中分裂的忠诚需要做出不同的选择。探讨那些选择是怎样做出的。
  专题聚焦:一个分裂的国家合理的话语经常可以克服分裂。在"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林肯总统设法治愈一个分裂的国家。一个对于共同信仰和目标的感人的描述能发挥什么作用,使人们把分歧抛到一边?
文学聚焦
措辞 你将会注意到李在给他儿子写信时的措辞--或者说词语的选择--比林肯总统写公众演讲稿时所用的措辞要不正式。词语的选择--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具体的或抽象的--都使一位作家的声音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例如,李的句子"我看见4个州已经宣布了脱离联邦……"就比林肯的论述"叛乱者们却在设法……通过谈判来解散联邦,分裂国家"要更加个人化和不正式。注意到每位作家的措辞怎样反映出了他的读者(听众)和目的。


葛底斯堡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
18631119
  八十七年前,我们的父辈使一个新的国家诞生在这片大陆上,这个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并致力于人生而平等的信念。
  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一场伟大的内战,这场战争检验我们的国家或任何一个像我们这样孕育并执著追求这种主张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我们聚集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的战场上,有些人在这里为了这个国家的生存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此时将这个战场上的一块土地奉献给他们,作为他们的最终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合适和正确的。
  然而,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我们无法奉献这片土地--我们无法使之神圣--我们也无法使之光荣。是那些勇敢的人,无论活着的还是死了的,是那些曾在这里战斗的人,使它变得神圣伟大,这远非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予以增减的。这个世界不会注意也不会长时间记得我们在这里说的话,但是它永远也不会忘记勇士们在这里的业绩。对于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来说,真正要做的是献身于勇士们未竟的事业。他们曾在这里战斗,并英勇地将这项事业推向前进。我们要做的是献身于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的使命--他们已光荣牺牲,而我们会更加献身于他们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我们在这里坚定地承诺烈士的鲜血绝不能白流--这个国家,在上帝的庇佑下,将会获得一次自由的新生--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一定会与世长存。
第二次就职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
186534
  因为这是我第二次出现在这里宣誓就任总统,所以没有必要像第一次就任时那样发表一次很长的演说。那么对于我们将要进行的行动的比较详细的叙述看起来是合适的。现在,我的前四年任期已满。在这四年里,由于这场伟大的竞赛仍然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并且占据着这个国家的精力,所以在它的每个时间点和阶段都不断地引出了公开宣言,因此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可以报告了。我们军备的进步,因为其他各方面都依靠于这一方面,所以公众了解的和我自己了解的也一样多了;而我相信,这情况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相当令人满意和鼓舞的。我们对未来抱有很高的希望,但不能冒险做出任何相关的预测。
  在四年前相应的这个时候,所有的思绪都焦急地指向一场正在迫近的内战。所有人都害怕它--所有人都设法避免它。那次在这里做出的就职演说完全致力于不通过战争来拯救这个国家,而同时城市中的叛乱者们却在设法不通过战争来破坏它--他们设法通过谈判来解散联邦,分裂国家。两方面都反对战争;但是他们中的一方宁愿制造战争也不愿让这国家继续存在;另一方却宁愿接受战争也不愿让这国家灭亡。于是战争来了。
  我们全部人口的八分之一是黑人奴隶,但他们不是普遍地分布在整个联邦,而是集中在南部地区。这些奴隶构成了一种奇怪然而强大的利益。所有的人都知道正是这种利益以某种方式引起了战争。叛乱者甚至不惜通过战争来分裂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持续并且扩展这种利益;而政府要求的只不过是有权利限制这种利益在地域上的扩大。双方都没有预料到这场战争,也没有预料到它已经达到的严重程度和时间长度。双方都没有预料到这场战争的起因随着战争的结束、甚至在战争结束之前就消除了。每一方都寻求一种比较容易的胜利,期望结局不至于涉及根本,令人震惊。双方都读同一本《圣经》,向同一个上帝祈祷;而每一方都祈求上帝帮助他们与对方斗争。这可能看起来很奇怪:居然有人敢于请求一位公正的上帝来帮助他压榨别人的血汗积累自己的财富;不过让我们先别断定自己就不会受到审判。双方的祈祷都不可能得到回应;实际上双方的祈祷也都没有完全得到回应。全能的上帝有他自己的目的。"因为罪过,让悲伤降临到世界上!因为罪过必须到来;但是要让悲伤降临到那带来罪过的人身上!"如果我们认为美国的奴隶制属于在上帝的天意中必须到来的罪过,但已经延续了上帝所指定的时间,他现在就希望消除它。因此他把这场可怕的战争给了南方和北方,作为带来罪过的那些人的悲伤的话,"活着的上帝"的信徒们认为他具有神圣的特性,我们是不是要看清楚对于那些特性的任何偏离呢?我们天真地希望、我们热切地祈祷--这强大的战争的苦难根源可以很快地消亡。然而,如果上帝希望它继续下去,一直到奴隶250年没有报偿的劳作积累起来的财富全部毁灭;一直到从鞭子上流下的每一滴血都从剑上留下的血中得到了报复,就像3万年前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仍然要说:"主的审判是完全准确公正的。"
  我们对任何人都没有怨恨;我们对所有人都怀有博爱;我们对正确的事情态度坚定,因为上帝使我们能辨认正确的事情,并让我们继续斗争,结束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包扎好国家的伤口;照料参加了这场战争的人,他们的遗孀和他们的孤儿--采取所有的行动去获得并且珍视一个公正持久的和平,我们自己的,以及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和平。
给儿子的信
罗伯特·E.
1861123
  我收到了你寄给我的爱弗莱特①的《华盛顿的生活》,仔细读过了。要是他能看到他那伟大工作遭到的毁坏,他将会感到多么悲伤啊!然而,除非所有的希望都不复存在,否则我不会允许自己相信他那高尚行为的成就将要被破坏,而他那宝贵的忠告和美德的范例这么快就要被他的国人遗忘。根据那些文件,我判断现在我们正处在一种介于无政府和内战之间的状态。但愿上帝能使我们躲开这两种罪恶!我恐怕人类将有很多年都不能像基督徒那样承受没有制约和武力的状态。我看见4个州已经宣布了脱离联邦,很显然还有4个会追随他们的先例。然后,如果边境的州都卷入这次革命的旋涡之中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一半就会摆开阵势来与另一半作战。我必须试着耐心等待结果,因为我既没法加快也没法拖延它的到来。
在我看来,正如你所说的,南方受到了北方的行动的侵害。我感觉到了这种侵犯,也愿意采取任何适当的措施来弥补。我是为原则奋斗,而不是为了个人或私己的利益。作为一名美国公民,我为我的国家的繁荣和制度,感到无比骄傲,如果有任何一个州的权利受到侵害,我都愿意去护卫它。但是我能预料到这个国家要遭到的是联邦解体的灾难。这将会是我们抱怨的所有罪恶的累积的结果,而我愿意牺牲除了荣誉之外的任何东西使联邦保持完整。因此,我希望能先尝试所有宪法规定的方法,最后再付诸武力。脱离联邦就是革命。我们"宪法"的筹划者们耗尽了劳动、智慧和忍耐来完成它,在它周围设下了那么多保卫和安全措施,并不是为了让联邦的每个成员随意破坏它的。根据宪法引言中所表述的,它是为了"永恒的联邦"而制定的,是为了建立一个政府,而不是一个契约,这政府只有通过革命或者全体大会成员的一致同意才能解体。谈论脱离是没有用的。无政府状态将要产生,没有一个政府,无论是华盛顿、汉密尔顿、杰弗逊、麦迪逊,还是其他美国革命时期的爱国者的政府……然而,一个只有靠剑和刺刀才能维持的联邦,一个冲突和内战要代替亲兄弟般的爱和善良的联邦,对我而言没有任何魅力。我会悼念我的国家和人类的幸福及进步。如果联邦解体了,政府也分裂了,我就要回到我的家乡的州,和我的人民一起分担苦难,并且,除非是为了自卫,我不会用我的剑对着任何人。
问题指南
■文学和生活
  读者反应 你认为林肯的演讲中最值得纪念的是哪些语句?
  主题焦点 (a)林肯是怎样利用语言来安慰和治愈听众的心灵的?(b)李对于一个"只有靠剑才能维持"的联邦的厌恶能为他将弗吉尼亚的利益置于联邦利益之上的决定做出合理的辩护吗?
  日志写作 内战以后,罗伯特·E.李申请完全赦免他带领邦联军队对抗联邦军队的行为。如果你是一名国会议员,你会投票同意赦免他吗?为什么?写一篇简短的日志来讨论你的回答。
■阅读理解
  1. 简要地叙述林肯做出这两次演讲的时候的情况。
  2. 林肯在这些演讲中表达了对于奴隶制的怎样的观点?
  3. 在信中,李在考虑什么选择?
  4. 对于李脱离联邦是怎样解释的?
■思考
  解释
  1. (a)除了为启用公墓所作的献词以外,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
  么?(b)他《第二次就职演说》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推断)
  2.林肯以描述他对于这个国家的最后重生的展望作为这两次演讲的结尾,考虑到他的目的,为什么这是组织这两次演讲的有效方法?(联系)
3. 林肯是怎样试图在他的演讲中使南方和北方之间达成和解或向双方都伸出调停之手的?(分析)
  4. 用你自己的话来解释罗伯特·E.李反对脱离联邦的论证。(讲述)
  5. 李怎样将他收到他儿子的礼物和他的论证联系了起来?(联系)
  6. 李和林肯都具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联系)
  应用
  7. 林肯的演说与现代总统的讲话有什么不同之处?(讲述)
文学聚焦
  措辞
  措辞指的是作家对词语的选择。林肯总统使用了正式的词句使自己的演讲优雅而又具有重要性。李将军不那么正式的语言则在他的信中制造出了更加亲切和私人化的感觉。每位作家都使用了适合他的主题、读者(听众)、情况和文学形式的语言。
  1.从《第二次就职演说》中找出两个正式措辞的例子。
  2.从李的《给儿子的信》中找出两个非正式、个人化措辞的例子。
  3.为什么两位作家的措辞都很适宜?
作品累积
■点子库
  写作
  1. 回信 假设你是李的儿子,写一封非正式的信,对你父亲信中的看法做出回应。(社会研究连线)
  2. 日志写作 这是葛底斯堡演说的前夜,作为林肯,描述你想通过这还未写完的演讲稿传达的信息。你希望人们记住它的哪些方面呢?
  3. 报纸专栏 作为一名记者写一篇关于《葛底斯堡演说》的专栏文章,对这次演讲做出评价。你是同意林肯的观点,认为这次演讲是个失败,还是同意与他共同发言的爱德华·爱福瑞特的观点,对这次演讲充满崇敬之情?用例证来支持你的观点。(职业连线)
  项目
  1. 纪念拼贴画 从图书馆里或因特网上找到关于葛底斯堡战役的照片或图画的复印件。用文字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制成一幅拼贴画。(艺术连线)
  2. 网页制作 做出制作一个因特网页的计划,提供与美国内战相关的信息和图片。制作一个流程图来说明你的网页将要包含的链接。(传媒连线;科技连线)
■微型写作课
  调查信
  选择美国内战使你一直感兴趣的一个方面,写一封调查信或请求信,来收集相关信息。把你的信发给着重于研究这一阶段美国历史的机构、图书馆、或历史社团之一。使用适合于商业信函的语言和格式,使你的信收到效果。
  写作技巧重点:适合于目的的语言
  适合的语言可以确保你的读者理解你的要求并且感到你很感谢他们的帮助。使用礼貌正式的语言。写清机构的名称,选择精炼的词句,按照正式标准组织你的句子。
  构思
  找出一个可以提供你所需资料的机构或个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可以研究网上资源或图书馆资源,例如:美国政府手册和华盛顿信息指南。回答下列问题:我需要什么信息?谁是最适合询问的人?我怎样简化我的问题才能得到最有用的回答?
  写稿
  在信的开头写清你自己的住址,日期和你收信人的姓名和住址,还有问候。在信的主体部分,清楚简洁地陈述你的要求。然后感谢收信人,签名,并在手写的签名下打印出你的姓名。
  修改
  大声朗读你的信,确定你使用了适合你的读者和目的的表示敬意的语言,并且清楚地表明了你需要的信息。此外,确认收信人的姓名、地址和机构名称都拼写正确。

教材的编排是由阅读指导、背景知识、文学与生活、文学聚焦、阅读正文、问题指南、作品累积等七部分构成。
中间有大量的实践性作业。这个特点使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材应该学习借鉴的,再比如《美国语文》选用了亨利·大卫·梭罗的《论公民的不服从》。这是一篇名作,列入中学教程,无疑是有冲击力的文字。有意思的是,文章背后的思考题很带挑战性。三道题是:
1、梭罗暗示谁应该对墨西哥战争负责任?
2、根据梭罗的观点,为什么一小部分人可以滥用政府而免受惩罚?
3、根据梭罗的观点,什么时候美国人将会获得在可能范围内的最好的政府?
这样的设问,在我看来都是中国的成年人才有的,不料美国人的教育中早已种下了这粒种子。
因而,中美两国教育的不同关键在于理念的不同,而不仅仅是教学方式方法,这是最根本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2 13:13 , Processed in 0.121472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