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孝感市2007年中考文综试卷中历史第36小题答案正误的商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3 23:5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ize=+0]对孝感市2007年中考文综试卷中
[size=+0]
[size=+0]历史第36小题答案正误的商榷
孝南区肖港初中 肖显设





孝感市2007年中考文综试卷中历史第36小题,在命题和答案上均存在着错误。现在本人就此提出肤浅的看法,以供众位同仁雅正。

【原题如下】


36.下图人物﹙左为斯大林,右为罗斯福﹚共同参与的历史事件有

  ① 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推行“新政”

  ② 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③ 参加德黑兰会议,确定对德作战的方针

  ④ 在埃及开罗,签署《开罗宣言》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中考命题给出的答案是。我认为这道题答案是错误的,并且认为此题没有答案。理由是:

⑴图中人物即斯大林和罗斯福共同参加的历史事件只有德黑兰会议。在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的形势下,1943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苏、美、英三国政府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会议,通过了三国在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的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并于12月1日公布了《开罗宣言》。

⑵斯大林没有参加开罗会议,也没有签署《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26日,美英中三国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蒋介石,在埃及开罗会晤,签署了《开罗宣言》。声明盟国将坚持对日作战,直至日本法西斯无条件投降,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宣言在征得斯大林同意后,于12月1日公布于世。

针对以上两点史实,我们可以看出斯大林和罗斯福共同参加的历史事件只有③,即参加德黑兰会议,确定对德作战的方针。而④在埃及开罗,签署《开罗宣言》则是错误的。

另外,结合①②③④四个历史事件,我们分别进行探讨,也可以从中看出一斑。

①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推行“新政”。这个内容涉及到的人物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及他所实行的“罗斯福新政”。二十世纪29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繁荣景象,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在经济发展的本身又潜伏着严重危机。1929年10月,以纽约股市的崩溃为开端,引发了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这场经济危机具有一些明显的特征,第一,范围特别广,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第二,持续时间特别长,1929~1933年,持续四年之久;第三,破坏性特别大,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1/3以上,国际贸易减少2/3。经济危机不仅加深了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社会危机,而且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美国作为资本主义的头号经济大国,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到1933年初,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500万~1700万人,半数银行倒闭。面对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年初,以“新政”为竞选口号的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击败胡佛,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为了尽快摆脱困境,实现经济复兴,罗斯福政府全面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大刀阔斧地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史称“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②采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涉及到的人物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苏联1937年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确立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规定党在农村的基本任务是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集体经济。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已经占绝对支配地位。苏联在1936年召开了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它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它的政治基础是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是在外部存在着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的条件下形成的,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它在经济、政治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后来,它日益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清晰地得出前面的判断。

当然,命题人着重想考核学生对二战这个重要历史事件的把握,并涉及到两个重要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两个重要的国家——苏联和美国,还涉及到了一个重要的事件——经济危机,包涵了经济、政治、军事多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在题型设计上也特别运用了人物图,引导学生学会读图、识图。从中可以看出命题人的良苦用心,以及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从这点上看,命题人还是花费了不少心思的,但由于时间短、任务重、压力大,出现失误也就在所难免。但在中考这一决定许多学生命运的“战场”上,有少许漏洞就是不应该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4:22 , Processed in 0.0765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