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胜阳:我是草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13:53: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胜阳:我是草根
转载




人物印象
  “本人,非优质课教师,非教坛新秀,非师德标兵,非优秀班主任,非先进工作者,非春蚕奖得主,非学校重点培养对象。”
  这是博客上,朱胜阳介绍自己的一段话。
  一系列的“非某某”,让人想起了相声演员郭德纲的经典开场白:本人是非著名相声演员。只是,郭德纲说着说着,就成著名相声演员了,而朱胜阳确实还是那么多”非某某“拥有者的草根教师。
  虽然没有那么多荣誉,但朱胜阳自有自己的幸福。他在自我介绍里还有一段:
  “我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个在课堂上领着学生阅读的语文老师,一个愿意给孩子在公园里讲故事的人。”

从“常识”读起
  教书都好几年了,除了几本武侠小说,朱胜阳并没有读过几本书。
  因为看的书少,身边也没人介绍,他不知道哪些书好,所以那时他看得最多的是小说,如《狼图腾》《三国演义》等;其次是散文,如《文化苦旅》《梁实秋散文精选》等,同时还接触些儿童文学作品。后来,因为实在不知道该怎么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他就买了一套“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来看。他想,我没读过高中,读师范时又没有好好看书,这书既然高中生需要看,那我就更应该看了。于是便开始翻起来,几本看下来,感觉这套书自己选对了,的确很好看。记得看其中梁衡写的那本《把栏杆拍遍》,当看到写李清照的那篇《乱世中的美神》,他感动得痛哭流涕,怕妻子笑话,一个人跑到卫生间里哭。
  也是从这套书起,他开始找一些推荐给中学生看的书,像《谈美书简》《边城》《苏菲的世界》《渴望生活·梵高传》等,而这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的阅读太杂,没有系统。直到一位朋友请教他一个简单的历史方面的问题,而他茫然无知,他才恍然大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读,要回到阅读“常识”上来,要系统地读……
  他从历史作品入手,读了《万历十五年》《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细说隋唐》《一口气读完大清史》《帝国的惆怅》等。由阅读历史书籍,进而阅读涉及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又读了《康震品苏东坡》《正说中国二十帝》《品中国文人》《流血的仕途》《西风独自凉》等。读了历史,他感慨万千,“个人在历史长河中转瞬即逝,应该为后人留下点什么才好。”
  他不知道佛教常识,于是便读《一口气读完佛教史》《佛教十五题》《佛教常识问答》《故道白云》等;不了解金融,便找来《货币战争》《中国怎么办——当次贷危机改变世界》学习;没看过王小波的书,就读王小波;听说龙应台的文章好,就读龙应台……
  从2005年至今,三四百本书看下来了,别人眼中,他已是语文教师中的读书人了,但他自己发现,书看得越多,越发觉自己无知。所以有朋友问起,最近在看什么书。他说在看《希腊古典神话》——是现在小学生都在看的书,他继续走在充实自己“常识”的阅读路上,并乐此不疲。
  朱胜阳由自己想到了学生。他不想让学生有自己的遗憾,于是,他开始在课堂上让书籍走进学生的生命。

“他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快乐”
  “朱老师,这本《月轮熊》我又看好了!”
  说这话的,是沈晓峰,一个语文学习上的后进生。朱胜阳也没想到,现在沈晓峰看书会这么快,看书的兴趣会这么浓。但他马上感觉有点不对劲:这本《月轮熊》是昨天傍晚刚借的,他真的会看得这么快?一调查,露馅儿了,书确实是看完了,但沈晓峰光顾看书了,家庭作业却忘了做。
  尽管这样,朱胜阳还是感到高兴,孩子开始喜欢读书了,语文还愁学不好吗?
  朱胜阳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2009年9月,朱胜阳接手五年级的语文。开学第一天,他了解到在过去四年里,除了几本作文书和童话书之外,学生基本上没看过其他课外书。他想到学校图书室里借些书来给孩子看,但学校图书室的书,多是十几年前的旧书,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
  怎么办?
  他先是自己拿钱买了一批经典的儿童文学,读了没几天,家长反映,以前做完作业就看电视的孩子,现在被书迷住了。他趁势召开家长会,发动家长省点烟酒钱,给孩子买了一批好书。
  书有了,他考虑还应该让孩子读得有收获,于是,他每周用两节课的时间,大声读故事给他们听。他说,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品尝故事的味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孩子成为一位真正的读者”。一年下来,他为学生读了《埃米尔擒贼记》《下吧,北极的雪》和《造梦的雨果》等四五本书。这个过程中,他看到了学生听故事的热情,每次一说“这节课听故事”,学生就欢呼雀跃,高兴极了。
  每次读完书,朱胜阳还有一个活动,学生也喜欢得不得了,就是聊书会。
  像读《下吧,北极的雪》的时候,刚好是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召开期间,而故事中的海豹就是因为气候变暖而导致栖息地丧失。于是他领着孩子先关注新闻,关注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了解全球的气候变化;再由气候问题,让学生观看了《难以忽视的真相》和《家园》两部电影记录片;然后再收集资料,了解自然界中其他野生动物的生存现状;做完这些铺垫之后,回到课堂,深入交流读了本书后的感想,体会海豹菲加的喜怒哀乐。
学生们觉得,“这样读书,读得明白”。
  一年下来,全班人均看书30.6本,最多的一位学生看了109本。朱胜阳看到,课余时间,有空就拿起书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谈论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自己找书看的学生越来越多了,抽屉里的藏书越来越多了,从阅读中感受到快乐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学生莫丁波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儿我读了本新书,是关于鲁迅的,书名叫《小学生鲁迅读本》。朱老师对我们说,看完后,就请书的编者刘发建老师来给我们讲鲁迅,我真期待……朱老师改变了我,他让我知道了读书的快乐。”
  读完莫丁波的日记,朱胜阳在后面写了一句话:“丁波,很高兴你感受到了阅读的快乐,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如果,朱胜阳仅仅做了这些,跟其他注重学生课外阅读的老师并没有任何区别。2009年,朱胜阳看了一本书,从此,把儿童阅读从学校走向了社会,迈上了一条全力推广儿童阅读的道路。

颜颜爸爸的公园故事会
  影响朱胜阳的这本书,是本图画书,叫《花婆婆》,作者是美国最伟大的图画书画家之一芭芭拉·库尼。书中说的是,一个名叫艾丽丝的小女孩,小时候曾经答应过爷爷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去很远的地方旅行,第二件事是住在海边,第三件事是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长大后,前两件事都做到了,第三件事她却不知道怎么去完成。直到有一年的春天,她发现山坡上开满了鲁冰花时,终于知道什么是她要做的第三件事。整个夏天,她的口袋里都装满了花种子,走到哪里撒到哪里。到了第二年的春天,那些种子同时都开花了……
  “我应该像故事中的花婆婆那样,做一件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朱胜阳对自己说。
  这件“美丽的事”是什么呢?朱胜阳冒出的一个想法,让周围的人大吃一惊。他说:“现在小孩子能听到的好故事太少了,我要到公园里去给到公园玩的孩子们讲故事。”对这事,朱胜阳身边有人觉得“这人有点怪”,也有人“很佩服他这种美好的想法”。
  从2009年7月到现在,每个周末,朱胜阳都会在瓜渚湖西岸公园,或绍兴图书馆,为孩子们义务讲故事。迄今为止,已讲了近80场。因为他女儿叫颜颜,他把这叫作“颜颜爸爸的故事会”。
  第一次故事会,朱胜阳怕没人来听,叫了一些朋友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捧场”。故事开始讲后,他让小朋友们围坐在电脑前看屏幕上的图画,而他则借着公园路灯的灯光,照着图画书上的文字简简单单地读下去。因为是在露天讲,公园又很空旷,听的人也不多,他感觉犹如置身旷野,说出去的声音,好像被什么东西吸走了。尽管已经很大声,但还是无济于事。可能由于紧张的缘故,不一会儿工夫,他就把故事读完了。
  一看时间,才15分钟。
  第二次故事会,准备工作做得相对充分了些,不但故事准备了两个,而且还向同事借了一台扩音器。讲的时候也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和描述。小朋友们开始喜欢起来,有小朋友问,叔叔,下周好你还来吗?朱胜阳听了,连忙点头,好的,叔叔还来。他心里喜悦极了,他知道,这就算成功了。
  后来,他在“绍兴E网”论坛发了一个帖子,说了自己讲故事的时间和地点,听的孩子多起来,他去购置了几十张小塑料凳;之后,《绍兴晚报》的记者得知了,在市区一处公园也开设了一个“颜颜爸爸的公园故事会”;之后,家长们开始与他交流亲子阅读中的疑问或请他推荐一些书给孩子看……再后来,他拥有了一批忠实的“粉丝”。在绍兴县报社和县教育局的帮助下,他把讲故事地点搬进了绍兴县图书馆,在每周日上午为小朋友们讲故事。
  电视台来了,报社来了,志愿者来了,朱胜阳的故事会越办越红火了。
  朱胜阳成了绍兴的名人。
  现在回头看当初在公园讲故事这个“惊人之举”,朱胜阳说:“那时刚好申请市'阅读力提升工程'书香讲师失败,心灰意冷之后,忽然意识到:如果真的想为儿童阅读事业做点事的话,难道一定要有关部门的安排与任命吗?”
    “像你这样教语文真的很好!”
其实,让朱胜阳坚持下去的,不仅只有这些,他从已经毕业的学生身上,看到了阅读的力量。
  一次,他在车上遇到了曾经的学生小王,现在读高一。
  他问:“你觉得朱老师当时教你们语文怎样?”学生很动情地回忆起了那时他给学生讲故事的情景。
  “现在高中语文课本上有一篇课文是曹文轩《草房子》里的。”学生接着说,“一看到这篇课文,我就想起了你,想起了你当时给我们读这个故事时的情形。想到这本书自己已经看过了,而一问其他同学,他们还没有看过,自我感觉就特别好!”
  “那你现在有没有看课外书了?”
  “没有时间看,学习太紧张了,而且语文老师也没有要求我们看。”
  “幸好你们小学时看了一些书。”他说,“其实我那时让你们看课外书,就是因为初中和高中的学习紧张,知道不会有时间看课外书,所以才会让你们趁小学空闲时间多的时候多看些书。”
  “所以朱老师,你继续给学生讲故事吧,让他们多看些课外书,这样做真的很好。”
  “是的。我现在仍然一直讲故事给学生们听。”
  学生临下车前,又回过头来跟他说:“朱老师,像你这样教语文真的很好!”
  朱胜阳觉得,这句话,是对他最大的褒奖!
  
  有人说,朱胜阳是个理想主义者,他说,自己最多算个天真的人。
  他一直觉得,“自己还没有长大,无论是看世界、看教育、还是看自己的人生,都还相当天真。也曾经觉得天真不好,想改,让自己变得世故一点,但没有成功”。
  也许,正是这份天真,才有了草根教师朱胜阳的幸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18:45 , Processed in 0.081181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