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北师范大学“余映潮工作室”启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18 21:37: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河北师范大学“余映潮工作室”启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更新时间:2011-11-17
  2011年10月31日下午,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余映潮语文工作室”启动暨拜师仪式在新校区公教楼A座109教室举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工作室”主持人余映潮先生、我校戴建兵副校长出席仪式并讲话。平山县教育局李建平副局长、河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吕爱华副校长、我校顶岗支教指导中心、教师教育中心主任赵夫辰出席。“余映潮语文工作室”全体学员及国培语文班的学员和免费师范生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仪式由教师教育中心副主任刘毅玮教授主持。
戴建兵副校长首先向余映潮先生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的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为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河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中心承办的国培置换研修项目邀请了许多国内知名的优秀专家学者前来讲学。其中,既有来自高等学府的理论功底深厚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中学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余映潮先生是这些专家学者中的杰出代表,他精湛而独特的教学艺术在中语界广受赞誉。“余映潮语文工作室”的成立是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积极尝试,其意义不仅在于促使语文教师学习语文教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彰显先进教育理念,引领教师端正职业态度,树立职业理想。他殷切希望学员们珍惜得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在名师的带领和栽培下不断进取,成为带动一方教育事业发展的优秀语文教师,履行为中国而教的责任!
余映潮先生一向关注和支持农村语文教育,在他开办的四个工作室中,有两个设在县乡农村中学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高师院校和国培项目中招收学员是他的第一次尝试。他说,河北师大的国培置换研修项目一直在创新中发展,为农村一线教师带来了福音。他希望学员一要有终身发展的境界和追求;二要具有坚强的毅力;三要有良好的研修方法;四要有个人发展的计划。余先生诚恳地表达了帮助河北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质的心愿。
在隆重的拜师仪式上,戴建兵副校长代表河北师范大学向余映潮先生颁发了聘书。农村国培学员和农村教育硕士的代表发表了感言,并向余映潮先生献花。继而,工作室的全体学员面向余映潮老师表达了“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立志爱岗敬业,取得教学真经。为成为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而奋发图强”的决心。
最后,在嘹亮的国培学员之歌中,戴建兵副校长等领导为余映潮工作室的学员们颁发了学员证书并合影留念。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8 21:38:32 | 只看该作者
简洁而不简单 轻松而不放松
——余映潮教学案例《窗》赏析
                         
柳州市白露中心校 刘骏



2009年4月15日,全国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到柳州市柳北区向数百名中小学教师奉献出了他的两节初中语文现场课和一场言之有物、内涵可鉴的初中语文教学讲座《教材研读与教学设计》,可谓特色鲜明、品味纯正、内容丰富,贴近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堪称“语文教法、教研大餐”。
在此,笔者不打算对余映潮老师当天的所有讲学内容作一个全景式的回顾与分析,仅就他所执教的一节短篇小说《窗》的阅读指导课,做一些浅表的赏析,以对自己的语文有效教学提供一次有一定深度的启迪与熏陶。
本课内容来自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是澳大利亚女作家泰格特所作的著名作品《窗》,全文仅1200余字。根据小说入编的本课文短小精悍,以小见大,寓意深刻,是一篇既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的好作品、好教材。
余映潮老师的教学,紧紧抓住了教材的行文、叙事特色,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探讨性,巧妙运用“主题导引、线索指路、对比教学”的方法,相当游刃有余地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通过余映潮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受教的学生比较迅速地走进了文本的情感世界,比较清晰地把握了本文文题为“窗”,线索为“窗”,文眼同样是“窗”;作者设置的故事情节背境十分简单:一个十分窄小的病房,一扇门,一扇窗,其他一概从略。
至于人物呢?那是非凡地稀少,只有两个: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连姓名也没有交代。故事就从这两个人物中发端,生动、简约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就从这两个人物的矛盾冲突中发酵和升华。
在课中,余映潮老师并不急于直接牵引学生强行进入文本与阅读,而是为学生们提供了一条阅读与思索的建议:积累字、短语、句式、段落。同时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一针见血的阅读要求:
收起参考书,用心品读[笔者旁白(下同):理解之妙、存乎一心];
着重理解其写作方法与表达方式(从中汲取习作方法与语言文字运用养料);
批注你个人的阅读感受及评价观点(学会分析、学会品味、学会评价)。
依托这几条阅读与思考的线路,学生们充分调动和发挥了自己的阅读能力、思索角度和感知方式,自主地、渐进地、有效地走进了文本所提供的人物矛盾与情感世界。因此,他们比较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了文本的几个写作特色:
标题的寓意、对比的手法、观察的角度、描绘人物特点的方式以及结尾的艺术特点等等,都以学生自身的深度阅读得到了解决——
临窗的病人虽身患重病,但他热爱生命,凭残剩的精力、羸弱的病体和满腔的热情极力想像,描绘出一幅幅优美的图景,以此来激励自己同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同时也用生机勃勃的人类活动去点燃同伴奄奄一息的生命之火,激发病友的生之欲望,活之动力。
而不靠窗的那位病人,虽然每天下午津津有味地听病友描述扣人心弦的球赛,浪漫的情侣散步,……充分享受了这段美好时光,但他却不以此为满足,他还强烈地渴望占有那扇窗户。
  这虽然也是热爱生活的愿望使然,但其核心却是自私的。
  私心极度膨胀,最终导致采取见死不救的手段堂而皇之地取得靠窗的床位。
  然而,生活偏偏不肯饶恕他,他费尽心机得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一扇窗户照出了两个灵魂,表现出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态度,揭示了人性的美与丑。
至此,受教的学生们恍然大悟:《窗》的篇幅虽短,却通篇巧用对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了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窗外虽然只有一堵光秃秃的墙,在靠窗的病人讲来却是那么富有生活情趣,那么娓娓动听,这对他本身来说是“自欺”,对同伴来说却是“为人”。从这里,我们还看到了极端自私者的本性,他不惜以别人的生命为代价来摆脱自己心灵的困扰。
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那位靠窗的病人,在为同伴讲述的时候是多么的幸福,在他离开人世的时候又多么的凄惨!
作品的结局出人意料之外,然而,因其揭示了深刻的社会主题,便又进入情理之中。这样,艺术辩证法就揭示出了思想辩证法,完成了全文思想和艺术之间的内在转化。
最后,余映潮老师画龙点睛:这篇短而精的小说之所以产生出如此艺术效果,恐怕不仅仅是因为采用了“欧·亨利式笔法”,而且也因为它蕴含了深刻的、丰富的、人性化的辩证艺术。
是的,这节课的精彩就如同这篇小说的精彩——简约之中蕴丰富、白描里面味无穷;不为写景而铺陈景物、不为叙事而堆砌情节;对性善者,并未贴上耀眼的标签;对性恶者,也并未恶言相向——所有的情节、景物、人物均在娓娓道来的平和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春雨润物般地地被赋予了人性内涵的发展变异和因果关系的逻辑链条,使它那么地富于人性化和人情味,富于美好灵魂的光芒与张力。
节短篇小说名著的阅读指导课,就在学生们对文字、文化、文学以及对人物情感世界的的探索、思考和感悟中完成了,真可谓“简洁而不简单 轻松而不放松”。
笔者虽然不是初中语文教师,也无法照搬他的教学理念与流程。但是通过聆听,既读懂了《窗》、读懂了有效教学、也读懂了余映潮。
这是值得庆幸的。
〔2009-4-22〕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9 11:29: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1:14 , Processed in 0.162757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