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郭初阳执教《弟子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22 18:0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郭初阳执教《弟子规》  


  



弟子规·入则孝
[清]李毓秀
yìng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回答)
jìao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必须恭敬地聆听)             (必须顺从地接受)
qìng              xǐng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清凉)        (早晨、晚上要向父母问安)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外出、返家都禀报父母)    (住处要固定,职业不变动)
           shàn           gǒu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不要自作主张地做)(如果擅自做主,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hào                       wù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父母所喜好的,尽力去备办) (父母所讨厌的,慎重地去除)
          yí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留下)
                           zēng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jiàn  gēng        yí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规劝使之改正)   (神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
                          háo       tà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规劝不被接受,等父母心情好时再劝)(哭泣恳求,因此遭责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sāng          yè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亡)    (悲伤呜咽)      (住所要改变,酒肉要断绝)
          jì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服侍)
班级              姓名           .


请仔细阅读、思考《弟子规·入则孝》的讲义,填写下列内容。








































































































































































































《弟子规》课堂实录
授课班级: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六四班
授课时间:2010年10月17日
(得六四班张明秋老师的协助,孩子们在课前阅读了《弟子规·入则孝》并填写了表格,电子版汇总发还后,部分同学的观点做入课件中)
(徐冬梅老师介绍授课教师与学生,0:00-2:07)
师:我们上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您好!
师:请坐。之前我们发的讲义,大家都带来了吗?
生:带来了。
师:很好!拿出来。
(生拿讲义)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弟子规》,《弟子规》总共是分成七个部分。文章很长,今天我们时间有限,只有四十分钟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学习《弟子规》的第一部分。那么我想这样吧,因为它是三个字三个字的,很容易朗读,我们一起来把它读一遍,好不好。郭老师读六个字,大家再读六个字,我再读六个字,大家再读六个字,OK?好,我们一起来。
(师带领学生朗读一遍,3:05-05:17)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铿锵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大家越读越来劲,是吧?因为三个字三个字的,读起来很有感觉。好,之前我其实跟大家有接触过了,对吧?大家是不是填过一张表格,然后你很认真地读完以后,你一个字一个字填好,这个表格后来又汇总到我这里来了。大家还记得我们表格上的问题吗?
生:记得。
(师示意看PPT)
师:如果——我问大家——如果你是父亲(在座的女生,如果你是母亲),那么,你最希望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每个同学都给了一个答案,每个同学写的时候都很高兴,哇,摇身一变,现在我已经是父亲啦,已经是有胡子的人啦。女生,也很高兴,哇,我有个孩子了。看到大家的答案,我看得很高兴。
大家猜,我们刚才读了半天,我们呼声最高的,最希望我们的孩子记住的六个字,你知道是哪六个字吗?我们都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对吧。是这六个字——(出示PPT)
师:我们一起来念一下,“出”,一二开始。
生:出必告,反必面。
师:“出必告,反必面”,这里面有一个通假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
(一生举手,师递话筒)
生:是“反必面”的“反”。
师:这个“反”,按照现代汉语的写法应当给它加上一个——
生:走字底。
师:它的意思是?
生:返回。
师:非常好,请坐。同桌,把话筒给同桌。请你给我们解释一下这六个字是什么意思,好吗?
生:“出必告,反必面”的意思是:外出、返家,都禀报父母。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班总共有九位同学,都觉得这句话非常非常重要,如果我有了孩子,我一定要让他记住——“出必告,反必面”。我们来看看,是哪九位同学。(出示PPT)
师:其中这九位同学里面,分成两大类。有八位同学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我要从这八位同学里面选一位代表,来说一说,到底为什么你觉得这句话是这么重要。宗小凡、钟庆威、仇进……有没有同学愿意自己来说的,你的名字在这八个人里面的,朝我看一眼,或者你举一下手。(一生举手)好,你来说。你是里面的谁?
生:宗小凡。
师:啊,宗小凡,太好了,请你说。
宗小凡:我认为,如果我们外出的话,一定要告诉父母,不然他们会担心;而回来呢,也要见到父母,让父母知道你,呃,很健康,没有事,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师:谢谢宗小凡,请坐。宗小凡的回答里面有两个词语很重要,这两个词语里面都有一个“心”字,对吗。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父母不要——
生:(齐)担心。
师:都是为了让他们——
生:(齐)放心。
师:嗯!很体谅父母哦,所以这个句子很重要,非常重要。其他几位同学也都是这么想的,都是为了让父母不担心。但是,还有一位同学,我们的陆竟琰同学,给的答案很特别。陆竟琰在哪里?(陆竟琰举手)
师:好,我们请陆竟琰来说一说,你的理由是什么?你认为这句话也很重要,但你的想法跟别人有点不一样,请你说一说好吗?(出示PPT)
陆竟琰:我认为出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不告诉父母的话,如果遇到坏人,那就糟糕了,如果家长发现你长时间不回家的话,就能及时地拨打110,告诉警察。
师:陆竟琰,你爸爸是警察吗?
生:我爸爸是检察官。
师:果然!(众生笑)检察官的女儿很不一样哦,对吧。所以她是从保护子女——安全的角度来认识这句话的重要性,对吧。父母随时都知道子女在什么地方,免得,现在坏人很多哦,免得你被绑架走了都不知道,是吧。嗳,这个很有道理,特别好,陆竟琰这个想法很不错,这个检察官的女儿,啧,很不一样。这是我们大家,非常强调的一句话,觉得特别好。(出示PPT)
师:那么,另外还有两个句子,我们也有很多同学达成共识,至少还有五位以上的同学觉得,哇,如果我是父母,我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记住这六个字。那么第二处就是,“父母责,须顺承”(将话筒递给一学生),什么意思,这个句子?
生:就是,父母说你的时候,你要顺承。
师:什么叫顺承?
生:顺承就是听他的话。
师:听他的话?
生:嗯。
师:请坐。父母如果批评你的时候,你要顺承,你要虚心地接受,对吗?好,我们来看看,是哪七位同学。(出示PPT)
师:这样七位同学,陈耀洲、高赵一、孙鑫、王昱、沈伟、俞千业和冯凯梁,都觉得这个句子很重要——以后我有了孩子,我要让他记住。我想选其中的一位同学来说一说,理由是什么,我们请俞千业,用话筒好吗?(示意)这边有话筒,递一下。为什么你要让你的孩子记住这六个字?
俞千业:因为……父母说的都是……(沉默)
师:你怎么想就怎么说。
(俞千业沉默)
师:俞千业,其实郭老师把你的答案写在这里了(出示PPT)。
师:读一下吧,好不好?
俞千业:因为有的孩子犯了错,还不听大人的责骂和教诲。
师:有的孩子很调皮,是吧,请坐。犯了错还不虚心接受,所以让他知道这个道理,对不对?什么道理啊?父母责——
生:(齐声)须顺承。
师:对啊,这是一条原理,你怎么可以不虚心接受呢,是吧?我们还有其他好些同学的答案都写在这个上面,呃,沈伟,沈伟是哪一位?嗳,就是同桌,很好,来,沈伟,你也读一下自己的答案,好吗?
沈伟:因为父母的责备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认真听父母的话,并要改正错误。
师:非常好,请坐。我们七位同学都写得非常好,但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陈耀洲,他说——责备,高赵一一—责备,孙鑫——责备,王昱——责骂,沈伟——责备,俞千业——责骂,冯凯梁——批评,对吗?这是我们对于“父母责”这个“责”字的理解,对不?那么,大家不要忘了,这个“责”还有一层意思,就是我写在上面的——
生:(齐声)责打。
师:责打。这个,手上拿一根棍子哦,如果说这个“责”,它的意思是“责打”的话,你是否觉得,这个句子还要让你的子女牢牢地记住?我还是想先请这里的同学来说一说(示意PPT)。嗯,冯凯梁,(环顾四周)用话筒。如果是责打的话,你希望你的子女记住这句话吗?
生:希望。
师:希望,是吗?你的理由。
冯凯梁:因为有的时候,孩子有些时候总是不听大人的话,所以我们要责打他。
师:你们儿子很不乖,不听你——老爸的话,所以老爸出面就“pia pia pia”打一顿,是吧?你责打他有一些原则吗?你怎么打他,怎么个打法,可以描述一下吗?你怎么打你的小孩,假设你有个儿子的话。
冯凯梁:用手打。
师:用手掌是吧,打哪里?
生:脸。
师:打脸啊!
(众生笑)
师:打脸啊?
冯凯梁:嗯!
师:每次打几下?
冯凯梁:一下。
师:就一下是吧,他犯了什么样的错误,你会打他的脸一下?
冯凯梁:有的时候不听老师的话。
师:老师打电话来告状了,是吧?
冯凯梁:嗯!
师:来,过来,把脸伸过来,“pia”这样打一下,是吗?(冯凯梁点头)
师:哦,请坐。冯凯梁,冯爸爸是很严厉的哦。我想听听别的同学的看法。陈耀洲刚才说,陈耀洲说“父母的责备话一定要记在心中”,那我想听听陈耀洲怎么看这个责打的问题。陈耀洲举一下手,(递话筒)你会责打你的孩子么?
陈耀洲:嗯,我不会。
师:你不会?为什么?
陈耀洲:因为,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师:暴力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么,你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同样,刚才那个冯爸爸的问题你也碰到了,你们两个的小孩都是同一个班的,然后班主任打电话来,都分别都投诉“这孩子太不乖了,在学校里考得一塌糊涂,一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他……”,那你怎么办?这边的爸爸已经打了他一个耳光了哦,你呢?
陈耀洲:我……我会……我会,用语言来教他来怎么样……怎么样……不要犯错。
师:我们再假设,他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甚至是不可原谅的,你始终坚持你那个非暴力的原则吗?也就是说,你永远不打你的孩子,永远只是跟他讲道理,是这样吗?
陈耀洲:不是。
师:那在什么情况下你会打他?
陈耀洲:我在他犯轻错的时候不打他,在犯特别特别严重的错误时,打他。
师:你怎么打他?
(陈耀洲思考)
师:用什么打他,用手吗?
陈耀洲:是。
师:打哪里?
陈耀洲:(犹豫)打……打脸。
师:都打脸呀?(众笑)
师:请坐。好,我想在这几位同学之外,另外再选一位同学,有没有同学有不同的看法?(不少学生举手)我很想听听妈妈们的看法,老爸都这么凶的哦,拿过来就打脸的,好害怕啊,幸亏我不是你的儿子,否则我的脸都肿了。我想请个女生来谈一谈好吗,我们请这位女生(示意)话筒递一下,你怎么看待责打的问题?
生:我不会打我的子女。
师:永不吗?
生:嗯。
师:绝不吗?
生:(笑,思考)嗯!
师:理由。
生:理由是:如果我们责打自己的子女,他会,这个……这个打的印记会深深地在他的心里,他就会恨我们,就……就开始走上歪路,不听我们的话,不好好上学……
师:那他犯了错误,你怎么办?
生:说服教育。
师:一定是说服教育,是吗?
生:是。
师:你从小到大,老爸老妈有没有打过你?
生:没有。
师:从来没有?
生:嗯。
师:请坐。看来爸爸的看法和妈妈的看法有点不太一样,是吧?我想采访一下这个爸爸(话题递给陈耀洲),你老爸老妈有没打过你?
陈耀洲:打过。(冯凯梁此时回过头来,笑)
师:我想问一下,这个冯爸爸(摸摸冯凯梁的头,递给他话筒)。
冯凯梁:打过。
(众笑)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评价一下,刚才我这三个采访,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谁有发现?
(生举手,递话筒)
生:恐怕女生的观点跟男生的观点,好像不太一样。有的时候呢,我认为呢,就是说,说服教育比较好一点;打的话呢,有的时候孩子不是——就是说悔过,而是说是——不服气,有的时候,而且就算你打他的话呢,也许就会产生你和孩子之间的隔阂。我说完了。
师:我们这位同学总结得很好。她说,一般来讲说是严父慈母,对吧,男女生有区别。还有同学有发现吗?
(生举手)
师:我们请后面那位男生,对。递一下话筒。用话筒,有话筒吗这边?(找到递给学生)你有发现吗?
生:我觉得打孩子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他就会,以后跟你什么事都对着干,你要他向东他就向西。
师:很好,请坐。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了,刚才我们站起来三位家长,有两位主张要打孩子,在必要的时候;有一位主张,无论任何时候,都绝不打孩子。
然后,事后对他们的采访是,主张打孩子的两位家长,他们小时候也都曾经被打过;而主张非暴力的那位家长,她从小都没有被打过。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暴力它是可以——
(递话筒给某生)
生:会导致孩子遗传的。
(全场笑)
师:非常好的一个词语啊!暴力会“遗传”——暴力会遗传,对吗?仇恨会传递,仇恨它会传递,这个你要很警惕。你曾经挨过打,你是不是可以让暴力在你身上从此就终止了呢,还是你让它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课堂时间有限,这个小问题,我们就暂时讨论到这里。好,我们再往下看。(出示PPT)
师:还有一处,我们班的很多同学也都很喜欢,有六位同学非常喜欢。说“父母——教,须敬听”(生跟读),嗯,很好,我们再读一遍好吗,“父”,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好,很好!我们来看一看,是哪六位同学,让他们现一下形哦。(出示PPT)
师:这样六位同学。我把这六位同学分成了两组,这两组的同学略有区别,我想在这两组里面分别找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上面一组的我想请,王彬。王彬,用一下话筒,来,朗读一下自己所写的答案,好吗?
王彬:父母教导的时候,如果不用心听,什么都不会记住。
师:很好,请坐——你要专心,爸爸妈妈批评你的时候,你不专心的话,犯了错误你还是不会改——说得很有道理。下面,陈可奇,请你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陈可奇。看得清楚吧?
陈可奇:父母教孩子,须要认真听。不听,不认真听他的,就是不尊重,不尊敬父母。
师:非常好,请坐。其实我们会发现王彬同学和陈可奇同学,两位同学,读的,他们都强调了,要很认真地听,对吗?但是大家是否注意到了,这个字在他们两个人朗读中,是不一样的,对吗?一个是(示意PPT)——这个怎么念啊?教(jiào)导,对吗?而陈可奇在念的时候是教(jiāo)。经典,话筒。
经典:父母教(jiāo)会我们的东西,要好好记着,不要忘记。
师:好,我想问经典同学,别坐下去,你认为在这个词里面,这个字,它到底应该念第四声呢,还是念第一声?
经典:第一声。
师:你认为应当念第一声是吗,请坐。当它念第一声的时候,它的意思是——教授,对吗?教授、传授的意思。我给大家教(jiāo)课,我教(jiāo)书。但在它的本义里面,你怎么看?
(递话筒给某生)
生:在它的本义里面,我觉得应该是第四声。第四声就是教(jiào)导……教(jiào)诲,教诲,就是父母教诲自己;教诲自己的话,应该要好好记着。
师:请坐。这里面的意思有细微的差别,对吗?教(jiào)育、教(jiào)导、教(jiào)诲、管教(jiào),这都是从整个哲理层面上来教育你的对吧?给你讲道理。
而——来,会做风筝吗,不会做?来,爸爸教(jiāo)你;写毛笔字应该怎么写?老师教(jiāo)你。这里是一种具体技法的传授,对吗?
所以我们在念的时候,我们说,父母——教(jiào),父母教,父母教训你的时候,须敬听。所以,后面三位同学要考虑一下哦,就是你不要用现代汉语的意思来理解它的原义,对吗?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第四声,“父母”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再来一遍,一二开始。
生:(齐声)父母教,须敬听。
师:非常好!那么接下来我有个问题想问各位了,你知道这个“教jiào”字,它的本义是什么吗?(出示PPT)
师:大家看这个“教jiào”字,你有没有看到你自己啊,你在哪里?(有生轻声答“在右上”)你在右上啊?
(有生改答“右下”)
师:你在哪里啊?
(有生说“左下”)
师:(示意PPT中“教”字左下的“子”)这个是你对不对啊,看看你的大脑袋,对吧?你的手,你的脚,你的身子,你在这里!在干吗呢?哎哟,两个叉叉,估计是在做奥数(生笑),在做数学,好难啊,不想做了,哎呀烦死了,不要做什么奥数了——然后旁边,旁边有一只手,手上拿着——
生:一根棍子。
师:一根棍子。大家看,反文旁的,其实就是这个字(示意“攴”字),这个字有两个变体,一个这个样子(攴),一个这个样子(攵),都念pū,就是“手上拿着一根棍子在打”的意思。
(示意PPT上另一字)猜一猜,这什么字啊?
生:(齐声)敲。
师:(示意PPT上另一字,看向学生)旁边是个贝,什么字啊?
生:(齐声)败。
师:败,败坏的败。把它打败,对不对?打败。(示意PPT上另一字)
生:(齐读)改。
师:你改不改,不改?棍子伺候,把脸伸过来,手掌打你。(示意PPT另一字,看向学生)左边是个儿子的“子”呀,这都是个一个“子”字,一个反文旁。
生:(齐声)孜。
师:孜孜不倦地学习,否则——为什么要孜孜不倦地学习,因为后面有根棍子。你敢不认真学习吗?来,棍子拿过来。
各位,“父母教,须敬听”。管教,管教,我们说,这个字啊——的确,我们刚才两位爸爸说得很好,说得很符合中国的传统。因为,教训教训,很多时候是要很暴力的,这就是我们的传统,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有根棍子在那边。老师手里有时候也会拿一根棍子,这根棍子称为——
生:(齐声)教鞭。
师:(做挥鞭的动作)看你听不听话!(出示PPT)
师:好,我们前面讨论了我们比较喜欢的句子。接下来,在我们那个调查表上还有一个问题是,“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希望为孩子删去的六个字”,对吧,大家有印象吧?
生:有。
师:嗳,但是,我看了每个人的想法不一样,那么我集中了稍微多一点的同学的观点。我发现很好玩,有这么两处。(出示PPT)
师:一处是“亲有疾,药先尝”,这个要把它删掉,或者要改一改;还有一处呢,是那个“居处变,酒肉绝”。我们分头要来讨论一下,大家看我们先讨论哪个比较好?“居处变,酒肉绝”是吧?我们来看一看。(出示PPT)
师:胡迪,来,话筒,朗读一下你的理由,你很讨厌这句话,你读一读你的理由。
胡迪:(轻声)因为不吃肉类,营养不均衡。
师:再读一遍,好吗?很多人没听清楚。
胡迪:因为不吃肉类,营养不均衡。
师:非常好,请坐。三年不吃肉啊,我们都面黄肌瘦啦,营养不良的会。是不是啊?我觉得胡迪说的很有道理啊。陈耀洲,你读一读你的观点。
陈耀洲:因为居处要固定,酒肉不能断。
师:陈爸爸,你喜欢喝酒啊?(众笑)
陈耀洲:(笑)不喜欢。
师:啊?
陈耀洲:不喜欢。
师:你说这个肉不能断我能理解,这个酒——不能断?
(陈耀洲迟疑)
师:你老爸喜欢喝酒吗?
陈耀洲:呃……
师:喜欢吗?
生:不怎么喜欢。
师:不怎么喜欢。请坐。那这个酒字看来我们也可以把它拿掉,肉很重要,酒没有肉重要。来,李伟杰,你来读一读你的观点,好吗?
李伟杰:因为这样做不现实,自己的家人去世了不需要更换住处,也不需要不喝酒不吃肉。
师:请坐。我想请问大家,有没有一位同学真正理解这个意思,这其实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一种风俗,是一种什么风俗,有同学可以给我们讲清楚吗?好,请你来说,用话筒。
生:我觉得应该是守孝。
师:怎么个守法?
生:就是说,如果说你当官的话,父母去世,应该是辞官回家。
师:辞官回家,然后呢?
生:等到二十七个月以后你才能继续回来当官,叫做“复请”。
师:请坐。我们这位同学很有古典文学的知识。当官回家的话,你要“丁忧”对吧,你要回到家里面来给父母守孝,所以你要暂时辞去你的职务,因为父母死了嘛。
(一生举手)你还有什么补充吗?来,话筒第一下。
生:有的时候古代的那种人死了之后,那种风俗有的时候真的是很好玩儿的。七十岁以上的人死了就算是大喜,那些人还会舞龙啊舞狮啊甚至会庆祝呢。
师:哦,就是丧事变成了一件喜事,是吗?因为他足够的高寿了。
生:嗯。
师:很好,请坐。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前面这个“居处变,酒肉绝”,它前面三个字,前面六个字是——
生:丧三年,常悲咽。
师:请注意,第一个字的读音,它应当念第一声,丧(sāng)事,对吧?家里有人去世了,我们称为丧事。所以说,这个三年的时间,如果说某人的父母去世了,这个人在这三年里面,他要住到哪里去,你知道吗?有同学知道吗?(环顾四周)他要住到哪里去?我们请最后那位女生,请你用话筒。
生:应该住在坟墓的旁边。
师:请坐,正确的答案。按照中国的传统,父母死了,你作为一个孝子,在三年时间里,你要不喝酒不吃肉,住到哪里去呢?住到坟墓的旁边去,不是住坟墓里哦。(众生笑)住在坟墓里成小龙女了,对吧?住在坟墓的旁边,要住三年。(看向幻灯,转问众生)有何感想?(递话筒给一生)你有什么感想?
生:我的感想是,就算亲人死了,也不需要断绝酒肉。
师:要不要住到坟墓旁边去?
生:不需要。
(不少学生举手)
师:请坐。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看法,你怎么看?
生:我觉得应该住在坟墓旁边,因为这个才能表示对父母的孝心。
(更多学生举手)
师:我们有传统派和反传统派,我想最后再请一位同学谈谈看法,好,我们请那位女生。
生:我认为不需要住在坟墓旁边。因为,住在坟墓旁边现在很不现实,现在都是有一些公墓,对不对?(众生笑)不可能在公墓旁边建个房屋吧?
师:大家有没有见过,曾经在你的这个生命的经验里面,曾经看到过一个人,他的父母死了,他就住到坟墓旁边去,见过吗?
众生:没有。
(一生举手)
师:看到过啊,啊,真的啊?
生:我婆婆农村那里就是有一个人,他那个,他父母死了,就是把他葬在那个大院子里头,然后他就是……然后他就是找个人在那个……他那个仓库就是个木屋子,而且就……那个坟墓就是在那个旁边,所以他就天天住到里头。
师:你怎么评价这个事情,你怎么看这个人?
生:这个人,他对自己的父母很孝顺,但是有的时候我觉得这样好像有些不切合现在的实际,但是我还是很尊敬他的,因为他对父母的孝心十分,十分的可贵。
师:非常好(全场掌声)。
师:中国很大哦,传统的力量非常深厚,对吗?所以你看,你不要简单地以为,现在没有人住到父母的坟墓旁边去了,有人!我们班就有一位同学她曾经看到过,对吗?而且,这个人他的确很了不起啊,因为这“居处变,酒肉绝”,他不仅只停留在口头上,而且他的确这样去——
众生:做。
师:做了,对吗?这就很厉害。能够践行自己所信奉的原则,把它做出来,这是厉害的。而不是口头说说,口头说,谁都会说。嗯,所以很有意思。
但是就我们大部分同学的看法,觉得这六个字,好像还是不太符合我们现代社会的一个实际,对吧?我们没法住到公墓那边去,公墓墓地都很贵啊,哪里有地方给你搭屋子啊,不可能,除非你愿意当一个公墓的管理员,那是可以的(众笑)。所以我们有些同学这样修改,我要各位同学修改的答案朗读一下,然后我要请一位同学,请你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出示PPT)
师:我们李伟杰,他说我要把这六个字改成“少喝酒,少吃肉”;王星娅改成“居可变,酒要绝”;王逸同学改成“心中念,父母悦”;孙俞改成“居不变,更敬辈”;杨昊旻改成“居不变,照常理”。
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就这一二三四五,五个答案里面选一个,你觉得,你觉得哪一个比较好?比较符合我们现代社会。“丧三年,常悲咽”,然后后面点点点,点点点,谁想发言?(示意)我们请外面,倒数第二位女生,请你发言好吗?用话筒,话筒递一下,谢谢。你选择哪一个答案?
生:我觉得“居可变,酒要绝”比较符合现在的实际。
师:那么这个“居可变”变到哪里去呢,变到坟墓旁边去吗?
生:可以照样住在自己的房屋里。
师:那么,为什么叫“居可变”呢?
生:不一定要住在房屋里,就是,不一定要住在那个坟墓的旁边。
师:哦,你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三年里面,如果说我有必要,我要搬家了,我可以换一个地方去住,是这个意思吗?
生:是。
师:好的,请坐。嗳,我们会发现,按照现在的传统,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居处变”恰恰相反——是“居不变”,因为有的家里,有的人家,他们家如果有亲人去世了,为了表达他们对这个已经离开他们的亲人的怀念,他们往往把他的卧室——怎么样?
生:留在那边。
师:留在那边,对吧?然后保持它——原来的样子,仿佛他还活着,对吗?以此来表达对他的纪念,有的人家是这样做的。所以,恰恰相反。
很好,这是我们第一处觉得需要修订的地方;好,还有一处。(出示PPT)
师:“亲有疾,药先尝”,我们也听听这几位同学的答案,请这三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自己的答案。许扬,请你读一读自己的答案,拿话筒。
许扬:如果子女尝药的话,可能会把身体给吃坏。
师:请坐。老爸晚上睡不好觉,他需要吃安眠药,爸爸的药我要先尝一下,对吧,我要爱爸爸嘛,这个有问题哦。很好,许扬同学给了很现实的一个质问哦。
王彬,请你朗读一下你的答案,(示意)话筒递一下好吗?
王彬:如果家人有病不一定要吃药,可以去医疗。
师:请坐。谁知道你得了什么病啊,对不对?你化验报告还没拿出来,怎么可以随便吃药呢。所以王彬的意思是,身体不舒服了赶快先到医院里检查一下;高赵一也是这个意思,高赵一说,亲人有病了,不一定会先尝药,可以寻医治疗。所以他们分别提出了他们修订的意见说,“亲有疾,需医疗”(众笑),“亲有疾,寻名医”,对吧?我爱爸爸,我要帮他找一个最好的医生,医院里最好的医生,最好的外科大夫,或者说化验报告出来以后,知道他要吃什么药,每天要定时吃药,对吧?时间一到,老爸,你要吃药了——“亲有疾,药即送”,我把药送到你面前,伺候你吃药。当然,你的药我可不想吃哦。吃错了药,那太可怕了,对吧。
但是有一位同学,他有不同的看法,朱正阳。朱正阳同学在这里面说“因为这是你对父母最好的回报”,朱正阳很赞同这句话,说,“父母一生都为我们付出,这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回报很重要”,那么我想听朱正阳同学现在的看法,“亲有疾,药先尝”。
朱正阳:如果你的父母得了重病,可是他觉得吃那个药不安心,你先给他尝一点,他看到你没事,吃了药反而安心。
(众生笑,师惊诧)
师:你的意思就是说先验一下这个有没有毒是不是啊?老爸,没事,我没被毒死(众笑),你可以放心喝这个药了。你,你这么想的是吗?
朱正阳:嗯。
师:请坐。后面有位同学举起了手,我们请后面那位同学发表一下看法,好吗?
生:那如果他爸爸得了重病的话,需要吃一种药,但他儿子没有这种病,如果他儿子吃过药之后,当时没有事,后来死了怎么办?
(众生笑)
师:请坐。同桌还有什么补充?
生:因为在古代的时候,人们没有像这种固体的药,一般都是那种用罐子熬的中药,所以中药一般吃了以后没有什么大问题,就是滋补的作用(众人笑),所以说在当时才会有这种说法。
师:非常好,请坐。还有同学要发表意见吗?来,继续,旁边那位同学。
生:如果父亲得了非常重的病,而父亲吃的这个药,正常人吃会有副作用的话,那自己就会得病。
师:哦,你还是主张不应该去吃父母要吃的药对吗?好,请坐。(示意举手的学生放下手)请放下,时间有限,我们明白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当然,这里要明确的一点是他的本意也许是——刚才有位同学说的特别好,因为我们传统是喝中药,对吗?我们熬中药,是药汤对不对?所以“亲有疾,药先尝”,它的本来的意思未必是要去替老爸来验证一下这个药有没有毒,会不会把你毒死,也不是为了尝一尝这个味道好不好,我先喝一口;而是也许它在强调这个药刚刚熬好,我端过去会不会太——
生:(齐声)烫。
师:嗯,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的孩子还很小哦,各位,你的孩子还很小,你的孩子只在读小学一年级,如果当你让他背这个东西的时候——“亲有疾,药先尝”,他按照字面意思来理解,是否有可能会产生这样的误会,有没有这种可能?有危险哦。小孩子很幼稚对吗?他以为真的,爸爸,你吃什么药,我先替你吃一颗哦,他以为我是替老爸好,没想到自己吃了产生副作用了。所以,这个句子,有那么一点问题。我们有这样几位同学觉得不够严谨,容易引发误会,因为时代变了,我们很多中成药也未必都是以这种汤药的形式出现了,对吧?它不是非常符合现代社会。
好,我们继续往下走。(出示PPT)
师:最有意思的是这块内容,对于某六个字啊,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争执得很激烈。哪六个字呢?(出示PPT)
师:事虽小——
生:(齐声)勿擅为。
师:再来读一遍,一二开始。
生:(齐声)事虽小,勿擅为。
师:好。我们请双方来陈述一下他们各自不同的看法。
师:曹晶,曹晶同学在哪里?请朗读一下你的观点,话筒递一下,看得清楚吧?(曹晶摇头)好,请坐。郭老师替你朗读,郭老师替曹晶朗读一下。曹晶说“有的时候,有许多事情要父母做主。如果擅自做主,有可能是对父母不敬,也伤害自己”,所以他说“事虽小,勿擅为”,完全赞同。
潘晓颖,好,请你朗读。
潘晓颖:这六个字是受用终生的大道理,孩子一定要明白,并且不会自作主张地做事情。
师:非常好,请坐。好,我们听一听反面的看法。他们打了一个问号,张心怡,请你朗读你的看法,用话筒。
张心怡: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可以不必请示父母,不必事事让,都让,不必事事都劳烦他们,让他们操心。
师:很好,请坐。所以她愿意把这个句子改成“事微小,可擅为”。最后我们听一听冯凯梁同学的看法,冯凯梁,请你朗读。
冯凯梁:孩子一卷胶带纸没了,还要告诉父母吗?所以要去除这六个字,改为“事若小,可擅为”。
师:请坐。丢了一卷胶带纸,还要跟老爸老妈说吗?没必要去烦他们吧,好,删掉,改成“事若小,可擅为”。
我想大家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好不好?到底是“事虽小,勿擅为”呢,还是“事微小,可擅为”、“事若小,可擅为”?到底可不可以?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大家讨论一下好不好(示意),四人小组,四人小组,对,前后四人小组讨论一下,好不好?(示意)前后,你们这边前后。
(生讨论,45:04 — 46:08)
师:好,谁想发言?阐述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我们请前面的这第二位女生,一直没有发过言,你怎么看?
生:我个人的观点就是,小时候孩子比较小,没有自己处理事情的能力,然后长大了之后有自己的思想,应该让他试着去处理自己的问题。(师示意幻灯)我……嗯……有时候可以。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是,要看他的年龄,对吗?很小的时候,勿擅为;大一点了,可擅为,对吗,看年龄。好的,还有别的看法吗?好,我们请这一位。
生:比如说有的时候一卷胶带用没有了,然后身上又没有钱,所以要告诉父母,要买一卷胶带纸。
师:很好地回应了(请坐)冯凯梁同学的看法,哪怕你小到一卷胶带纸没有了,你还得告诉父母吧,因为你得问他要钱。对吧?这个,很有意思哦。(许多学生举手)冯凯梁,有不同的看法?
冯凯梁:现在小孩子不都有零花钱嘛,你难道没有零花钱吗?
(有人回答“没有”)
师:我想最后再请一位同学,再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你的观点,“可擅为”还是“不可擅为”,
或者说,你觉得原则是什么?好,我们请那位女生。有话筒吗?那边递一下。
生:我认为是不可以的。
师:还是不可以是吗?你的理由。
生:我的理由就是说,假如妈妈让我洗一件衣服,然后洗完了,我就放在盆里,妈妈没有说让我晒,假如天气非常的好,我想晒,但是妈妈没让我晒的话,我晒出去了,就比较……就是说很有主见;假如妈妈没让我晒的话,就是有点没主见的感觉。
师:说不定你晒出去了,到时候还是被妈妈批评了,因为这个衣服不能被太阳晒,是吗?
生:嗯。
师:请坐。所以,我们会发现,所有困惑的来源也许都来自于“事虽小”,就是关于这个“小”的定义的问题,对吗——到底什么是“小”,什么是“小的”?有时候这个“小”字,它太模糊,对吗?
你犯了这个错误,对你处以罚款,处以五百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那你就觉得很迷惑啦,因为这个弹性的空间太大啦,我被罚了五百块钱倒还好,五万块钱的话,我就受不了。这个弹性空间太大了,这个概念太模糊了,关于这个“小”字的这个定义的问题是很值得商量的,对吗?
我们这里很迷惑,到底什么是小呢?你是否可以给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和定义呢,对吧?如果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得来遵循,所有的法律都是非常清晰的概念,不会有这样模棱两可的说法。
好,这个我们也就讨论到这里,接下来其他还有一些质疑项。(出示PPT)
师:我想分别请同学非常快,哎呀,我们时间很紧了哦。嗯,每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个句子,因为这都是表示怀疑的同学,都有质疑的,然后你用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怀疑,好吗?两位同学里面就选一位了啊,来,尹志伟,先朗读,然后质疑。
尹志伟:“晨则省,昏则定”,我认为它……它……如果(停顿)它的意思就是清晨要去跟父母请安,晚上要等父母睡熟了,自己才能睡觉,所以就,早上我们现在有些人都是早出晚归,早上就没有时间向父母请安,晚上呢,回来之后父母已经睡着了,又无法……又无法向父母说,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可以删去的。
师:我看出尹志伟同学的学业有多么辛苦啊,这么早就出门了啊,天黑着就出门了啊,回来的时候他父母都已经睡着了。
(众生笑)
师:这个学习很累啊,不容易。好,下一位,宰陈琳,用话筒。
宰陈琳:“居有常,业无变”的意思是:居处要固定,职业不变动。我认为这个不太合理,如果说你觉得这个职业不是太符合你自己,想换一个环境,找到适合你的工作,这样子你就可以在那一方面有前途,而“居有常”就是……如果你……现在好多房间要拆迁,你住的地方拆迁了,都要变动的,或者你觉得那栋楼,特别吵,吵到你的生活作息,你就可以搬家。
师:明白了,请坐。所以,我觉得从宰陈琳同学这个答案里面,我们可以得到非常好的一条,墙上面不是写了很多“拆”字嘛,那些钉子户完全可以拿《弟子规》来作为他们的盾牌,对吧?在“拆”字旁边写下三个字“居有常”,对吧。这是老爸老妈跟我说的,一定要住在这里的,誓死捍卫我的家园,不愿意离开,怎么拔都拔不掉,对吧。哪怕你挖掘机把我全挖空。我还是伫立在那边,像个孤岛一样。“居有常”,这是新的涵义,好,下面,来,石媛敏,请你朗读。
石媛敏:“亲所好,力为具”的意思是:父母喜欢的要尽力去办。而我们现在送礼都是有目的的,并不是出于真心实意的。像我们送给父母,也许是想惹他们开心,并不是自己的心意,我想的是,要送礼,表达的是心意,所以要把这份心意铭记于心里。
师:请坐。父母也许并不太看重我们送他们的东西,他们更看重的是我们的对他们的内心的情感,对吧,这是我们这位同学,石媛敏同学的看法。好,下面,曹晶。
曹晶:“亲憎我,孝方贤”的意思是说:父母憎恨我,如果我们还能孝顺他,那才是真正的孝顺。可是只要……每个父母都疼爱自己的孩子,所以不可能“亲憎我”。
师:非常好,请坐。曹晶同学的观点是:有哪一个父母或憎恨自己的孩子呢?不可能。没有这样的前提。只要是父母,我们做了父母,我们都会爱自己的孩子,对吧,不可能有这个前提。所以,他从这个前提把它给否定了,很好。官凯文,好,抓紧。
官凯文:我认为“居有常,业无变”的意思是……
师:no no no no no,你是下面这一句“怡吾色,柔吾声”对吗?
官凯文:对。“怡吾色,柔吾声”,我感觉如果说真的是父母有了一定的过错,你去劝谏他的话,如果你还那样——
师:微笑地劝诫。
官凯文:那样的话就感觉,没有那种严肃的态度。
师:你觉得应该严肃一点,对不对?
官凯文:父母有可能就不会感觉是太重要的事,还是我行我素。
师:非常好,请坐。严肃的事情,做错了应当很严肃地来指出,你不要这个笑眯眯的,不知道你什么意思,对吧。好,下面,潘晓玲,哦,潘晓颖。
潘晓颖:我认为这个父母有点不对,本身就是他自己做错了,为什么还要打孩子呢?
师:请坐,所以她反对“号泣随,挞无怨”——明明是父母做错了,你去劝父母,反而还被打了一顿,而且你还要迎上去,让他打(众生笑)。很不正常,上去送打,我把脸凑上来,手掌打过来吧,这很可怕。来,俞蔡扬。
俞蔡扬:父母肯定是以你的学业为主,如果你白天和黑夜都在侍候父母的话,父母会为你的前途忧虑。
师: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事情,除非你的职业是医生,那你可以方便一点,专门照顾你的父母。好,最后,我们请李鸿历。
李鸿历:如果“丧(sàng)三年,常悲咽”的话……
师:第一声。
李鸿历:哦,“丧(sāng)三年,常悲咽”的话,就是无精打采的,我们现在都提倡昂首挺胸,应该打起精神来。
师:不要把你的悲伤挂在脸上给别人看,对吗?
李鸿历:嗯。应该可以改成……(沉吟)。
师:改成什么比较好呢?
李鸿历:时悲咽。
师:“时悲咽”,有时候会悲咽,是吧。好的,请坐。这三个字,这六个字很容易念错啊,首先第一个字念第一声对吧,最后,“丧三年,尝悲咽(yè)”,哭泣、哽咽,是给别人看到的。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悲伤是为自己呢,还是给别人看——这是你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好了,哎呦,这节课上了很久了啊。(出示PPT)
师:最后有点感慨,我们有两位同学,当然,他们是在讨论“居有常,业无变”的时候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但我觉得这个感慨也可以推而广之。最后我想请这两位同学来朗读一下,他们的这点感想——读了《弟子规·入则孝》以后。
来,陆竟琰,请你朗读一下好吗?朗读你的看法,这也许是你整体的一个印象。(示意)在上面,看得清楚吗?看不清啊,很可惜,同桌帮忙一下,好吗?
生:这样控制了孩子的自由,会使孩子们的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就会造成孩子做什么事都做不好……
师:谢谢,请坐。朱正阳,请你朗读你的片段。
朱正阳:如果不加变动不求上进,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师:朱正阳真写得好有哲理啊,请坐。我们一起来把朱正阳这段话读一下好吧,“如果不加变动”,一二开始。
生:(齐声)如果不加变动不求上进,只停留在最初的状态,永远不会有幸福的生活。
师:下课。
生:起立!
师: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5:08 , Processed in 0.209689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