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孔子教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时报》书评一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8 18:3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孔子教给了我们什么?《教育时报》书评一则

《教育时报》书卷版http://jysb.shuren100.com/2011-08/17/content_31771.html

□ 程创

读《论语》最能读出其中甘味的莫过于教师了,因为《论语》中刻画的皆是能让教师潸然泪下、感同身受的教师们的喜怒哀乐。这样的同感也只有像孔子一样具有“教学之恋”的教师能深深体会。

读完了青年学者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我心中久久涌荡着一股难以平息的激情和感动。没有了遗憾,相反多了一些思考: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及流传下来的《论语》,能教给今天的教师什么?又留给了我们怎样的教育启示?

孔子的“教学之恋”

孔子一生都在颠沛流离,孔子的落魄和今天教师的安逸形成了极鲜明、极有意味的对比,但孔子一生都不曾放弃过自己的“诲人不倦”,无论在逃难的路上还是在濒临饿死的绝境下,他始终是把“教学”放在首位,随时随地对弟子言传身教。

正如作者所言:“教学之恋,不是为了发明新概念,而是源自一种感动,似乎不这样,便无法表达孔子在其漫长的教学生涯中投入过的深厚情感及其体验到的喜怒哀乐。”

是的,从孔子身上,从与孔子心境相似的优秀教师那里我总是能得到心灵的震撼:他们对教育,对教学,对学生已经完全超越了职业的本能,超越了爱的程度,我们已经不能把他们和他们所从事的教育教学简单地剥离开,他们已经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

孔子的生活极不稳定,没有固定收入,甚至可以说极落魄,但我们从《论语》中却可以读出“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扰,孔子醉心于自己对教学的痴迷和享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境界?

经历过“教学之恋”的教师是幸福的。

我常想,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还有多少教师能够真正静下心来,享受着“教学之恋”带来的愉悦和幸福感?

“一个教师如果都不曾爱过其教学——无论深浅,将意味着他或她承受了多么可悲的职业生涯。”也许,只有具有了一种虔诚而热烈的教育情感,这样的教育才是教师这种职业的动人之处。

大教教心

真正的教育是教心。

为什么教师被称为“灵魂的工程师”?

孔子所收的弟子没有贫贱之分,没有强与弱之分。在那样的年代,按理说孔子应该教给他们一些谋生的手段或是专业技术知识更加实用,更何况孔子本身就文武兼备,但孔子没有,他始终从事着真正的教育:教心。

《论语》中记载了这样一段对话: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子张将来想做官,就问孔子如何“学干禄”——也就是“求官得俸禄的方法”,孔子的回答似乎有些偏题,他没有直接告诉子张该怎样怎样做,而是教给了子张“品行”。

这是孔子觉得最应该教给学生的,这些“品行”才是一个为官者最该具备的,这也是一个教师最应该做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孔子和他弟子的对话中,这样的教育例子比比皆是,孔子抓住了教育中最本质的东西,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他一直将“仁心”教育贯彻至底,哪怕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

和孔子比,我们今天拥有的孔子没有,可孔子有的,我们有吗?今天,很多老师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内涵而仅仅停留在最浅薄最表面上做一些华而不实的功课,这样教的效果也许是立竿见影的,是否有用、有益呢?是否真正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呢?

教育是慢的艺术。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和塑造需要一个积累、沉淀、升华的过程。

诲人不倦与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循循善诱这些词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让人回味无穷的美妙风景。

孔子一生都不曾离开过教学,他所教过的三千学生中,也并不是个个优秀,学到本事的只七十七人。毕竟人有长短,孔子也是凡人,这和我们今天的教育也很相似。

孔子身上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孔子的诲人不倦在他的弟子颜渊身上体现的最明显,颜渊是一个很听话的学生,甚至连孔子有时都抱怨他“木呐”,但抱怨后依然很喜欢,这种喜欢是建立在双方心灵沟通的基础上的。

还有其他的学生如子路、子贡这样的弟子和孔子在“课堂上”对话,师生在对话交流争论中教学相长,达到了一种理想的教育境界。

孔子的课堂没有固定的地点,但从来没有因为简陋的教学环境而影响他诲人不倦的教学热情,也从来没有影响到他期待教学相长的渴望。

学第一,教第二

教书匠自古就有,如今还有。孔子不是教书匠,他是在教学,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独特的教的方法,所以他是一个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里面涉及教的内容不多,而和学有关的却很多,为什么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对学这么情有独钟呢?这和孔子一贯的教学风格是密不可分的。

孔子一生都在躬身实践他的教学之道,不是教给学生什么,而是让学生学到什么。他期待着“课堂上”能有学生质疑或者提问,通过交流讨论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而这些同样是我们在课堂上想要努力去做的,甚至做得很不好的,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却已经做过了。

王荣生教授曾言: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为什么现在有很多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了,不知道怎么学了?因为老师根本就没有教给他们如何学,只是在教,教书,这样的老师也就是充当了一个教书匠的角色。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思想者,这是很多专家给教师们的建议。而孔子的教学之道更值得教师们认真研究揣摩。

周勇的《跟孔子学当老师》另辟蹊径,站在教师的立场上把作为教师的孔子的思想内涵、教学之道,作为教师的喜怒哀乐一一展现在读者眼前。

这是一个有思想、有方法,能够理解教育本质却也快乐过、失意过、无奈过、痛哭过的孔子,是一个仿佛就在我们身边时而沉默时而激昂的师者。

掩卷深思,孔子和他的学生之间的一言一颦,既朴实又感人的场景始终在头脑中盘桓不去……任泪水模糊了双眼,我一遍又一遍想象着,这个落魄的师者是怎样执著坚守着自己美好的理想和信念?

当教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想,能够从孔子那里,从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跟孔子学当老师》,周勇著。大夏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6:23:37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0 16:24:10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04:04 , Processed in 0.14154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