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的才智用在何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3 07:2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的才智用在何处



唐建新





    昨天上午在华西中学即电子科大附中观看了带示范性质的一节远程作文教学《纸随心飞》。

    这是一节节奏紧凑内容丰富的作文课,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借班给初三学生做的作文课。

    课桌摆放成了两层u字形,44位同学每人桌上有一张且只有一张A4的打印纸。课由上次作文不理想开始导入了本节课学习观察与联想的学习任务。

    教师先是要求学生观察每人桌上的那一张纸,调动五官来进行观察,并抽学生回答观察到的现象。学生所见不多的情况下,教师又撕下一点纸放进嘴里嚼以示范通过味觉得来的观察,全体学生也照着去嚼。

    接下来是提出通过观察纸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看到了大自然、树木等等。教师归纳为观察也是有情有意有味有理有趣的。

    其后又提出古代先贤对纸有些什么样的感受,即有哪些与纸有关的成语诗句。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生回答洛阳纸贵、纸上谈兵、纸包不住火、纸醉金迷、满纸荒唐言以及读万卷书(纸)等,继而又提出儿童急走追黄蝶放纸鸢等。

    突然,教师提出,“动脑玩出新花样,尽情玩出新感觉”给大家五分钟时间以小组为单位玩纸,看哪一个小组玩的花样多。大多都有四种五种最多的有八种折纸的成品,诸如折的衣服裤子帽子东南西北飞机火箭帆船等,如果还有撕、揉、卷、涂色等方式更佳。教师并对八个组的各自成品逐一进行了点评。

    随后,教师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回味刚才玩纸的经过,想一想看到了什么。教师引导:看到了外面的大自然、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大地,将看到的感觉在面部表现出来;再想一想,听到了什么,父母的笑声,自己心灵的呼唤……

    紧接着,教师要求把刚才的联想细细回味,以“纸”为话题写一段文字,就写在玩过的纸上。给五分钟的时间,200字左右。要求有“独特感受创意表达”。宣布一完,学生立即开始进入了写作,略显迟缓的也不过慢三两秒钟。五分钟内教师没有说一句话,只来回观察学生的写作。

    白板上的时钟五分钟一到就向铃,教师要求立即进行小组组内自评和修改,并对修改提出了采用“3+1”自评法,即圈出两处亮点一处不足,外加写一句话的自评。发现多数没有标题教师还及时提出了加上标题的要求。

    最后是要求自荐文章朗读给大家听,先后有两位自荐朗读。再要求其他学生对这两篇进行点评,以及要求刚才读过的这两位学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再事点评。第一位联想到的是自己的家庭父母,第二位则将过去的作文节选一部分写出来,又是模仿韩寒的表达方式,自然大家都觉得听不懂。

    教师在对学生的表达风格进行点评指导后,下课前,要求大家想象自己是多年以后的大文豪捧着今天的作文大声朗读的样子,读出感觉来。



    很显然,这是一节呕心沥血精心设计的作文课,教师课改理念贯彻好,教育观念前卫,教学素质良好,教学经验以及修养也好,学生基础好训练有素。教学中充分渗透与运用了很多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吸纳了很多课程改革先行者的成功教法,又能够具体到位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程改革的基本元素挖掘丰富,课件运用也非常充分,学生的学习兴致也很高昂。

    站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角度思考,似乎还是有一些值得讨论的地方。

    是作文观察指导还是作文联想指导,一开始就不明晰,也就是作文写作指导的聚焦不够。学生作文写作指导不能够也不应该面面俱到,一次写作突出一个两个问题即可,每一次都面面俱到是我们写作指导课的通病,其结果是面面都到不了位,次次都到不了位,写作指导缺乏“点”的概念,其效益是低下的。

    其次是学生的写作需要我们多少指导,在什么关键处指导?雪中没有送碳,反而常常是仅在锦上添花。这一次的作文课的教学依据在哪里,计划性系列性有没有,从内容即人文教育的角度应该是什么,从写作能力项目的角度应该是什么,缺乏前后的勾连衔接,即缺少教师自己的连点成线织网的系列计划,借班上课也应该能够体现自己写作指导的中观乃至宏观的整体思考,让学生以后如何进一步去学习实践。

    再次,本节课的观察与后来的话题作文有哪些必然联系,似乎基本上没有。花费大量时间,包括玩纸,包括与语文教科书中的写作练习,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都是毫不搭界的,没有真正和实际解决学生写作指导的渴求问题。花费了大量的课内时间,就应该将写作范围定位在本节课的过程内容描写或兴趣感情抒发或理性思考上来。

    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不应该花费在课程改革的形式上以及别人示范课技巧的吸纳上,一定要回归到语文学科教学的主干知识与核心能力上,落点落在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关节点上,在自己的语文学科教学的理解与理想计划乃至规划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7:37 , Processed in 0.071206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