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倍受指责探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3:05: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倍受指责探因

透明的蓝






k12语文论坛最近有两个帖子:《语文教师不是小媳妇》、[http://sq.k12.com.cn/bbs/index.p ... 937&mid=1331333]、《凭什么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http://sq.k12.com.cn/bbs/index.p ... p;start=0&rid=0]。两帖的楼主都在为语文教师的工作辩护,读后颇受启发,笔者也来谈谈个人意见。



一、怎么看语文的“少、慢、差、费”?



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人民日报》 上大声疾呼:“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个问 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 ?”吕先生是从宏观上看问题的。我国课程设置,从小学到高中,语文一直是配置课时最多的科目。广大学生花费了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来学习语文,而到了高中毕业,经高考测试,竟然有大量的学生在语文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各方面都达不到社会期望的水平。这应该是事实。从这个角度上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可以理解的。



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这个角度”的实质和条件:



1、实质:它的跨度是学生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而不是某一学期、某一学段的语文学习。这所说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是指学生接受了小学到高中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效果却很差。在这十几年中,究竟是哪一学段出了问题?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如果每个学段都有问题,各学段的具体问题各是怎样的呢?并没有人公布具体而被广泛接受的研究结论。



2、条件:它的考察标准是体现“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水平”的“高考语文试题”。但是,学生做高考题得出的分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语文水平吗?高考语文试题测评标准能和“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水平”相一致吗?这两个问题是受到广泛质疑的。



二、主要责任并不在语文教师身上 不少人把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责任归结到语文教师身上,指责语文教师素质不高,对语文教师声讨不断,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提高语文教师文化素质上。这是找错了病源,开错了药方。 不错,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这一环每一门学科都有,为什么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尤其高,高得有点苛刻? 1、课本、教参、课标(大纲)都难以倚靠,语文教师备课负担沉重 笔者参加工作之初,认真钻研大纲、课本、教参。钻研之后,对每节课究竟教什么,教学内容怎么安排,往往还是心中无数。只好请教老教师,在他们的热心指导下,才学会了怎样确定安排教学内容。后来收集了一些备考资料,潜心研究,才整理出一套比较方便的确定教学内容的方案。初步经验:钻研课本体系,结合备考方案,就可以确定教学内容;教参做充实内容之用;大纲只作理论思考之用,对实际教学中的内容确定,缺乏有效的指导作用。接下来,随着经验的积累,根据个人见解安排教学内容的灵活性越来越大。相信许多语文教师都有相似的教学经历。 新课改以来,语文教学“教参可不参”的观点大行其道,甚至可以抛开课本,另搞一套。而新课标对语文教学内容的规定,又是模糊而笼统的。这实际上是要求语文教师承担确定课程内容、编写课本和教参的任务。这样,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语文教师的工作量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笔者曾教过数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按照课本、教参、大纲(课标)的安排来确定的。数学课程中,这三者安排的教学内容和相关要求是基本一致的,都是具体、明确的。数学教师备课时确定教学内容的过程,基本是揣摩、领会三者安排的过程。备课活动中,教学内容、学生、教法这三者,数学教师用于教学内容的精力并不需要很多,可把大量的精力用于备学生、备教法、安排教学策略上。语文教师却没有这么幸运,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耗费巨大的精力。 语文教师的肩头压着大量本不属于一线语文教师应该承担的沉重负担。大量的一线语文教师达不到这种超高的标准,是必然的现象。









2、现实利益的博弈,使语文教师处境尴尬 在国家课程设置上,语文课程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是基础的基础,课时安排也是所有科目中最多的。社会上对人才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视。按说,在学校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也应该有着比其他课程更重要的地位。但事实不是这样的。 现实活动中讲究利益分配,讲究通过投入和收效的配置,争取利益的最大化。学校教学活动也不能不慎重的从这样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实中,考察学校的教学效果,“不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却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最重要标准的。处于社会强烈关注中的学校教学,必然要把学生考试成绩当作中心利益来考虑,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证明自己的成功。根据实际情况,这里所说的“学生考试成绩”是学生各科考试成绩的总和。语文考试成绩在其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呢?小学语文和数学两大科并列,各占总分100分;初中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并列,各占120分;高中语文、数学、英语三大科并列,各占150分。从成绩占分比例看,数学始终和语文占有相同的比重,初中以后,英语也获得了相同的比重。 人们还会对投入成本(时间、精力)与收效(成绩提升)进行比较来看各科教学的价值。对学生的数学、英语进行针对性指导,比较容易在成绩上见成效。而语文收效慢,投入了同等的时间、精力往往很难取得和数学、英语相当的效果。于是,语文的地位下降了。各种机动时间的分配就向数学和英语倾斜了。笔者了解到,在实际课时安排上,许多学校的数学、英语课时并不比语文少,甚至常常还会比语文多;许多学校的领导、班主任都鼓励学生把更多的课余时间用来学数学和英语,而不是语文。许多家长也支持这种做法。这样,在利益博弈中,语文的地位就明显低于数学和英语了。大量本该属于语文的机动时间都被想当然的转移给了别的科目了。 社会对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奇高,现实中语文教学的活动空间却不断受到挤压,语文教师的处境想不尴尬都不成。笔者身为语文教师,深知学生语文学习时间大大不足,但在做班主任工作的时候,却不得不鼓励学生多学数学和英语,以免用很多精力学习语文而影响了考试总成绩。内心之矛盾,读者们可以想见。






三、高考制度不是语文教学问题的根源 许多人把语文教学存在问题的根源归结到高考制度上。这是因为不少人都把语文教学效果如何归结在高考语文分数上,以至于高考考什么,高中语文就教什么。高考语文试题的变化影响中考(升高中考试)语文试题的变化,中考试题的变化又影响初中语文教学,中考考什么初中语文教学就教什么。小学语文受到的波及表面上看比较小,实际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需要认真考究。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高等院校入学考试。高考制度的设立是为全国高中毕业生升大学提供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平台,它本质上是一种人才分流的制度。这样,作为高考组成部分的高考语文考试就不是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服务的。即使全国高中语文教学都很成功,全国高中毕业生都达成了高中语文培养目标,高考语文考试也要增加难度,以避免考生都得高分,以致无法在分数上拉开差距,无法区分考生的水平差异,无法有效实现分流目的。这样,无论全国高中语文教学成功与否,高中毕业生高考语文考试的成绩都必然会形成分数落差,只有一小部分得分很高。所以,以高考语文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全国高中语文教学是否成功,这一思路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再以高考语文成绩来判断全国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是否成功,那问题就更大了。 因为高考本质上不是高中毕业生的结业考试,高考语文试题的编制,不但在难度上不在于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培养水平,在试题的内容上也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各方面的语文水平。比如,高考语文考试没有听力测试,没有口语测试,无法考查学生听说两方面的能力,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 前文问道:学生做高考试题的分数能够准确地反映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吗?高考语文试题的测评结果能和“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语文水平”相一致吗?现在,笔者可以考定的回答:不能。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拿学生的高考成绩来评判高中、乃至小学到高中的语文教学的成败呢?这是现实利益博弈的结果,而不是学理上的正常推论。 高考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人才的分流,根据考试成绩的高低决定考生能否顺利地进入高等学府求学;上线生又根据成绩高低分到不同级别的高等院校。考生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的人生走向,这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于是人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关注着学生的高考成绩。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也以高考成绩为重要标准来考核高中学校的教学质量,,以提高本地考生的竞争力。高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前途命运也积极地投身于高考鏖战的战前准备之中。在这种氛围中,高中语文教学无法自主地成了“高考预备指导”教学,偏离了体现自己独立价值的轨道。初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也受到波及,程度不同的纳入“为了考而教”的轨道之中。语文教学的各项内容,没有进入考试范围的部分不受重视,甚至迫于压力而取消了。 可见,语文教学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不在高考制度上,也不在高考语文试题的编制上,而在于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考功能的认知、以及由此形成的相关措施的错位上。




四、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清晰并具有线性序列 既然通过语文高考成绩不能判断语文教学的成败,人们是否无法考察语文教学效果呢?能。可以通过对高中毕业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语文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察结果来判断语文教学的成败。人们通过种种迹象断定,学生接受12年的语文教学之后,实际的语文水平确实没有达到“社会期望学生达到的水平”。 1、语文课程内容应该清晰具体 前文已经论述,语文教学问题的主要责任不在语文教师,根源不在高考制度。那么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呢?笔者认为,根本原因在语文课程内容的模糊不清。课程内容模糊不清许多人却还是拒绝解决这个问题,似乎认为课程内容模糊不清是语文科应有的特点。 和其他学科不同,语文科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有区别的。选文(课文)是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选文(课文)是语文教学内容,而它不一定就是语文课程内容。倘若把课文当作例文来看,学习课文的目的是学习课文中的字词、语言运用、文体知识、篇章结构等。那么这些“字词、文体知识、语言运用、篇章结构”就是语文课程内容,课文仅仅是学习这些课程内容的凭借。同理,搞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学内容,却并不一定是课程内容,其中的语文课程内容是指活动中学习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有时候,课文不单单是语文教学内容,而且使课程内容。如,课文《〈论语〉十则》,教学室的重点就不仅仅是要掌握课文中的字词、文体知识、语言运用等内容了。课文所蕴含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生态度等也是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而且是需要积累的主要内容。这时候,教学内容和课程内容是一致的。 正因为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存在这种交错关系,教材编写的时候又没有明确地区分那些教学内容属于课程内容,那些教学内容只是完成课程内容学习的凭借,许多语文工作者就把二者混为一谈。 同样一首《回乡偶书》,学前儿童来学,中学生来学,承认来学,其中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学前儿童可能只记住了它的语音形式;中学生要背诵、默写原诗,学习绝句的形式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成人来学,往往更加侧重于品味蕴含其中的人生体验。年龄越低,在诗的思想内容方面的要求越模糊,这是“语文教学内容应该模糊”的重要根据。但其中的语文课程内容也必须是模糊的吗?不是的。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可以分别确定各自不同的清晰而具体的课程内容:学前儿童主要学习诗的语音形式;中学生要学习诗的语言形式(包括语音、字形、文体形式),体会是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成人学习内容和中学生基本相同,而在把我是中蕴含的人生体验方面就要提高要求了。 所以说,语文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把教学内容和课程内容区分开来,确定清晰而具体的语文课程内容。




2、语文教学“环形结构”说之误

上个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语文教材和别的学科不同,它具有环形结构”观点占主流。根据当时的情况,教材的环形结构,就表示着课程内容的环形结构,也相当于语文教学的环形结构。新课标摒弃了这种看法,制定了学段教学目标。尽管如此,“环形结构”说还支配着许多人对语文课程的认识。笔者认为,把具有环形结构看成语文教学的固有特点,是不妥当的。

前文已经论述,当我们把“语文课程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看作不同的概念的时候,同样的一首《回乡偶书》,在不同的年龄段来学,其课程内容是不同的。这样,即使有人在不同的的年龄都学过这首诗,其学习内容也不是“环形”的。

“环形结构”不是语文科所独有的。其他科目,如生物、历史、地理等可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小学自然科会学一些生物、地理知识,初中分科学习,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再来一遍。后一个学段的学习都会涉及前一个阶段学习的内容,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学习更多更深的指示。中国历史,笔者连续学了四次:小学、初中、中师、大专,每一次都是从古到今来一遍,同时也很明显,后一次学习的内容比前一次要深要广。数学科是线性结构特点最突出的学科,它也有“环形结构”的特点。小学数学会分别学习正整数和分数、几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这几方面知识学习的先后顺序相互间是可以调整的。初中数学分几何、代数两方面,这两方面有时是分为两套教材的,二者的穿插顺序由数学老师自行调节;其中的几何知识基本是陶开小学的学习基础从头再来的;逻辑只是笔者求学时是穿插在几何课本中传授的。据说,美国专家曾做过试验,证明小学生也可以掌握初步的微积分知识,而正常情况下微积分是大学数学的教学内容。

所以说,把具有环形结构看作是语文教学的独有特点,实在是一个误会。这种观点应尽早抛进历史垃圾箱里去。




3、为语文教学建立线性序列势在必行

同样的要经受高考的考验,同样要经受“为了考而教”的压力,同样是横跨小学到高中的科目,为什么数学教学不会像语文教学这样手足无措呢?其中一个根本的原因是:语文课程缺乏一个稳定的线性序列。

一些人文论者以反对科学主义、反对科学化为理论依据,反对给语文教学建立线性序列。其实,即使从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看,也应该建立线性序列。在语文科人文论者的论述中,“人文精神”究竟是什么,莫衷一是,笔者将其分解成三个方面:文化传承、文学熏染、个性培养。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要实现教学的有效性,都必然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根据过程的合理性安排课程内容就必然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序列。比较一下政治、历史、音乐、美术这些人文课程的教学,它们无比具有教学序列,语文怎能例外?至于西方反科学主义思潮如何兴起,在熙攘影响范围如何,传入我国后又产生了怎样的副作用,滋事体大这里从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根据百年来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内容规律显示,语文科学化的倾向必将持续增强。

一线教学实践呼唤语文教学序列的产生。同样的高考、中考背景下,同样的“为了考而教”倾向,为什么别的科目不想语文这么问题多多呢?前文已经论及了语文课程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而语文课程内容模糊不清的问题不能尽快解决的现实原因是,许多人认识不到建立语文教学序列的重要性。不建立教学序列,模糊而简单的课程内容可以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断的重复,也只能这样。于是,教学实践中,前一阶段实现了有效教学,学生们基本掌握了要学的课程内容,后一阶段就没有新的课程内容好学了。这时候,教师们只有两条路可选:1、重复学过的课程内容。2、自创新的课程内容。前者是无效劳动,后者往往制造出许多新异的经不起严格检验的课程内容。语文教师如果选择第一条路,难免背上“少、慢、差、费”的责难;如果选择第二条路,又为社会非议语文老师素质低下提供了充足的口实。

语文教育发展到今天,为语文教学建立一个科学的序列提供了可能。1963年颁布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同年发行的中学语文课本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教学内容序列。改革开放以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懈探索,也为语文课程内容的清晰化、为语文教学序列的建立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基础。语文新课标已经制定了学段目标,制定学年目标将是水到渠成的事。语文课程标准学年目标如能制定,课程目标将进一步清晰化,语文教学序列也将随之形成。笔者坚信,这一天的到来不会太遥远。




附:

推荐阅读《旧金山的中国语文课程标准(阅读篇)》

http://sq.k12.com.cn/bbs/index.p ... =886824#msg_1294311

这是为美国中学生提供的选修课程,参与选修的学生大都是华裔,以中文为母语,在浸透式双语教学背景下接受中国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在当地被等同于母语教学来看待。所以,它的借鉴价值是很大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04:06 , Processed in 0.08234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