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形式的荒诞来展示生活的真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2 12:5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用形式的荒诞来展示生活的真实

——一个不该被误读的文本《喂——出来!》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我知道语文教师们在教学中把日本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小说《喂——出来》当作“科幻小说”读的出处,是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语文的《教师教学用书》。在这本书中,《喂——出来》的“课文研讨”中的“整体感知”开头说:“这是一篇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但我无法理解教科书编者为什么要把它当科幻小说读,因为那小说中实在找不到与“科学”有关的东西。至于说小说情节“全然”是出于“幻想”,这话真是说了等于白说,你想哪篇现代派小说的情节不是作者幻想后虚构出来的?比如鲁迅的《狂人日记》《铸剑》,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再比如加·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卡夫卡的《变形记》等等,显然,这些小说中的情节,有许多,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没有可能发生的,“全然”都是作者幻想出来的,但是它们是科幻小说吗?所以,很显然,《喂——出来!》被当作科幻小说来读是被误读了,而那样做是会贻害后代的。

众所周知,小说都是虚构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作者幻想出来的,地点、人物、场景等等,都可以虚构,虚构的岂只是情节!而科学是研究或解释必然性,而不是偶然性,小说中的“洞”里的东西又回到那个东西来自的地方的那个城市就是一种偶然,而不是一种必然。所以从偶然性与必然性上说,这小说不是科幻小说,而是表现一种人类社会的荒诞。虽然荒诞和科幻都是需要幻想,可是,它们显然属于不同的“幻想”。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喂——出来》不是科幻小说,而只是一篇具有荒诞性的社会问题小说。不信,就请阅读小说开头:

一场台风过后,晴空万里。

在离城市不远的近郊,有一个村庄遭到了台风的破坏。不过,损失还不太严重,仅仅是村外山脚下那座小小的庙被台风连根卷跑了,并没有伤什么人。

很显然,作者不是在作科学幻想,因为被台风连根卷跑的是“庙”,而“庙”则肯定与科学无关,甚至反而还与“反科学”的迷信到能沾点亲带点故。我们都清楚小说是作者幻想出来,为什么要这样写不是那样写,完全出自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之所以要这样写肯定有作者的深意。那么要理解这里所包含的深意,我们就得继续阅读文本。小说紧接着的叙述似乎也与科学无关,而仍是与“庙”有关:

第二天早晨,村里人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便纷纷议论起来。

“那座庙是哪个朝代留下来的呀?”

“谁知道呀,反正是年代很久了。”

“必须赶快建造一座新的庙。”

读到这里,我们要向文本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作者为什么虚构了一座倒掉的是‘庙’,而不是其它建筑物?”只有这样问,我们才能揭开文本的“所指”。这是一所怎样的“庙”呢?没有人知道,人们只知道这是一所“反正是年代很久了”的庙,没有人真正关心已经倒掉了的“年代很久”的“庙”的问题,而是关心“必须赶快建造一座新的庙”,对于村里人来说没有“庙”不行吗?显然,这里的“庙”是个隐喻。是什么呢?我们继续读下去才能弄懂,才能明白,才能清楚。

小说叙述人们发现了倒掉的“庙”的旧址上出现一个深不可测的洞。小说写道:

一个年轻人对着洞里使劲地大叫了一声。

      “喂——出来!”

      可是,并没有任何回声从洞底下传上来。于是,他就在附近捡了一块小石头准备要扔进洞里去。

      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颤巍巍地摆着双手,要想劝阻年轻人别这么干。

      “这可千万不能扔下去呀,说不定会受到什么可怕的惩罚的。”

      但是,年轻人早就抢先一步,把石头扔进了洞里。然而,洞底下仍然没有任何回声传上来。

请不要疏忽这里的一个对比,一个年轻人的大胆与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的对比,很显然,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而且无法调和。我们还应该注意作者在文本中的用词,“一个”“年轻人”与“一位”“胆小怕事的老年人”中的“一个”与“一位”的对比,从这两词中,作者明显尊重老年人,而对年轻人比较轻视,否则就不会有这样用词上的细微差别。当然,小说写到这里时还不很荒诞,但已经有很浓的荒诞气息了,是不是啊?由于有了村民难解的问题,城市里的各色人等纷纷不请自来,最滑稽的是科学家和学者,小说说他们是“闻风”而来的,但并没有解决实际需要,而是“扫兴而归”。这里,作者最精彩的描写是:

有一位学者叫人从研究所里搬来了一台大功率的扩音机,准备对洞底传上来的回声作频率分析。可是,他把扩音机摆弄了好久,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试过了,却连半点回声也没听到。这位学者感到挺纳闷。他苦苦地思索着,这究竟是什么道理。然而,在众目睽睽之下决不能就此作罢,遭人耻笑。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如果是在地面上的话,数十公里以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种声音。可是,这个洞却来者不拒,把所有的声音都一古脑儿地吞了下去。

学者不禁心里有些发虚了,他装着镇定自若、胸有成竹的样子关掉了扩音机,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吩咐道:“赶快把它填掉!”

在这里,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展现的是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科学世界中荒诞真实的一面。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在小说的叙述中,科技不能解决所有的事情,也即是说这个洞不是科技的一部分,而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是科技所无法解决的事情。既然这样,那么小说也就不是只为了表现环保这个主题,否则就不会有后来与环保无关的描写。如果说:“卡车在公路上奔驰着,源源不断地运来了许多铅做的大箱子。箱盖在这个洞的上方自动地打开,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就倾泻到这个洞里”和“在大学里做传染病实验的那些动物的尸体被运来,并且其中还夹杂着不少无人认领的流浪者的尸体。有关方面制定了一个计划,准备铺设大量的管道,以便把城市里的废物和污水全都排放到这个洞里去。这个办法要比向海洋排污高明多了”还与环保有关的话,那么“外交部和国防部把那些用不着的机密文件连同保险柜一块儿扔了进去。随车前来执行监督任务的政府官员们,很轻松地谈论着打高尔夫球的事情,而那些职位较低的工作人员,则一边扔着各种文件,一边谈论着弹球房的事情”和“订了婚的姑娘们都把从前的那些日记本丢进了这个洞里。还有的人把从前同恋人一起拍的照片扔进了洞里,然后又心安理得地开始了新的恋爱。警察把那些伪造得极其巧妙的假钞票没收来以后,也统统交给这个洞处理,从此便可万无一失了。而犯罪分子们则把各种犯罪证据都悄悄地扔进了洞里,以为这样就能逍遥法外了”的叙述,则肯定跟环保关系不大,但作者却为什么要这样叙述呢?理由只能是,在这篇小说中,作者要表达的题材主旨中,环保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不是主要项。

那么,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其实,我们还得从开头的“庙”说起。“年代久远”的“庙”究竟隐喻着什么呢?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庙”是干什么用的?它是某种宗教的活动场所,是人们一直以来的信仰的寄托,人生价值体系的象征,正像“庙”的倒塌是自然原因一样,古代文明流传下来的道德和信仰等价值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样也会轰然倒塌,正因为“旧庙”倒塌了,旧的价值体系崩溃了,所以,村民们才迫切要求“必须赶快重新建造一座新的庙”的深层原因所在,旧的文明秩序到掉的时候,人们也同样迫切需要建立起新的能替代旧的文明秩序的道德与信仰的价值体系,这是我们很容易理解的,但为什么我们的教科书编者和许多语文教师却视而不见呢?

小说里还说:“收买专利权的商人按照合同实行了自己的诺言。在离村庄更近的地方,一座小小的庙建造起来了,并且还附带建造了一个广场。”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建新“庙”,就是建立新的文明秩序的价值体系的隐喻。而这个新的文明秩序的价值体系是什么呢,是在贪欲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契约诚信,那是一切由物质做基础的一个现代文明。这个文明的一切只是为了“拼命地扩大生产规模”,以供人们享受享乐之需。建立在享乐基础上的文明秩序,在作者的眼中就像“透明的玻璃”,只是一个易碎的梦幻,可是尽管这样,人们还是“只顾眯着眼睛得意洋洋地眺望着远处的地平线”,并发出“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的感叹!很显然,人类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了过去和将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所遗留的种种问题,终有一天会找到机会来个总爆发。

回过来我们再来分析小说题目,“喂——出来!”是小说中“一个年轻人”向那个洞喊的一句话,年轻人是要什么“出来”呢?不过绝对不会是想“妖怪”出来,而且即使是小说中的人也已经没有可能相信有“妖怪”存在。那么那个年轻人要什么出来以及最终会出来什么,我以为,这句应该包含着这样两层含义。年轻人的喊叫显然是毫无目的的喊叫,这相当与现代人普遍精神的失落的隐喻,他们没有生活目标,天不怕地不怕,过一天算一天,这是现代人的普遍生存状态,“喂——出来”,这是对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的一个多么形象的描述。没有远见,看不到将来,只顾眼前,只顾自己,不管将来,任何东西,只要能赚钱,就一定要加以利用,并非让它创造出只关金钱的价值来,这是现代人的普遍精神状态。小说中的“洞”也正好符合当今社会现实的状况。所以这个“洞”的隐喻更像象征现代人类对物质贪欲,现代人在创造的文明更像是在制造垃圾,人类想要的与最终会得到的但现在还没有显露出来的结果正好相反。所以,总有一天,人类会为自己的贪欲付出沉重而巨大的代价,当然我们还无法预料,这一天什么时候才会到来,但正像小说结尾写的那样,也许为时不远了,该是我们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时候了。

所以《喂——出来》这篇小说,并不是像我们的教科书编者所解读的那样只是阐释环境问题,或者说是“阐释了人对大自然的破坏总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一道理”,而是通过用荒诞的形式来展示现代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在批判现代人终极精神价值的失落和整个的建立在享乐基础上的现代文明的贪婪成性。



邮政编码:312080

联系电话:0575-85646831

E-mail:dongshuilong@zj.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8 05:47 , Processed in 0.08423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