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学校何时废除“班干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4:0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学校何时废除“班干部”



刘良华



中国中小学“班干部制度”的建立,主要有以下几个动因:

第一,班级规模大,一个班的学生人数达到50人左右。某些县级、地级城市因农村学生的涌入而使每个班的学生人数达到100人左右。老师一个人无法应对数量庞大的学生的需求,便采用“学生管学生”、“群众斗群众”的办法。

第二,强化“班集体意识”、“班级组织意识”,让“学生干部”因自己的“管理者身份”而滋生荣誉感,让“学生平民”因渴望“被提拔”、“被承认”而有归属感。

第三,复制“官本位”的社会习俗。当整个社会以“官本位”为主流习俗时,学生便暗自以“学生干部”为荣,以“学生平民”为耻。

这样看来,中国学校的“班干部”属中国社会的临时现象而并非教育的本然状态。随着中国经济状况和政治体制的改善以及公民意识的增进,中国学校迟早将“废除班干部”。

“废除班干部”的前提是:

第一,缩小班级规模,人数控制在20人左右。让50人一个班成为“神话”,让100人一个班成为“笑话”。

第二,“班”成为安静地学习的地方而不再让班级成为学生争夺权力的地方。

第三,整个社会流行真实的“民选政府”,“当官”虽然有精神上的荣耀但因随时随地受选民监督而无“官本位”的腐败。与之相应,学校流行“学生竞选”并因此而产生“学生领袖”。“班干部”被淡化而“年级学生自治会”、“学校学生自治会”和各种形式“学生社团”得到强化。学生在“学生社团”和跨班级的“学生自治会”中发展、实施自己的管理智慧、交往智慧。



附录:美国中小学真没有班干部吗?

作者:高伐林

女儿刚到美国时上小学,第一天放学回来,我问她:同学都认识了吧?班长啥样?

——班长?没班长。全班就那么二十来个同学,老师有要求,就对大家说;大家有疑难,就向老师问。

第二年她跟着我们搬家,转到另一个州上七年级,第一天放学回来告诉我:别说班长了,连班都没了!

“连班都没了”?这怎么理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要理解美国中小学许多制度和做法,不是件容易事。最大的难点,就是美国不像中国大一统,这里各州、各学区、各学校的学制和规定都不一样,南部还是北部?大城市还是偏僻小镇?私立还是公立学校?校园生活都千差万别。连六年级属小学还是初中?九年级归初中还是高中?各州都自行其是。公立中学基本上实行学分制,同时入学的孩子,上的并不一定是同样的课。每门课程一般又分为三种班:“普通班”(regular class)、“加速班”(accelerated class)和“荣誉班”(honor class,有的地方叫gifted class),校方按每个学生的成绩,分在不同的班。这样,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独一无二,有几门课,就要跑几间教室:这节课跟这一批同学在这间教室上快班数学,下节课跟另一批学生去那间教室上荣誉班社会学,大家都是上课聚首,下课分手。听他们说起同学来,不是说“我们班的张三、李四”,而是说“我们科学课上的托尼”,“英语课上的温迪”,“艺术课上的蒂姆”……

没有固定的班集体,班干部可不就“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了嘛!

许多中学设有“homeroom”——比较难于准确中译,“家房”?“指导教室”?女儿则将它译作“早预备室”——同一年入学的学生,二十来人一个 homeroom,这里的成员倒是相对固定的,孩子们每天上学,先到各自的homeroom集中,老师点名,全体起立对着星条旗背诵誓词,做些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老师就像“不管部部长”,交代一下不属于任何一门课的事项。半个小时过去,铃声一响,孩子们就各奔东西。这个homeroom也与中国人理解的 “班集体”大相径庭,而且——也没有班干部。

与当爹妈的在中国的读书经历相比,这个反差可太大了!

记得我在小学当过“一道杠”,初中当过班级时事委员——俗称“读报委员”,专责读报和将班级订阅的《中国少年报》夹进报夹;我妻子三年级以前倒还当过 “校级领导干部”——相当于“三道杠”的校红小兵团委员,到了中学就只是个语文课代表。不用说,这些头衔,都是由班主任“任命”的,本人和同学都无权置喙。

中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干部有班委会和少先队两套系统,可能多达半个班的同学,都有一顶小小的乌纱帽。不甚贴切地比附一下:班委会就像是行政科层体系在中小学学生里的延伸;少先队就像是党、团组织在少年儿童中的预演。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幼龄化的成人世界,一个袖珍版的现实社会。

美国没有少先队,我们早有预料;但跌破眼镜的是,中小学居然连班干部也没有!



无事不必设岗

美国中小学班级人数不多,老师可以直接与学生沟通,无须班干部的中介。

中国班干部承担的那些任务,在美国中小学里,谁来干呢?

对我们的疑问,女儿会反问一句:有什么任务?

是啊,学习时事政治、贯彻上级号召?这不仅不是学生干部的事,甚至也不是学校的事;锻炼性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这由政府机构、宗教团体、社会少儿组织和家长(以及家长辅导支持机构)分担,通过各种活动来“寓教于乐”,学校在其中并不扮演主要角色;打扫教室卫生,绿化美化校园?学校雇有专职保洁工和园丁,学生具有公德,很少乱扔纸屑垃圾……

美国中小学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比较单纯和松散,老师只是负责教自己那门课而已;而且,这里每个班的人数较少,就那么十几二十个学生(有些学校为移民学生提供的英语课上,师生甚至可以一对一),老师大可直接管理学生,什么发作业、收试卷、组织讨论……都用不着辅助,更用不着设学生干部这个夹心层来上传下达——只偶尔会临时指定个把小助手帮帮忙。

至于学习秩序,无须班干部来维持;课堂表现,无须班干部密报:谁没有双手背在身后腰板挺得笔直啦,谁上课画小人、打瞌睡或者交头接耳啦,甚至谁密传“情书”纸条啦,在这里都不需要担心老师的 “耳目”就在身边——课堂上,根本就不要求正襟危坐,不要求鸦雀无声,要的就是自由自在地学习、七嘴八舌地交流,只要不影响他人;真要是学生听课思想开岔打瞌睡,该反省、该检讨的首先就是老师!



学生社团十分兴旺

不设班干部,在我看来,釜底抽薪,从根本上防止了形成“官本位”体系和等级制度、艳羡和尊崇权力的畸形观念、对上俯首听命、对下颐指气使的作风,还避免了被“政治正确”的“官话”“套话”毒化心灵、固化头脑……从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来讲,好处多多!——当然,这都是我这么归纳,美国先贤们很可能没想那么多,他们不设班干部的最简单原因,仅仅就是:“没必要”。

那么,是不是也有弊病呢?学生没机会当班干部,会不会就没了锻炼领导才能的机会?协调能力、公关能力、口头表达和沟通能力……这些都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素质,对他们未来走上社会都大有裨益呀。还有,美国学生中毕竟也少不了文娱表演、公益服务、体育比赛等等活动,总不能全靠老师来组织吧?

美国没有班干部,但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让学生培养领导能力、公益精神和团队作风的方式,并不缺乏——这就要靠形形色色的课外组织,其中,有本校的组织,也有跨地区、跨学校的组织。

美国小学中很少学生社团——毕竟年龄太小;但中学里,各种学生社团五花八门。我女儿曾经对我们罗列过高中里有多少学生社团:成员众多的有科学院、学生自治会(student concil)、国家荣誉协会(National Honor Society)、纪念册编辑组、校报《鹰眼》、《艺术家》杂志、合唱队、乐队、模拟联合国、哲学组……等等;小社团就更不计其数:美术俱乐部、数学队、爵士乐队、美国未来老师联合会、反对酒后开车联合会、国际俱乐部、社区俱乐部、社会学论坛……等等。体育社团也不少,除了男女篮球队、橄榄球队,还有完全自发组织的,像长跑队、高尔夫球队、网球队、滑雪队、溜冰队和曲棍球队,等等。“我所有的朋友都在至少两个社团里,”而女儿本人,据我所知,就参加了至少五个社团。

这些社团,许多是高年级同学传下来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完全自愿加入,成员年年更新。领导班子通常设有四个职位:主席,副主席,秘书,司库(主管财务),都是学生通过竞选上任,没有老师指定一说。

  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也可自己创办一个社团,什么机器人俱乐部啦,莎士比亚读书会啦,创始者往往可以自封会长,再招兵买马。像我女儿,本来在高中的《艺术家》杂志担任诗歌编辑,但她觉得这个杂志办得死气沉沉,多次提出改革建议未被采纳,就在十年级时另立门户,发起办一个新刊物《剪影》:自己找老师当顾问、征聘编辑,自己筹款(我不得不开车送她去这里的商业区,让她一家家去游说老板慷慨解囊,掏出区区三十、五十美元的广告费),自己组稿、编辑排版,自办发行……真算得上全方位的锻炼。

这种方式,也就是“领导能力”大比拼——这个词,在美国中小学学生头脑中,意味着他人的服气,而并非是他人的服从:既然与行政权力毫不搭界,要大家服从,不就得靠号召力和影响力么。



学生自治会

这些学生社团中,唯一与中国的学生会和班干部有点相似的,只是学生自治会,或叫学生政府(student goverment)。

学生自治会的职能就是组织学生活动,小至协调各个俱乐部、社团的项目;大至全校性的舞会、节日游  行,学校的电台、电视台,报纸,学生会都参与策划、组织。理论上,它与各个社团并无隶属关系,各个社团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听从学生自治会的号令,但是因为学生自治会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又与校方有更密切的联系渠道,掌握更多资源和人脉,所以各个社团倒还乐意配合它。

不用说,想当学生自治会委员,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竞选。

一位有两个学龄子女的母亲告诉我,孩子们参加竞选学生自治会委员,要自己写传单、海报,准备讲演稿,拉选票。“家长也不得不参与,我女儿有个女同学,作了很多像章发给全校每个孩子,上面列有她的名字”——想必家长得“投资”吧。

做像章?这不是涉嫌“贿选”吗?竞选对手若也如法炮制,竞选岂不是演变成比拼家长的财力?但事实上,并没有发生这样的事儿,这种“小恩小惠”很难左右孩子们的投票意愿,他们看重的,还是竞选人的素质和能力。

另一位家长告诉我,连小学生都可以自己提名参选呢。他在他儿子的小学毕业典礼上见到一位学生自治会会长致辞,那个小会长“总共才讲出三四句话,天真可爱”。他自己的儿子则从来不肯报名参选——当选后需要提前半小时到校为同学服务,他起不了早床!

还有一位朋友,所在的小镇上的公立高中,是马萨诸塞州公立高中排行榜上前十名,他告诉我的情况相当详细:学生从六年级(在该州即初中一年级)开始,就有年级的学生自治会, 每个homeroom通过竞选产生一个委员,每个年级300个学生中便产生12-14人的自治会;然后全校再从中产生全校的学生自治会,选出的负责人,一般都是高年级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会委派一位老师指导,但老师无权越俎代庖指定任何人的任职。而上了高中,每个年级的学生要选举学生自治会委员,任期一年,所以每年都要选举。

学生自治会是从下而上的。新学年开学,想当委员的学生就得八仙过海竞选,让同年级的学生投自己一票。年级的学生会产生后,又在全校范围竞选一次,全校学生再投一次票,得票最高的,就成为校学生自治会会长,秘书、司库等其它职位也顺序产生。学期内要搞什么活动,都是由这个班子定出蓝图,再去跟校长、学生顾问谈判、协调,争取他们的支持。有些中学,学生自治会定期与校长对话,反映同学的要求,校长也把学校对学生的期待或是一些麻烦事告诉他们,带回去让同学们讨论。有些市镇的教育董事会里也有学生委员,是从各校学生会委员中,再经过投票选出来的。



学生很为自己的组织而自豪

美国中学没有“班”,学生自治会下面没有“腿”,组织活动就相当困难。这就是为什么学生自治会的委员往往都能被好大学录取了——他们能当选,能组织活动,本身就体现领导能力,这正是各大学争相收揽的人材。

严格地说,学生自治会的头头都并非班干部,因为他们都不与班级挂钩,与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不沾边,对同学更不具备像中国的班干部那样的由老师赋予的权力——在所有的班内,他们都只是普通一员。



各种跨校组织向校园渗透

美国各种跨地区、跨学校组织很多,其中有不少还是跨国的。最重要的,是基督教青年会、女青年会,美国童子军、美国女童子军——在美国的人性品格培养理念中,很提倡“男女有别”,所以青少年社团,也都“男女有别”。

基督教青年会(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MCA),创建于英国,推广到美国已有150余年历史。各处分会规模不一,都有自己的活动基地,包括体育馆、健身房等,提供各类活动场地和课程项目。如今全美会员总数超过两千万,其中18岁以下少儿约900多万。YMCA采取会员制(分少儿、成人、家庭会员)。

基督教女青年会(Young Wo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简称YWCA),号称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大的多元文化女性组织。目前在全球122个国家有会员,全美国共有300多个分会,260多万会员。YWCA不能算单纯服务少儿的组织,但对女孩和少女的教育项目(如青春期教育和相关健身活动、预防性侵犯教育等)一直是该组织的主项。

在中小学生中更有影响的,是美国童子军(Boy Scouts of America,简称BSA),2010年刚刚度过百岁生日。这是一个非政治、非宗教、非军事、非营利的私人机构,座右铭是“准备”(Be prepared)——这倒与中国少先队的口号接近,虽然准备什么,大相径庭。总部设在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全美各地有300多个分会。

童子军只收10岁以上男孩,以成人义工领导的小分队为单位开展活动。在具有牛仔精神的美国,童子军按年龄采用幼狼、幼狮等野兽命名,除了组织夏令营,平常也进行军事组织和技能训练,训练科目以急救、救生、骑自行车、游泳、徒步行走、观察大自然、露营、狩猎、钓鱼、获取食物、制造各类器具为主,训练目的是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男子汉,适应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

美国政商军界和科教界很多重要人物都是童子军出身。登上月球的12名宇航员中,就有11名曾是是童子军成员。童子军设立多种奖项,最高的“雄鹰奖” (Eagle Scout Award),是美国家喻户晓的少儿社会服务奖,获此奖体现获奖人的领导能力与社会奉献精神,会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由于出色的领导能力和专注于慈善事业,比尔·盖茨2010年9月4荣获美国童子军“银牛奖”。

美国女童军(Girl Scouts Of The U.S.A)也是个历史悠久的少儿组织,1912年创立,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女孩组织。

童子军、女童军都有干部与级别,但是与中国少先队不同的是,都不受执政党(无论民主党或共和党)的领导,更不是他们的“预备队”。比较起来,美国女童军与权力体系显得关系更密切:全国名誉主席永远是现任第一夫人。小布什总统的夫人劳拉和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都把女童军列为自己早年印象最深刻的活动之一。前几年美国九位联邦女性参议员(有民主党也有共和党)合著了一本畅销书《女联邦参议员:九位,还会增加》。她们把该书稿酬全都捐献给了女童军,因为她们中有七人小时候都是女童军。

不过,女童军每个分会都是独立注册的非牟利性机构,自行募捐筹款、招聘雇员、开展活动。女童军的会员年龄为5至17岁(18岁以上可以申请加入当成人会员)。让中国家长想不到的是,女童军的重要职能之一是进行女性和母性启蒙。她们的口号是:“女孩们在这里茁壮成长”(Where Girls Grow Strong)。

此外,还有美国男女童俱乐部(Boys & Girls Clubs of America)、美国营火会(Camp Fire USA)、四健会(4H,名称来自四个“H”开头的单词:Head-头脑,Heart-心脏,Hands-手,Health-健康)等等机构。

所有这些机构,都与公立教育体系是平行的不同体系,他们无意干扰更无意取代现行中小学,所以成员也都不是班干部。

资料来源: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 ... e=1&1=1#7739366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4:31:17 | 只看该作者
美国孩子们的“班干部”怎样产生?
                                  薛涌  旅美学者

   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上小学二年级了,班里的事情也越来越复杂。她不时回来讲讲,令我想起了我同龄时的小学生活,也得以把中美的小学作了一番对比。

   我们小时候,从一年级起就有班干部,全是老师指定的。老实说,我班里的几个班干部,确实属于好孩子,功课特别出色,不能说老师偏心。但渐渐长大后就不同了。像我这种不争气的“平民百姓”,对“干部”多少有些气,觉得他们就知道巴结老师。中学时更明显,选班干部的标准,主要还是“听话”,而且班干部和一般同学之间隔阂不少。

   女儿上学,从来没有听说有班干部。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师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第一个,引导全班进入教室。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给大家服务,对别人都应该尽责任。这大概也是培养集体精神的第一步吧。女儿上二年级后,班里照样没有学生干部。不过,人是权力的动物,从小就希望当头头,支配别人。上午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个年级的孩子在游乐场自由活动,小小的权力角逐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儿班上的一位叫阿利克斯的男孩,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女儿喜欢自然,赶快去参加。结果她发现,阿利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另一个女孩子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女儿是个谦和的人,对此并不太介意,跟着玩了不少时间。

俱乐部有种种规矩,比如新成员要考试,即抓一个小虫子,但要好好照顾,不能有任何伤害等等。

不过时间久了,女儿觉得自己总听人指挥,有些不耐烦,就决定退出,发起了一个自然俱乐部,马上招来三个小朋友加入。这次她可神气了。她当老板,她的好朋友尼克当副老板,另外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当老板助理。

当我听说奥莉维娅加入时,心里多少有些吃惊。这孩子我知道,非常聪明,是个典型的孩子王,什么事情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从来不甘居人下。她怎么可能安心当老板助理呢?果然,几天后,俱乐部中的权力发生了变化。女儿作为老板,定下了规矩,要给手下人评分,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捡树叶。那个奥莉维娅特别机灵,马上捡了许多,比尼克的成绩好。女儿找到尼克,问是否应该让奥莉维娅当副老板,他当老板助理。尼克无话可说,只好同意了。不过过了几天,尼克宣布退出,自己另立一个快乐俱乐部,女儿还答应去参加。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俱乐部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如果最后成了光杆司令,俱乐部就失败了。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有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女儿说,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大家凑在一起,当着孩子的面,夸奖孩子做的好事。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的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在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我当时听到“领袖才能”一词,心里一惊:七岁这么点一个孩子,谈什么领袖能力?但再一观察学校游乐场上的情况,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他们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自己的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像奥莉维娅的母亲这样的家长,平时也潜移默化地鼓励这样的行为。

我们要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组织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毕竟,孩子不能一辈子都听家长和老师的。他们长大成人后,应该是一个独立思想的公民,为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我们的教育,应该为他们日后对自己的责任做准备。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1 14:42:05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应该取消评选三好学生

2006-10-26
金生鈜
  
中国青年报报道,成都青羊区开听证会决定是否取消评三好学生,21个校长和教师代表,没有一位完全赞同现在的三好生评选体制,赞成取消的在10位以上,14位学生代表虽然发言积极,但只有半数反对现行的办法,明确赞成取消的只有一人,成都青羊区教育局决定从 9月1日起,在区范围内取消三好学生评选。

    这其实我长期以来的一种观点和主张。这种取消三好学生的做法值得在全国推行。

三好学生的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种象征,这是革命的政治意识形态控制教育、控制儿童的一种反映,它擢拔那些认同体制、符合体制要求的一少部分人,这种教育体制是排斥性的,存在着对大多数人的歧视和否定。三好学生的设定与选拔意味着大多数人是不够格的,甚至是“坏”的。

三好学生的制度把三好生看作是大多数人模仿学习的榜样,但是,体制对少数人的鼓励和擢拔,使得大多数人无法实现这样的目标,因此,不仅示范作用无法表现,而且,这种体制使得大多数人自尊受到伤害、蒙受羞愧的一种制度,因为它成为家长、学校、社会评价学生的标准。这种对比制度拔高少数人,而矮化了大多数人。

最为恶劣的是中国的教育制度根据这样的评价标准分配优势的教育资源,让那些三好学生享受不公之利,成为学校教育和社会的宠儿,这种区分制度表面上看,好像是这些三好学生将来是国家的栋梁,应该运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其实他们的成长建立在大多数人的利益、权利的剥夺之上,这种制度建立在这样的观念,也很容易引导社会形成这样的观念,这就是,国家的发展、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依赖于少数所谓的优秀者。这必然导致多数人对这种体制的冷漠,导致多数人对社会进步的冷漠,导致多数人对公共生活的不参与,导致社会信任和社会合作的困难。

那些占据优势地位的三好学生,那些在教育中享受不当之利的学生,因为自己的成功,因为被认为是优秀,就会产生出天下舍我其谁也的心态,他们不会把占有优势地位的原因归结为教育为他们的特权安排,更不会认为这是建立在他人的教育的平等权利的剥夺上,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应得的,他们不会感谢学校,更不会感谢国家和社会,反而他们会认为国家和社会、学校应该感谢他们,他们不会尊重那些平常的大多数人,反而认为他们高人一等,理应受到尊重,他们对大多数人的歧视和轻视却被认为是正常的。我们的社会是鼓励少数人,而打击多数人的社会。

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不可能仅仅依赖少数所谓的精英,更不可能依赖那些不可一世、不尊重他人权利的精英,而是依靠公民的参与与合作,实际上,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公民能够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地参与社会合作,本身就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一个进步的社会必须持有一种信念,那就是所有公民的社会价值是相等的信念,必须持有一种所有普通人的重要性相等的信念,这就要求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的机制,任何一个社会如果甄别、区分、排斥那些被认为是卑微的、愚笨的、价值低的、平常的人,并且以某些听起来正确的理由剥夺他们的应得的资源、剥夺他们的权利,那是不正义的,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利于社会团结,因此,也是社会落后的表现,也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
4#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1 18:10:29 | 只看该作者
领袖的诞生(薛涌)  






       女儿在美国上学,从来没听说有什么班干部。第一年上学前班,老师给全班同学分配任务:有的是把门人,即孩子们列队进教室时把门打开,等全班进去后再关上;有的是领队,走在第一个,引导全班进入教室,非常威风。可想而知,孩子们都想当领队,不想当把门人。不过,这些角色,从来是每个人轮流,绝对平等,目的是教育孩子,每个人都要给大家服务,对别人都应该尽责任。这大概也是培养集体精神的第一步吧。   女儿上二年级后,这套把戏没有了。班里照样没有学生干部。不过,人是权力的动物,从小就希望当头头,支配别人。上午有一个2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一个年级的孩子在游乐场自由活动,小小的权力角逐就从这里开始了。
    女儿班上一位叫阿历克斯的男孩,组织起一个虫子俱乐部。女儿喜欢自然,赶快去参加。结果她发现,阿历克斯把自己封为老板,另一个女孩是副老板,还有一个是老板助理,她则是个普通雇员。女儿是个谦和的人,对此并不太介意,跟着玩儿了不少时间。
  不过时间久了,女儿觉得自己总听人指挥,有些不耐烦,就决定退出,发起了一个自然俱乐部。这次她可神气了,她当老板,好朋友杰克当副老板,另外一个叫奥莉维娅的女孩当老板助理。
  奥莉维娅是个典型的孩子王,什么事情都要按自己的主意办,从来不甘居人下。她怎么可能安心当老板助理呢?果然,几天后俱乐部权力就发生了变化。女儿规定,要给手下人评分,根据工作成绩确定职位。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捡树叶、拾垃圾。那个奥莉维娅特别机灵,马上捡了许多,比杰克的成绩好。女儿找到杰克,问是否应该让奥莉维娅当副老板,他当老板助理。杰克无话可说,只好同意。过了几天,杰克宣布退出,自己另立一个快乐俱乐部。
  这个小小的游乐场,不知道有多少这样的俱乐部。孩子们自由活动的时间有限,不能什么都参加,所以俱乐部之间就要竞争。你想当头儿,就得发起一个俱乐部,并能把持俱乐部的领导权。同时,你要能吸引人来参加。可想而知,成为领袖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你自己要比较有人气,人家愿意和你玩儿;第二,你发起的俱乐部要比较有意思,能够吸引人;第三,你要比较能干,会管理,能服人。那个奥莉维娅,就是这么一个人物。她常常带一些小东西分给小朋友,而且主意特别多,许多孩子都喜欢和她玩儿。另外,我们还参加了一个包括她父母在内的家长俱乐部。奥莉维娅的母亲讲起自己女儿来说:“一次,奥莉维娅组织一个音乐剧,开始时她特地停下录音机里的音乐,问大家是否都能跟上。这显示了她对别人的关心,显示了她的领袖才能。”
    我当时听到“领袖才能”一词,心里一惊:常青藤的教育中总是念念不忘领袖才能。学校游乐场上,实际上许多孩子都在为确立自己的领袖位置而努力。和我们小时候班干部的法则不同的是,这些孩子都懂得,自己是不是领袖,不在于老师怎么评价,而在于小伙伴们是否认同。一个领袖,必须能照顾他人的利益,给大家带来福利。
    美国的生机是基层自治,一切事情要靠自己解决。比如你到一些偏远的小镇就会看到:政府是业余的,消防队没有什么经费。所有的消防队员,都是当地的志愿人员,一切组织得井井有条。这里体现的不仅是制度,还有习惯。这种自我组织的习惯,必须从小养成。记得“9·11”时,第四架被劫持的飞机上的乘客知道真相后居然一起投票,决定反抗。此事让许多国人感动不已。女儿7岁时在房子里用几个娃娃玩儿游戏,在决定哪个娃娃坐在哪里时,还要问我:“爸爸,在这几个中,你投谁的票坐在哪里?”她已经有通过正当程序组织自己玩具的概念了。
    要培养未来有责任感的公民,就应该放手让孩子自己组织自己,自己评价自己。没有大人的奖赏,孩子们反而能够懂得如何为自己负责,如何当领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3:53 , Processed in 0.5595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