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传统书法中的人书同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0-3 20:2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传统书法中的人书同品
        自古人们便认为在书法艺术中,人品与书品是相互印证,能够同步进行评论,例如宋代朱文长在赞颂颜真卿之书时,言其刚毅之中盛称其为人,并用“书为心画”一词加以概括,以至于后人提出了“人品即书品”、“心正即笔正”等形而上学的说法,用他们的话说也就是书法能反映作者的情性、审美趣好、心理节律、艺术格调,这些若是借用,当然是好的,但究竟书法艺术中的人品与书品之间是否能够同步相论呢?我认为这种传统的“人书同品论”说得极不清楚,不恰当。我国书法的审美意识虽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但审美评价终究是对艺术形态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人品观书,从书品中观人,这样去鉴定只会让人感到滑稽,这样去评论书法亦是苍白无力的。
       唐太宗李世民很崇尚王羲之的书法,在其亲自撰写的《王羲之传论》中称道:“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正”然而事实上,李世民在广泛收集王书之后,面对着大量的作品,哪些为真正王所为,哪些为后人伪造他自己也难于辨认,要请虞世南、褚遂良认真作鉴定。
对前文所讲到的“心正则笔正”一语,在陈方既先生所著的《中国书法精神》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是一个最有力的驳击:
书家的笔是受其情性气格、艺术修养、审美心灵和工力、技巧制约的,不可掩饰,不能做作,这是事实,至于笔正不正,是执使的技巧方面的问题,执笔之正斜,不能反映书家心术之正邪,初学书的人,不懂得或暂时还掌握不了正确的执笔方法,不等于其心术不正,心术确实不正的人,也不会故意将笔歪执或专用偏锋,以表示“我就是心术不正”!要求笔正是毛笔 这     一工具的特性决定的,便于八方挥运,相反,硬笔直立相执,反而不便于流利书写.
      其实,书中若笔笔皆正,则太僵硬,必须偶有偏侧之上锋效之,以求得刚柔虚实的中和之美,只有在和谐之中兼顾强烈的对比和与心相感应,与天地相融合的节奏,才能算上一件优秀的艺术品。
      再者,庾翼指王羲之书为“野鹜”,也有认为王书之风不正的意思,而且就是同一个王羲之,观其书风、书格也有两种绝然不同的评价,爱之者赞其“尽善尽美”,“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厌之者认为其“俗”,“无丈夫气,有女郎才”。书风、书格确乎关系书者的精神修养,但书风、书格的评价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种自然属性而应是一种社会的审美属性。若将书风、书格之正解释为笔正,便也不清楚,至于人品与书品的同步,也要看事实是否确实如此。
      另外,苏东坡说过:“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敬非其人,虽工不贵也。”这是我们民族书法欣赏中的一个特点,也算讲得比较实际,他指出了并非人品不佳,书必无品,而是由于其人为恶,故书虽“工”而不为所“贵”,如宋徽宗赵佶。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这是很自然的,应该说,这不是艺术评价,而是非审美心理因素干扰了审美活动。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审美修养、艺术格调,当然要表现为其艺术追求。但是,这种化作审美要求的哲学美学思想,却不等于一个人具体的道德品性。以为一个人虚伪,上不忠于国家,中不孝父母,下不恤民情,随时准备投敌叛国,侍奉二主等等,都会从书法

     当中反映出来,这就把艺术表现人表现时代的命题庸俗化了,是不符合事实的。
      当然,作为书法家,除了书法本身的实践外,的确要提高审美修养,有了脱离低级趣味的追求,自然也会有脱离低级趣味的艺术。
        总而言之,人品是道德评价,书品是艺术评价,尽管书法审美意识与民族伦理道德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但是审美评价终究是对审美形态的评价,我们一定不要用人品观书,从书品中观人。

                                                                                                                                       一九九八年十月初稿于黄陂天河
                                                                                                                                            一九九九年三月二稿于武昌梅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09:23 , Processed in 0.11526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