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开学了,别再让教师“笔盈盈”
2011年08月29日 作者:李玉柱 来源:现代教育报
“笔盈盈”是一个新词。此词的由来是这样的:有人在网上作文时将“笑盈盈地竞相怒放”错打成“笔盈盈地竞相怒放”,这句话竟然被一些抄袭者原文“收录”,网友们在网上搜索发现,至少在《女娲神石》《琴怡馆》等8部作品中均有“笔盈盈地竞相怒放”这样的词句。随后,“笔盈盈”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讽刺那些“没有脑子的”、连错别字也照单全收的抄袭者们。
在当今中国文学界,“笔盈盈”现象已是多见不怪;在学术界,大学教授“笔盈盈”他人成果的事也是频频出现。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中小学教师当然也不能幸免,从教学计划到教案,从业务学习到各种总结,校园里也到处充斥着“笔盈盈”……如果遇有什么学习活动让教师写个心得体会,那上交的文章更是“笔盈盈”的大集合。某学校在一次“以宏扬奉献精神”为主题的师德建设征文中,收到稿件百余篇,据统计,文章题目、内容一字不差、完全一样的就有4篇,题目不同、但内容一字不差的有3篇,其他首尾不同、中间相似的约占总数的二分之一,内容虽与他人不同,但与网上相近或相似的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真正自己撰写、有个人独到见解的原创文章仅有三五篇,堪称得上是凤毛麟角。
教师“笔盈盈”现象的泛滥,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教师自身的原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缺乏应有的上进心,职业道德修养不足,产生职业倦怠,凡事得过且过,应付了之。
但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学校管理体制的原因。按现行的业务考核办法,计划、教案、业务学习等等都是考核教师的“硬件”,在数量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缺少一点都是要扣分的,但在质量上却不好把握,不少学校对质量的定义是“项目齐全、步骤清晰、过程完整、书写认真”,只要达到这些要求,就可得优,至于它的实际效果检查时却无法体现,由此造成了内容与实践的脱节,出现了教案得优的教师,上不出优质高效的课;而课堂效果优秀的教师,撰写的教案反而可能不合格的二律背反现象。检查的导向指向了“纯文本”,无形之中为“笔盈盈”提供了市场。
再有,就是学校的各种“龙套”活动太多,凡活动还都要教师做笔记、写心得,而这些笔记、心得只要“头上有帽就不秃”,一本本笔记交上来,一篇篇心得收上来,堆积到办公室,只点人头,不看内容,只要交上就合格,哪个教师还要费尽心思地去撰写……
凡事都来“笔盈盈”,使教师的教学研究成为虚空,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制约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损害了教师的形象,阻滞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作为教书育人的校园,要坚决拒绝“笔盈盈”!对“笔盈盈”现象坚决说“不”!
校园要拒绝“笔盈盈”,首先要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意识。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天天教育孩子要讲文明、讲诚信、讲社会公德,而我们自己却整天心安理得地“笔盈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品的自我抹杀、人品的堕落、师德师风的沦丧!每个教师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充分认识到“笔盈盈”现象之危害,摒弃浮躁心态和功利性欲求,真正沉寂下来,冷静地观察,深入地思考,谨慎地写作,让笔下每一个字都打上自己思想的烙印,浸润自己辛勤的汗水。如是,你才能在夜阑人静之时,独居幽室,品酩香茶,扪心自问,无愧于心!
其次,学校要改革业务考评制度。一是要给教师减压,去掉繁缛的与教学无关的要求、形式,少搞一些绣花枕头般的活动评比,让教师把时间和精力真正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中去;二是要把业务项目的“硬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对“笔盈盈”实行一票否决。业务检查不能只看写得多不多、全不全、好不好,而是要看有没有自已的独到见解、是否与教学实践保持一致,是否对教学实践起到了指导、促进作用。同时,还要将教学效果的优劣纳入其中,让业务项目这个“硬件”真正“硬”到实处!
新学期开学在即,希望各学校制定相应制度,采取相应措施,从开学的计划抓起,哪怕只写实用的几行字,也不要“笔盈盈”而来的“五脏俱全”无用废语,从开学的第一天起,让“笔盈盈”就再无藏身之地……只要学校工作脚踏实地,教师工作扎扎实实,有一算一,不再吟那无用之语,“笔盈盈”现象就会自然地减少……(□李玉柱(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教科研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