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校“名片”更亮丽
——参加寿光市2011年暑期“初中课程课堂”培训有感之一
文/山东潍坊市古城街道教办 刘明举
8月8日上午,有幸参加了寿光市2011年暑期初中课程课堂培训班,并聆听了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科处处长陈如平博士的报告。市教科研中心隋慧成主任用“实诚、实用、实际”的精炼语言进行了精彩的总结与点评,绝对称得上是一场精神的大餐、思想的盛宴。
听完报告,我有所顿悟,有所迷茫,又有所憧憬。顿悟的是,学校本身就是一张名片;迷茫的是,学校名片应如何去打造;憧憬的是,我们的学校都能有自己精美的名片。
一、学校本身就是一张“名片”
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一所城市、一个乡镇亦是如此。从某种程度来说,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是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它的发展前景也往往是这个地区未来兴旺发达的希望,在此基础上孕育起来的“校园精神”则是推动这个地区不断进步的意识源动力。
但,就是这种“校园精神”在我们的学校很难反映出来。初进我们的学校,很难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审视我们的学校,很难有喊得出口、拿得出手、叫得响的特色;离开我们的学校,很难有令人难忘、记忆犹新的特点值得再次走进校园学习。“千校一面”、“千生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
有人说,学生是一所学校的名片;有人说,教师是一所学校的名片;还有人说,干部群体是一所学校的名片……那我们如何打造自己的学校名片呢?
二、让课程建设成为学校的新“名片”
1.树立“大课程”理念。
“大课程”理念是指凡是能够教给孩子的所有的教育内容,“一事一物皆课程”。陈如平博士按“五大课程”的设计梳理了课程体系,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环境课程。学科课程是国家课程,必须要开全、开齐、开好;活动课程主要是指校内的活动课程化;实践课程主要是指走出校门,以校外资源为基础实施的有课程目标的课程;社团课程则是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组织、自主开展的课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环境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所有的环境建设、文化建设、教师言行等所表现出来的教育内容都可看作此类。我们要通过课程建设,形成自己学校特有的课程目标体系。
2.课程建设要有自己的理念。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学校,把握学校的特点与特色,确定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的核心,所有的课程建设都要围绕这个核心展开。这个教育核心高位理念下衍生出来的内容,才是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与文化。
如:“重庆市人和街小学”原名“重庆市实验小学”,因坐落在人和街上而更名,同时学校把“人和”作为了自己的“教育核心”,确立了“和”的教育,学校坚持“人和为魂,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以“两江融聚,人和教育”为文化精髓和校园主题文化,形成了“居儒典雅、身正学高”的教师文化;“品德高尚、睿智灵动、强体健魄、尚美惟新”的学生文化,致力于实现“享受人和教育,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理想。
再如:一所学校提出“阳光教育”,他们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总结出了“阳光教育”的高位理念,即“阳光是一种态度(反映出了学校的行为方式,对人、对事、对物都是充满阳光的)、阳光是一种关怀(反映出了学校的行动模式,体现的是关怀式教育);阳光是一种和谐(反映出了学校的教育理想,表明了学校的教育结果)。
3.课程建设要确定好主题。
有了好的高位理念,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就可以确立自己学校的课程建设体系。但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确定好主题。没有主题,就失去了血肉;没有主题,就失去了灵魂;没有主题,就失去了可持续性。
如:华润集团旗下的一所小学根据自己公司的特点,确定了学校的“润”文化:春之润、夏之润、秋之润、冬之润、山之润、水之润、茶之润等等,通过建设各种“润”主题的课程,开展各项“润”主题的活动,把公司的“润”文化渗透到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学校也得以扩大了影响,增强了生命力。
英国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当我们走得很远的时候,总是忘记为什么出发。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但我们的“课程建设”之路还很遥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攀登高峰的征途中,祝愿我们的学校打造好“课程建设”这张新名片,愿我们的学校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