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到利津县北宋一中考察学习感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16:5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到利津县北宋一中考察学习感想一:

领导力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文/山东潍枋市古城街道教办 刘明举



2011年5月2日下午1:00,古城街道第二批赴利津县北宋一中学习考察团正式成行,我有幸参与其中。我们一行9人于下午3:00来到利津县城春江宾馆住下。5月3日上午7:30,我们赶早来到了学校,开始了紧张而又愉悦的考察学习生活。

北宋一中在李志欣校长的带领下,积极实施“零作业”教学改革,推行高效的课堂教学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保障体系。利用短短4年的时间,北宋一中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连续三年获“利津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现代教育导报》、《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典型经验;2009年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李志欣校长被评为“2010年山东省教育新闻人物”,被山东省教育厅张志勇厅长誉为敢于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这一系列成绩的取得,并不是偶然的,因为北宋一中有一位对教育执着追求的校长,有一支对教育敬业奉献的教师团队,有一个团结、和谐的师生群体。

领导力是学校坚持进行课堂改革的关键。

自2007年始,北宋一中提出并实施了“零”作业教学改革。改革初期,学校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这些阻力来自于上级领导的不支持,学校改革后教学质量低了怎么办;来自于社会群众的不理解,学校改革后孩子们不要学习了吗;来自于教师团队的不参与,原有的教学方式不是照样能够考出好学生吗。这些不支持、不理解、不参与,都没有阻挡住李校长推行“零”作业教学改革的决心与信心。

为了给上级领导、给社会群众一个满意的答案,为了给学校教师做出样板,李校长亲自任教一个班的英语课,亲自践行“零”作业教学改革,英语教学成绩列同年级同科全市第一名,比本校同科教师平均分高出10多分。

为了在学校强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李校长把每一次全体教师会开成专业成长培训会,把校长室办成了思想会客厅。李校长不放弃每一次与教师单独对话的机会,利用这些机会与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利用这些机会对学校干部进行培训与引导。李校长采取的措施就是多沟通、借外力、强力推行。渐渐地,学校干部领会了“零”作业课堂改革的真谛,是体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的教学法则;学校教师熟悉了课堂改革的环节与步骤,是“目标定向、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反馈达标”五个环节;学生理解了“零作业”的真正内涵,是在摈弃书面作业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的学习,是让学生从繁杂繁重的无意义的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用更人文、更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实现学生学习的“低耗高效”。
    据李校长介绍,今年暑假期间,北宋一中将在北京召开教学改革研讨会,通过商业化操作运行。如果换作我们,谁有这个胆量和气魄?

李校长还特别注意读书、学习,注重对学校工作的总结与反思,注重对学校工作的提炼与升华,李校长在工作之余,每两周就能在《中国教师报》等全国各大媒体发表文章一篇。这样的敬业精神与工作能力,如果换作我们,能够做到吗?

校长的坚持,换来的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改革的成功,更体现的是校长的领导力。

执行力是学校顺利进行课堂改革的根本。

在李校长的积极引导下,学校形成了一支团结、实干的干部团队。北宋一中初中学段只有五名干部,一名副校长、四个年级主任(含六年级),副校长负责学校教学工作的全面实施,四个年级主任均上着主科、担任班主任,并分别兼任学校的教导主任、政教主任、教师发展主任、教学改革主任等职务,工作量之大勿用多言,但这些领导骨干工作作风扎实,工作雷厉风行,他们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每个年级在工作中都有自己的亮点与特色,比如:六年级的功劳薄、七年级的班主任批阅班级日志等。在这种工作状态之余,每一位干部还都能坚持每天进行反思,每月写一篇管理反思及成长反思,都在积极践行着李校长提出的“多转、多看、多发现问题”的工作方法,都体现了良好的精神风貌与对教育的执着追求。

在李校长的熏陶下,学校形成了一支善于学习、乐于学习的教师群体。为了积极挖掘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学校成立了“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每周,共同体成员通过开展主题研究,积极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与互动能使教师感知到自己的专业声音,并从其他教师的专业经验叙述中学习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从而对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反思与批判。这样,教师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主动地对自己的工作实践、思想经历和同伴交流的知识进行管理,从而形成更富成效的教学方法。他们还创立了自己的博客群组“教师成长共同体”。在组群内,老师们交流思想,交流生活,生活更加充实,更加幸福。《中国教育报》和《中国教师报》分别以“做教师教学变革的火车头”和“北宋一中:共同体伴我们成长”为题做了介绍。“教师成长志愿者共同体”的成功运作让老师们受到启发,又自发组建了“课程开发共同体”、“课堂文化建设共同体”等组织,这些民间组织已逐步成为教师自主学习成长的主要研究阵地。学校积极推行的“百家讲坛”,是教师轮流登台展示自我的舞台与阵地,每周有2名教师登台进行展示,展示的主题自定,可以是教学心得、教师感悟,也可以是读书体会、经验交流,老师们积极踊跃,既锻炼了自己,又教育了同事,很有借鉴意义。

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地执行。如果换作我们,能够坚持下来吗?

一天的学习,我的心灵受到了洗涤,感受颇多,先整理一点,仅供自己研究“北宋现象”提供依据。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6:53:14 | 只看该作者
到利津县北宋一中考察学习感想二:

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建设
文/古城街道教办 刘明举

李志欣校长在北宋一中推行的“零”作业教学改革,这项改革应该是说以“零”作业为切入点实施的一项课堂教学改革。

学校提出的“零”作业下有效课堂教学改革主要是构建有效教学课堂,是通过“三大教学载体、三项核心要素、五个教学环节”来实现。三大教学载体是“周目标导航、前置性自主学习模板和学习型组织”;遵循三个学习要素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善学促教”;优化五个环节是“目标定向、学生先学、合作探究、点拨拓展、反馈评价。而有效教学课堂的实施平台是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学生“学习型组织”的优势、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学校对学生“学习型组织”从小组的划分、小组的分工、小组管理制度、小组精神文化建设、小组评价机制等各方面均制定了严格而又规范的指导意见,可操作性强。

小组内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责任,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真正做到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优等生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中等生能得到锻炼,学困生也可以得到启迪和帮助,使信息资源共享,成功喜悦共享。

小组活动一般采用前后桌四个学生之间进行,学校把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进行间隔排列,按照每个小组的学生分层,规定相同层的学生坐在相同的位置,比如规定每个小组的A层坐在小组的西南角,教师上课时就能清楚地知道某个同学是哪一层,代表怎样的水平,方便老师的管理与检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实施“一帮一”互助形式,努力实现“对对红”的合作方式。一般来说,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有能力较强的A层负责能力较弱的C层,B负责D层,手拉手,齐头并进。这样不仅大大解放了A层组长,减轻了他们的负担,而且使小组的各项工作都落到了实处,同时又在最大程度上迅速培养了一批B层学生,为小组的规则和规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题与对策

我们在听课过程中、在与学校领导、教师们的交流过程中强烈地感受到了学校利用“学习型组织”进行教学,对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有益的。但5月4日上午,我们所有学习人员参与了利津县教研室对北宋一中进行初中教学视导的反馈活动,县教研室领导对此次全市期中考试进行了分析,对北宋一中的问题也直言不讳,北宋一中的优秀生(特别是尖子生有待加强);5月5日上午,我和李向进校长接受邀请参与了学校九年级期中考试的教学质量分析会,会上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诚恳地分析了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全市前150名的学生没有北宋一中的,也就是说主要问题仍是优秀生的问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与北宋一中的领导、老师进行了研讨,李向进校长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每个班划分为13个小组,每个小组的A进行对比,也就是第1名和第13名进行对比,肯定是把第1名创优、冒尖的积极性打磨没有了。

我们认为能否在进行第一次分组的基础上,再进行二次分组,也就是把每个小组的A再进行小组划分,给这些优等生再有一次竞争与互帮互助的机会,对他们进行二次评价。这方面,还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综合素质评价与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机结合

潍坊市教育局近几年强力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并将其纳入学生中考,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作为一个等级进行录取,可以说史无前例地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摆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

寿光市教育局近两年来,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特别是2010年春节后,修改了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实施方案,注重了学生常规性评价的积累与操作。

5月4日上午,我在与李志欣校长交流学生“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建设时,谈了我的看法。我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文化建设很大一方面都可以反映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常规性评价中的内容,李校长非常感兴趣,并提出让我们作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个创新点“综合素质评价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去进行研究与探索,这在全省也是还没有的典型,一定会出成绩的。李校长的眼光是独到的,捕捉典型信息的能力是令我们佩服的。可以说,我们如果在这方面加强研究,是有一定的基础与环境作保证的,值得我们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1 03:18 , Processed in 0.2292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