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中行的日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7 19:2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中行的日记

孙郁
来源:南方都市报  




  张中行去世后,我从他女儿张文那里看到几册日记,取名“丛葬”。张文告诉我,共七十册。日记都是写在很差的学生练习本上,纸张都脆弱了。
  为什么叫“丛葬”呢?是熊十力生前曾把几册书寄存在张中行处,告知曰:我死后,就烧掉葬之。人去字亡,希望也随之速朽。张中行很欣赏这几句话,其意也是自己的心绪的表达吧,所以自己也把日记看作是生命的葬处,时光下的流逝,一切都要成为空无的。
  虽然他曾说生命没有意义,但每一天也要在充实中延续着。因为生命只有一次,珍惜她的存在,希望能诗意地存活着,在他也是一个并非非分的期盼。不是走成圣的路,安然地在这个世上生活,有什么不好呢?所以可以说,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也是个旷达之人。所谓悲观,不过是在哲理的层面的内思;所谓旷达呢,那就是他人生的态度。有了这两点,在思想上就不会那么糊涂,没有迂腐的地方。在日常的生活里,就可以无趣中创造出有趣。与一般的人比,他的生活的艺术化,是多少存在一些的。
  他尽量从无趣里找到一点趣事,为了填补自己的虚空。所记下的也不过是日常的流水账,和鲁迅、周作人的写法没有什么区别。记人、记事,几乎没有故事的点画,偶能知道一点心境,也是蜻蜓点水,淡淡地过去了。写日记的人,有一些是有点自恋癖的,他是不是这样,难说,在我看来,不过是旧有的事情的符号,记下并为了日后的回忆或写作做准备,并无胡适那样自我感觉良好的样子。
  我在张家抄了1995年8月的一周日记,可看出流水账的特点:
  24日 周四晴。写《说书集》自序,完。复信,累。
  25日 周五晴热,入城。复印,发莉芙文,取汇款。午,在老帝坊招待韩玉蕙、王贺珍,玺恩参加。下午,孙毅来送样报。颇累。
  26日 周末晴热,终日处理来件,累。
  27日 星期日,小阴,精神不振。上午,妙华携女儿来。为某中心写禅,无兴趣。
  28日 周一,多晴。草禅文,无味。上午,电文先国女儿来。下午,张静来开妇女会。
  29日 周二,小阴。午后有阵雨加冰雹,入城。上午,张亚平母子来。杨文凯来。午后小睡,还字帐,成七桢。金辉家晚饭……
  30日 周三,晴热。盖字印。往邮局,汇文先国五百元,为其女来京路费也。下午,蓝英年及靳连生一家先后来。返家。
  看到这些熟悉的人出现在他的日记里,那个岁月的故事在我的脑里便联翩而至了。那时他已是八十五岁的高龄了,每日还那样忙碌着。记载里的文先国,江西进贤县文保所干部,张中行的忘年交。为边远的朋友出钱,帮助解决困难,在他是常有的事。给别人一点帮助,送去些许微末的光热,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那些时光便被有趣的事情占据了。谁说不是一点安慰呢?
  翻阅他的“丛葬”,是大有人间气的,世俗的乐趣也有的。偶也能感到人的离散与遇合的苦乐,那是他敏感的诗人气质的流露,一切都是隐隐的,没有创痛的痕迹。
  哲学的层面,在他有灰色的一面,悲观主义也是对的。可在人生的态度,特别是审美的态度,就不喜欢灰色,因为这样连一点欢慰的空间也没有了。他希望的是有这样一个空间,使自己枯燥的生活有一点刺激和美丽。所以在他的文字里,非但不是苦的大流露,而且还有日常的琐碎的趣味,心性的鲜活的存在,对他是有大的意义的。
  我忽记得他生前对贾平凹《废都》的微词,似乎看出他内心的审美标准。《废都》大热的时候,我和他谈过该作品,先生觉得,太动物性了,人应把社会的和美的东西呈现出来。文化的意义是使人脱离动物性,而不是还原到动物性。联系青年时期拒绝现代主义的诗歌和小说,远离革命的文学,都是不愿把思想和审美极端化,反倒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这和他的哲学观有一点差异的。
  至于波德莱尔、卡夫卡的风格,也都没有进入他的视线,如果在艺术的王国里也没有了安宁和美丽,人的存在就太惨了些吧?这个态度,我认为呈现了他古典主义的特征,不革命和不欣赏现代主义,都和此有关。人在过程里不要过早地葬送了自己,虽然我们的终点是坟。丛葬只是最终意义的,在生命的每一天,何不去拥有爱和欢愉呢?
  翻检张中行的作品,几乎没有神经质的低语,写爱与苦楚的生活,即使最惨烈的地方,也没有滑向歇斯底里的境地。在他的头脑里,人是理性的动物,不可以将龌龊的、混沌的东西与人心的秘密连在一起的。这是一种节制,其背后还是儒家的那套东西。在思想的深处,他是非孔的,不喜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可是在审美的层面,则讲求的却是中和之音。你看他的诗词,就是有士大夫的痕迹的,都不走偏锋,是雅正的那一类。至多是古诗十九首的古风,感伤而不失悲慨,在极度忧戚里,还有隐隐的哲思在,那哲思是秩序的,美的,不越矩的。似乎是晚明文人的跨俗的漫步,只是增加了现代哲学的意味罢了。
  近代以来的文人日记,可谓五花八门。李慈铭、胡适、吴虞、郑孝胥都有日记行世。有的是大人物的笔记,有的是名学人的遗稿。张中行写这些东西时,没有什么名气,不过流水账而已。我相信也没有流布世间的用意。只要看那些破本子样子,就能感到他的心态,并不故意为之。过往的岁月还有什么留念的么?乡下的溪流,县城的街道,古都的绿树,旧街的琉璃,都有他所恋、所爱、所喜的地方。北大红楼的夕阳,护城河的垂柳,印着自己的痕迹。热恋的与失恋的,憧憬的与遗憾的,都在那里暗暗地写着。《流年碎影》的写作,就参照了这些旧账,他重翻那些文字时,心是不平静的。那么多的故人的逝去,一道道屏障的消逝,在他是一种哀凉。能说这里没有对自己的感伤么?
  我以为张中行的日记有很深的史料价值。不像胡适日记那么有文化的风潮因素,却折射出普通知识人的价值。整体看来,日记很真实,内心的许多东西都无伪表示出来。比如对周边生活的看法,家庭琐事的记载,外来交往的笔记,是常人的记录。
  他的写法大概受到周作人的影响,简约、内敛,没有炫耀的地方。阅读张中行的日记和作品,是有参照意味的。你可以看出他的平常心和非凡的爱意。他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在最无趣的地方也能找到趣味,这是文字里的可贵的东西。读他的文章和日记,几个时代的印记都飘然而至,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价值也是不可小视的。由一个人的面影,读一个民族的心史,我们不能不叹之又叹。历史有时就写在这类的野史札记里,异彩来自平常,在日常里的笑意,才汇聚成了精神的景深吧。

  ◎孙郁,学者,现居北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7:22 , Processed in 0.20198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