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29 13:09:36
|
只看该作者
教师不带着晦暗入眠
——听张文质先生“回到基础看基础教育”讲座随感(三)
“认识”先生,是在几年前,文字间。先生“认识”我,是在半年前,博客上。一个电话,一次阅读,一篇文章:
一路徘徊之八:不带着晦暗入眠
2008-03-25 13:16, 张文质, 236 字, 21/296, 原创 | 引用
和江苏的沈丽新博友因为稿件之事通电话,我惊叹她写作的勤奋,又惊讶于她孩子都读三年级了,看上去却如此年轻。沈老师说她的很多同事也常问有什么秘诀,她说自己的秘诀就是“熬夜”——每天白天无论多忙,晚上一般也不早睡,一定要读书、写作,“我要让自己的心渐渐平复”,“读过、写过之后,仿佛所有的烦恼和辛劳都已消散,这时再入睡,身体才舒坦、心灵也最为健康!”
为自己可以走进先生的文字,曾经惊喜。或许是先生的宽容?隔着千山万水,先生看我,总是看到一个教师的努力与进取。在他无比圆融、慈祥的注视里,真的是有很多东西,可以渐渐明晰。
前几天明霞老师跟我通话,告诉她在1+1教育网站的感受:在那儿会让人心底无比纯净,内心里很多东西会慢慢提升。而这样幸福,真的可以从网络上走下来,真的可以从电话中走出来,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
那场济济一堂的报告中,先生将我对比他对好教师定义的第二条,有些惭愧。他说:“好教师应该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年轻五岁”。我哪能算是个好教师呢?充其量我只能算一个看起来显得比较年轻的教师。从来不敢以这个标准来自比是好教师,总是追悔做错的事、说错的话,离优秀的标准,太遥远。常常要沮丧,因为粗心、疏忽,无意地轻慢或者伤害孩子,岂是个好教师该有的行为呢?哪曾想先生在报告中还是提起了这篇文章。他或许不知道,其实在他写完文章的一个多月后,在朋友的提醒下,我曾经读过这篇文章。
感谢先生对于教师的理解与共情。他说:“教师这个职业,是跟琐碎相伴、很容易受伤的职业。教师很容易受到伤害,很容易受人指责,包括受家长指责,受社会指责。”是的,我们常常因为善意而被指责、被伤害。就是我,上个学期也曾经历,不是不痛的。冲撞、误会、毫无歉意、甚至理直气壮,让我无限懊恼,却又无可奈何。
“不带着晦暗入眠”,多么美好的意愿!先生提点我们:作为普通的人,都会遇到相似的困难。更重要的是,怎么挣脱这个困难、怎么理解这个困难、怎么改善这个困难。不要带着仇恨入眠,不要带着对自己的太多的痛苦入眠,不要带着对工作的过多的焦虑入眠,我们真的需要改善、调整心态,睡眠质量才会有所提升。也需要我们不断加强抗挫折的能力、抗痛苦的能力。
是的,记住了,不带着晦暗入眠。惟其如此,或许作为教师的我们,才可以得到精神上的安宁感,才可以获取职业上的幸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