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班会之一:从“会”说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20:49: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班会之一:从“会”说起
文/子虚


  2008-12-02


    汉语中,与班会相关的“会”的解释,大约有以下几种:其一,见面,会见;其二,有一定目的的集会。班会之“会”,应该属于第二种。所谓“班会”,即班级里学生和老师的集会。当然,这种集会有其预定目的。
    在谈及班会之前,大约得说说会。古代中国,基本上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会”。官方和民间,一个负责发号施令,一个负责执行指令,不存在“会”的必要。形式上,会有一些集会,但是,这些场合并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讨论”。西方文化源自希腊,古代希腊城邦民主中,倒是有现代民主意义上的“会”存在。
    “官本位”乃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也是其基本呈现形式。在这样的政治架构里,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谁官大谁说了算。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所以,皇帝的话便不容讨论。在这里,请别拿魏征唐太宗的故事说事,那些温馨故事,其基本作用,就是保持人们对专制的幻想。至于其它的意义,实在寥寥。
    直到现在,普遍意义上,中国的会,还处于“屁股决定脑袋”的状态之下。中国政治生态下,从上到下所有的会,其使命,主要在于“贯彻执行”。贯彻谁,执行谁?当然是贯彻所谓领导的指令,执行所谓上级的旨意。上级呢?贯彻他的上级;领导呢,贯彻他的领导。如此贯彻上去,便只有一个人的旨意了。
    现代社会,应该是一个民主社会。民主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多数决定;其二是少数权利。没有多数决定,必然导致诸事难决,社会运作丧失效率;没有少数权利,必然导致“多数暴政”。有人说,社会架构上,共和比民主重要。我赞同。
    “共和”的价值,便在于承认社会本来就存在着“多元主体”。这个多元主体,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和意志的多元来决定的。比如中国向美国出口廉价日用品,作为消费者的美国人肯定欢迎,但那些“低端消费品”的生产者肯定反对。因为,中国廉价消费品的进口,会使他们的产品丧失市场,会使相当部分的就业者失业。国会里,代表前者利益的议员肯定投赞成票,而代表后者利益的议员将投出反对票。
    联合国的最终权力机构乃联合国大会,这个会,充分体现着“多元博弈”的属性。世界各国,各有各的意志和利益,发言时,各唱各调是自然的。利益共同者与相悖者们的纵横捭阖,构成联合国大会最富“共和色彩”的博弈。所以,可以说,联合国大会就是一个体现着“共和精神”的大会。联合国最关键的机构——安全理事会,也是这种运作形式。
    各方主体为什么会坐在一起开会呢?很简单,大家的意志和利益存在关联,利益攸关。如果没有这一条,也就没有开会的必要。其次,开会各方的利益和意志都能够达成么?答案是否定的。正解是,只能够部分达成。于是,真正的会上,总是充满着交锋,更充满着妥协。可以说,没有坚持就没有会;没有妥协,就不存在产生成果的会。
    “赢家通吃”是丛林时代的社会法则,而“妥协共商”则是现代文明的基本标志。各方主体心知肚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现实路径,大约,还是得尊重其它各方的利益才行得通。冷战时期的美国苏联都知道这一点,于是,谁都不敢无视对方的核战争能力。彻底消灭对方的心思有没有?有。行不行得通呢?行不通。因为,每一方的核武库都足以毁灭地球N次。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本来,只是要说班会的。扯到这里,和班会有关联么?我的回答是,有。之所以往这里扯,无他,只因为,在中国,有太多太多的人,并不明白“会”的涵义。草民们,忠诚老实,习惯于以吾皇的意志为意志。犬儒们,误以为明哲保身就可以守住既得利益。所以,标准的中国式会议上,根本就不存在利益主体的多元态。于是,“贯彻执行”便成为会的唯一功能了。
    在言及中国基础学校班会之前,有必要观照一下班级的权力架构。中国基础学校的班级里,一般都会有一个班主任,由教师担任。一般而言,社会、学生以及班主任的自我期许中,都认为班主任是班级权力的体现者。
    班主任的权力来源有二:其一,班主任代表、贯彻着学校意志,也代表、贯彻着学校意志背后的国家意志;其二,班主任代表、贯彻着文化意志,因为,班主任就是老师,老师作为“长者”与“知识者”,社会和文明赋予他支配“幼者”和“无知者”的权力。
    有国家意志和文化意志撑腰,班主任的腰杆很粗很硬,说话底气十足。数十名学生,人多而势不重,典型的“无权的大多数”。于是,只要他愿意,他便可以决定班会的主题,便可以在班会上“说了算”。这里,中国社会的权力架构在学校及其班级里不断重现,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杜威之“学校即社会”所言非虚。
    是否,这些,就是中国基础学校班级及其会议——班会——所身处的背景?一场场有聊或无聊的班会,就在这样一个社会、文化和权力场中召开,运行,闭幕。我们思考中国基础学校的所有班级及其班会,都无法回避这些基本命题。大家想想,班会要不要开,开什么,该怎么开,会开出什么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2:35 , Processed in 0.1054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