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妨写点儿教育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4 19: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妨写点儿教育随笔

文/子虚
  2007-06-15

      前言:感受与交流,人所必需。相比之下,论文却不是。



      俗话说,写文章就是说话。那么,说话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说话就是交流。与谁交流呢?与人。这里的人,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别人。
      有过带小孩经验的人都知道,很小的小孩,除了跟别人说话而外,还经常跟自己说话。比如,在大人并不在意的所在,给自个儿讲故事。这是很正常的语言行为,这就是一个人与“自我”的对话。心理学上,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必要举措。只是,我们大人有时候会忽略而已。那么,大人会与自己对话么?答案依然是肯定的。我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有过写日记的经验。普通人写日记,并不指望徐静蕾“老徐博客”那样拥有几千万的点击率,自言自语,写给自己看,而已。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知道,与自我对话,有助于自我的健康与成长的。
      与别人对话,是作为“社会动物”的人的基本需要。据说,对人最大的精神惩罚就是不让他和别人交流。我们知道,不呼吸是要死人的,会死得特别快。那么,不进行精神上的“呼吸”会怎样?可以想象,起码,将导致人精神层面发生病患――只是,我们有时不太意识得到,而已。与别人对话,可以使用口语,如聊天;也可以使用文字,如书信。近年来,经常与朋友说一句话――聊天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有点儿夸张?我觉得,并不。我这里所言的聊天,是广义的,包括口语,也包括文字。聊天的对象,可以是活着的朋友,也可以是远逝的先哲。

      无论是谁,大约都不能不承认,写论文是一桩头痛的事儿。前些年,我校硬性规定每学期必须交论文,可以想象,给大家本来幸福的日子,增添了一些痛苦指数。作为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当时,我是认同的,心想,写论文难,但应该会对大家的专业化成长有好处,得坚持。说来也难怪,在我们中国人心目中,学习,似乎从来就是一件苦差事,“学海无涯苦作舟”为证。后来,渐渐觉得,一切真正于人有益的事儿,其动因、过程与结果三者应该是统一的,即,都应该是自由的,愉快的,能够增进人的幸福的。
      “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运作结果,无非是把学习给“工具化”,无疑,这属于学习的异化。在“痛苦”中捏造所谓论文的结果,大约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一篇似乎精彩的论文,就算能够获奖,就算能够增加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我想,那种感觉应该算作“外在赋予”的,很难同时化作教师个人生命幸福的有机元素。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都在进行着一种“三维沟通”,与教材文本、与学生、与自我。相对应的重点环节,或在于备课、上课与反思。故此,说沟通乃教师职业的核心行为,应该不会太错。
      能说会道、舌灿莲花的教师,一拿起笔写论文,反倒不会写,写不出来了。其中的责任,大约不在教师,而在于要求本身。于是,我想,问题,可能就出在“论文”二字之中。多年来,我们写着一些个道貌岸然的文字,岸然到连我们自己都不觉着亲切,然后,美其名曰“论文”。众所周知,所有的幸福,都得诉诸于人的感受,而我们的论文,却往往是“剥离感受”的产物。并非我们不尊重感受――一个不尊重感受的人是作不好教师的,而是我们印象中的“论文文体”从来就是忽视感受的。作为交流的写作,便成了例行公事。与交流相关的所有美好的想象,都归于零。在这种状态下的教育写作,早已非教育化了。

      “当我登临高处时,才发觉自己的孤单,没有人同我说话,落寞之霜使我冷得发颤。我究竟想在高处寻找些什么呢?我的轻蔑与期望与日俱增。我愈升高,便愈鄙视那在攀爬的人,他究竟想到高处寻找什么呢?我是多么羞愧于自己的攀爬和摔跤!我是多么嘲讪自己的气喘吁吁!我是多么憎恨那凌空飞翔的人!而当我在高处时,又是多么的疲累!”以上文字,摘自德国哲学家尼采的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乍一看去,说是我校某位初中学生所写,估计也会有人相信的。或许,在我们印象中,哲学就等于艰涩等于不知所云。起码,尼采的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学术,并不排斥感受,并不排斥自我。
      目前横行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论文,其显著特征之一,就在于只有所谓道理,没有感受,也没有人。尽管,我们上大学就学过《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里面哼哼教导我们说“感性认识乃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但在我国的学术运作中,却没有“感性认识”的丁点儿位置。可以想象,如果鲁迅先生不幸活在当代,凭他那几本小杂文集子,评个副教授当比登天还难,更别指望做得上中国顶级大学的教授,且名教授啦!问题是,从尼采到鲁迅,谁敢说这二位的“专业化成长”不够到位呢?
      什么是教育随笔呢?说起来,我也不知道。我想,这些个定义,为什么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教育写作来予以界定呢?我想,工作中,我们有快乐,有得意,有苦恼,也有难题。所有这些,都需要拿出来梳理,拿出来交流。快乐的,与别人分享;得意的,记下来自己看;苦恼,在话语中解构;难题,在写作中消解。这些,都是可能的,都是我们通往教育写作的可能的路径。一句话,关于教育,咱们,想说点儿什么,就说点儿什么吧!一所学校,要想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首先,必须成为一个话语共同体。回溯自己的职业感受,写出来,挂在网上,大家回帖交流,不就很好么?至于,那东东是否算得上规范的论文,是否算得上规范的教育随笔,我想,倒在其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3 07:25 , Processed in 0.09377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