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木”的故事(下) 彭月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6 15: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材信 于 2011-7-6 15:44 编辑


            “麻木”的故事(下)
                                         彭月英
  (接上部)

    不过,大伢们没有再打他倒是真的。不是不打了,而是他们互相打斗起来了。一天中午,我女儿从办公大楼出来正好看到了下面的一幕:那位老远就看见自己的儿子被人揪住不放的颜伯伯,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另一位的领子说(一看原来是夏伯伯。):“怎麽,要打人?”夏伯伯急了:“弄请楚了没有?是你儿子打了我的儿子吔,我说他两句都不行?” “哦,我儿子打了你儿子,你就有理由打我儿子,不怕我把你的脖子扭断?”“ 我几时打你儿子啦?”“你刚才扭住他不放,那是干什么?”
    幸好中午院外的班车一辆辆开回来,也幸亏人多,七手八脚把两个大人拉开了。不知他们的气几时消的,反正颜亮和夏经这两个同班同学下午就和好如初了。
    诸位:这生动的一幕会有多少家长投赞成票?该怎么解决呢?你能说得清楚吗?
    在学校,书书一直羡慕那些能凭兴趣参加自己喜爱的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而自己由于麻木的原因,几年来,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兴趣班、培优班一概无缘。没办法,只有放学归来后,相约着年龄相差不大的男孩子在大院空地上想着法子来回换着地方玩。不久大人为他们买来了蓝球和足球,活动地点就固定到了球场。比较起来他们更喜欢脚上运动。书书的奔跑能力很强,动作又灵巧,满场转的他常常可以踢上球,或者用圆圆的头去顶,那球有时竟被弄进了球门!
    到了四年级,也就是书书九岁时,武昌区要举行一次航模表演赛,这次,孩子实在忍不住了便向老师报了名,没想到在学校比赛中竟得了个好成级,一下被老师推荐到区里去比赛了。在区里,他的“长二捆火箭飞船”又得了个二等奖,为学校增了光,结果,师生和家长皆大欢喜。
    老师鼓励他以后多参加些课外活动!他很想照老师的话做,可是每次错过了上麻木的时间就回不去了呀!好在回家后,可以在鄂广大院的正规球场活动。他和大院里的小伙伴天天踢球的结果,不但体能增强了球技也提高了。一次体育课上,举行了一场足球比赛,他的攻球技术得到了体育老师的充分肯定,为他日后当“足球老将”打下了基础。
    到了五年级下学期,书书被选为武昌区小学生文艺汇演的男主持。那天上完最后一节课,班主任和大队辅导员对他进行了专门辅导。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指导着,孩子则一遍又一遍地练习着。突然有人在楼下叫“刘书“了,原来已经六点半钟了。在家里等了好久都不见人影的妈妈坐着麻木来找人了。老师当面表扬了书书,说“还得再辅导几次,请家长配合。”妈妈满口答应了。
    由于老师们指导得法,刘书学习得又很认真,结果,主持人角色表演得十分出色,老师和领导都非常满意。不少外校老师都羡慕他们学校有这么个好苗子:人长得漂亮,普通话标准,表情丰富,动作自然不说,“尤其那双大眼睛会说话,简直就是一个正规的节目主持人!” 领导不仅表扬他再次为学校争了光,还着重肯定了他的“集体主义精神强” ,因为那一天是各个毕业班照集体相的时间 ,刘书却服从需要到区里去了。对于在一个班级共同学习了五年,从未在一起照过班级集体相的刘书本人来说,当然是很遗憾的。他不止一次地感叹:“要是换个时间才照相该几好!” 妈妈和班主任更懂得五年制的毕业照是人一生中最初的里程碑,怎么能轻易放弃呢?她俩早就商量好了:由家长出资再照一张毕业照(每人都有一张)。对此,同学们说“刘书载誉归来,为大家争了光,却失去了在一起照相的机会,莫说让我们补照一张相有什么不可以?”有人大声说:“就是再照两次又何妨 ?”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外孙的自主能力增强了。比如,他毅然参加了学校军乐队。这时候的“麻木”只限制了他在学校的集中训练,却没有限制住他把军号带到学校,先请老师单独指导,自己再回家练习。从此,每天下午放学后,“哒,哒哒迪———” 嘹亮的、响彻鄂广大院的军号声就从院大门一直吹进来,宣告着“刘书回来啦”的喜讯!无形中振奋了大家的精神,还搏得了驻守部队指战员的赞誉:这号声准确、纯正!
    快上五年级时,有的同学早已上中学了,有的是自己坐自行车上学了,书书却依然得坐麻木车。颜亮也还是车友。
    那天下午放学后,车子还没来,孩子便到校门外去等着。突然,一个很高的男生追上来,“停下!叫你呢?”他莫名其妙地回过头来,“快给老子十块钱!”“我,我没有钱……”“那明天带来!记住,明天下午放学时在这里等我,小心了,要是耍滑头,小心吃拳头!”
    刘书正吓得不知所措,茫然四顾,一眼又瞥见了不远处的颜亮,“糟糕,他也来要钱了,怎么办?怎么办?实在没法,我就和他们拼了 !”这时, 只见颜亮块步跟来,一把按住那个男生,扭住一只手就朝校内拉,“麽样,擂肥呀?走,到校长室去 !” 哪知那男生说:“我不是你们学校的!”“那你是哪里的?”“我,我是十四中的。” “好啊,中学生来欺负小学生,走!”颜亮返身把这人往外拉,“快带我们去找你们校长!”吓得高个子立即跪下来不断求饶并且再三保证,以后“再不敢来搞欺诈了!”, 颜亮这才放了他。这时,麻木车来了,上车之前他对书书作了个神秘的鬼脸,意思是“老同学,莫怕,有我呐!”书书不好意思的说“谢谢你呀!”
    车轮不停地转,岁月不停地流,十岁的书书,已是这辆麻木的老客户了。武尚,温波早升入初中,颜亮也改骑自行车读中学去了。现在车上的同学多半是二三年级的。往日载着大家走街串巷,摇摇晃晃,既怕别人撞着又怕撞着别人的麻木车,变得斯文起来。
    司机换成了唐叔叔的亲戚李叔叔。他很准时,家长们都挺满意 。可是,临近考试时车子却停开了——李叔叔说家里有急事,实在请不到人代替,只有请大家回去报告家长,请他们帮忙自己带几天了。偏偏这时刘书的妈妈也出差了,他心想:“家家学校有课时得走到螃蟹甲才能搭上公共汽车;公公的公事每天都忙不完;腿脚残疾的‘伯家家’更帮不了甚么忙了。还是自己‘开11路车’去吧!” 所以他哪个都不告诉,坚持着自己走。只是天不凑巧,连着几天下小雨,路上泥巴浆浆的,不管孩子抬脚迈步多麽小心都躲不开稀泥,弄得早上刚换的干净鞋,中午就糊得不成样子了。我既生气又奇怪:“这几天都是晚来早走的,还生怕迟到了,这孩子是遇到什麽事情啦?”刚想去问司机,正好外公下班回来了,一进门就兴奋地说:“我们的书书真是好样的!刚才马力(湖北广播电视台的名主持)追上我说,王厅长,麻木都停开三天了,其他小家伙都有人接送,就您的小外孙一个人硬走。这事今天我才发现,问他家里人知道这个情况不,他说不知道。“那为什麽不告诉家长呢?”您猜他怎麽回答?他说呀,“三个老人,告诉了除了干着急又有什麽用呢?我又不是不能走?”您看,您看,小家伙多有志气!马力接着说:“从明天起,我用车子送他和马飚(他儿子)就是了。”我听了心里真不知是个甚么滋味:看看自己这个外婆是怎么当的吗?气不过,把孩子拉过来数落了一通:“傻家伙!为什麽不早点说?三个老人、三个老人,我们背不动你,不会另租一辆麻木来接你、送你呀!”小家伙听出我声音都变了,倒不好意思的笑了,低声说:“只要你知道我不是故意把裤子鞋子弄得湿渌渌脏兮兮的就行了。”
孩子没有坐马伯伯的车,因为第四天一大早,李叔叔又在楼下叫“刘书”了。
......
    1998年7月快满十岁时,书书从五年制试点学校昙华林小学毕业了。因为我们不久要搬出大院并到远方去探亲,他爸爸虽已调回武汉,在汉口上班,但是和妈妈一样,常常忙到半夜才回家。白天,家里一个人也没有,这样,孩子上中学后,连把钥匙挂在脖子上的机会也没有了。所以,不久他便考进了“华一寄宿学校”。从此,他吃住基本上都在位于汤逊湖边的那所美丽的校园里。整整三年,只有寒署假和双休日才回家。
    当他从学校回来,广电大楼门口众多的麻木司机便争着叫:“刘书长得好快呀!”“刘书,总看不到你,在哪里上学呀?”“初中又只读三年?那你考高中才几岁呀?”“人小志大,好样的!” 这声音听起来是那样的熟悉和亲切,于是,他忙着和这些由菜农或渔民变成的麻木司机叔叔阿姨们打着招呼!
    报上说:城市的“正三轮摩托车”原本是一种代步(残疾人使用)和小件运输的工具,功能不大,别名却不少,且雅俗并存,很有意思。比如有富含着幽默意味的“马自达”,又有透着逍遥气息的“慢慢游”。有些地方残疾人被称作“拐子”,其代步车也便混进了损人的成分,被叫做“拐的”。只有武汉人的称谓才显得随和、亲切而又带有一些善意的调侃成分, 叫”麻木”.。.武汉人口里的“麻木”是连人带车的总称,因为旧时代的人力车夫即“骡驼祥子们”干活时,常随身带着一个扁形的酒瓶,瓶里那二两半酒常用来解乏,便被人戏称为“酒麻木”。如今的正三轮司机,不问男女,也不管是否常喝酒,都被称为“麻木”了。不信,你对着长街高叫一声“麻木!” 哪怕在很远的地方,只要司机听到了,都会立马赶了过来,他知道你正需要他的人和车呢。
    没想到,这种“正三轮摩托车”在我们全家的生活里还占了重要位置呢!
    1992年8月——2000年10月,我们家在沙湖住了八年。先生自有车坐,第二代呢,靠自行车进出,本人的交通工具则一直是“麻木迪士”。为了到阅马场的湖北教育学院上课,我常常得提前坐麻木到小东门去转车,到60岁退休后,又和我家先生一起坐了三年的麻木进出于鄂广大院,因为他也“光荣下岗”了!当然,最先发现他在麻木车里的人们都惊讶得快步上前来拉他:“王厅长,这,这怎么行呢?快下来,让他们开一辆车来嘛!”  先生一边笑着谢绝:“谢谢,我出去办私事,坐这车就很好!” 一边礼貌地把“车门”关上了。要知道,一贯克己奉公的我家先生,多年前,在湖北省委宣传部任班公室主任时,家里老少生了病,他就从来没有借用过部里一次车子;现在尽管“麻木的士”不够舒服和雅气,但是他坐得安稳、实在。
    而且,老两口挤在里边正可以说悄悄话呢!
    如今,湖北广电局大门外,展示了数年并装点着沙湖南岸风光的、一字长蛇阵式的麻木队伍早已消失,而关乎我家祖孙两代人特有的麻木情结没有消失,那演绎了数载的“麻木的故事”永存我心海!

                                               03年秋天 初稿
                                               07年4月 修订   
                                               2011.6.16.复阅
                                               2011.7.5.敲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6 19:54 , Processed in 0.0915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