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锡庆教授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讲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1 15: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锡庆教授关于语文作文教学的讲座

http://www.13ms.net/blog/user1/doudou/archives/2007/5631.html

暑假里有幸聆听了刘锡庆教授所作的关于语文和作文教学的讲座,他现在在北师大珠海分校工作,暑期回北京休假,冒着酷暑,给我们做了两个半小时的讲座。听后受益匪浅,感到我们语文教师和家长们应该站在高于教材和课标的角度上,来审视我们的语文教育,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文素养,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这是促进个人发展和使民族文化立足于世界的根本。虽然刘教授的观点仅代表他个人,但对我们当前的语文教学有着深刻的启示,由于是根据当时的记录整理的,语句难免有些不顺,但还是掩盖不了刘教授的真知灼见的。

(刘锡庆教授简介:1938年出生, 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教授。先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系学术、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作家协会理事,文学评论委员会主任,鲁迅文学奖散文奖评委,“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在“写作学”研究上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刘锡庆教授所著的《写作基础知识》、《写作通论》等书影响深远。)



关于语文思想



首先刘教授用黎锦熙先生的话作为讲座的开端:一. 作文重于讲读。二. 改错先于审美。三. 日札优于作文 。

还引用了朱德熙先生在在1984年的一段讲话——“解放以后,我们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失败的”。直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没有找到一条成功之路。

语文教学的核心问题是能读会写,语文课本以前是18课,后来改成36课,现在大多是32或30课时。叶圣陶先生讲课文就是例子,学生对于课文要会感受、评论、鉴赏,最终是能力的获得。就目前来说,整个社会的写作水平都不能过高的估计,我们的时代是没有文学大师的时代,而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否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呢?大师级的人物是能够中西文化贯通的,像王国维、梁启超、顾颉刚、鲁迅、周作人等等。

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问题在于:初一找不到起点,在编教材时曾提出能否把论语六则增加一些,教材后来增加到十二则,还是觉得太少。《诗经》1——13对于记忆力的锻炼是比较适合的,还特别提到了烟台集中识字的教学方法,他觉得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中华文化是以汉字为核心的文化,覆盖了韩、日、和东南亚的缅、越等国家,汉语对于学生开发想象思维有很大的作用,解决了汉字的输入问题之后,汉语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现在我们国家海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在世界上每个国家至少办一所孔子学院。他提到有一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们在在90年代的一次会议上讨论为:人类未来面临的问题只有孔子、老子才能解决。在联合国的所在地,标示着孔子的一句话:四海之内皆兄弟。而大陆的中小学生对中国的古代文化知之甚少,还不如新加坡、台湾。刘先生认为20世纪中国是受西方欺压和挨打的时代,21世纪应该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所以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小学应该多背一些《论语》以及孟子、老子、庄子的文章,一个字就是背,不求多深的理解。同时要把字练好,写大字,毛笔、铅笔、钢笔,要练书法。这些任务要在13岁以前基本完成,打好基础。他认为目前课本的白话文教学只是为了识字和思想教育,过于单纯,没有承传民族文化。

初中是转化阶段,要继续背,同时开始理解,初二以后要多选现代文和科技文,高中应该再学一些新的东西,如网络方面的、国外的一些有关学科知识等,但现在的课标没有做到这一点。同时他认为外国的文学作品要尽量少选,除了荒诞派、意识流、悲剧,这些中国没有的文学形式。北大中文系的口号是“能说会写是21世纪培养人才的规格”。他提到季羡林先生说:“中国散文世界一”。

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的语文思想是:扎好中国根,学做现代人——这是21世纪汉语的需要,也是培养大师级人物的条件。

关于作文

“语文的难点在于作文,如果教师在作文上没有自己的一套是不称职的”。

作文教学的原则概括为十个字:

一.  言与文的关系:

言是口语,文是书面语,小学可以说话代替作文,会说就会写。

     二.叙与论的关系:先叙后论的大原则。记叙文是作文之本,在此基础上逐渐强化说明、议论,它们是记叙的补充、提高。

三.  虚和实的关系:先虚后实,虚就是想象,如果不能抓住时机,建立主观想象构筑的世界,想象力就会被扼杀。实其实是不好写的,实主要是记叙、描写、说明,虚是抒情、议论、联想想象三种表现手段。

   虚实结合:真正好的文章体现在虚上。抒情要水到渠成, 议论也是要画龙点睛,点题出彩的地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理,是议论,点睛之笔。点题的话基本是议论,但字数不多。

想象:其实是无中生有,但比真的还要真,实际上是一种更高的能力,作家的创作都是虚拟的生活。实是奠基, 虚是塔尖的尖端,去掉塔尖实也就没有价值了,要实多虚少,最重要的就是少的地方。小学生的作文就是太实,如他们写的日记,就是一天的纪录,抒情议论太少,少虚。

四.  放与收的的关系:小学到初二要放,放够了,不要有框,但见作文之易不见作文之难,放开胆子大胆写。收是指收束、节制、小心写。

五.  长与短的关系:先能写得很长,后能写得精、短,用较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意思,如杂文,能做到寸铁杀人。

作文教学违反规律性的东西太多,难在综合性, 它是一个人在写作时思想水平、生活阅历、知识储备、语言素养、表现技巧的综合体现,一篇文章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是才学胆识的综合体现,是对生活的感受力、体验力、想象力、思维力的体现,是对事物的分析、综合、判断、思索,哪种能力的欠缺都会影响文章的成败。中考和高考其实一篇作文就足够了,作文是一个人才气的外现,作文的好坏是影响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文教学的难点在于:

能教的是:语法、修辞、标点、技巧等基本功。

半能教的是:能力是可以训练的,反复长期不断的训练感受力、体验力、思索力、想象力、表现力。

不能教的是:人的秉性、性情、文章的生气、灵气。

能教的基本上用处不大,对文章的好坏不起决定作用。半能教的要抓紧训练,但课标体现不出来,总有几篇文章读不懂、思维怪异.

一个好的教师未必写作水平高,教学方法要非常先进,让学生说真话,心灵的交流没有任何障碍,煽动全班学生喜欢语文,喜欢作文,不以为苦,以之为乐,让学生心甘情愿作文,不能教的用这种办法教,用一种魅力手段煽动学生作文,激起学生的习作欲望,促使学生自己克服困难成才。教育不是工业,要反对复制、规格化、统一化,教育更像农业,要选种、耕土、施肥、拔草、除虫,每一步都要精心,最后才有收获。

小学:没有写作教材,自己用各种方式启发诱导学生写作,如写武侠小说,学生可以自编,越长越多越好,放开手脚写,别划定体裁、题目,不要那么多规矩,“画鬼容易画犬难”,如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人是最难写的,要走写虚的的路,寓言、故事、童话都可以,写作没有框框,不逼学生写假话,没有兴趣肯定写不好,只要长就表扬,这是解决小学生怕作文的良药。初二应能写一万字文章,放得不够是目前的大问题,如笼中之鸟,失去了想象的翅膀,没有蓝色的天空就没有鹰,消除写作的神秘感,让学生喜欢作文,到一定程度再评价修改。

初中:重视缩写、扩写、仿写、续写、改写,写有意义的事,写社会,有点像去实验室做实验。缩写:保留大枝大叶。扩写:可以用成语,如围魏救赵、女娲造人,用现代语言详细表现,增加细枝末节,如场面、情节等。续写:可把悲剧用喜剧的结尾来表现,从高潮掐断,进行改写,小说改散文、戏剧,古诗可改成散文,可以同时熟悉两种文体。仿写:不是作文的正路,影响个性。

讲课后应立即作文,结合课文增加练习,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没米下锅、指导乏力。

大作文不宜多,每学期3——5篇即可。

作文写法总结:            

一.  写我的自得之见,写自我发现,体现新思维。

二.  书我的自然之情。人生而能知的是喜怒哀乐这些常情,不矫情,要抒真情。

三.  用我的自由之笔。用最本色最自然的表达方式,小孩不要学大人腔,笔墨要有个性。

四.  写我的自在之趣。要有审美愉悦,避免千人一面,要提倡个性作文,显示自己的趣味,不要太多规范,过多干预,要随意地表达自己。

五.  指导乏力。不加以过多指导,放开心灵,放开手脚、放开笔墨。

六.  批改艰难。提倡互批,尤其是高中,好与差要搭配好,水平相当的较好一些,批改一篇作为示范,精批细该不宜提倡,坚决反对平均用力,挑毛病,改得一无是处,要抓住重点,解决一个最迫切的问题,现在也可以网上批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0 15:06 , Processed in 0.09288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