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一论之”
朱昌元
议论文中的材料,不但要真实,而且要典型。
清代刘熙载的《艺概》是很有名的一本书,他在其中的《文概》中认为“人多事多难遍论”,作文乃“借一论之”。这个“一”就是具体的个别的人和事,它必须能体现出“多”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也就是说必须具有典型的意义。这样,才能达到“借一论之”、以少胜多的目的。对此,作家魏巍曾深有感触地说:“用最能代表一般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给人的印象是清楚明白的,也会是突出的。”鲁迅说自己写杂文“砭锢弊常取类型”,“盖写类型者,于坏处,恰如病理学上的图,假如是疮疽,则这图便是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或和某甲的疮有些相像,或和某乙的疽有点相同”。(《伪自由书·前记》)病理学上的疮疽图概括了疮疽所具有的本质属性,因而能成为“一切某疮某疽的标本”,具有触类旁通的客观特性。不具典型性的材料却不然,它无法令人穿透底里,无法令人举一反三。譬如,有的学生认为“随随便便也能考出好成绩”,这对某个具体的人来说可能是真实的,但它不能成为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的“标本”,因为它并没有揭示大多数同学成绩好的共同的根本原因,和某甲某乙成绩好的原因既不相同,也不相像。
高尔基认为推测和想象可以弥补事实链条的不足和尚未发现的环节,使科学家得以创造出引向理性探索的各种“假设”和理论,创造出人类“第二自然”的文化。为了有力地证明这一观点,高尔基在《谈谈我怎么学习写作》中高瞻远瞩,从世界文化范围内选取了两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著名的化学家德米特利·门德列耶夫用大家都知道的各种元素——铁、铅、硫、汞等等的研究为基础而创造出“元素周期律”,这个规律确定在大自然中应该还存在着许多其他尚未被人找到和发现的元素;他还指出了这些没有人知道的每一种元素的特征——比重。现在这些元素都被发现了。除此之外,利用门德列夫的方法,还发现了其他一些连他自己也没有推测到其存在的元素。
另一件事实是: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法国小说家奥诺莱·巴尔扎克,经过对人们的心理观察,在他自己的一本小说中指出了在人体中大概有某种有力量的和科学尚未知道的液体在起着作用,并且可以用这种液体来解释人体的多种心理物理学上的特点。过了几十年之后,科学在人体中发现了以前大家所不知道的制造这种液体的几种腺——“荷尔蒙”,并且创立了最重要的“内分泌”学说。
发现“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通过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想象和推测,断定自然界还存在着人们尚未发现的元素;巴尔扎克通过长期的对人的心理的观察分析,指出人体中也许有一种奇妙的液体。这两个著名的“假设”都弥补了事实链条的不足,也都被后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了。显而易见,这两个事例,都高度概括了“多”也即即同类事物的本质属性,因而推论出来的观点,如一道强烈的阳光照彻人的心灵。
生活中的素材,总是繁芜驳杂的,有的能体现事物的本质,有的则琐碎不足道;有真象,有假象;有必然的,有偶然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下笔之前,尽可能占有丰富的材料,然后加以甄别、分析、研究,根据观点的需要选取最精当有力的材料。列宁在《统计学和社会学》中这样说:“在社会现象方面,没有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方法了。罗列一般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或者完全起相反作用的。因为在具体的历史情况下,一切事情都有它的个别情况。”“罗列一般例子”是不肯用心的懒惰的行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般例子”往往是大量存在着的,容易被发现、认识、利用;而典型的材料却不然,因为是“一”、是“少”、只有沙里淘金,只有“众里寻他千百度”,才有可能蓦然发现。
典型的材料未必都是“鹤立鸡群”、“惊天地而泣鬼神”的,有些貌不出众的材料也能体现事物的本质,因而也是典型的,我们要勇于发现,敢于利用。譬如鲁迅在论证“随便翻翻”于人“也有好处”时这样说:
譬如我们看一家的陈年账簿,每天写着“豆腐三文,青菜十文,鱼五十文,酱油一文”,就知道先前这几个钱就可买一天的小菜,吃够一家;看一本旧历本,写着“不宜出行,不宜沐浴,不宜上梁”,就知道先前是有这么多的禁忌……
似乎随手拈来,不加择取,其实匠心暗运,看似平易却最为典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