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家队伍萎缩 中国少儿科普读物路在何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 10:0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家队伍萎缩 中国少儿科普读物路在何方

2011年05月
人民网-《人民日报》

  孩子们在读什么、看什么、听什么,想要什么样的文化大餐,正左右着“厨师们”的神经,也缔造着文化市场的又一富矿。据统计,2006年至2010年,少儿图书市场规模翻了一番,达49.95亿元。

  为此,本版将持续关注少儿文化市场,剖析产业困局,探讨发展方向。开篇,我们来谈谈少儿科普读物的“中国制造”问题。

  “六一”儿童节将至,不少商家瞄准时机,卖力促销。少儿图书市场,也不例外,一片红火。记者调查发现,在某图书网站少儿科普类图书的销售榜上,前三名均是“舶来品”,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和韩国。“洋货”称雄少儿科普读物市场的局面,暴露出“国货”的“不给力”。

  “主要原因是国内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数量太少,原创质量不高。”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子君如是说。这也道出了当前国内少儿科普出版的尴尬现状。

  作家队伍萎缩,“剪刀加糨糊”多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还有一批优秀少儿科普作家,此后,队伍逐渐萎缩,写作质量下滑。偶尔有一些儿童文学作家涉足少儿科普,但往往写得不够科学,而一些科学工作者,写得又不够生动。”刘子君介绍说,随处可见的国内科普图书,大量的是剪刀加糨糊拼凑而成的所谓百科。

  为此,他们引进国外一些兼具科学性和生动性的优秀少儿科普图书,“如2004年引进的《可怕的科学》系列,自去年新版上市以来,已经累计销售200万册。”刘子君介绍说。

  《少年科学画报》主编万琳琛对此也深表同感。“比如我们的撰稿人主要是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保证了文章的科学性,但趣味性欠缺。杂志社的编辑承担了大量的改编工作。”

  “进行少儿科普创作,不能光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就行了,知识要广博精深,还要深入浅出。因此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少儿科普作家,门槛是很高的。”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说,缺人文、缺趣味、缺互动,是目前本土少儿科普作者最大的短板。另一方面,也有人反映,少儿科普人员的门槛较低,准入机制不严格。这些都制约了科普的深入开展。

  科普地位较低,科学氛围不浓

  社会整体需求不旺,重视科学的社会环境没有形成,也打击了有识、有志之士投身少儿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就拿水平相当的少儿科普作家和少儿文学作家来说,后者无论在收入上还是社会地位上都要比前者风光得多。”刘子君说,“国内少儿科普创作的浮躁心态也不利于优秀少儿科普作家的产生。国外的少儿科普作家更愿意精雕细琢,能坐得住冷板凳。比如英国少儿科普作家尼克·阿诺德,虽然一年只写一两本书,但他创作的《可怕的科学》系列曾经获得了国际科普图书最高奖——安万特青少年奖,在全球热销了千万册,版权已经销售到25个国家和地区。”

  据介绍,目前幼儿、小学生群体对少儿科普读物的需求较大。这个阶段孩子选择图书受家长影响很大,但随着课业负担加重,升学压力增大,家长越来越注重孩子的课业而非科普这类课外阅读,所以一旦进入中学后,这部分需求就明显下降了。

  “国内少儿科普队伍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全社会对少儿学科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高,整体需求不旺盛。”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武夷山认为,只要在教育体制上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分数论英雄,老师、家长、学生就会继续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业内功课上,靠行政指令培养再多的科普工作者、建设再多的科普设施也无用武之地。

  引进市场竞争,发展科普产业

  据了解,国外有一批以科普出版为核心业务的出版社,专业性较强,在科普图书方面分类细致,因此形成了稳定的少儿科普作家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并能通过不断的资源整合,挖掘潜力,从而吸引更多科普作家加入,形成了良性循环。“这一点值得国内出版社借鉴。”刘子君说。

  “在少儿科普事业方面不能完全强调事业性和公益性,可以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发展少儿科普产业。也可以设立优秀少儿科普作品奖项,激励国内的少儿科普作家,以期涌现更多优秀的代表。另外还可以争取在更多的大学中设立科学传播、科学普及等专业,培养高素质的专职少儿科普人员。”王渝生说。

  一些具备实力的出版企业也在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助力。截至目前,北京出版集团邀请科学家先后走进北京、江苏、福建、山东、江西、浙江、广东等地的校园,共进行了70余场次的讲座,有40000多名学生现场和科学家零距离接触。“虽然企业开展这些活动几乎不能获得任何利润,甚至是在赔钱做,但通过活动,让孩子们对科学产生兴趣、爱上科学,就是企业最大的收获。”北京出版集团工作人员李娜说。

  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陈贺能说:“要让科学在少儿群体中得到更好的推广,归根结底,要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科学的环境,不仅向少儿传播科学的知识,更要向他们传递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方法。这不但是老师、家长、少儿科普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更是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都需要努力的。”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11:30 | 只看该作者
张之路:今天种下一粒文学的种子

2011年06月01日
张之路



 

  每当我和中小学同学们交流读书的时候,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或者反复问到的问题就是:怎样把作文写好?

  这个问题出现在应试教育为主的现在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也不能不看到这种问题过于功利,它有悖少年儿童成长的天性和规律。

  我要告诉你们,多读书、读好书就可以把作文写好。但是我还要告诉你们,读书的目的是广阔的,不单单是为了写作文;读书的目的是久远的,不单单是为眼下。文学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却能到达我们的心灵深处。文学的陶冶是舒缓的,却能为我们建立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它是润物无声的细雨,看似“柔软”却能力克金石。

  少年儿童的认知是有限的,幼稚的。因此好作品能够到达少年儿童的手中是需要桥梁的,需要一只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引导。这桥梁、这一双双手,就是中小学的语文老师。他们的修养、他们的见识、他们的审美情趣,对于儿童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让儿童多读书、读好书,老师的贡献和责任都是重大的和意义深远的。

  让孩子哭也好,笑也好,都不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境界。当一个孩子看了你的书,可以笑,可以哭,但他还思考了一会儿,体会了一些人生的况味,这是最理想的……

  在这个世界上,最珍贵最神奇的莫过于生命,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而一本好书就是这样一粒成长在我们精神世界的种子。它微小,但它富有神奇的生命力;它看似平凡,但它会开出令人惊艳的绚丽花朵。

  这样一粒种子,当它种入我们的脑海心田,如果它有生命力的话,一定会默默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所以我要告诉你们,热爱读书,,明天它会长成一棵幸福的大树!这棵大树会硕果累累,并且四季常青地伴随着你的一生。

  作者简介:著名作家、剧作家、儿童文学作家,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安徒生奖提名奖获得者(2006年),中国安徒生奖获得者(2005年),多次获中国作协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文学奖等。

  创作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第三军团》、《非法智慧》、《蝉为谁鸣》、《极限幻觉》、《霹雳贝贝》、《小猪大侠》、《千雯之舞》等,小说《羚羊木雕》被选入中学课本,童话《在牛肚子里旅行》被选入小学及师范学校课本。

  电影作品有《霹雳贝贝》、《魔表》、《疯狂的兔子》等十部,电视连续剧有《第三军团》、《妈妈》等,著有电影理论专著《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史论》。


  
3#
 楼主| 发表于 2011-6-2 10:51:15 | 只看该作者
1954年10月2日,周国平学哲学出身,师从著名哲学家汝信,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让他一举成为尼采专家。但他却以文学语言写作人生感悟而获得一片喝彩,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受到读者长久的喜爱。《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人与永恒》、《爱与孤独》等在读者中产生重大影响,尤为女性读者所喜,以至有“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之说。







  真爱孩子就给孩子 幸福童年


  周国平/文


  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


  真爱孩子的人,一定会努力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具体怎么做,说一说我的经验供参考。要点有三:其一,舍得花时间和孩子游戏、闲谈、共度欢乐时光,让孩子经常享受到活生生的亲情。其二,尽力抵制应试教育体制的危害,保护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长。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独立精神,不是给孩子准备好一个现成的未来,而是使孩子将来既能自己去争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难。


  既然爱,就要做到两点:一是让孩子现在快乐,二是让孩子未来幸福。在今天,做到这两点的关键是抵御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给孩子提供一个得以尽可能健康成长的小环境。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爱孩子的,但是,怎样才是真爱孩子,却大可商榷。现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质上无微不至,功课上步步紧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来,这样做不但不是爱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当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


  和孩子相处,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孩子。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孩子看作一个有自己独立人格的个体。而且,在孩子很幼小时就应该这样。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则是一种教养。如果没有教养,爱就会失去风格,仅仅停留在动物的水准上。当家长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孩子的知心朋友。在这一点上,中国家长相当可怜,一面是孩子的主子、上司,另一面是孩子的奴仆、下属,始终找不到和孩子平等相处的位置。


  现在有一些父亲或母亲以自己的孩子为题材写书,写的是他们很特别的育儿经历。他们有宏大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从零岁开始,一步一步,把自己的孩子培育成天才,终于送进了哈佛或牛津。在我为女儿写的书里,没有一丁点儿这样的东西。对于我的女儿,我只希望她健康、快乐地生长,丝毫不想在她身上施展我的宏图。


  给孩子规定或者哪怕只是暗示将来具体的职业路径,是一种误导。我只关心一件事,就是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能够快乐、健康、自由地生长。只要做到了这一点,他将来做什么,到时候他自己会做出最好的决定,比我们现在能做的好一百倍。


  我深信,熏陶是不教之教,是最有效也最省力的教育,好的素质是熏陶出来的。因此,做父母意味着人生向你提出了一个要求:必须提高你自己的素质。让孩子真正喜欢上智力生活,乐在其中,欲罢不能,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智育的最大成功。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能产生显著的作用。


  应试教育下爱孩子,就要学会戴着镣铐跳舞


  今天的家长都面临一个难题,就是在现行教育体制的框架内,如何尽量减少其弊端之害,保护孩子的健康生长。有的家长采取决绝的态度,把孩子留在家里,自己教孩子。我认为这种方式弊大于利,使孩子既失去了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又不能接受系统的基础教育,而这两点对于孩子的心智生长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也不应该让自己和孩子完全被这个体制牵着走。有限度地顺应应试体制,同时在其中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的方向,戴着镣铐争取把舞跳得最好,也许是无奈中的最佳选择。


  我坚持一个原则:不给孩子报任何课外补习班、辅导班、特长班、提高班。我之所以如此坚决,理由有三:其一,孩子的课余时间已经非常有限,决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我要捍卫她的休息、玩耍和课外阅读的时间,这也就是捍卫她的健康、快乐和真正的优秀。其二,我看透了这类班,料定它们没有多大价值,即使在应试上也基本如此,在多数情况下,只是把课内的教学内容提前讲授,反而打乱了知识的内在秩序,不利于理解和吸收。其三,我甚至对这类班深恶痛绝,因为我清楚,它们是当今寄生在应试教育上的整个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对于加剧教育不公平和教育腐败起着恶劣的作用。


  面对应试教育有两种方略。一种是完全把赌注押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如果赢了,不过是升学占了便宜而已,如果输了,就输得精光。另一种是把重点放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应试,即使最后在升学上遭遇了一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剥夺的,必将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生作用。
4#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21:28:05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07:48 , Processed in 0.1457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