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
语文顽童
2003年以来,每年度的全国语文教育研究综述都是我非常关注的。身居穷乡僻壤,透过这一文献来了解本学科的动向,实在是爽快的事情。与往年不同的是,看完《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语文课程诸层面研究》(以下简作《综述》),没有了急于搜寻相关文章的激情,《综述》涉及到的著述,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尽管如此,有些直觉还是值得一敲的。
刊登于2009年第一期《语文学习》第71-79页的这篇《综述》,由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挂衔发表。王荣生博士策划,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胡林根博士组织并统稿。13个硕士以上学位的人士参与了工作。全文分六大部分:一.语文课程研究;二.语文教材研究;三.语文教学研究;四.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五.语文考试与评价;六.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综述的材料,覆盖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计37+15+13+9+50+17+11=152种报章杂志和专著。每年的全国语文教育研究综述,都是浩大工程,2008概莫能外。
语文顽童是个越位的球员:身居讲台黑板粉笔灰间,并不关心教学技术与艺术,而对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情有独钟。每年读过前一年度的理论研究综述,总要敲打几个可能为一线教友喜闻乐见而高层专家哑然无言的符号。
语文课程,到底是这么一回事?理论研究者的所见和一线教师的体验仍旧不一样。在“语文课程研究”项下,《综述》概括出三点:1.课程理解趋向多元,重新呼吁科学训练;2.课程内容建设渐成主流话语,备受关注;3.语文知识生产重提科学化,知识形式问题引起重视。一言以蔽之,“语文课程”本体,各家见解不一,没有共同点。这,不能不感到很悲哀。迄今为止,理论家们还没有认同或不愿意承认——语文课程就是以书面语词为知识、以言语方式方法为技能、以中华民族言语文化心理为精神内核的教化活动,这么不悲哀?
语文教材研究方面,《综述》判定:1.语文教材编制在实践上有较大推进;2.语文教材评价的学理成分还是偏低;3.语文教材比较,点面结合,研究走向深入。所以这样,与语文课程本体论研究滞后不无关系。
语文教学研究方面,《综述》发现2008年的研究状况是,1.认识教学设计与实施之间的关系,聚焦有效教学;2.“对话”是热点,“问题教学”研究向纵深推进;3.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出现新面貌;4.学生的学习需求状况备受关注;5.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艺术探索异彩纷呈。尽管“成果”非常多,老顽童倒简单地认为,从总体上看,在语文教育事业整体中,只有语文教学不存在问题。语文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在二线,不在课堂教学一线。在全国的语文课堂上的教书匠,个个都是尽忠职守的,倘若教书匠不是匠心独运,而是完全照一些专职的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专家的瞎指挥,语文教学的绩效,恐怕更不符合社会公众的意愿。课堂教学,不存在无效的!“有效教学”是理论研究的伪命题。围绕伪命题开展的研究,学风文风都要不得。语文教学的内容,本不应该在“语文教学”项目下研究,也不需由语文教师来研究,一线教师毕竟不是语文教育的整体设计者,他们大致只应该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凭借教科书实施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组织、监督与帮助。理论研究者研究所谓语文教学实践,空穴来风而已。理论是用来总结和指导实践的,“课例研究”意欲何为?倘若是归纳提取语文教学的技术要领,倒有一定典型性,倘若作为语文教学艺术的研究形式,实在是无意义的。艺术都是不可重复和广泛复制的,哪怕复制的仿真水平再高,也是赝品。以“课例研究”为载体来研究所谓语文教学艺术,路数不对。
在《2008年语文教育研究综述》的大条目中,我比较关注的是“语文考试与评价”,因为老顽童感觉,要有效干预语文教育事业,切点还就应该首选语文考试与评价。《综述》涉及的下列文章,随后我会去寻找来学习:
1.吴雁池《对高中课程评价的再认识》——《综述》指出这篇文章提出了“应就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评价模式、评价功能作出新的定位;应对高考与新课程评价的关系、高考是否应该取消等问题作新的思考”等观点。本人不赞同取消高考,但坚决鄙视现行语文高考的卷式和题式。
2.徐家秋郑迎春《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概述》。《综述》没有指出其内容要点,我对那文题标示的课题感兴趣。
3.王后雄张建中《新课程高考语文考试评价标准级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
4.潘新和郑秉成《语文高考“考” 什么》。
关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贯彻的是一条英雄主义或霸王主义路线,引出的都是特级与专家的言论。成王败寇论发展,论不出什么真实有效的东西。在专家名家把持的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场,年轻教师话语权被剥夺。方家们既没有了解到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也几乎没有拿出快速成长的灵丹妙药。可能——只有被综述人以为“也值得一读”的《赵乔翔:论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文对一线教师有用。
顽童,生性顽劣;《综述》,必须一读。
2009.3.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