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童年的回忆之一·巢中的守候 文/本专栏主持人刘舜[客苏]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36:17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回忆之十·偷莲蓬的少年


    暑假到了,午后的乡村仿佛一个大火炉,空旷的田野上很难看到一个人影,村民们吃过饭就开始午睡了。打开电风扇,往竹床上一躺,或者找个通风的阴凉地儿,铺张竹席,便可美美地睡上一觉,到了下午两三点才陆陆续续地爬起来,下地干活去。

    然而此时,有个满脑子鬼主意的小家伙是睡不着的,他早惦记着村口的那片藕田。田里挤满了一人多深的荷叶,荷叶间零星地开放着朵朵荷花,其中有的已经结出碗口大小的莲蓬来。多大的莲蓬啊,多香甜可口的莲子啊。当这个小顽童借放牛的机会一次次走过藕田的阡陌时,早已是垂涎三尺了,他哪里还睡得着觉呢?现在整个村子除了知了的叫声,就只剩一片鼾声了,真是天赐良机。少年把自己早已秘密缝制的布袋塞入口袋中,便蹑手蹑脚地出发了。

    他左瞧右看、东张西望,发现没有人,便继续往前走,时不时地回头看看,唯恐让人发现,一直走到藕田边,蹲下身,然后一眨眼就钻进绿荷中不见了。

    荷叶杆儿上长满了刺,水很深,淤泥也很深,有的地方几乎漫到了少年的脖颈子,但他似乎并不介意,也毫无顾忌。他在密密匝匝的荷叶间穿梭,尽管动作很轻,但只要脚一挪动还是会发出哗哗的水声,有时也会惊动一只鹌鹑或野鸭,惊叫着“扑棱”一声拍打着翅膀飞远了。贪心的小伙子觉得有点可惜,但也只能望鸟兴叹,然后继续寻找莲蓬。他拨动着着荷叶杆儿,仰着头逐一搜索,一旦发现便迫不及待地将杆儿折断,摘下莲蓬,塞入布袋中,然后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他的脚下也会偶尔“咯吱”一声响,那是藕带(即莲藕的根部,带状)或未成型的莲藕被踩断了。

    看着口袋儿渐渐饱满起来,莲蓬也被摘得差不多了,而且出来的时间也有一会儿,父母也许快要醒来了,少年满意地带着自己的“战利品”游回藕田边,扒开伞盖似的荷叶,探出头来,四下看看,如果确定没有人,才敢爬出来,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溜回去。此时,父母仍旧睡意正浓,他便回到自己的房间,开始享受自己的“胜利果实”了。这时,少年才发现,他精瘦的腿脚、手臂、身躯,甚至脸蛋儿上出现了一排排细密的划痕,原来都是那些荷叶带刺儿的杆儿留下的“罪证”,但这点小伤,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不值一提的。

后来有一天,种莲藕人家的老婆婆端着一竹筛子莲蓬送到我家来,我正好撞见,有些做贼心虚地低下了头。老人笑呵呵的,指着我对我母亲说:“这个小家伙,不要给他吃,他已经吃得够多了,把我家的藕都踩断了不少。”但结果,还是我吃得最多。

    上初中时,当少年学到李清照的《如梦令》“误入藕花深处”的词句时,还会想起当年的情景来。如今,当年偷摘莲蓬的小小少年也将近而立之年,漂泊在异地他乡,在艰辛中打拼着,追逐着如荷叶一般碧绿、荷花一般清香、莲子一般香甜的梦想。当年那位送莲蓬的老人也去世十多年了吧,她的儿子如今也早已是满头白发了,他们家也早已不再种莲藕了。

    2009年3月22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36:55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回忆十一·大黄猫之死


    事隔二十多年,我依然记得那只大黄猫。从小到大,我家养过很多猫,花的、黑的、白的……但记忆深刻的唯独只有这只。记得它,是因为它的死,是因为它的死让母亲哭了几乎一宿。

    那时候,我们全家都住在父亲工作的一所乡村小学,只有两间独立的房间。一间是全家人的卧室,里面放着两张木床,一张是父母的,一张是我和哥哥的;另一间是厨房兼仓库,记得当时正是夏收之后,厨房里堆满了已经装袋的稻谷。那日,从地里劳作回家的母亲打开厨房的门,就突然听到“喵喵”的叫声,寻声望去,竟是一只大黄猫蹲在“谷仓”上,毛色黯淡无光,显得很憔悴,眼神有些惶恐,叫声有些凄恻。

    母亲先是撵它出去,但它就是不肯离开,即便跑出去了,不多久又回来了。母亲说,猫是财,猫进门不是坏事,就留下吧。从此之后,这只大黄猫就成了我家的一员,它是一只母猫。虽然当时家里条件并不宽裕,没有鱼给它吃,只能和我们一起吃米饭泡菜汤,它也并不嫌弃。当我和哥哥放学回家写作业的时候,当父母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坐下休息的时候,大黄猫总会跳到我们的身上,蜷缩着身体,“喵喵”地叫着,任凭我们抚摸着它光润柔顺的毛。

    作为“捕鼠专家”,大黄猫也果然不负众望,自从它进了我家后,稻子再也没有被老鼠糟蹋了,还时不时地看到黄猫追鼠的英勇场面,这一来守护了粮仓尽到它的职责,二来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它的生活。

后来大黄猫怀孕了。看着它的肚子慢慢隆起来,我们全家都很高兴,因为不久的将来家里就会有一群可爱的猫猫小宝贝了。虽然家里没什么好吃的东西为它养胎,但我们平时吃饭的时候也更多地想到它,把夹到自己碗里的菜多分一些给它。

    那天早晨,我们全家要去外婆家走亲戚,母亲担心这两天家里没人,黄猫找不到我们就四处乱跑,怕它弄丢了,就用一根绳子把它拴了起来,系在“谷仓”旁的小窗户上,在它够得着的地方放上一碗泡了菜汤的米饭和一碗水。然而,谁都没有料到,悲剧就发生了。

    当第二天晚上,我们全家踏着夜色回来的时候,母亲去厨房,当她在打开门的瞬间,不禁惊叫了一声,或者说是惨叫,随后就嚎啕大哭起来。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马上赶了过去。一眼就看到绳索下端悬挂着大黄猫僵硬的尸体。一动不动,眼睛还睁着,让人惨不忍睹。我和哥哥顿时也留下了眼泪。母亲一边哭泣一边喃喃自语,不停地责怪着自己,悔恨交加。不知过了多久,我们都劝母亲不要再哭,但她已经无法停下。后来,我们回房睡觉了,还能隐隐约约听到从厨房传来的哭声。半夜醒来,我们依然能听到从对面床上发出的抽泣。

    第二天,母亲让我和哥哥把大黄猫挂到树上去,这是家乡的习俗,母亲说猫有七条命,猫死后会上树的,要把它挂到树的高处。

    2010年3月24日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37:33 | 只看该作者
童年的回忆十二·有条小狗叫花花


    我永远无法将它从我童年的记忆中抹去,那条名叫花花的小狗。为它取名“花花”是因为它有奶牛一般的毛色,白一块、黑一块的,非常可爱。快二十年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它临死前蹒跚的步态,以及在雪地里冻得瑟瑟发抖时的呻吟。雪中的一劫让我刻骨难忘,但它最后的死与这场雪无关。

    那时候我和哥哥都在上小学,约莫是四五年级吧。我们的童年似乎一直有小狗陪伴。有的小狗最终长成大狗,但不是被贼偷去,就是因为犯错而死于非命;其他多数是夭折了,包括花花。我其实不想一开始就一再提到它的最终命运。

    那年秋天,不知是谁送给我家一条小花狗,只有一两个月大吧,可爱得像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我和哥哥都很喜欢,尤其是哥哥更是喜欢得真切。因为它一身的花斑纹,哥哥便给它取名叫“花花”。从此,花花成了我们哥俩的好伴侣,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就开始给它喂食、逗它玩耍,唤着它的名字。于是,花花和我们的感情日趋笃厚,每当听到我们回家的脚步声,它便迅速跑了出去,摇着尾巴欢蹦乱跳地迎我们回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花花也慢慢长大了一些。我和哥哥都生怕它和之前养的几条狗一样早死,对它也更加疼爱。但是,尽管如此,花花终究还是没能摆脱夭折的魔咒。

    冬天到了,花花不知什么缘故,四肢上开始长癣,然后就脱毛,露出红色的肉来。渐渐的,花花越来越憔悴,虽然见到主人还是会摇尾巴,但不再像以前那样欢蹦乱跳,眼神似乎蒙上了一层灰尘。当时我们多想能请兽医为花花治病啊,但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一条狗的生命是那样的卑贱,生病了就只有等死的份儿,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大人们是不会在意它的死活。那日,家里养的一头猪生病了,父母火急火燎地请来兽医,毕竟一头猪可是农家一年中除粮食外的主要经济来源啊。兽医给猪打完针,我和哥哥央求他也顺便为花花治病,但他只是不屑地看了花花一眼,就说没啥好治的,然后扬长而去。留下哥哥、我和花花无助的眼神。后来,花花病情越来越严重,几乎都站不稳了。我们哥俩儿能做的,只是每天放学后给它喂食,陪伴它左右。

    那天,下起了大雪。我们放学回家四下里都找不到花花,正当我们心急如焚的时候,爸爸说,它快死了,我已经把它扔出去了。哥哥一听,哇地哭了出来,然后什么也不说,就跑到外面去找,终于在一个雪坑里找到了奄奄一息的花花。哥哥马上把花花抱进灶屋,生火给它取暖,把它的毛一点点烤干,让它几乎冰冻的血液慢慢融化流动起来,让它即将冰凉的身体再次温暖起来。也许是花花求生的欲望,也许是小主人的爱心感动了上天,它竟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从此,哥哥对花花更是呵护备至,听到花花幸福的叫声,看着它一天天好起来,我们有说不出的高兴,心想,它总算躲过了这一劫。但是,花花的皮肤病并未见好,慢慢的,四肢的毛几乎脱光了,身体上的毛也开始脱落。每当它摇摇摆摆地走在外面,总会遭到人们的嫌弃,以及其他狗的欺负。我们内心其实也知道,花花迟早会离开我们,但还是抱有一种侥幸的心理,希望奇迹再次出现,它能够战胜病魔,自动痊愈。

    第二年春天,当百花齐放、万物争春的时候,花花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我们。我和哥哥陪伴花花走完最后一程,把它埋葬在村头的一块空地里。我们相信,花花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那里没有病痛,没有歧视。那个世界叫天堂。

    2010年4月4日晚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38:48 | 只看该作者
母亲纳的千层底儿




    母亲从橱柜里取出一双她早已为我织好的拖鞋,“你看我在上面绣的什么?”母亲边说边把拖鞋递到我的面前,我的目光随即投注到那双用绒线编织的拖鞋上,只见上面赫然绣着“思念”二字。我一时语塞,看着母亲花白的头发和沧桑的面容,心中顿时温润起来。这是一颗怎样的慈母的心啊!三十多年来,母亲为我们兄妹做的鞋子何止千百双,为我们兄妹做的衣服何止千百件?而这“思念”二字,又饱含了母亲对游子怎样的牵挂?

    春节探亲假结束,我再次跨越千山万水回到工作的地方,一晃已有月余,我无数次回想起这一幕,回想起儿时母亲为我们纳的千层底儿,在我眼前浮现,在我脑海翻腾。总想写点什么,为那双绣着“思念”二字的拖鞋、为穿千层底儿的古老岁月、为我的母亲。就在今晚,我终于开始整理自己的思绪。于是,记忆的门阀开启了,我又回到了那久远的童年,顺着岁月的长河,追溯那些逝去却永远无法忘怀的往事,为那一份长久的感恩、愧疚与自责。



    温暖的秋阳下,母亲摊开一块门板或饭桌,把一块块碎布﹑旧布铺在上面拼接起来,抹平后刷上一层糨糊,中间夹张报纸,然后再裱第二层、第三层……裱成厚厚的“布壳子”,这叫做打袼褙(gēbèi),有了袼褙就能为她的丈夫和孩子们做布鞋的鞋底和鞋帮了。儿时的我总是很乖地站在一边,注视着母亲做这一切,年轻的母亲脸庞洋溢着幸福。这一幕,永远定格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袼褙晾透晒干后,母亲就开始剪鞋样、纳鞋底、做鞋帮了。她手指套上顶针,拿针尖在头皮上蹭几下,对准鞋底一针扎去,再用顶针向上一顶,针头便带出棉线在手中飞舞,发出“哧哧”的响声。母亲的针线活儿极好,她纳的千层底儿针脚整齐、横成行竖成列、密密匝匝,仿佛满天有规则排列的星斗。无数个深夜,当我们一觉醒来,总可能看到母亲仍在煤油灯下飞针走线的侧影,母亲灯下的侧影是那么美。

    母亲做的鞋样式多且新颖:“大圆口”,夏天穿不会热得太难受;松紧鞋,可松可紧,脱穿方便;棉鞋,在鞋帮和鞋底加入棉絮,冬天穿着温暖而舒适。母亲做的布鞋,既古朴自然,又美观大方,结实、轻巧,而且透气。母亲做的布鞋,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和少年,给我无限的爱与温暖。

    隐约记得,幼时的我还穿过母亲为我做的虎头鞋,直到我长到六七岁大不能再穿了,我还吵着嚷着要母亲为我做虎头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嫌弃母亲做的布鞋了,觉得穿着它太土气,目光开始转向街上卖的运动鞋和旅游鞋,布鞋开始沉默了,母亲纳千层底儿的手开始转向为儿女们做拖鞋了。从最初的布拖鞋,到后来用棉线编织拖鞋,从无后跟儿的拖鞋,到包后跟儿的拖鞋,全家老小穿的拖鞋都出自母亲一人之手。我们的脚在长大,拖鞋也跟着长大。儿女在长大,要求也越来越高,母亲做的拖鞋样式也越来越新。她总会在拖鞋上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和图案,我真不知道母亲是从哪里学来的手艺,我只见到村里的婶娘嫂子们经常来向母亲学习编织的技巧。

    全家五口人,每人每年都要穿三五双由母亲编织的拖鞋,一年就是二十来双,如果有时间,母亲还要给其他的邻里乡亲做一些。



    母亲这双做农活儿、操持家务的手,除了为儿女们做了无数双鞋子,还为儿女们缝制了多少件衣服啊。母亲一年上头难得为自己做一件新衣服,但儿时的我们却总是穿得很体面,总能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夏天有短袖短裤,冬天有棉袄棉裤,还有毛衣。而母亲缝衣、织衣的技术一点也不亚于做鞋,我同样无从知道毛衣上那些各种各样的美丽花纹,母亲是从哪里学来的手艺,我只见到村里的婶娘嫂子们经常来向母亲学习编织的技巧。

    前两年,一次春节回家,母亲为我织了一件毛衣,高高兴兴地让我穿上。我对母亲说:“妈妈,您就别再辛苦了,现在买一件衣服很便宜。”其实,我更多的是不想再穿母亲织的毛衣了,但又怕母亲难过,只好穿上,可上班后我就再没穿了,如今也不知道被放到哪里了。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啊,您对儿女的爱,儿女终其一生也报答不完。一针一线,千针万线,那双为儿女操劳一辈子而从未停歇过的手啊,如今已经长满了老茧。母亲啊,当孩儿终于明白您那份比山高比海深的母爱,想起曾经自私、虚荣、少不更事的我,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愧疚、悔恨与自责?

    突然想起一首歌来:“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踏实实闯天下……”多少年没有再穿过母亲纳的千层底儿了,真的好想能再穿上母亲亲手为我纳的千层底儿,既古朴自然,又美观大方,结实、轻巧,而且透气。但我知道,韶华易逝、岁月无情,母亲曾经明亮的眼睛已日渐浑浊,穿针引线尚且费力,更别说千针万线纳鞋底了。我只愿,将这一份童年的回忆和美好的念想,永远珍藏在我内心深处,守候一颗游子的心,永远不要偏离了方向,永远胸怀远方的故乡,只愿有朝一日永远守候在父母的身旁。

    阿舜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39:30 | 只看该作者
母子连心




    我相信母子是连心的。

    就在刚才,深夜十点多钟,我正在伏案工作,突然接到父亲从千里之外的家乡打来的电话,他第一句话就说:“舜,你妈妈的事情我现在可以跟你说一下了。”

    “妈妈的事情?什么事情?”我大吃一惊。原来,昨天妈妈刚刚做完急性阑尾炎的手术,父亲怕我担心,这几天一直没告诉我,直到手术结束,母亲转危为安才跟我说,因为他觉得这件事情不应该瞒着自己的儿子。就在父亲跟我说起这一变故的一刹那,我后悔不已,后悔今天一直没有打电话回家,其实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瞬间我就该打电话回家了,但一整天过去了,我终究还是没有打这个电话。

    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父母满面灰尘,皮肤晦暗,憔悴而孱弱,我心中如同刀割一般疼痛,梦醒后的清晨仍然很难过。当时我就在想,难道是父母生病了吗?还是家里有何变故?本来想马上打电话回家,但由于今天要去凤凰镇采访桃花节的活动,起得比平时都要早,我害怕吵了父母休息。于是就想晚一点再打,结果一天都在忙碌,竟忘记了这件事情。下班后去食堂吃晚饭,想起今天是小妹的生日,于是发短信给她祝福,并嘱咐她别忘了打电话回家,因为儿生母苦啊。当我嘱咐小妹的时候,我也想起了一大早就想着要打却没有打的电话,并打算吃完晚饭回到办公室就打。结果回到办公室就又开始忙起来,答应给一个朋友制作的音频已经拖了两三天了,必须尽快完成,于是打电话的事情就又抛到了脑后。就在音频快做好的时候,突然想起这个电话,但一看时间已经过了九点半钟,平时这个时候父母应该已经睡觉了,怎么办呢?算了吧,父母身体一向很好,而且梦一般都是反的,也许父母身体很健康呢。我只好这样安慰自己。结果,就正当我刚刚安慰好自己的时候,父亲的电话打来了,从千里之外的故乡,而且告诉我家中真的有了一些变故。

    那一瞬间,我真的惭愧而悔恨。其实,我很早就相信母子是连心的,这在母亲和我们兄妹之间多次得到验证,不仅是母子连心,亲人都是连心的啊。记得两年前的一天,我八千多元的现金放在租住的宿舍被盗了,当时我没有跟任何一个人提起,装作跟平时一样,结果没过几天,母亲就打来电话,母亲说:“这几天我的眼皮一直跳得厉害,我就担心是不是你在外面出了什么事情,你在外面没有丢什么贵重东西或者被别人偷吧?”我当时心中一怔,真是知子莫若母、母子连心啊!我难以描述当时内心的那份酸涩,真想马上告诉母亲实情,并且像一个受了委屈的孩子当着母亲面大哭一场,但理智告诉我不能那么做,我调整了一下自己的状态,马上把声调扬得很高,笑哈哈地对母亲说:“妈妈,您又犯神经质了吧,儿子在外面平平安安的,您就不要瞎操心了。”就这样把母亲糊弄过去了,知道今天,这个秘密我一直没有向母亲说起,当然不仅仅是这一个,在此之前以及在此之后发生过多次不顺的事情,我都对父母只字未提,因为我不能多说一个不该说的字。父母日渐苍老了,他们承受不了更多的打击,他们为自己不孝的儿子已经操碎了心。倘若再让他们为不孝子多操一丁点心,作为人子,情何以堪啊?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日渐衰老了,多希望能早日成就一番事业,和父母团聚,天天守着他们,晨昏定省,服侍在侧,让他们尽享天伦之乐啊。然而,我却是这般的无能为力。

    就像这个没有打出的电话,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本来计划好了,结果一拖再拖,无限期地拖下去,最终,很多该做的事情都没有做。从春节探亲回到单位,我就想写一篇关于母亲为我纳千层底儿的散文,结果也是一拖再拖,似乎总能找到很多借口,直到今天也没有写,今天晚上,无论如何我是不能再拖了,动笔写吧,为了那份拖不起的儿女之心。

    阿舜 2011年4月2日星期六 晚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1 17:41:21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介绍

性   别: 男  
生   日: 1980年12月10日 射手座
婚   姻: 单身
职   业: 其他
现居地: 江苏 苏州  
家   乡: 湖北 孝感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4-22 15:26:00 | 只看该作者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22:14:48 | 只看该作者
[zt]俗话说得好,“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
    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湖北的好东东,而且名字还带着一个“佬”字——佬米酒。听名字很有意思吧?要想了解佬米酒就得先了解米酒:米酒,是湖北省的特色风味小吃,尤以孝感米酒最为出名。据说孝感米酒,是具有千年历史的地方名吃,它是以优质糯米为原料,用孝感特制的酒曲——风窝酒曲做发酵剂,经糖化发酵制成的。成熟的原汁米酒──米散汤清,颜色碧绿,蜜香浓郁,入口甜美,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能。 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听着很复杂吧,简单地说就像范小萱的《健康歌》里唱得:瘦子能变胖,胖子能变瘦……这位说了,我不会喝酒,怎么办啊?也没有关系,因为米酒有多种食用方法:除了直接品尝,还可以做清汤米酒、桂花米酒,蛋汤米酒、糊汤米酒、炖汤,在煮好的鸡蛋中加入一份50克左右的本品和适量的红糖。所以说啊,如果到了孝感,千万要尝一尝当地的米酒哟。
    了解了米酒,那么,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下更有意思的佬米酒。佬米酒既是米酒,又优于一般米酒。那句广告词怎么说来着?不是任意一种牛奶都可以叫特仑苏。同样借花献佛:不是任意一种米酒都可以叫佬米酒。呵,佬米酒不论是从选材还是制作工艺上都要优于一般米酒,可以说是米酒中的极品,不但口感优于一般米酒,而且在营养成份和功效上也要更胜于一般米酒。
    佬米酒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糖份、蛋白质、氨基酸,还富有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所以如果适量饮用,比不上蟠桃金丹,也是人间滋补佳品。对了,差点忘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佬米酒中的酒精含量有着严格的控制,一般1%_3.8%之间,甚至低于一般的啤酒,好喝不上头,男女老幼方可随意食用,且营价值也极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00:57 , Processed in 0.12669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