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解读杨店高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3 19:1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解读杨店高跷
                (图/文  毛峰  毛捷)(原创作品转载请署名)

      杨店镇素有“舞龙之乡”和“高跷之乡”的美称。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杨店镇民间娱乐活动高潮迭起的时侯,几百年来一直被杨店人当作比除夕还重要的节日,在杨店有“年小月半大”的说法。每年的这个时候,杨店镇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烟花绽放,鞭炮齐鸣,浓烟四起,震耳欲聋。人们为了讨个好彩头都会在元宵节开门设香案,迎接龙、狮、高跷队,寄托着人们对来年生活红火、兴旺、顺畅、吉祥的深深期盼。
     在元宵节期间,外地游子纷纷携家带口返回故里祭拜先祖,怀着对生活的热情、希冀、祈盼,参与玩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龙船。尽兴玩乐,热热闹闹过元宵,感受着浓浓的年味和暖暖的春意,也体现了家族的兴旺与团结。
    高跷,也称“拐子”。是一种由舞蹈者在脚上绑着长木跷,进行表演的艺术形式,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高跷起源于中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和沿海渔民的捕鱼生活有关。据历史学家的考证,尧舜时代以鹤为图腾的丹朱氏族,他们在祭礼中要踩着高跷拟鹤跳舞。考古学家认为,甲古文中已有近似踩跷起舞形象的字。
 古文献《山海经》中有关于“长股国”的记述,根据古人的注释,可知“长股国”与踩跷有关。从“长脚人常负长臂人入海中捕鱼也”这一注释中,我们不难想象出脚上绑扎着长木跷,手持长木制成的原始捕鱼工具在浅海中捕鱼的形象。今日居住在山东日照和广西防城沿海的渔民,仍有踩着长木跷在浅海撒网捕鱼的风习。
   高跷在杨店延传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不同村砦之间各有其特点。杨店的高跷有“文跷”、“武跷”之分。如邱畈村孙家大湾的高跷为“武跷”,楚江院、三富村和西河镇华丰村黄家砦的高跷为“文跷”。文跷重脸谱与扮相,武跷则强调个人技巧与绝招。在杨店人们常说:“邱家畈的高、黄家砦的脸、孙家湾的高跷满地滚”这是人们用通俗的语言阐明了杨店各村砦高跷的特点。邱家畈的高跷比其它地方的高跷要高,最高的高达2.8米(文革时期就失传了)。黄家砦的高跷属“文跷”注重脸谱化妆,主要采用扭、踩、游走等形式表现。孙家砦的高跷属“武跷”用跑、跳、抬、翻、打等形式表现。而杨店其它村砦的高跷也是有别于全国其它地方的高跷,极具地方特色。
杨店最具代表性的高跷,是孙家大湾的高跷。据孙氏家谱记载:孙家大湾祖辈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从江西麻城(古麻城)移居到现在的杨店镇邱畈村孙家大湾安家。高跷也是自移民到杨店就开始盛传至今,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孙家大湾现有130多户,400余人。每年由头人负责组织、实施踩高跷的庆典活动,头人分为四班,一班四十余户,四年一轮回。活动一般是从正月十三开始玩到十五结束。参加高跷表演的舞者主要以中青年和少年为主,最大的有四十多岁,最小的只有四岁。
    正月十三这天,孙家大湾的每家每户早早就起来给先祖们上香。待到午饭后,在头人呜锣召集下,全村的高跷集中到村中心的稻场上,摆香设案,敬放三牲、水果等祭品。高跷轮翻上前叩拜先祖,之后为狮子举行开光仪式,众人贺采,煞是热闹。然后狮子、高跷、彩龙船上湾里每家每户门前拜年,最后到孙家庙上庙。拜毕后回到村里稻场上进行高跷技巧表演。几名青壮年踩着高跷抬着两根长棍,再由一人在棍间做倒立、翻滚的动作,舞姿雄健、惊险挺拔、好不精彩。另外还有更加精彩的翻高跷表演,十几名壮汉踩着高跷抬着用竹子架起的竹轿子,里面站有一人,任轿子翻转人不掉下,轿中的人辗转腾挪,技法高超,博得众多掌声。最精彩的重头戏是在后面的打高跷,把高跷表演推到高潮。所有参加表演的人解下一只木跷单腿不停的跳动,双手持木跷互相对打,最后一个倒下为赢家。表演武跷的人都不需要化妆,一脸素面。打高跷表演要有一定的技巧,单腿跳动越多、打到别人的木跷上越多(相当于多个支撑点),越不容易倒下。以前还表演过“大劈叉”等多种难度大的功夫,由于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表演者个个身材魁梧、身宽体胖,很难表演高难度的动作了。
    正月十四有规模更大的高跷表演。人们早早起床吃了早饭就集中到头人家统一化妆,换穿表演的服装。8点多钟开始列队去浐川乡、秦家湾拜年,在锣鼓声中边舞边前进。每家每户摆设香案,燃放烟花、鞭炮迎接队伍。
高跷表演一般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主要依据《楚剧》戏曲折子,同时有少量的《京剧》折子戏。孙家大湾高跷戏主要扮演的有《文王访贤》、《赵颜求寿》、《打金枝》、《陈洲放粮》、《太平村》、《水漫金山》、《赴会》、《梁祝姻缘》、《江南四大才子》、《摆渡》等十部戏,每部3至10人不等。踩高跷的角色,因各自身份不同,高低不一,造型各异。平时湾里可以出80至100台戏,高峰时达到130台戏。邱畈村孙家大湾的高跷参与的人数最多、技巧最高、影响最大。在当地有“邱畈的高跷,杨店的灯”之说。
另外,楚江院的高跷也很有代表性,作为有“高跷之乡”美誉的楚江院,高跷表演者则以娃娃为主,年龄一般在从四岁到十六七岁不等。村里每年指挥高跷戏的杨保明老人告诉我们,以前村里玩高跷的都是大人,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镇上大兴龙灯表演并形成了村与村之间龙灯争霸的传统,大人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玩灯舞狮上,高跷表演的任务才渐渐落在了孩子们的肩上。久而久之也形成了自己特色。
进入现代社会,许多流传下来的民间习俗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楚江院的年轻人大多在外务工。外出的人逐年增多,对本来人数不多的楚江院来说,能踩高跷的孩子也越来越少。前几年还可以出40多台戏,到现在也只能出20多台了。
杨店镇每年的春节期间庙会上楚江院的娃娃高跷是必不可少的,而玩高跷闹的那几天也就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了。对于楚江院踩高跷的孩子们来说,这是让他们津津乐道和引以为荣的事。他们身着一色的戏装,每一个人都在庙前面行大礼,其实他们并不光代表自己,而且代表他们的家族、他们的荣誉、他们的责任。楚江院的每一个村民都为自己是杨家将后人而备感自豪。
每年正月十二、十三,楚江院的村民都为高跷的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大人们为孩子准备早饭和换穿表演的服装,然后聚集到祠堂,整理表演用的高跷和其他道具。杨氏裕祖支祠是楚江院里唯一的祠堂,也是村里的议事中心。但凡有祭祀、庆典、选举等重要活动,村里的族人都要聚集在这里共同商议和筹备。虽说高跷表演是孩子们唱主角,但对于更衣、化妆、绑腿等等事情,孩子们还真是离不开大人的帮忙呢。
    楚江院的高跷戏主要是以楚剧杨家戏为主,杨家戏有《穆桂英挂帅》、《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等三部,另外还表演《文王访贤》、《三英战吕布》、《陈洲放粮》、《狸猫换太子》等折子戏。经过大人的巧手装扮后,孩子们一个个都化身成了不同的角色:杨家将领、皇帝、包公、赵丞相、太监、陈世美、王朝、马汉、关羽、张飞、刘备、姜太公、娘娘,春妹、书生、店小二……五颜六色的古代服饰、风格各异的浓彩脸谱,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正月十二这天,装扮好的孩子们先到祠堂里向先祖的画像和神位行礼,然后集体盛装出行至村里的小庙——童家庙拜庙,呜锣开道、烧香焚钱,叩首参拜。然后挨家挨户拜新年。在众人吆喝下,家家户户燃放烟花、鞭炮,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震耳,场面十分壮观。
正月十三要拜候家大庙,中午村民早早吃完午饭。在头人的呜锣召集下,统一到祠堂化妆。由于路程远,娃娃们统一走到离杨店镇不远的破山口绑扎木跷。先拜东天符庙,然后拜西天符庙,最后拜候家大庙。当杨店所有的龙灯拜完了候家大庙后,压台戏就是看楚江院娃娃的高跷表演了。
杨店高跷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展现了当地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庆祝和祈愿。 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族人和睦、家家平安。
杨店的玩龙、舞狮、踩高跷活动,它借助简单的娱乐形式,却营造出祥和的气氛,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一种美好的生活。这是人们一年一度的期盼,也是一年一度的寄托。这种寄托,跨越了时代,跨越了贫富,恒久地传承至今,直到永远……

更多的图片:详见:http://www.xgpa.net/viewthread.php?tid=1385&extra=page%3D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5 07:42 , Processed in 0.1028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