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诗歌教育的探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3 13:4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诗歌教育的探索
梅子雅





一、研究背景

       儿童诗歌是一种特别重视节奏、声韵的美感,文字流畅,内容生动活泼,情趣盎然,适合儿童吟诵的文学诗歌作品。它在启迪儿童心智,激发儿童想象,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培养儿童的优美情操和良好习惯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儿童诗歌教育”是通过优秀的儿童诗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陶冶儿童高尚情操,培养儿童良好个性特长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个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儿童诗歌语言表现力的重要学习过程。

我校在社会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我校的办学理念——“绿色教育”。“绿色教育”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它是符合生命体需要的教育。“绿色教育”的内涵:它意味着自然,意味着生机,意味着发展。教育要回归自然,让每一位孩子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绿地。在这快绿地上,他(她)可以自主地学习;可以尽情地游戏;可以欢快地成长;可以充分地享受生活。而儿童诗歌教育能有效地体现这一办学理念。因为少年儿童正处于喜欢想象,愿意抒情的诗一般的年龄。少年儿童具有的许多素质便是诗人的素质,这些可爱的素质潜藏在每个孩子身上。这是我们实施诗歌教育的基础。进行诗歌教育,就是把少年儿童身上具有的诗的美好的素质给予充分的开发,强化这些天性,从诗教入手开发成全面素质较高的人才。进行儿童诗歌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教育,完善学生人格,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大有好处。

鉴于上述情况,我校提出把“儿童诗歌教育”作为我校的办学特色,开设了诗歌兴趣课,尝试在校本课程中进行诗歌教学,并且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以及学校各项工作中,也尝试以诗歌教育的特点、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我们试图通过“儿童诗歌教育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丰富小学诗歌教育的理论,探索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新的途径。诗歌教学研究得出的经验可改进语文教学,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

二、研究概况

2002年4月,我校申报的“儿童诗歌教育的探索”课题,被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批准为教育科研区级课题。

(一)研究目标

探索儿童诗歌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以陶冶儿童高尚情操,培养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儿童欣赏美、鉴别美、创作美的能力。

(二)研究组织

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协调学校各条线的力量,组建研究队伍,形成研究网络。

1.学校校长室是课题研究的领导机构,承担课题研究计划、研究方案的审核和课题实施的调控。

2.学校原教科室是课题研究的组织者,承担课题研究计划的制定、研究方案设计和课题研究操作、实施的指导。

3.学校教导处协助教科室,组织课题研究的操作、实施,开展诗歌教育的实践活动

4.学校各学科组根据课题研究的要求,引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有机地渗透诗歌教育。

(三)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2.3)

(1) 确定课题,成立课题组。

(2) 对教师进行思想动员、培训。

(3) 收集、学习有关资料,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2.4~2005.6)

(1)校园环境的布置。开辟诗歌宣传廊,将诗与画相配起来布置橱窗,渲染美化校园坏境,营造诗化的校园文化气氛;在每个教室开辟“诗歌角”或“诗歌园地”;将“校风、教风、学风”、“学生行为规范要求”等编制成好读易记的儿歌形式,张贴于校门口醒目处。

(2)校本课程的设立。开设诗歌兴趣课,收集、选择适合当代少年儿童吟诵、欣赏的古今中外的儿童诗歌;编写各年级诗歌兴趣课的教材;尝试寻找切合小学生学习实际的儿童诗歌教学方法。

(3)儿童诗歌教学的研究。

(4)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儿童诗歌教学的研究。研究各学科教学与诗歌特点有关联的结合点。例: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琅琅上口的诗歌来帮助学生记住公式、定理等。

(5)儿童诗歌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的研究。例:结合推普工作,推行“每周一诗”;在红领巾广播中、校报上开辟儿童诗歌欣赏栏目;在雏鹰争章活动中,开展诗歌兴趣章的争章活动;卫生宣传配以儿歌形式等等。

(6)儿童诗歌的竞赛、测试活动的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每月出一期儿童诗歌专刊。

(7)进行课题阶段性总结,写出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报告《校本教材——〈儿童诗歌〉编写和使用的探索》。

(8)修正、完善原设计方案,继续进行实践探索。

3.总结阶段(2005.7~2005.9)

(1)      汇总、整理研究资料,进行理性思考。

(2)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      编辑课题研究论文集。

(4)      聘请专家鉴定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5)组织课题成果展示会。

(四)研究方法

本项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以及文献法。

1.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法,查阅、收集有关课题资料,了解儿童诗歌教育的现状。

2.实施阶段:我们把课题研究和学校日常工作结合起来,首先设计行动研究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及时分析情况,反馈信息,对原有方案作适当调整,然后再实施,再调整,直至实现研究目标,取得良好的儿童诗歌教育效果。

3.总结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文字材料,研究人员的心得、经验体会等进行总结,写出研究报告。

三、研究实施

(一)创设良好的诗歌教育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部分,物质环境是指基本设施、自然景观等;精神环境是指校园精神、校园文化、校园风气等。

1.创设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

我校为营造良好的诗歌教育的物质环境,在每个教室前的墙壁上,张贴古代著名诗人的画像以及图文并茂、流传千古的诗歌。如:《悯农》、《元日》、《七步诗》、《枫桥夜泊》、《游子吟》等,并且还有通俗易懂的注释。另外,把我校学生创作的虽然幼稚然而充满童贞、充满情趣的诗歌装饰后挂在每层楼的楼梯旁醒目处。让学生们时时处在浓浓的诗歌教育氛围里。那些著名诗人和千古名诗能使学生产生崇敬、仰慕之情;那些本校小伙伴创作的诗又让他们有可亲、可近之感。还有,在校园绿化带的牌子上是一行行富有童趣、诗意的提示语:“你给我爱,我给你美”、“有你爱护我,我会更美好”。

2.创设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

(1)坚持课前诵读。预备铃响后,我校的各个教室就会传出诗歌的诵读声。这些朗朗的读诗声充满课堂,响在校园,成为我们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

(2)我们在每周的红领巾广播中,开辟了诗歌欣赏栏目;在每月一期的《青草地诗刊》上,登载本校学生的创作的诗和推荐的诗。这样能使学生耳濡目睹,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诗歌诵读活动。每个学期,学校都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诵读活动,如:赛诗会、诗歌朗诵会、古诗对吟等,让孩子们一显身手。对于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学生,学校给予大力宣传、表彰,旨在让学生得到启示:学校、老师喜欢和欣赏学诗诵诗的学生,同学们也佩服和羡慕胸有诗书的伙伴,从而对诗歌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和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诗歌的校园风气。

学校处处是教育,校园环境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无形教育力。我们努力创设良好的诗歌教育的校园环境,可以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开设了校本课程

1.制定课程目标

(1)总目标

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持久的学习热情,初步掌握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初步阅读诗歌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思考体验,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一般的古诗。

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学生有兴趣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运用现代诗歌的形式表达。

(2)阶段目标

一~二年级

①数读背诵名家名篇诗歌72首。

②有课外阅读诗歌的兴趣,阅读诗歌不少于280首。

③了解诗歌的有关故事和有关常识。

④尝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想。

三~五年级

①有阅读诗歌的兴趣与习惯,阅读各类诗歌不少于200首,并能摘抄记录。

②与诗歌有关的知识较为丰富。

③善于用诗歌的形式交流表达。

2.设置课程计划

以拓展性课程形态列入学校整体课程计划。各年级每周一节,每学期约18节,每学年约36节。小学阶段五年约180课时。

(三)编写诗歌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依据校本课程标准和目标所设计的课程方案的具体依据。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理论发挥功效于实践的中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教材编制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制造一个有利于信息传播者制造、传递信息和信息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媒体。为此,我们尝试编写了校本教材——《诗歌》。这套教材有10册,其中格律诗150首,现代诗402首。

1.教材编写的依据

(1)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发展远胜于抽象思维,他们更多地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进行思维。正因为如此,他们有时往往只能运用只言片语,但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这样的语言犹如沙砾中的珠贝,采集出来都是富有灵性的精美小诗。诗歌短小、精致、富有韵味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

(2)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

小学阶段的孩子天真,质朴,富有幻想,这是儿童诗教学的有利条件之一。儿童诗教学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一是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儿童诗教学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二是儿童想象力发展较早,儿童诗教学可以用其所长,把儿童潜在的想象力发展成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儿童诗语言的精练、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于规范孩子的语言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3)弥补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篇幅较少的缺陷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新教材的诗歌比例有所提高。然而,它的总体篇幅还是较少。我们编写《诗歌》考虑的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拓展诗歌学习的领域,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开发学生的多元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特长,从而增加文化积淀,提升文化品位。

2.教材编写的构想、实践

(1)基本思路

①构建师生共同参与教材建设的新模式。

②精选文质兼美,学生喜爱的诗歌作品。

③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组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层次梯度。

(2)目标

①编入教材的诗文要求文质兼美,学生喜爱;知识概念准确;风格题材多样。

②所选诗文难度恰当,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特点,形成适当的难易坡度。

③各类诗歌的比例合理。  

(3)师生、家长互动,共同参与选诗

本着教育要走向生活,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现代教育理念,学生参与诗歌教材的选择、推荐有着积极意义。学生会从自己独特的、区别于成人的角度去寻找、发现自己喜爱的诗歌作品。而寻找、发现好的诗歌作品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诗歌教育、激发学习诗歌兴趣的过程。而家长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接受和认同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的教材编写也充分考虑了家长的参与。因此,我们发动、组织全体教师与学生、家长共同参与选诗这个过程。向全校师生及家长发出了《征集诗歌作品启事》。明确了征集的范围:古今中外的格律诗、自由诗(注:现行小学一~五年级教材中已有的诗歌不在推荐范围)。征集的标准:1. 思想内容健康。2.语言文字规范。3.知识科学,概念正确。4. 题材风格多样。5. 是某一时代或某一诗人的代表作品。设计了推荐表格,并要求写上简短的推荐理由,署上姓名。

全体师生及部分家长对此反应热烈,参与积极。共收到推荐作品六千多首。其中学生推荐的有三千多首,从学生推荐的诗歌来看,不乏独特的、童趣盎然的作品,与教师、家长所推荐的作品有较大的区别,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师生、家长共同参与选诗,确实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3.诗歌教材的结构、内容

我们编写的校本教材《诗歌》共有10册,每个年级每一学期编排一册。10册教材分两个板块:第1册~第四册为低年级板块;第5册~第10册为中高年级板块。

低年级板块的结构、内容由四个部分组成:

精读篇 ; 泛读篇; 知识篇; 思考实践篇。

中高年级板块结构、内容由两个部分组成:

导读;  自读。

4.诗歌教材的体例安排

(1)第1册~第4册每学期按18周计算,每周学习一首精读名诗(精读篇);四首拓展泛读诗(泛读篇);一个有关诗歌的知识点(知识篇);三、四个练习题(思考实践篇)。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共积累精读名诗72首,拓展泛读诗288首。

(2)“泛读篇”中,编入了部分本校教师、学生创作的诗。

(3)“思考实践篇”中的练习题都是本校教师编写的。这些练习题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动手实践能力,渗透了写作知识等。这一部分设计了较多的学生实践活动,给学生进行观察、动手等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去体验。

(4)根据教材内容配上合适的插图,使教材图文并茂。

(5)第1册~第4册的教材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所选的诗内容浅显,富有童趣,学生喜欢读。

②每首诗上标有汉语拼音,学生自己能读。

③所选诗还注意了语言美、韵律美,朗朗上口,学生易读。   

(6) 第5册~第10册的教材每学期按16周计算。(考虑到中高年级有期中、期终复习、考试)每周一首导读诗;一首自读诗。(诗的数量减少,但诗的篇幅,尤其是现代诗的篇幅比较长)。

(7) 考虑到中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在第5册~第10册教材中的古诗后面配上了“注释”和有一定深度的练习题。

5.教材编写的注重点

教材的儿童性是儿童教材质量的第一要素,教材的儿童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选文,二是教材的呈现方式。我们所选编的诗歌和表现形式都注重了儿童性这个特点

(1)选编的诗歌特点

①适合儿童欣赏的诗。

例:[江南可采莲](教材第1册)这是一首描写江南春天景致的著名乐府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江南本是一水乡泽国,一到春天时节到处都是绿意盎然的莲池,莲池里莲叶田田,鱼儿无忧无虑地在莲叶下竞相悠游嬉戏。这首诗的气氛悠闲,情境舒适,意象生动活泼,而且音韵优美,节奏轻快,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致,勾起儿童的想象,正适合儿童欣赏。像这样的诗,作者当初并不一定是为儿童而写的,但是它的内容、意境,不但成人能欣赏,儿童也能欣赏。

②有优雅、美妙的情境的诗。

例:[鞋](教材第3册)

我回家,把鞋脱下

姐姐回家,把鞋脱下

哥哥、爸爸回家

也都把鞋脱下

大大小小的鞋是一家人

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



大大小小的鞋

就像大大小小的船

回到安静的港湾

享受家的温暖

在第一节,作者运用拟人手法,由“大大小小的鞋”联想到长幼有序、高矮不同的家人。将大大小小的鞋子付予生命,鞋子就是一家人,他们依偎在一起说着一天的见闻,不露痕迹地把读者引领到一个美妙的情境,令人联想到夜晚一家人围坐着谈论个人一天中的奇遇,那种和乐融融、彼此关怀的温馨画面。第二节中,作者进一步联想到船的靠岸停泊,描绘出家也是避风港,人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到家里必定能得到安慰,投射出人人需要“家的温暖”,比喻真的是很贴切。

现代的孩子,大多早熟,这也是无法避免的趋势。为了关心儿童未来人格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主动为他们提供美好、善良、温馨的人生体验,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能勇于面对现实。让优雅的情境,带给儿童优美柔和的气氛,提升他们的心灵境界,使他们能够免于现实生活中的鄙俗、颓废、委靡的影响,以保持乐观、健康、恬静、优美的气质。

③有奇妙想象的诗。

想象越奇妙的儿童诗,儿童越感兴趣、越喜欢,因为这正符合他们天真浪漫、好奇的个性。

例:[秋天的信](教材第3册)

秋天要给大家写信

用叶子做信封

请风当邮差

偷懒的邮差

每到一个地方

就把信一抛



有的信,落在松鼠头上

有的信,掉在青蛙身旁

赶路的雁,也衔了一页回家



池塘里,草丛里

到处都有秋天的信

动物们急忙准备过冬

诗人抓住了“秋来落叶”的自然现象,作为整首诗想象发展的基础。“叶子”是秋天的信纸,“风”是传信的邮差,构成一幅奇妙而贴切的童话诗。“偷懒的邮差”是这首诗中最奇妙、最富想象性及戏剧性的句子,整个诗句的组合,全靠这诗句而灵活展现,为小朋友创造出美妙、浪漫、亲切而又合情合理的童话情境。

另外,我们还选编了一些篇幅较长、有故事情节的童话诗。如:《水果们的晚会》等(教材第10册)

(2)教材的呈现方式

教材的呈现方式,是教材的形象,也是教材对学生的亲和程度。教材呈现方式能充分体现儿童性,是实现编者和读者的平等对话的前提,也是教师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基础。在我们诗歌教材的“思考与实践篇”中,有许多题目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的,比如“春天来了!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小树在一天一天长大,我们也在一天一天长大,我们应该向小树苗学习些什么?”“我来告诉你”等,起到了很好的学习向导作用,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

(四)诗歌教材在课堂中的使用

从2003年9月份开始,我们在部分年级中进行了校本教材《诗歌》的尝试教学,目前,我校的各个年级已全部使用《诗歌》这套校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我们有以下几点发现。

1.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古人云:“启其蒙而引起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一、二年级的教材在编写时考虑到了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选的诗内容浅显,富有童趣,学生喜欢读。在教学当中,教师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更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如教学一年级的《画》时,老师先把一幅山水画挂了起来,让学生来找一找:它美在哪里?看到了什么?你似乎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然后出示一首诗,正是写这个画面的,学生一下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诗歌的活动中去,他们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语言,启迪了智力,心灵和情感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2.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诗是抒写心灵的艺术,在所有文学体裁中,它是最富有灵气与情感的一种形式。诗歌美,主要在于它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编入一年级第一册教材的《秧苗做操》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在教学时,教师边打拍子,边教学生有节奏地朗诵,还带领学生根据儿歌的内容,自由创编动作进行表演,或者还用学生所熟悉的歌曲曲调,填上诗歌歌曲唱出来。利用音乐的表现因素和手段丰富诗歌的表现力,进一步增强学生美的感受。在诗歌教学中,教师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调动和培养了学生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3.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了基础

在一、二年级的教材中,考虑到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在“精读篇”、“泛读篇”的每首诗歌上都标有汉语拼音。对于刚学拼音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每次的阅读便是对汉语拼音的复习,非常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拼读能力。此外,根据二期课改精神,语文教学要加大阅读量。学生掌握全部汉语拼音后,即能朗读教材上的全部诗歌。学生在朗读中认识了汉字,在识字中又增加了语文知识,为进一步学习语文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这显然是符合课改方向的。

4.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诗歌朗诵是一种艺术性的语言活动,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朗诵过程中,学生除了运用语言以外,还可以通过眼神、手势、姿态等表情和动作,创造性地表现诗歌。同时也可以借助丰富的想象,加强对诗歌的艺术感受。我们在教材的“思考实践篇”中重视了朗诵的作用,对朗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在教《秋天到》时,老师在引导学生把握语调、语气时,还借助于画面,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诗的意境中去。

问题是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和思维的一把钥匙。“小朋友,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天空中那美丽的云,说说云像什么?看谁说得最多”,“你喜欢雨吗?说一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在教材的“思考实践篇”中这类答案不确定,有多种可能,多种结果的思考题占有很大比例。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地想象、充分地说,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创编诗歌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创编诗歌,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仿编诗歌是低年级学生的一种主要创编形式。教材对此提出了要求。如:学了《大白鹅》这首诗,你能学着用儿歌说一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吗?学了《家》要求仿编一首《家》。《家》原诗“蓝天是白云的家,大海是鱼儿的家,青山是大树的家,祖国是我们的家。”学生的仿编:“大树是小鸟的家,森林是老虎的家,南极是企鹅的家。”学完《叫》,仿编一首《叫》……一首首小诗引出了无数创造的火花。

5.信息技术的运用开辟了古诗教学的新天地

古诗离我们年代久远,小学生对当时的背景知识知之甚少,理解古诗有一定的困难。而信息技术不受时空的影响,又具有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再现当时背景提供了可能。

运用信息技术还能更好地展示诗歌的美。如教学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用信息技术音频、视频合成的课件像一幅美丽的画卷随着动听的音乐徐徐展开,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远景、近景交错映现。那嫩黄的小鸟,碧绿的柳林,雪白的鹭莺,蔚蓝的天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信息技术的运用因网络资源的大容量,查阅的快捷,也为古诗的拓展学习提供了方便。如教学陶渊明的《归田园居》(种豆南山下),可让学生查查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共写了几首,读读其它几首,有什么体会;查查陶渊明的生平等……这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课堂效率。

(五)拓展儿童诗歌教育途径

1.儿童诗歌与小公民道德建设

我校在开展争做“小帮手”活动中要求每位队员回家帮父母或亲人至少干一件家务活。大家纷纷响应,低年级同学扫地、买东西等;高年级同学洗衣服、整理房间等,有的还甚至让父母回家后舒舒服服地吃上了一顿可口的饭菜。队员们通过劳动体验,写下了不少诗歌。如:

《妈妈歇一歇》

肥皂泡泡飘彩虹,

我帮妈妈来劳动。

擦擦玻璃扫扫地。

转身又把碗来洗。

问我为啥这样勤快?

因为今天是妇女节,

我要让劳累的妈妈歇一歇。

有的家长由于过分疼爱孩子,不让他们做家务,于是孩子写下了这首诗:

《别说我小》

妈妈您别说我小,我会穿衣和洗脚;

爸爸您别说我小,我会擦桌把地扫;

奶奶您别说我小,我会种花把水浇;

爸爸妈妈工作忙,我会做的事儿也不少。

儿童诗歌是通过具体感人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儿童情感,培养儿童的审美观、道德观的。它对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小公民道德建设是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加强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的一项实践活动。我校以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为载体,以充满童趣的儿童诗歌为表达形式,引导队员们通过队活动去理解和体验,并创作相关的儿童诗歌。通过诗歌学习——实践体验——诗歌创作的循环,促进队员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社会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诗歌教学

儿童诗歌符合儿童具有想象力丰富、爱玩好动的天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歌教学可作为其它学科课堂任务型教学的一种形式和课外延伸。因此,我校的教师尝试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诗歌教学。

下面是我校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案例片段:

课文《落叶》

文中写到小鱼把落叶当作船,蚂蚁把落叶当作伞,大雁把落叶当作电报。

教师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_____________把落叶当作______,乘着它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落叶当作_____,撑着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落叶当作_____;读着它________。

教师先请同学口头填空,然后把所有句子分行写在本子上,就成了一首小诗:

小鱼把落叶当作船

乘着它在水中游玩

蚂蚁把落叶当作伞

撑着它在雨中搬粮

大雁把落叶当作电报

读着它在空中飞行

教师引导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后,请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有的说:“很有趣。”

有的说“这里把小动物当人写了。”

有的说:“这个样子有点像诗了。”

教师连忙顺水推舟地说:“是啊,你说得很对,这就是诗!”

孩子们听了,显出欣喜的神色,他们没想到诗歌的创作如此平常、简单,一下子提高了写诗的兴趣。接着,师又趁机向他们介绍了一些儿童诗,让他们了解写诗并没有很多规矩,就是他们所说的“有趣”、“当人写”、“分行”等。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读上去朗朗上口,学生很喜欢读,但要他们自己写诗,学生会觉得很困难。因此,我们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诗歌教学,能激发起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树立起写诗的信心。

下面是我校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案例片段:

教学内容:  跳跃:

    ……      

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哪些小动物?”小朋友都争着说:“小兔子”“小青蛙”、“小白兔”、“小猫咪”、“小花狗”……教师又问:“那么你们知道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跳的吗?每个小朋友至少想出两种小动物的跳法好不好?”“好!”教师就让学生分散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跳法。教师巡视、启发、引导。练习一会儿后,就叫学生互相交流、学习。开始,小朋友练得很起劲,后来我发现有的小朋友坐在地上不练了,有的小朋友在干其他事情。于是我就过去,很严肃的对他们说:“你们在干什么?还不快练!”他们对我看看,不敢作声,只好又去练了,可是不多一会儿,又老样子了。当时我火气一下子冒起来,真想好好训他们一下,但转眼一想,算了,是不是这内容不吸引他们,怎么办?忽然,我脑子里冒出一个想法,给小动物跳配上儿歌,效果也许会好点。于是,我就把学生集合起来,问他们:“小朋友,小动物可爱吗?”“可爱!”“但老师发现刚才的‘小动物’都没有声音,这样的小动物可爱吗?”“不---可爱。”“那么老师就让小动物变得可爱点,好不好?”“好!”“接下来小朋友先给小白兔、小青蛙配上儿歌,大家分成四组,老师看一下,哪组小朋友先想出来。”接着就分组讨论,教师启发、引导。儿歌出来了,我就选了其中的两首:

①小白兔,蹦蹦跳,前脚掌着地轻又巧。

②小青蛙,呱!呱!呱!,两脚一蹬高又远,捕捉害虫是高手。

我让小朋友边唱边练习。再看刚才的那几位小朋友,他们也练得正欢呢……

下课了,在回班级的路上,小朋友们还三五成群地一边跳、一边唱着儿歌,看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感慨万千……

游戏是小朋友喜欢的,儿歌也是小朋友乐于接受的。如果我们老师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开发课程资源的源泉,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游戏的形式,再附上儿歌穿插到体育课中去。那么,这样的体育课一定会很精彩。

3.结合推普工作,推行“每周一诗”

在学校推行“每周一诗”是一种引导小学生诵读、积累诗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我们在校门口醒目处以及各个教室的黑板报一角,开辟了“每周一诗”园地。每周一,抄上一首新诗,让学生吟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做好这项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选文,合理安排。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水平,认真选择适应不同年级段学生诵读的诗歌,并结合推普工作,给诗歌注上汉语拼音。其次,要像语文课本的编排那样,尽量根据时令选好诗词。如:春季宜选用描写春天景色的诗《春晓》、《春夜喜雨》、《春日》等;夏天,选用描写赤日炎炎下农民辛勤劳动的《悯农》;清明节选用杜牧的《清明》;重阳节诵读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新春佳节过后,让学生欣赏王安石的《元日》,回忆体会“爆竹声中一岁除》的情景;严冬之际,可选用《梅花》,让学生欣赏“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傲霜斗雪的品格。再次,要考虑诗词出现的前后顺序,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对古诗要感悟为主,理解为辅。因为古诗往往用字凝练,意境深远,小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小学生学习古诗应以感悟为主。而让小学生诵读的目的,并不在于理解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悟力,提高文学修养。所以,推行“每周一诗”不必像正规的古诗教学那样,要求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只要对诗的大意有个大致的了解就可以了。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去读、去背、去感悟上。只要学生能读得琅琅上口,有滋有味,朗读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古诗中的一些疑点难点,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学素养的增加而逐步得以领悟和解决。

(3)注意反馈,及时检查。每周一诗的训练,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课外时间里进行。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自觉性的影响。如果教师忽视反馈,疏于管理,那么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不加重视。所以,学生积累了几首古诗词后,就要及时检查。方式可灵活多样,如:个人背诵,师生对吟,学生竞赛等。

4.开展社团活动

2001年6月29日,我校成立了《青草地诗社》,由学生任社长,校长任名誉社长。三年级以上每班推选3至4名对诗歌有兴趣、爱好的同学参加。目前有社员48人。学校还聘请沪上著名儿童诗诗人黄亦波先生为校外辅导员。

我校诗社以“以德为先、以德树人、以诗育人、陶冶情操”为宗旨,制定了《青草地诗社章程》、《青草地诗社社员奖励办法》;创办了刊物《青草地诗刊》。每学期还制定活动计划。

诗社作为学校儿童诗教育的基地和绿色教育的一个窗口,几年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

(1)外出采风。在诗社的组织下,小社员们参加了多次采风活动:长兴岛橘园有他们的身影、奉贤海边有他们的泳姿、南汇桃花节有他们的笑脸、上海科技馆有他们的歌声、江苏宜兴有他们的篝火。这些活动陶冶了他们的情操、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丰富了他们创作的素材,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灵感,也培养了他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表达的能力。

(2)开设讲座。沪上著名儿童诗诗人黄亦波先生多次到学校为学生作儿童诗写作、儿童诗欣赏的讲座;沪上著名儿童诗作者常福生用他自己写作的过程、成长的经历为学生说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其儿童诗歌的素养,使他们享受创作的乐趣、收获的喜悦。

(3)组织创作。在《儿童诗》丛刊教师的关心下,诗社相继开展了以科技、生肖、小学生守则、交通安全、爱家乡、爱浦东等主题的儿童诗歌创作活动。每每有收获,常常有佳作发表。

有播种,才有收获,有汗水、才有果实。几年来,我们的学生有许多诗歌作品在全国少儿刊物上发表。2004年1月5日,《少年日报》以“争做小小诗歌王”为题,作了专题报道。

四、研究的成效

(一)           学生变化

学生形成了爱诗、写诗的爱好。诗歌教育培养了孩子们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发展了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涌现出一大批诗歌爱好者和一茬又一茬的小诗人。这几年来,学生们已养成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我们学校开展的体育游戏活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一位学生在学会“抽陀螺”游戏后,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特赋诗一首:

《抽陀螺》

小小陀螺巧又尖,

脚下有粒铁珠圆。

一根红绳抽在肩,

像颗弹球飞又转。

今年“六一”节前,我们告诉学生,“六一”那天中午各个班级搞野炊活动,晚上学校将举行焰火晚会。听到这个消息后,同学们都乐坏了,盼着“六一”早点来到。这些诗就是他们心声的表白:

《假如我是一只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飞到时间老人身边

对他说:

你能不能走得快一些,

让我们早点到“六一”儿童节。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要飞到太阳公公身边,

对他说:

“六一”节你起得早一些,

这样白天的时间就会长一点……



《“六一”之歌》

这个节日的歌声,

那样动听。

这个节日的舞蹈,

那样妖娆。

这个节日的野营,

那样热闹。

这个节日的焰火,

那样欢畅!

这个节日的孩子,

有着一样的心情不一样的欢乐!

这是什么节日?

这是我们期盼已久的儿童节!

这几年,校报《青草地》刊登的学生诗作有近700 首,而这仅仅是学生创作的诗歌中的很小的一部分。这些诗有的虽然稚拙,然而富有童真、情趣,很受学生、老师、家长的喜爱。另外,我校学生发表在《儿童诗》《少年报》等报刊有近30首。

(二)教师变化

(1)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校的教师的诗歌素养也得到了提升。尤其是在编写校本教材《诗歌》过程中,我校教师需对古代、现代的诗歌进行大量的阅读、收集和筛选。这个过程,工作量很大,也很辛苦,同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自身的诗歌素养确实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2)在诗歌教育实践中,教师们进行了校本教材《诗歌》的尝试教学,获得了可贵的实践经验;并且,教师们还积极探索诗歌教育在各个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如有的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时渗透诗歌教学,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增强了学生写诗的信心,使学生写诗的热情越来越高。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率。

(三)学校变化

在课题研究的引领下,我校诗歌教育正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我们开设了校本课程“诗歌”,成立了诗歌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诗歌教学的心得体会,探讨教学方法。编写的校本教材《诗歌》经过试点、修改,已在全校各个年级使用。

在诗歌教育的氛围中,学生们的言行、举止文明、优雅多了,喜欢诗歌的学生越来越多,自觉学诗、写诗的风气正逐步在校园形成。

诗歌教育还促进了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具体主要表现在作文水平的提高。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各级刊物上发表的习作有50多篇;在各类征文比赛中也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在浦东新区第四届教科研成果评比中获三等奖。

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认识与思考

我们在儿童诗歌教育研究方面获得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诗歌教育理论的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诗歌教育的情报、信息,为我们研究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工作。

2.注重了环境的布置。创设了良好的校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营造了浓厚的诗歌教育氛围,对学生施以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文明的、优雅的、诗化的濡染和熏陶,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3.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诗歌〉。这套教材共有10册,是我们编写组全体教师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它成为我校进行诗歌教学的一个得力的媒体,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家长的欢迎。

4.进行了诗歌教材使用的研究,以及在其他学科中进行渗透诗歌教学的尝试,获得了一些有效的经验。

5.开展了儿童诗歌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的研究。拓展了诗歌教育的途径。

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儿童诗歌教育是通过优秀的儿童诗歌促进儿童智力发展,陶冶儿童高尚情操,培养儿童良好个性特长的一种教育活动,是一个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美育过程,也是一个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训练儿童诗歌语言表现力的重要学习过程。

进行诗歌教育,就是把少年儿童身上具有的诗的美好的素质给予充分的开发,强化这些天性,从诗教入手,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进行儿童诗歌教育,可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生人格,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大有好处。

我校通过“儿童诗歌教育的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获得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学校的诗歌教育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台)宋筱惠:《儿童诗歌的原理与教学》, 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 ,1991年

2.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学心理教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1987年12月

3.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10月

4.周谦主编:《学习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1992年

5.龙扬志整理:《“新诗与语文研讨会”综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2005年3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3 20:22 , Processed in 0.14762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