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炼得程门点拨术 自由国里度春秋//转载
点拨教学法的价值,是它准确揭示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点拨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蔡澄清先生倡导并创建的“点拨式语文教学”以其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十年后,当我拜读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蔡先生的新著《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时,倍感亲切和新鲜。点拨式教学法比之从前又有了更丰富、更新鲜的内容。
点拨式教学法更是一种思想
“语文教师教语文,要坚持因材施教,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帮助学生排除困难,引导学生自读、自研、自悟,而不能由教师越俎代庖,一味灌输,搞“注入式”教学。”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点拨教学法”的价值,应该是它准确揭示了语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点拨法是教师引导学生(也包括学生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真知”的一种教学方法。”
(P71)也就是说,“点拨”是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完成的全部工作,是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教师的任务是知其病,救其失,解其困,排其障,而不应做那些不该做的事,比如包办代替学生的学习,各种变相的填“鸭”与牵“牛”。教师全部工作的核心在于一个“导”字,而“点拨”则是“导”的具体化。教师要以简洁的语言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巧妙的暗示使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时能够豁然开朗;在方法上略加指点让学生心领神会。有了这样的“点拨”,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才能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才能放开手脚“自读、自思、自述、自结、自用”。因此,理解、掌握并运用了点拨式教学法,就真正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将“点拨式教学法”视为一种教学方法那就错了。因为“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又是一种教学方法论,更是一种教学思想”。(P51)蔡先生在书中详细地阐述了“点拨法”的三个层面(宏观、中观、微观)、四个特点和五点要义,这就使得“点拨式”上不仅有“器”与“术”的功用,也具备“道”的属性———因为它是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
广采博收丰富点拨教学法
“语文点拨教学法的‘点拨’一词,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的创造。……我只不过是把前人的思想精髓与经验精华吸收过来,结合我的教学改革实践,联系实际,加以梳理和提炼,根据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与实践经验,进一步作出证明并予以发展和补充。”
“点拨教学法”近50年的历程,可以说是当代语文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从上个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探索酝酿,经过80年代的构建形成,到90年代的深化成熟,再到对以后“开拓发展”的展望,“吸收”、“梳理”、“提炼”、“证明”、“发展”、“补充”,展示着点拨教学法的坚实步履。
蔡先生还“从于漪老师的‘立体化、多功能’的教学主张中吸取了理论滋养,从钱梦龙老师的‘三主四式导学法’中学习了导读经验,从魏书生老师的教学实践经验中学习了‘教学民主’,从张孝纯老师的‘大语文教育’的一主两翼的教学经验中得到启迪,从而开拓了点拨教学的领域和空间。”语文点拨式教学法植根于语文教学实践的沃土,经过长期的教改实验不断丰富发展起来。因此,它对语文教学具有天然的适应性,也就更有生命力。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点拨教学法更加彰显其实践价值。
继承传统宏扬点拨教学法
“有的同志从西方教育家那里搬来一些理论观点,试图抹杀我国优秀的语文教学传统精华。作为一个从事中学语文教学40多年的老教师,我深为忧虑。”
近年来,在“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充斥于书籍报刊,让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可以为我所用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也有相当的内容缺少本土化处理,患有水土不服症。怎样重新认识我国优秀语文教学传统在今天的理论价值,使这些蘊含着民族智慧的宝贵财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
“点拨教学法”是真正中国式的语文教学体系。从孔夫子到朱熹,从宋代二程到清末梁启超,以至当代的叶圣陶,其一脉相承的主线,就是启发式,就是“点拨”,这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精髓,蔡先生40年如一日,孜孜以求,将其发扬光大,并引入时代活水,使之更系统、更丰富、更具有可操作性。
“语文教学千改万变,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就是改革语文教师自己的智力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
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称职的语文教师应该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掌握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二是要有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三是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四是具备一两项与语文教学有关的特长(比如书法、朗诵等)。这四方面的条件哪一条都不能凑合。而运用点拨教学法,还要求教师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知识上的综合力”、“组织上的凝聚力”、“思考上的催生力”、“争议时的拨乱力”。
在中小学的各学科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难度会相对大一些,用梁启超的话说,语文教学有“六难”:一是论文选文缺乏深浅是非的标准;二是旧论新说,孰优孰劣,莫衷一是;三是人人可以凭一己之偏见而抹煞其他;四是“国文”本身,界说不清;五是名为一科,实际上内部头绪纷繁,内容庞杂;六是文海浩瀚,去芜存精,非有“伟大学力”者不足以胜任(《中学国文教学概要·序》)。我们的任务,就是通过努力学习,不断缩短与“伟大学力者”的距离。
毫无疑问,在不断提升自己素养方面,蔡先生堪为我们的楷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