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名作家写湖北高考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4 16:54: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欣赏:知名作家写湖北高考作文

2008湖北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作家简介:

     徐鲁,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诗人、书评家;任蒙,武汉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主任,出版有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等专著;田禾,湖北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鲁迅文学奖;华姿,武汉市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曾获冰心儿童图书奖、屈原文艺奖等。

《举手投足之间》之徐鲁版

    那年夏天,我在柴埠溪风景区游玩,使我尤为感动的是,这里淳朴的土家儿女十分懂得去尊重和珍惜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壁一石。他们虽然开凿出了弯弯曲曲的上山小路,但路上如果遇见一根青藤、一棵刺叶栎,或者一株被他们亲昵地称为“女儿红”的黄栌之类的植物,他们宁肯低头弯腰、侧身绕路而过,也要给这些绿色的生命让路,不使它们遭到任何戕伐和践踏。

    这使我想到了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奥尔多·利奥波德。他曾向人类提出了一个十分朴素和简单的“大地伦理”:希望人类都能够“像山林一样思考”,并且把自身放到和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一样平等的位置上,因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共同体”。

    比利时女作家、心理学家伊丽莎白·布莱美创作的绘本《两棵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两棵树,一棵高大,一棵矮小。像所有的树一样,它们比赛着谁的叶子更绿、更密,谁的树枝上落的鸟儿最多。有时为了分出胜负,它们互不相让,甚至发生争吵。有一天,人们在花园中间砌起了一道高墙,挡住了两棵树彼此对视的目光。它们一起经历了一段漫长的互不相见的日子。直到有一天,大树突然看见一片绿叶从高墙那边攀伸过来……它们十分珍惜这失而复得的友谊,它们的树枝彼此交叠,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再把它们分开了。

    这个故事时刻在提醒我,如何去对待身边的好朋友,怎样去珍惜那些平淡的、却又是不可缺少的友谊,甚至如何去善待自己短暂人生的每一刻。因为在你自己毫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间,就潜藏着未来的一种因果联系。这么说吧:

    你简单,世界就会简单;你友好,世界就会友好;你安静,世界就会安静;你谦让,世界就会谦让。

    前面说到的那两棵树,也就像是走过我们生命的一些不同寻常的人——我们意外相逢,立即就很喜欢他们,可是他们总有离我们而去的那一天。然而,一切美好的回忆,人与人的短暂相逢,一次真诚的微笑,其实都是能够经受和战胜那漫长生活道路中的许多波折而留存下来的。

    那么,让我们这样想像并且相信吧:所谓友谊,就是旷野上的一棵树,对身边的另一棵树的默默的关注;是一片小小的绿叶,默默地从高墙那边伸过来,给你安慰、鼓励和希望。当我们经过一片树林,可不要以为,我们所听见的仅仅是一阵微风吹过的声音。不,那其实并不是风声,那也许是一棵树与另一棵树在娓娓交谈,在低声倾诉它们心中的秘密。

    请相信,在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世界也许会悄然发生改变。

《举手投足之间》之田禾版

    人生活在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大千世界里,举手投足之间,每天面对和接触的无非是大自然、社会上的各种人各种事,如果还有,那就是自己了。

    我从小就想做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那是因为我十岁那年的一件事,深深刻进了我的记忆里。

    在我生活的那个山村里,有一位三伯,他读过几年私塾,也算是村子里最有文化的人了。他每天到山上放牛,总要带上一本古诗词在身上,他把牛放到山上吃草,就开始坐在草地上摇着脑袋朗诵《诗经》:“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些都是三伯后来带我到山上放牛时看到的。三伯看我聪明,也听村子里的老师说我能读书,就特别喜欢我,经常带我到山上放牛。

    一次,我在山上抓到一只受伤的小鸟,出于好玩,我折断一根树枝,把小鸟挑在空中。三伯看见了,放下那本诗词,凶狠狠地举着巴掌要扇我的耳光。

    但三伯终于还是没有打我,这是三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在我面前发狠。当时我还是被吓得眼泪在眼眶眶里打转。三伯一把搂住了我,对我说:“小鸟是生命,是生命就应该爱护它、保护它。每天如果没有鸟叫,我们的生活会多么枯燥。”他一边说一边从树枝上解下我系在小鸟腿上的绳子:“树枝也不能随便去折它,如果你折一枝,我折一枝,一棵树就折完了。大家都折,一座森林也能折完,人类怎么生存呢?”

    后来,三伯把那只受伤的鸟带回家中,精心疗伤、喂养,很快,小鸟又重新飞回了大自然。

    后来,我进城读书,从一棵树下经过,树枝低垂,即使撞着我的脑袋了,我也不敢去折断它,只是弯腰穿过。在街上看见一只受伤的流浪狗或是一只长癣的流浪猫,我经常给它们喂一些食物,看着它们吃完食物,我才慢慢离开。

    三伯已于三年前去世了,三伯放飞的那只小鸟不知是否还活着。我想,至少它繁衍的小鸟已经有很多很多了,睡在山林中的三伯也会听见那些清脆的鸟鸣的。如果真是这样,三伯就是当年扇我几个耳光,那也很值。



《举手投足之间》之华姿版

    某年某月某日,我们一群人在湖边高谈阔论着有关爱自然的话题。路边空地上,有只四脚朝天的甲壳虫正努力试图翻转身体。有人飞起一脚,把这只可怜的虫子踢进湖里了。

    另有一个故事讲道:一群年轻的修道者在听一个大师讲课,主题是如何爱人。讲完后,大师发了一份试卷,但必须到另一层楼的另一间教室里完成,于是大家迅速地奔向那间教室。在楼梯的拐角处,坐着一个年老的乞丐,他衣着破烂、面容憔悴,没有一个人注意到他。那天的考试,大家全都不合格。

    哲学家说:爱抽象的人容易,爱具体的人难。年轻的修道者们能够在试卷上洋洋洒洒地完成如何爱人的题目,却无法在现实中,向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他的双手;无法像德兰修女那样,为了照料一个饥饿的乞丐,而放弃参加有关反饥饿的大会。同样,爱抽象的自然容易,爱具体的自然难。我和我的朋友们能够在话语里和文字里,用最温柔的情感对待自然,却无法在现实里温柔地对待一只最卑小的虫子;无法像圣方济各那样,小心地拣起这只小虫子,把它放进草丛里,以免它被践踏。

    爱抽象的我容易,但爱具体的我也很难。我们不是不爱自己,而常常是不能正确地爱自己。

    什么是正确地爱自己呢?就是不要贪婪,不要傲慢,不要怨恨,不要动不动就生气……但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所有的“不要”都是消极的,而爱所需要的是积极的态度。

    所以,正确地爱自己,就是要爱别人:要对别人仁慈,要对别人宽厚,要对别人信任,要对别人尊重。正确地爱自己,就要爱所有的生命,既包括那个老乞丐,也包括那只小甲壳虫;既包括路边的那个盲者,电梯门口的陌生人,菜场的小贩,也包括那根低垂的树枝,那只长癣的流浪狗。

    但如果我们的爱只是停留在嘴上,或是笔端,而并没有在我们的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来,那么,我们就仍然是不爱,不美,和不善。

《举手投足之间》之任蒙版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更不是一个可以被看作常识化甚至低幼化的命题。

    提倡文明行为,建设社会文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热切呼唤和强烈追求。只有每个社会成员的文明行为,才能累积成一个社会的文明风尚。

    文明风尚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感受。多年前我到西欧几个国家做过一次访问观光,曾经看到我们有人随手将口香糖纸扔到车窗外,而一个高鼻梁的当地人却从自己的车上默默地走过来,拾起糖纸丢进垃圾桶;曾经看到一位骑车的女孩为了不影响我们在马路上拍照,悄悄擦着路沿从大家身后绕过。

    我说到这些见闻,并非是什么自损或自哀,而是想说,文明行为往往就在于毫厘之间,就在于那么一点点,也就是这个作文命题所指的举手投足之间。

    当你经过一片花草地时,你可以昂首而过,不管这样会践踏多少花朵;当你牵起自己的爱犬在干净整洁的人行道上漫步时,你可以悠闲地离开,不管宠物在身后留下了多少排泄物……虽然这些随时都可能发生在你我身上的行为,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谴责,但往往不容易引起我们的自省,甚至很多人一面参与着这种谴责,一面又不时地参与着种种被谴责的行为。

    在我们的传统道德精神中,十分注重“慎独”,但先人强调的所谓天地可鉴,未免有些虚无,很难起到有效的自警作用和制约作用。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行为已经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了,说社会成员的文明意识必须与民族意识挂钩,也许不算过分。

    良好的社会风习不是在相互指责中形成的,必须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从我们自己的每个日常举止做起,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在自己不满意别人的行为时,不妨自问一声:我做得怎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20:47 , Processed in 0.0856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