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名师印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9 16:4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名师印象 


时光流淌,印象犹存。中国中学语文教学之园,满园馨香,一路灿然……一辈一辈的语文名家名师引领的语文人一路向前,先是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大家,而后是于漪、刘国正、顾黄初、朱绍禹等名家,再其后就是魏书生、钱梦龙、洪镇涛、欧阳戴娜等名家,到现在就是我们熟悉的程红兵、李震、余映潮等新时代名师。今天就让我们印象为视角,再次走进这些语文名师。

董一菲:所谓“印象”应该是留存于脑海的印记,叩动的是心灵,启迪的是思想,对于我们而言,更贵在一种外化行为的向导,“名师印象”是一个很好的话题,今天我们不妨一同驻足,回望我们精神家园的语文人。

史世峰:为了避免我们关于“名师印象”的对话过于零散,我建议我们今天的对话,可以从“名师理念”“名师课例”“名师成长”三个角度切入。

董一菲:世峰这个想法不错,能够让我们系统而有条理地进行个性对话,进而丰盈彼此脑海中的名师印象。那我们就先从“名师理念”开始吧。

徐  露:谈到名师理念,在我的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经典的理念一直影响、引领着我们几代的语文人。

史世峰:叶圣陶曾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题词内容正是对“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深入阐释,每次在翻阅《中学语文》时,这些鲜活的文字,都是映入眼帘,进入心底,给我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这种由“教”走向“不需要”,由“给指点,给讲说”进而“少指点,少讲说”直至“不指点,不讲说”,这实际上是教师引领之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体现。

(叶圣陶为中学语文复刊题词:“我想,教任何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这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董一菲:这里的“少将说”到“不讲说”,实际是一个教师修养和教育境界的问题。语文名家刘国正先生曾说:要加强对本国语文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特别是要学习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三位先生的语文教学理论”作为年轻教师,你们要注重这方面的学习,这将会使你们终身受益。

董一菲:叶老是我们语文界的泰山北斗,他暮鼓晨钟式的教诲,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指明道路,提升一种追求,指向一种境界。你们可以各自谈谈你们印象深刻的名师理念。

史世峰:著名特级教师李震老师倡导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认为教师重视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能自觉地学习,进而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要重视语文习惯的培养》一文中,李震老师从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培养学生多思善问、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培养学生写日记等十方面谈及了语文习惯的培养,很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

董一菲:“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李震老师是一个学者型名师,他是在以语文习惯培养带动语文素养的提高,举重若轻,其实老师我们也要重视自身语文习惯的养成。

王  可:特级教师尤立增老师在《我对教师职业的理解》一文中写道:“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本身是人类丰富的情感中最亮丽的一笔。这是一种浩大而又包容一切的情感,它浸透在我的生命中,丰富着我生命的每一个细节。于是,在从教这条路上艰难地跋涉。”我想,如果我们对学生能像母亲热爱孩子一样无私,我们一定会成为学生毕生敬重和爱戴的人。热爱学生是当一名优秀教师的的第一块基石。

皇甫彦革:李镇西老师的民主教育,也突出一个“爱”字。他认为教师要有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学生。“民主”是他教育的一个鲜明的标记,他认为民主前提是尊重,尊重学生,并教学生尊重他人。对于平等,他认为“在心灵深处平视学生”。李镇西老师的育人理念,在时刻提醒我们,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个“心灵”既是指教师的心灵,也是指学生的心灵。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和谐共振,相互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董一菲:从某种以上说,教育就是一种爱的艺术,从心灵开始,并且要不断的走进心灵,因为懂得,所以有爱,只有有爱,才能做到,才能做好。

张玉惠: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他的名字叫做‘活’。”在教学的道路上,我觉得自己永远是一个学生,要不断的活学,活用,活教。

董一菲:吕叔湘先生一语道破教学的真谛——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至法为无法,无法尽在一个“活”字。

王  可:特级教师张玉新老师给我的印象是:敢说,敢创。他观念的前卫、思想的活跃、言辞的尖锐以及敢于张扬自我、敢于开创新路的风范,令人钦佩。他大力倡导教师勤于研究学生,他说:“刚教书时可能要用70%的精力备课,但现在我用10%的精力备课,用90%的时间备学生。”他主张无论怎样教、怎么改,最根本的是要把学生当人看,尊重他,从人的角度出发培养他。

史世峰:张玉新老师的书,我爱读,张玉新老师博客,我常看,个人又有幸向他当面求教,应该说了解的相对较多,他给我的印象是“嘴黑”,善思,敢做,我感觉是当今中学语文届的一个洒脱不羁的“散人”,喜欢云游布道,大有魏晋名士风流,又有一种自在逍遥的大境界。

徐  露:正像张玉新老师那样洒脱,我觉得名师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自由人。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对读书育人情有独钟,他说“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他主张“一月一本书,一节课一首诗”,这是人文境界的自由。赵谦翔老师说:“教师应与学生们在快乐的读写中诗意的生存,争做“化腐朽为神奇”的自由人,他主张“绿色作文”,更主张绿色语文必须博大地教,即不是把“课本”当成学生的“世界”,而是把“世界”变成学生的“课本”,这是语文天地的自由。

董一菲:冯友兰曾提出四种境界,最高境界是宇宙境界,得大自由的人,方有此境界。叶圣陶先生曾说“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探索”,名师的理念犹如海夜的灯塔,好似人生的路标,不断给人以启发,给人以指引,引领热爱语文的人走向真正的教育。

王  可:名师理念引领我们思考,这是一种高度,而名师课例往往是给我最直接、最形象的震撼,我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课例片段。

史世峰:2006年我校成功举办的全国部分著名特级教师精品课,那次与众多名师面对面,记忆尤为深刻,对我们的影响和触动很大,胡明道老师的学长式教学,大气平和而又亲近,尤立增老师的诵品之美,至今不忘,勤奋的蔡明老师,将作文写进学生的生活,邓彤老师的小说教学衔环相扣,如痴如醉,肖家云老师联想作文,全无斧凿,大家风范,董老师用心与张爱玲对话,演绎课堂传奇……

张玉惠:那次特级教师精品课活动邓彤老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记得他上的是《诉肺腑》,通过对重要语句的反复涵咏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研读,探究隐藏在表象下的深层意蕴,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对邓彤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知道了他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倡导“素读”:“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师生相互交流。不多用其他资料,不滥用现代媒体技术,只是运用最传统的对话问答方式,引导学生对文本做最朴素的解读。”对我启发很大。

董一菲:淡极始知花更艳,敢于素面朝天,是一种人生境界,素读文本则是一种语文境界。

皇甫彦革:李镇西老师的语文课真正让我认识到了语文课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读他的教学课例真是如沐春风。不论是他的《提醒幸福》还是《冬天》,还是《温馨的回忆》都体现了这一理念。课堂上,他总是依据学生的感受和提问来展开教学,与学生对话。在他的课堂上,老师既是示范者,当学生读书不到位时,老师可以范读;老师又是引领者,当学生认识有些偏颇时,老师要及时点拨和指导;老师还是学生的学习伙伴,老师的言论也只代表一家之言……要想达到这种境界,老师课前的备课时至关重要的,虽然备课时不能预料学生会想到些什么问题,但老师可以把自己当作学生去感悟和思考。

徐  露:尤立增老师讲《荷塘月色》时,在课堂上从学生切入的角度、理解的起点出发,引导他们遵循认识规律一步步完成阅读理解的全过程,从而使学生领悟“怎样阅读”、“怎样理解”。 我惊羡尤立增老师在授课中的引经据典、妙语连珠、观点精辟、谈吐幽默,更佩服他能在教学中能将教材演绎得淋漓尽致。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挚爱和勤奋的积累,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并与文本、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课堂上信手拈来、收放自如。

张玉惠:徒弟们谈了自己印象中名师课例和感受,师傅说说你印象中难忘的名师课例吧。

董一菲:印象中永远难忘的两节课,那是在大四的时候看的两位大师级的特级教师的录像课——于漪老师的《茶花赋》和钱梦龙老师的《愚公移山》。

记得当时看于漪老师的《茶花赋》,于漪老师知性,智慧,清瘦,非常符合我对理想教师的想象,她又文采飞扬,激情四溢,将一朵童子面茶花诠释得淋漓尽致,我觉得她将带着几分童心、几分诗意、几分稚拙的杨朔复活了,又将这颗精神的种子植入孩子的心里,孩子们真诚地感动,无悔地创造,无声的生长,那堂课太动人,简直就是艺术,那里有生命的真,心灵的善,教师的爱,语文的美,浑然天成,行云流水。钱梦龙老师执教列子的《愚公移山》,那漂亮的“形”在此和“意”在彼的曲问似有神助:“参加移山的有哪些人?”“参加移山的邻居到底是孀妻还是遗男”,“那个小男孩有多大?”一连串的问题令人拍案叫绝,这种对教材的极具个性的智慧的解读,令我十分着迷,对我的影响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面对任何一个文本,我首先想的问题就是如何解读它,处理它,追求一种“曲问”的最高境界,这恐怕就是大家的影响力。

史世峰:师傅在回忆两位名家的经典课例,我们又从中得到启发和受益,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课,好课是艺术,好课是有生命的,是有境界的。

我记得在师傅的书中,曾写道您与洪镇涛老师巧遇。听了洪老师的《天上的街市》,当时您说在这堂课上,洪先生春风化雨,朗诵丝丝入扣,带领学生穿越天街,叩问星星,叩问美,您感受到了孩子们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的成长,他们从洪先生那里得到了那么多的鼓励,得到了那么多亲切的微笑,他们由忐忑到从容,由慌乱到自信,最后完全投入,朗读、鉴赏孩子们都难掩自己的“创作”喜悦。当时,您也上了一节诗歌鉴赏课。

董一菲:是的,当时洪先生也非常认真地听了我的诗歌鉴赏课,课后我去讨教,先生说“很好,很好,如果你再少讲一点,效果会更好!“洪先生是南方人,语音语调婉转,措词也婉转,但是一句话点醒了梦中人。

董一菲:名师、大家给人的启示远不是一种课堂的艺术,而是一种学术的修养,一种人格的魅力。透视名师成长轨迹,会让你在教育的道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皇甫彦革:师傅前面提到的李震老师,花了12年的课余时间,在图书馆里最摘抄整理。借阅四库全书,每天往返80公里,不知疲惫的读书,有时一天读书九个半小时,最终收获的是他30万字的学术研究之作《曾巩年谱》。这种学术的研究的执着与严谨,真是令人敬佩。

董一菲: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李震老师的《曾巩年谱》它代表着语文教师的一种学术高度,这部学术大作,也让李震老师由著名的特级教师向笃实研究的学者又一次华丽的转身。

徐  露: 李镇西老师以“爱”为主导的教育理念让人感动,记得李老师的《做最好的家长》中李老师面对考试失败的女儿,没有责备,没有失望,他帮助女儿寻找亮色重新点燃信心的火把,父女两人共同克服成长道路上的困难,从而使女儿走向优秀。这又让我想起董老师在博文中写道教育儿子成长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名师都是这样的家长,他们因为懂得,所以爱得更深沉。更可贵的是他们以做父母的姿态来做教师,以爱儿女的心态来育人。

董一菲: 这是一种“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无言大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的至高使命,更是一种至深至远的教育境界。

史世峰:2008年在江阴参加全国赛课,有幸聆听学界泰斗——钱梦龙老先生讲座,给我最直接的感受,一个八十老翁思考并快乐着,思考的高度——高山仰止,博学的广度,思考的深度——钻之弥深。钱梦龙先生毫不讳言,初中毕业当中学语文老师,自感“库存”,于是开始海纳百川式的学习,别人在提升学历,他在不断学习,淡泊淡定中有真求,知道自己最需要的什么,一直追求着。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说的“自己的脚下永远是起点”。

    董一菲:现在学习途径多了,人们有时却又迷茫了,作为一名教师,我要首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影响到我们的学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明确自己最需要什么,学生最需要什么,正像钱梦龙老师说的自己的脚下永远是起点,我们一直在路上。

张玉惠:我觉得在名师的成长经历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需要一直做,那就是读书,邓彤老师在文化贫瘠的年代“淘书”来读,饱览“群书”,他受益至今;生长在精神最贫乏的年代的黄厚江老师,在十分贫穷的村子里,反复咀嚼着几十部好书;李卫东老师“偷”家里的钱,买大大小小的连环画,象猎人搜寻猎物一般四处寻觅着自己渴求的书刊;董老师您也是对各种书痴迷得忘乎所以,贪婪地读书,从而练就了读书的“童子功”。不爱读书的老师教不出爱读书的学生,读不懂书的老师教不出读得懂书的学生,谁也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王可:尤立增老师来到张家口一中后,五年如一日,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几乎看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文、史、哲方面的著作,光索引卡片就做了三大箱子。他自费订阅了十几种专业报刊杂志,自费外出学习和参赛……如果没有这些超乎寻常的付出,哪里有现在的高度?余映潮的执着更让我肃然起敬,数以万计的资料目录索引和资料卡片,成了他研究和指导语文教学的致胜法宝。余映潮老师的万张卡片、数百篇文章,是名师必须爱读书、善读书的最好佐证。

董一菲:阅读成就人生,书香是人生的底气,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特级教师甘其勋教授有一篇文章《名师是怎样炼成的》,以万言的文字,对新时代的名师成长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推荐给大家,我想读过之后,你们定然会有所感,自然会有悟……

印象,是我们脑海中散落的记忆,我们的对话虽已结束,但是我们脑中的印象还不完整,我们还要在以后的日子将这一个个印象不断的完整,当然,完整印象是为了更好的充实、丰盈我们的教育人生。



附:我的徒弟们

张玉惠 中学高级教师。1999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一直喜欢孟子提到的“人生三乐”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之” 。 我也希望自己既能教育出英才,也能用坦荡的胸怀陶冶我的学生。我自信我是一个富足的人,因为我有那么多的书等着我去读,有那么多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着我去润泽,有那么多的信任和鼓励等着我去努力。过去的十一年,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一段时光,希望当我有一天离开我深爱的讲台时,我可以这样自豪的说:“我无愧我的学生,我无悔我的选择。”

教学感言:教育而得天下之英才

徐露 教龄9年 从教以来先后获得牡丹江市优秀教师、牡丹江市语文学科教学新秀、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

教学风格:让幽默成为一种教学智慧。

皇甫彦革

爱好:读书、教书、各类体育运动

教学个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感言:

当绚丽的阳光绽放在我的四周,当浩淼的水波翻涌在我的脚下,当巍峨的大山矗立在我的面前,世界变大了,我变小了。浅薄无知的我,将生命小心地系在这条船上,带着兴奋的颤抖。于是,工作不再是工作,它是生命的形式;工作也便是工作,它是我与世界的桥梁。

    人要学会放弃。正如花儿放弃盛开,是为了结果;叶儿放弃鲜翠,是为了更新;小溪放弃奔流,是为了浇灌;人学会了放弃,便获得了坚强、淡泊、超越。

但有三件东西永不能言弃:一是修养,厚积方能薄发,方能有深思、巧思;二是钻研,在山重水复的尽头不放弃,在绞尽脑汁的深处不放弃,方可柳暗花明;三是信念,对每个教育对象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放弃每个学生,不要放弃每个学生的每个阶段,不要放弃每一个教而化之的机会。

在弃与不弃之间,经受风雨的冲刷、船只的颠簸,相信踏上岸时,人的尊严与光荣都会凝聚在那不倒的桅杆上。

王可 从教十一年来,勤学敬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撰写论文十余篇,其中《谈谈《荆轲刺秦王》的教学》发表在语文世界上,《生命之花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发表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丛书》上。

史世峰 牡丹江市教学新秀、首批科研骨干,黑龙江省首批课程改革信息员,第六届“语通杯”全国中学“教改新星”。

曾获市高中“一赛五评”总成绩第一名、市新课程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省优秀展示课一等奖、全国第五届“中华杯”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有十余篇文章在语文专业期刊上公开发表。

教育感言: 以情感陶冶性灵,其感必深;以智慧启迪人生,其行必远。

语文教学是一门“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艺术”,在语文教学的路上,追求卓越,行不止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9:18 , Processed in 0.0835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