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随周老师
文章作者:俞东江
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先生,在农村中小学教学和教研室从事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60年。一个甲子的践行和守望,奉行的是“舌耕”(上课、作学术报告)、“目耕”(教书、读书)和“笔耕”(教学写作)的勤勉不缀,1400多篇研究文章在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160本教学专著的正式出版,可谓著作等身,足见背后的敬业、刻苦和创造。退休后他带导多个名师班,有三百多名青年才俊参加研修,先后结业;在多所学校任顾问。教育是没有边界的事业,慈心善举、博大精深,其“弟子三千”泽披各地,也正是他的影响力所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使他一直奉行“一分为三”的语文教育哲学思想,即不只是“对立斗争”更是“对立统一”,让对立的“二”和合于儿童生命发展之“三”。
半世荣辱随江去,一园桃李入梦来!教育家之路没有尽头,但毕生以教育家精神从事教育事业,勤奋做人,低调处世,却是先生令我们折服的人格魅力所在!本期从来稿中选刊若干文章,既志庆贺,也与读者共飨。
第一次见到周老师是在1994年8月,我师范刚毕业,正值秋瑾小学招聘教师,我报的是美术。在才艺展示现场,我见到一位目光炯炯、风度翩翩的考官,就把自己的篆刻作品(长卷)交给他看,他连连点头,赞叹不已,并把我推荐给其他考官。那时,我还不知道他是周一贯老师,只感觉这位考官不一般。
第一次接受周老师的指导是在1997年,学校请周老师“坐堂门诊”,一对一地解答老师们提出的教学困惑。我向周老师提出了不少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有一个问题我还记得很清楚: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周老师耐心地倾听,提出的任何问题,他都能娓娓道来,让你有拨云见日之感。
第一次成为周老师的弟子是在1998年,在孙校长的推荐下,我成为绍兴县小学语文名优教师研修班的学员。此后,我又参加了绍兴市的小学语文名优教师研修班,再次成为周老师的弟子。2008年,我荣幸地成为周老师的入室弟子。周老师桃李满天下,能够得到周老师一贯的赏识和栽培,让我一生感激不尽。
周老师第一次听我上语文课是在1999年,当时是县名优教师研修班的学员为各镇的教师上示范课,周老师听了我上的《我能到中国去了》,拍了拍我的肩膀,夸我教学基本功扎实,课上得不错。此后,周老师听过我很多课,每次评课,周老师或是夸赞,或是鼓励,或是帮我分析如何改进,从来没有严厉的斥责。
……
我不经意中选择了“语文”,一路走来,有过一帆风顺的时候,连续四次获得绍兴市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紧接着是获得浙江省小学教师学科教学技能比赛一等奖;也有过很多失败和失落,有过无奈和埋怨。但我跟随周老师到现在,接受周老师的谆谆教诲,我应当是幸运的。没有周老师,我在这条路上不可能走得很远。
今年是周老师从教60周年,而我,跟随周老师是在他退休后的十余年。十余年的时间里,周老师的语文教学思想对我的语文教学有哪些影响呢?
一、板块教学:追求简约语文
周老师的研究性阅读教学策略,曾一度风靡绍兴。它打破了以往阅读教学一问一答、串问串讲的教学模式。周老师把阅读教学分为“初读”和“深读”两个阶段,“初读”阶段要求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教学,把课文读通顺,了解课文大意;“初读”是“深读”的基础,“深读”阶段,引导学生围绕“研读专题”开展研究性阅读。
周老师提出的“板块式”研究性阅读策略,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化“繁”为“简”。这里的“板块”是指课文中比较集中而又相对独立的,由问题情境形成的“结构部件”。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样的板块一般是一到二个,不超过三个。如教学《蒙蒙细雨》时,我只设计了一个板块:妈妈在这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在家和学校之间走了三次,每次大约用了多少时间?教学《桥》时,两个课时安排了三个板块:一座桥、一座山、一座碑。
板块教学注重阅读的整体性,绝对不是把课文分成几段进行逐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板块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灵动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情趣。板块教学使教学流程(思路)更加清晰,使教学过程更加简约,但又不失丰满细腻。对于传统的“串讲式”阅读教学而言,板块式研究型阅读教学策略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二、阅读起点:倡导课内预习
当前的许多第一课时的阅读公开课,看不到学生阅读的起点:教师要么粗粗地检查一下预习,就开始讲课;要么直奔主题,进行深入探究,一个课时就几乎把整篇课文上完了。原本属于第一课时的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成了蜻蜓点水、过眼烟云。在他们看来,识字学词、通读课文太简单了,交给学生预习就得了;或者认为,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枯燥乏味,上不出什么“花样”,干脆把它们扔给学生课前预习。
周老师认为,第一课时应当是“零起点”的。“零起点”指的是学生课前没有预习或没有接触过课文。这样的课“货真价实”,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学生如何在老师的引导下识字学词、读通课文,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不懂到懂的正常的阅读过程。
有一年,周老师带我去义乌上课,看了我的《桥》教学设计后,他说:“你的设计很有新意,但词语教学的分量不足。”我解释说:“我采用的是分散学词,只能挑选一部分词语,其他词语的学习只能单独安排一个环节了,但这样做恐怕会破坏设计的整体美感。”周老师说:“词语教学,你不能犹豫,这个环节必不可少。”
三、弹性设计:实践生本课堂
周老师的“弹性设计”理论在全国影响很大。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设计一直以“硬设计”为主,注重教师的深度解读,强调设计的环环相扣,期待课堂的行云流水,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却成了教师的“配合者”,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多元感悟”“独特体验”不见踪影,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
周老师提出的“弹性设计”看重的是课堂现场,因为课堂现场具有生成性、开放性,具有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所以教学设计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弹性时间”和“弹性空间”,教师必须在课堂现场根据学生的学情来调控课堂,随机“修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略,真正达到“平等对话”,实现“生本课堂”。
弹性设计,其实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有学好母语的天性;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含写字),如以学生的读来代替教师的问,以学生的练来代替教师的讲;要有现场生成的调控能力。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必须设法“减排”,低调一点,让学生高调;示弱一点,让学生逞强;若愚一点,让学生大智。如此,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低碳高效”。
四、越派语文:追寻绍兴风味
2005年7月,我们与周老师聚谈之际有了“打造越派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群体风格”的意向。之后,周老师用“亲和醇美”四个字对“越派语文”的群体风格作了诠释:亲:以亲切之心,亲近之态,亲和之效,体现了为国爱民、赤子之心的绍兴名士文化;和:以平和之心,和爱之情,和谐之境,体现了兼容并蓄、以柔化刚的绍兴鉴水文化;醇:以醇正的风味、醇郁的积淀、醇香的魅力,体现了醇美芬芳、厚积薄发的绍兴黄酒文化;美:以生活之美、朴实之美、创新之美,体现了与时俱进、精益求精的绍兴轻纺文化。
我最欣赏的是“醇”,从“醇”字中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与绍兴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越派语文的课堂色泽,应如绍兴黄酒一般晶莹澄澈;课堂气息,应如绍兴黄酒一般馥郁芬芳;课堂味道,应如绍兴黄酒一般醇厚甘甜;课堂营养,应如绍兴黄酒一般精神气爽。越派语文浓郁的语文味,浓烈的厚重感,浓挚的情感力,浓重的艺术美,正是我在语文教学中所要努力追寻的。
在语文课上,我会不由自主地去搜索课文中的“绍兴元素”。执教《夏日绝句》时,我给学生介绍鉴湖女侠秋瑾“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的诗句;执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给学生讲“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来历,介绍绍兴城西南郊外“山阴道”的著名景点以及南宋诗人陆游漫步山阴道写下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执教《威尼斯的小艇》时,告诉学生绍兴也是美丽的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执教《难忘的一课》时,我向学生介绍许寿裳(绍兴县福全镇赵家坂人,鲁迅生前好友,现代著名教育家、文字学家、传记作家)在台湾推广国语的事迹。这些介绍花时不多,既拓展了文本,又使语文课增添了醇郁的“绍兴风味”。
多年来,周老师对我们后辈的成长倾注了许多的关怀和帮助,他的教育思想对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说起绍兴的语文教学研究,周老师的名字就会脱口而出。在我的印象中,周老师一直是满头银发,整齐清爽,从来都没有乱过,我只在照片里看见过周老师的黑发。要是我早出生十年,或者周老师再年轻十年,我一定能看到周老师黑发飞扬的英姿,一定能从周老师那里领悟到更多的语文教学的真谛。
周老师常说“退而不休”,只要生命还在,对语文教学的研究就不会停止。周老师是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生命追求。周老师丰硕的理论著述和实践案例,将是我们得以传承和开发的宝贵财富。我的耳畔时常回想起周老师说的“简单的工作反复地做,而且越做越好,这就是专家;反复的工作,开心地做,而且越做越乐,这就是赢家。专家加赢家就是大家。”试问,小学语文教学这个“简单”的工作,谁能有六十年如一日的专心致志,谁能有六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懈?周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大家!
2010年,周老师从教60周年,真心感谢周老师对我的厚爱和教诲,跟随周老师是我此生莫大的幸运和幸福,真心祝愿周老师健康常在、激情永驻!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县福全镇中心小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