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重编众心所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8 10:15: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重编众心所向
 2011年01月11日 作者:杨自伍  来源:光明日报
  杨自伍

  新闻事件:

  教育部表示要重编中小学教材;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断货。

  笔记观点:

  现行教材偏重实用,忽视修养,如此一来,读书再多,终而为器,难以为人。

  喜闻教育部发出了教材重编的声音,不禁由衷地拍手称快。教育改革呼声非止一日,从最基础做起,实为明智之举。朝送夕接孩子上学回家,目睹了莘莘学子面对教材时流露出那样无奈漠然的表情,我感到寒心而痛心;联想到邻家之子和自家之女终日为教材所困,他们或许不久之后会喜上眉梢,喜欢读的《三国》选段、《红楼梦》精彩章节,或许会出现在课本中,浸润典籍而含英咀华,恐怕学习会更有兴味,学业会变得蒸蒸日上了。

  近一二十年来,教材一编再编,一改再改,但是尚未看到令人满意的结果。我未曾做过统计调查,但是偶尔和家长进行交流,大家的感觉可以说是大同小异。因此这次教育部以官方名义表明态度,想必再次燃起的希冀绝非囿于教育界,很可能触发全社会尤其是知识界的关注。

  日前又悉,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本》重印本上市没多久就断了货,在某著名网上书店,不少读者留言询问何时补货。一本78年前的小学语文教材,还在受人欢迎,不能不说是奇迹。

  教材影响到一代代人才的培养,兹事体大。究竟什么是优秀教材而能够获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呢?我以为,好的教材首先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起码十年乃至更长时间。以语文教材而论,学了语文的学生,应该能够渐渐培养起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能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或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完成时,未必人人能够口吐莲花,至少基本的文质彬彬的语言素养应该是具备了。这其中的佼佼者,或许还有那么一种雅量高致的文化品格,“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吐气思经纶”,恐怕离大师诞生的时日也就相去不远了。然而我从身边学子的谈吐之中,却没有看到这样一种温文儒雅、谈古论今的普遍现象。当今教材大多着眼于一时社会思潮关注的内容,或者以一时的文化趣味为基本导向,古文诗词虽然赫然在目,但是既看不出编者的思想脉络,也难以把握其中的文化导向,更谈不上立意高远。

  笔者的工作涉及外语教材,姑举英语教材为例。如果直到大学之前,读了将近十年的英语,却在正式教材里从未接触过一首拜伦的短诗,没有拜读过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段独白,那么恕我直言,这样的教材不是什么高明的人编写出来的高明的课本。

  从孔子提倡的“绘事后素”,到德国近代教育的祖师爷康德,直至二十世纪的一代诗宗托·斯·艾略特,他们共同重视的都是教育能培养出什么品格的人才。艾略特于1950年在芝加哥大学发表《教育的宗旨》演讲时谈到:“文化,或者综合能力的发挥、性格的形成这层定义,给我们目前的教育机构,提出了一个尤为艰巨的任务需要完成。”反观一本本教材,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得出一个无法改变的印象:现行教育和教材的基本旨归是以谋生为目的的,普遍偏重实用,相对忽视修养,如此一来,读书再多,终而为器,难以为人,我们所期盼的具有人格魅力和博学多闻的学者和社会栋梁,来自何方?

  陶钧之功,寓于教材,众心所向。故而重编教材,可谓大有必要,而且刻不容缓。(肖像作者:赵和平) 

  作者简介:

  杨自伍,著名翻译家。主要译著有: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八卷)、艾·阿·理查兹《文学批评原理》、《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英国文化选本》、《美国文化选本》、《英国散文名篇欣赏》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3:12 , Processed in 0.11219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