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话语得体简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30 08:33: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话语得体简析作者:马国彦 - 语言交际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语文试卷中,通常以话语得体与否来检测语言交际能力,把得体作为口头和书面表达的明确要求之一。近年来,更增加了直接的考查方式——给定一段话语,让考生判断、鉴别表达是否得体。
  本文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对话语得体进行语言学分析。首先建构一个有关话语得体的分析框架,然后探讨制约话语得体的语言因素和机制,最后将相关讨论应用于具体情境中的话语表达。
  
  一、社会规范与话语得体
  
  得体与否首先是关于社会行为的评价,反映社会规范对个体行为的引导、调节和制约。社会规范起作用的方式是区别性的。概括而言,得体的行为就是既要符合行为人的身份、年龄等特征,又要顾及行为所针对的对象的各种权益,并能顺应行为发生场合的要求。行为的得体性,一般来说,不是服从于强制性的规則,而是受制于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原则:
  a 符合行为人身份、年龄等特征的行为比不符合这些特征的行为得体:
  b 利他性的行为比利己性的行为得体;
  c 顺应特定场合要求的行为比违背场合要求的行为得体;
  d 行为人与行为对象之间在年龄、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越大,行为发生的场合越正式、庄重,行为人越需要在b和c两方面努力。
  言语交流是人类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样受社会规范的调节和制约,因此也有得体不得体之剐。运用语言进行吏际,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是说话人(行为人)在一定语境下通过话语(行为),向听话人(行为针对对象)传递某些认知或情态信息的过程。因此,判断话语是否合乎一定的社会规范、是否得体,也可以参照以上原则,看说话人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是否充分考虑了听话人和语境因素,对这两种因素的处理是否恰切、合理。例如:
  (1)一封求职信:
  日前惠顾你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我决定应聘。我是广天学院新闻专业2008届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现寄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可尽快与我洽谈。
  ——2008年全国卷I
  这封求职信中的说话人是应聘者,听话人是招聘者。从社会供求关系上看。两者之间是不对等的。根据以上行为得体的原则以及言语交流与社会行为的对应性,对这一段话语逐一检视,可以发现:
  第一,说话人以敬辞“惠顾”指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原则b。第二,用中性的人称代词“你”指听话人,违反了原则b和d。第三,用一般指平等主体之间或社会地位较高者向较低者表示某种意愿的助动词“可”,指令听话人应该采取的行动,违反了原则是第四,以多用在公务活动场合,说话人一般应是社会实体,如公司、企业的“洽谈”自述,违反了原则a和c。
  因此,说话人的表达从句法、语义信息结构看似乎没有问题,但从语用上看是不够得体的。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言系统提供了哪些形式手段,可以满足话语得体表达的要求,可以帮助我们鉴别话语得体还是不得体?
  
  二、话语得体与语言机制
  
  概括地说,社会规范的一般原则在语言中的投射,表现为语言社团根据指称、陈述、描写不同话语角色和不同交流场合的社会表意需要,经过长期约定和积淀,在语言系统和言语运用中形成多层次、比较稳定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
  与话语得体有关的语言机制,可以从语体、句式、语汇这三个层面来考察。每个层面的內部分类都与一定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交际场合有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规约性。因此,我们对话语得体的分析就可以简化,集中关注语言形式,即假定说话人都是在遵守社会行为得体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表达的。得体与否在于所选用的语言手段是否恰切。
  
  1 语汇与得体
  语汇层面主要涉及指称和陈述时谦敬语的使用,以及对特定顸设或蕴涵义的处理。如果说话人以敬辞自指或自述,以谦辞、中性词、顸设或蕴涵不利的语词来指称和陈述听话人及其他角色,就可能造成谦敬错位、轻重失当、对象(或场合)误用。例如:
  (2)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做报告。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做报告,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2008年全国卷Ⅱ
  说话人在自指时用敬辞“两位”“大作”,在叙述他人行为时用“拜读”,而在指称他人时用中性词“他”,造成了谦敬错位。例(1)中“惠顾、你、可”的使用亦属此类。
  (3)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的发言片段: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做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2008年辽宁卷
  此例除谦敬错位之外,说话人用含有不当预设义的“至今健在”陈述老师,以通常表示年龄、身份较高者为较低者的行为而感到高兴的“欣慰”,来描写对老师的感受,造成了身份错位。下面例(5)中“惊悉”的使用也属于这一类型。
  2 句式与得体
  话语得体与否不仅表现在语词的选用上,也表现在特定句式的选择上。例如:
  (4)以下语气最委婉的一句是:
  A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是不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呢?
  B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吗?
  C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无疑是应该引起我们认真思考的。
  D 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这恐怕不能不引起我们认真思考了。
  ——2008年安徽卷
  在语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A用正反问句式,说话人只是提出问题,而没有预设的倾向性,是否“认真思考”完全由听话人来判断,因此语气最委婉,在实际话语情境中使用当然也最得体。而从C判断句、D双重否定句到B反问句。说话人的主观性逐渐加强,其得体性和委婉度则逐级下降。
  3 语体与得体
  语体是为了区分不同交际场合的表意需要,而在语词、句式上表现出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功能类型。忽略语体之间的差异,也会影响话语得体。例如:
  (5)穆天宇给余爷爷留一张便条,本想写得有点文采,却有4处用词不得体。请将不得体的词语找出来并进行修改。余爷爷:
  惊悉阁下病了,父亲让我登门造访,未能见面。现馈赠鲜花一束,祝早日康复!
  小宇
  6月7日
  ——2007年全国卷I
  “便条”属一般的书信语体,而“阁下”“造访”等词多用于政务类书面语体。这两个语词常用在比较正式的场合,与本例问候病人的日常交流场合不一致。
  有时候,话语在语词、句式、语体方面均无不当之处,但仍然有得体与不得体的区别。例如:
  (6)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情境1]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2]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 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2006年安徽卷
  终止和打断他人的发言,当然是不太礼貌的行为,因此有歉意标记的话语比缺乏这种标记的话语得体,同时,歉意标记语前置的语序安排在信息地位上更显著,表明说话人较为关注听话人的感受,因而也更得体。这就是B不仅比A,而且比C得体的原因所在。
  
  三、相关分析的应用
  
  本文的语料范围限于高考语文试卷中的相关试题,对有关语言机制的分析只是举例性的。由于我们建立了一个包括行为得体的一般原则和话语得体的语言机制的分析框架,因而对其他语言手段的认识也可以放到这一框架中泉,而并不影响其适用性。例如,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指说话人自己,可以表示委婉语气,语气词、副词等的使用也会调节话语的得体性。
  综合以上,语词、句式、语体使用不当导致话语表达不得体的例子,从反面划定了话语得体的边界。我们的分析框架不仅要能解释表达不得体的原因所在,而且要从正面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例如:
  (7)今年6月9日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活动。如果你是该校的志愿者,发现游客在景区文物上刻字留言,你将如何劝阻?请针对以下不同对象,各写一句话。要求:语言得体,有说服力,每句不超过30字。
  A 对同龄人:
  B 对年长者:
  ——2007年山东卷
  题目明确指出应“针对不同对象”进行“劝阻”,为此,我们需要确定:
  第一,得体的话语形式是对方接受有说服力的语5(内容的前提;
  第二,根据交谈对象的身份(志愿者一游客)、交谈目的(劝阻不当行为)、说话场合(非正式),确定话语的语体特征:日常谈话;
  第三,进一步地,安排指称和陈述成分,如分别用“朋友”和“您(老)”称呼同龄人和年长者,用“咱们的景区”增强双方的一致性和同情感,多用礼貌语词如“请”,表协商的词语、语气词,以及语气委婉的句式;
  第四,组织恰当的词语表达“阻止”的语义信息,并将它与得体的话语形式加以综合。
  本文结合社会学和语言学探讨话语得体。首先从社会规范的角度出发构建了判断行为得体的一般原则,然后深入探讨了有关话语得体的语言机制,最后从应用方面对分析框架进行了检测。希望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对语文教学有所助益。
(本文发表于《语文建设》2009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08:12 , Processed in 0.1753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