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儿童只看动画不读诗很可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0 15:3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童只看动画不读诗很可怕
钱理群,著名人文学者,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先后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
  广州日报讯:人际关系淡漠的当下,该如何让儿童体悟世间最美的吟唱?《诗歌读本》的编者钱理群认为:
  儿童只看动画不读诗很可怕
  近日,著名学者钱理群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主编的《诗歌读本》出版。这套分为学前卷、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大学卷直至老人儿童合卷的《诗歌读本》涵盖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被称为近10年来规模最大,关注度最大的诗歌读本。
  诗歌被边缘化的当下,如此大规模的诗歌读本能否被读者接受?年轻家长该如何引导学前幼童品读诗歌?在人际关系淡漠的当下,我们该如何体悟世间最美的吟唱?针对这些话题,钱理群先生接受了本报的独家专访。
  采写及图片
  本报记者 吴波
  家庭诗教:一边游戏一边读诗
  如何教学前幼童读诗是很多年轻家长困惑的事情,钱理群认为,“从出生到进幼儿园之间的诗歌,是父母吟唱给孩子听的,是所谓‘母歌’。其特点是诗教与乐教的统一,突出的是‘歌’的特点,只为好听,意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要与孩子一起互动,比如一边做游戏,一边读诗,这在《诗歌读本》中都有讲述家长该如何互动。”
  “歌谣常常伴随着动作。游戏歌与一般儿歌不同的是,它具有指挥游戏动作或统一节奏快慢的特殊作用,相当于游戏活动中的一个口令,而且具有约定俗成的动作要求。动作促使幼儿记熟儿歌,儿歌反过来又提示幼儿按照内容和节拍做出动作。二者相得益彰,带给孩子极大的愉悦。”
  钱理群说,孩子在聆听、歌唱中学习母语,培养孩子的听觉思维,在听中感悟生命的欢乐、自由和神秘。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群体,进入了“儿戏”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群体的歌、舞、诗、画的统一,是更接近原始艺术的。我们在这一卷里,编选的“游戏歌”、“问答歌”、“数字歌”、“连锁调”、“谜语歌”、“绕口令”、“颠倒歌”等儿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语言游戏中培育孩子对语言(特别是语音)的感觉与趣味,对五官,特别是听觉、视觉、躯体的感觉,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
  号召重回读诗年代
  钱理群告诉记者,“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歌,体悟世间最美的吟唱,可以滋润我们的心田,培养我们对诗歌、对艺术、对美的鉴赏力。这套《诗歌读本》丛书,我希望大家能开始一次奇异的诗歌之旅,多一些诗意的生活。”
  根据不同年龄特点,这套丛书分为不同的卷。如初中卷针对少年时期的诗歌定位为“生命幻想曲”,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历史的关系,并进行详尽的导读。
  他指出,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感觉最敏锐,情感最丰富,想象最活跃,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适应这样的成长特点,“我们所选的诗歌,大都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和丰盛、无羁的想象,并且充溢着生命的亮色,这是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垫底的。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诗的要素单元,对每首诗都作了详尽的导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撰写了介绍诗歌基本知识的专题,引导孩子自己朗读诗、写诗。”
  用诗歌对抗情感沙化、精神失落
  谈到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钱理群先生表示,“我们的编辑灵感,来自中国的‘诗教’传统。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到了临界点,而且是全民性的,构成了精神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总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恰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精神失落的现实社会对抗。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这也是我们提出‘让诗歌伴随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的现实,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
  他说,“在这无诗、排斥诗的时代里,坚守一种诗的个体与群体的‘存在’,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种意义。我们拿起这套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点诗意,这就够了。”

  《诗歌读本》共分六卷:《天籁之声——学前(0-6岁)卷》,《成长之歌——小学(7-12岁)卷》,《生命幻想曲——初中(13-15岁)卷》,《心中的诗——高中(16-18岁)卷》,《诗道寻踪——大学(19-22岁)卷》(此卷读者可含大学毕业以后的青年人、中年人),《憩息诗乡——老人(60岁以后)儿童(7-12岁)合卷》。
  对话钱理群:
  人在,诗在,青春永在
  广州日报:诗歌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在这个时候,您提出了“诗教”的概念,我们该如何理解?
  钱理群:所谓“诗教”,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此外,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所谓“人在,诗在;青春永在,诗永生”。
  广州日报:当下诗歌越来越被边缘化,您认为我们的诗歌受到了哪些挑战?
  钱理群:对诗的挑战,来自电影、电视、动画。对于儿童来说,观看动画艺术自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电影、电视、动画的想象是直接的,确定的,图像化的,它具有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即让接受者被动接受和感知。因此,我们如果只重视动画艺术,那么,很可能全世界儿童的想象力将来都是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样,通过诗歌的阅读来保护儿童的自由的想象力和个人创造力,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这些年,诗歌界一直在讨论如何走出只有诗人读诗的小圈子和困境,却很少注意到诗教给诗歌发展和传播带来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
  鲁迅的文章是语文教育的范本
  广州日报:作为鲁迅研究专家,前不久,关于鲁迅部分作品从中学教材中删除,您能发表一些看法吗?
  钱理群: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语文教材选材的问题,但背后隐含的,是对鲁迅的认识问题。这些年来,思想文化界一直都有贬低或者否定鲁迅的思潮。鲁迅的语言一直以来是我们现代汉语的典范,他是一个民族语言独创性的作家,就好比莎士比亚、歌德,这个还是一个认识的问题。
  鲁迅作品在语文教育上的价值,对于青少年来说,除精神和思想之外,还有一层意义,这就是语言上的。鲁迅是白话文的先驱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范本。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语文在近代革命性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鲁迅精神和思想在现代社会并没有失去价值,反而更加有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12 00:24 , Processed in 0.17665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