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高校校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9 07: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高校校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中国教育先锋网 2004-08-04 张岚

    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网络迅速兴起,高校中的传媒也强势扩张。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校报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其作用的发挥也受到影响。如何适应形势,谋求发展,是当前高校校报面临的重大课题。

    新形势下高校校报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它几乎与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同时出现,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见证,从1895年创刊的天津北洋大学《北洋大学校刊》算起,我国校报已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共有大学校报25家,到1966年,高校校报已发展到229家,占当时全国1200多种报纸的近五分之一。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高校都有自己的校报,高校校报总数已经超过1000余家。根据中国高校校报协会的统计数字,目前1000余家高校校报中,周刊占5.1%,旬报占12.6%,半月报接近50%,双旬报和月报占31%,季报和不定期出版的占2%。

    长期以来,高校校报属于内部报纸。1998年3月18日,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设立高校校报类报纸刊号系列的通知》,把高校校报纳入全国统一管理的公开出版报刊系列,高校校报正式取得国内统一刊号,从此高校校报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目前全国高校在校生1900万人、高校教师80万人,如果包括学生家长、历届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高校校报的读者有数千万人之多。高校校报作为高校校园主导媒体之一,作为学校重要的思想阵地和宣传舆论工具,在促进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为培养“四有”人才服务等方面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既给高校校报的发展带来了大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来自校园网络和网络媒体的冲击

    互联网开辟了网络媒体的新纪元。作为高科技新兴媒体的网络,正以其时效性、互动性、图文并茂等特点,对传统媒体构成极大冲击。网络的运行也打破了校报在高校内一元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各高校都建成了校园网,学校的新闻、动态、事件等都以第一时间出现在校园网上。而校报一般为周报、旬报、半月报,读者看到的常常是10天前的新闻,周期长速度慢使校报新闻变旧闻,常常处于老牛拉慢车的尴尬境地。同时,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院系、学生社团都可在自办的网站或主页上传播新闻,与校报“争鸣”。除此之外,社会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网络媒体也在争抢师生们的“眼球”,对校报传播形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来自校园广播、电视等校园传媒的竞争压力

    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已成为当今高校校园的四大主流媒体。校园广播具有短、平、快的优势,能够达到有声传播和时效性的较好结合。而有线电视的出现,使校园新闻的视觉冲击力和现场感大为增强,成为广受师生欢迎的一种校园传媒形式。目前,从对师生的调查看,校报依然是师生获取校内信息的主渠道,对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影响也较大。但由于校报自身的局限性,较之广播的快、电视的动,其新闻时效性和如何向读者提供更多信息,便成为校报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当前电视传媒的优势在高校尚未充分发挥,一旦进一步受到重视,校报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来自传播对象的挑战

    校报的特点是读者群高品位、高素质、高层次。高校校报的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为高校师生员工,而高校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各学科的本、专科学生和研究生,以及中高级职称的不同专业的教师和党政管理干部构成了校报的主要服务对象和读者群。他们文化层次高,思维敏捷活跃,接受能力强,知识面广。高素质的阅读对象对办报的质量也相应地提出了高要求,对信息量需求更大,对新闻的规范更严,对报纸的作用期望更高。但目前校报普遍存在面孔单一的缺陷,内容较单调枯燥,会议消息多,工作动态多,可读性不强,缺乏校报应有的生动活泼的学院派风格。

    四、来自报道内容的挑战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校的工作有其周期性和重复性,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性较强,这对校报的报道内容也提出了挑战。同时校报的报道范围狭小,信息源和新闻源多来自本校校园或兄弟院校内,反映的新闻事实也较为狭窄。加之校报的版面小,每期所能承载的信息量也因此受局限。

    五、来自采编队伍的挑战

    人手少、任务重、工作复杂是高校校报编辑部的普遍状况,而无(记者)证、无(新闻)职称、无(广告)收入,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了校报编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这对校报的建设提出了考验。高校现有的校报编辑部,工作条件简陋,而往往一个编辑要负责从计划、选题、组稿、编稿、划版,直到校对、发行、发稿费等全部事务,因而编辑们学习和研究时间少,业务水平难提高。

    高校校报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途径和对策

    高校校报要在高等教育大发展的进程中站稳脚跟,发展自我,就必须把握趋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从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快改革步伐,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学校已充分认识到,校报不应自我约束,单纯作为宣传工具,而要让校报工作者更多地以报刊产业中独立的新闻业务运作者的姿态,按照新闻业务规律,独立灵活高效办报。目前,各高校对校报的工作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增加人员编制,改善办报条件,缩短出版周期,强化校报服务功能,并着力在校报的内容与版式上加以创新,印刷上力求精美,使校报的办报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更为可贵的是,一些高校校报在办报的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如《宁波大学报》近年来通过优化配置校内资源,与校内部门和学院合作创办系列子报,在全国高校中开了一报多刊之先河,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办报路子,也为全国高校校报运作机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发。浙江大学不仅与校内部门联合办报,更尝试走出校门,借人办报、借资办报、借智办报。浙江大学与石油大学(华东)等几家校报经过努力已经取得了广告经营权,为解决制约校报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匮乏、人员不足的瓶颈问题带来了希望。笔者以为,要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当前高校校报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提高质量入手,增强校报的可读性

    1.扩充新闻信息的含量。报纸只有被读者所接受才有生命力,才能发挥其舆论作用。从我们进行的调查看,师生阅读报纸的主要目的是获知全校各方面的信息。校报要增加信息量,首先要扩大新闻的报道面,从各个方面去反映校园内各个层次的读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只有报道面广,才能做到消息量多,接近更多的读者,使广大师生员工对校报有兴趣、有感情,想看、爱看。新闻报道的面除学校日常教学、科研、后勤、管理方面的信息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教育改革和新学科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学校和社会横向联系科技和经济信息;学生培养信息;与高校有关的社会信息;服务性信息;生活新闻信息等。不少校报在每届新生入学时专辟版面,图文并茂地介绍学校的生活服务设施,既为新生提供了服务,同时也使校报赢得了新读者。还有不少校报开通读者热线,为读者与学校有关职能部门架起沟通的桥梁,对师生关心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细节问题,比如医疗保险、道路修缮甚至寝室停电等等在校报上予以反映,贴近读者的信息使读者与校报更好地互动,也为校报带来了更多的读者。以《浙江大学报》为例,报纸专门开设了《教学新探》、《科技天地》、《管理关注》等栏目,分门别类地提供来自科技前沿的信息、教学改革前沿的信息等,针对教师非常关心的发表论文的问题,还专门刊文介绍如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广受读者欢迎。其次要精采细编,提高消息报道的质量和新闻的含金量,倡导短、精、特。短,文章要短小;精,语句要精僻;特,内容有特色。让那些空话、套话一大堆的长篇大论彻底在校报上消失。

    2.增强新闻的时效性。新闻贵在“新”,而校报的出版周期决定了其消息“慢三拍”的特点。而正是由于校报出版周期长,回旋余地也大。首先要有全局观念,对重大活动或事件心中有数,尽可能把截稿日前该发的消息都抓住,就抓住了时效性。同时校报记者要多串门,建立和依靠通讯员队伍,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抓好突发性事件。在报道手法上,一是讲究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相结合,努力写好背景材料,使微观材料有宏观背景相衬托,增强可读性和新闻价值;二是扬长避短,把文章做在“非事件性新闻”、“评论性新闻”上,做在组织典型报道上,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3.表现手法上灵活多样。形式服务于内容,要注意报道体裁的多种多样,除了新闻、通讯外,还可运用特写、图片新闻、调查报告、读者来信、评论等多种形式体裁的新闻作品;新闻标题的精美制作;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版面样式上的出新出奇等,将整张报纸以崭新的“包装”,给人以美感和愉悦,引人入胜。

    二、扬长补短,开设自己的网络版

    在网络媒体的竞争压力下,许多报纸并未成为“明日黄花”,反而增势明显,这除了报纸本身的独特功能外,还得益于报纸主动上网,实施“报网一体”的发展战略,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新闻报道的立体化、客户服务的捆绑化和营运手段的多样化,最大限度地为读者和客户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服务。高校校报要走出困境,也必须在报网融合上下工夫。校报上网不但新闻快,时效性强,还能及时下载,并可利用一些资料做链接报道,同时在网上可设置许多针对校园、贴近师生的专栏,以弥补校报信息少、速度慢、沟通难、影响小的不足,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不少校报已在网上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如清华电子版的《刊外刊》、北京大学新改版后的标签式分类新闻、中国农大的标题检索等,都使校园新闻更加快捷,影响范围扩大。

    目前校报上网主要有电子版和网络版两种形式。校报电子版,一般是将校报的内容原封不动搬到网上,这是校报上网的初级阶段;校报网络版,如清华大学校报网络版(http://news. cic.tsinghua.edu.cn/xqh/)、浙江大学校报网络版(http://www.zdxb.zju.edu.cn)等,除报纸内容外,还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增加了即时新闻、双向互动、网上投稿、征文、讨论、文章检索等功能,扩充了服务范围。开设网络版,校报应充分利用记者、通讯员队伍,精心采写稿件,及时上传新闻,开设品牌专栏,策划深度报道,进行专题讨论等,吸引读者,让师生感到亲切,愿意阅读。经过摸索总结和改版创新,许多高校校报网络版在内容、栏目、功能和美化上都有相当大的进步,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新星。

    三、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人才和管理是21世纪报业竞争的焦点。校报同其他报业一样缺乏的是德才兼备、适应现代化报业管理的新型采编人员,他们不但会熟练掌握新闻策划、采写、编辑、版面设计等诸多环节之要领,而且具有广博的知识,并且要求政治素质高,思想品质过硬。近些年,许多中青年骨干编辑离校报而去,主要是因为校报条件差,任务重,待遇却偏低。而一些优秀的新闻或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到校报工作。所以,校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校报发展的瓶颈。

    高校校报要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是引进人才,吸引优秀的学生记者和毕业研究生充实到校报队伍,给校报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要吸引社会媒体的骨干到校报担任主编或编辑部主任,给校报带来全新的办报理念,清华大学向全社会招聘《新清华》主编的做法值得各高校借鉴。第二要加强培养。对现有的校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修养和业务技能水平。校报管理层要针对不同人员进行不同的培养,并且要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以保障他们有进一步学习、提高的机会。第三要有配套政策。假如有了一支业务素质高的队伍,但缺乏相应的配套管理,不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也只会抑制其积极性,造成人才的浪费。所以还要在诸如职称、待遇等方面有公平、合理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四、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

    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校园其他媒体也都是在高校党委领导下的重要的宣传思想阵地,校园媒体是一个整体,只有优化其资源配置,才能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才能推动学校中心工作的开展。要优化校园媒体资源配置,首先必须从管理体制入手,尽快建立起一家主管、一家主办的新型管理体制。建议成立高校新闻中心,隶属于校党委宣传部,中心下设校报、校园广播、有线电视、校园新闻网等部门。由新闻中心建立一支统一管理的新闻通讯员队伍,统筹汇总各种校园信息和新闻,使新闻中心成为统一的信息新闻集散地。新闻中心要加强协调,根据不同媒体的特点分别向各媒体提供和协调稿源,让深度报道、热点聚焦等时效性相对不强的稿件向校报倾斜。
来 源: 新闻记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18:18 , Processed in 0.21020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