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学术论文的选题 文/薛龙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1 15:1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学术论文的选题


     经常有研究生问我,马上论文要开题了,我该选什么样的题?这样问的同学,总以为老师的脑袋里装着无数的选题,随便拨弄一个就行。
    其实这样问的同学,还完全没有做好开题的准备。
    看起来,选题是一个非常有技巧性的工作。一个好的研究对象,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论题,有可能激发你的研究冲动和潜能,最终也会产生好的学术作品。而从事一个平庸的选题,也会花费同样的时间与精力。
     但是,我并不认为研究对象对于学术研究的高度是决定性的。再好的题目,也许别人能做,但你不行。选题取决于自身的学术兴趣、学术视野和学术训练,一个研究者只有认识到自己所长、所短,才有可能获得恰当的“入口”。
     任何一种研究必须有确定的论述范围,范围太大显然是不明智的。追求框架、体系却大而无当,曾是80年代以来学术论文的一个主要特征,动辄就是对于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宏观描述,或是将某个美学命题做抽象的历时考察,却丝毫不顾及“史”的立场。但书法史研究的进步,越来越要求研究者将问题具体化,只有具体化,研究才能真正深入下去。你决定选择某一个题目,那么你先告诉我,你准备讨论什么问题?你的答案,将成为我判断你的学术层次的依据。
    因为对“大题目”的反思,近年来的研究生论文似乎有将个案研究当做救命稻草的趋向。在选题时,找一个别人没做过的艺术家被认为是非常保险的事。因为论题框架确定,材料亦较为集中,从生平、交往到艺术观念、作品风格,依次讨论一遍,大抵不会有大的失误。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人物被选完了,就选中等的,中等的选完了就选小家,万一小家也被做完了,将来只能做偏僻的小家。这个题目没有被人做过,似乎成为选题的唯一理由。
     其实读者关心的,不是人物的大小,而是你的研究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不一定是解决),你的研究有没有能力和理论传统进行对话,有没有能力和相关学科进行对话。当然这是非常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一个研究者满足于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考证、资料排列和风格的粗线条美学划分,这个习惯对于你的学术进取将是致命的。胡适先生强调“小题大做”,这里的大,其实就取决于你的学术视野和思考能力。若是小中只能见出小,这样的题目你确实要掂量一下,是不是值得去选。
     这么说,并不是反对做个案研究,恰恰相反,我认为个案非常应该做。但是个案研究不等于艺术家研究。它所关心的还可能是某个地域的文化个性、地域竞争中的张力、书法史上的某种断裂现象、某种观念的建构过程、书法与相关领域的互动关系、制度层面的变动所引发的风格迁变,等等。
    要在选题中制胜,你应当努力培养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长时段的训练。
     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优势,确定自己大致的研究方向和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广泛接触第一手资料,在资料的累积中,逐渐形成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印象。当来,你过去的知识背景使得你在进入之初就有了某种“观点”,但是,这个“观点”在与材料发生抵牾时,你应该毫不犹豫地进行调整,甚至是放弃。在搜寻材料的过程中,若发现有价值的新材料,或是形成某种“独闻之听”,你要及时抓住,并进一步深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资料(如艺术家的文集)需要反复细读,浏览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对于相关学术史成果进行广泛的查阅,了解这些研究的成功之处、薄弱点、盲点乃知错误。这些是你将来立论与对话的一个基础。不重视学术史回顾,很可能导致你花大力气做了一堆无用功。
     二是关心当代的理论环境,利用新的理论资源,提升你对研究对象的解释力。比如,别的领域的学者在关心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关心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与今日的“旨趣”有什么关系,与你的研究对象是否可能形成某种联系。这一训练你既可以从理论著作中获得,也可能从文学研究、史学研究、社会史研究、艺术史研究的具体操作中获得。一个学者的理论视野与思考能力赖此成长,比如某一问题是不是可以想象的更复杂些?某一问题是不是有更多的讨论面向?等等。思考力的成长,最终表现为你有能力为你的研究对象找到恰当和新颖的阐释角度,而不是你将时髦的理论架构生吞活剥地运用到你的研究之中,却不考虑其适用性如何。你的研究不应该成为某种新理论的注脚,而应该积极参与到与理论对话之中。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因为知识结构的缺陷(我自己也是如此),往往对新的理论资源比较排斥,但是,这一方面的缺陷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提升思考能力的理由。
     三是书法实践的能力,这对作品审美感觉和判断力的养成大有帮助。研究书法史,“作品”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对象。由于学科的不断细分,书法史研究已经不再是书法家(或者喜欢书法的人)的专利。80-90年代的书法史研究者基本上都具备创作能力,所以这一方面没有人强调,也不需要强调。但今天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博士入学考试没有书法创作一项,许多没有书法训练与创作经验的学者进入到了这个领域,并逐渐成为这一领域最重要的一股力量。艺术社会史研究的盛行,与这一状况有着逻辑关联。因为不懂书法,许多研究从不涉及风格与形式,研究者多对书法现象作社会面的阐释或者将之作为社会史研究的素材。这一研究路径自有其独特的贡献,但弊端也相当明显。丧失了对书法(风格、形式)的感觉与判断,要真正进入到书法史研究中,进入到你的研究对象中,其实是件相当困难的事。
     学术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管是从什么领域进入到书法史研究之中,都面临着漫长的学术训练和磨砺。选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某项研究的起点,但这个起点同时也是检验你的学术视野和能力的一个门槛。所以我对和我讨论选题的研究生的建议是:不要拍脑袋想选题,也不要对着一份大同小异的论文章节设计绞尽脑汁,将宝贵的时间用到具体的学术训练之中去,就从你感兴趣的对象开始。有了充分的准备,完成一份开题报告也许只要一个晚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1:54 , Processed in 0.220936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