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樣讀書?》編輯報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10 22:26: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怎樣讀書?》編輯報告
龔鵬程
  本書是由上海一心書店1936年版《怎樣讀書?》、讀書生活社1936年《讀書與寫作》、生活書店1934年版《我與文學》、《教育雜誌》第二十五卷第三號等幾本書中的文章重新輯編而成的。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讀書指南、中篇讀書經驗談、下篇讀書與文學創作。輯編既成,略述全書大旨如下:

一、為何要學習讀書?

  依進化論說,人是猿猴變來的。可是猿猴至今並無太多進化,仍與當年差不多,人則有了許多不同,原因何在?孟子曰:「人與禽獸幾希也」,關鍵就在這「幾希」處。幾希,白話文叫做些微、一點點。人跟禽獸的差別只有一點點兒,孟老夫子主要就仁心說,我們這裡從另一方面說。

  禽獸都能鳴能叫,但無人類這樣豐富完備的語言系統,故歷來研究人禽之辨,均以語言運用為人類之特徵。但相較於語言,文字就更複雜更獨特了。語言不過是把天然的鳴叫能力予以強化而已,文字卻是一套本來沒有的符號系統,或將語言的聲音用符號來表示,或另構一符號體系。莫說動物界沒這東西,就是人類,絕大多數族群至今都沒發展出來,可見它有多麼特殊了。中國古代說倉頡造出文字後,「天雨粟,鬼夜哭」,形容得真好!

  因為一旦人類擁有符號化的能力後,就能如構造文字符號般構造出另外一些符號體系。例如權力和金錢。權力是把人與人的關係符號化,插毛羽的、紋身黥面的、主祭的、分肉的,都代表是有權力的人,權力之大小及關係各以物或儀式象徵之。金錢是把物與物的關係符號化,物與物價值之大小及關係,各以金錢之數象徵之。金錢與權力本身是抽象的,其存在,只在那符號系統裡。故一張紙可能代表百元千元甚或億萬,但幣制一旦改變,就又可能成為一張廢紙。這樣的符號系統,皆形成於文字系統建立之際,因此文字可說即為文明之源。凡造出文字的民族,都同時也建立了貨幣和王權體系。人類的歷史,雖可追溯到上古數十萬年前,但具體說人類之人文創造,則一般都只從這時講起,就是這個道理。中國人講史,基本上亦不論上古,只把有文字以後的情況稱為史。史這個字,就是一隻手拿著筆在書寫的樣子。

  拿筆寫下來的就成了書,書與史幾乎是同義詞。書記錄了人類文明的歷程,人類所有的智慧與經驗都薈萃其中,因此「讀書」又幾乎跟「受教育」成了同義詞。
人自出生以後,既受教育則必讀書,正如人要長大,無不須吃飯一般,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書也因此常被稱為人的精神食糧。但讀書跟吃飯畢竟不同。吃飯是人與禽獸同的部分,屬自然的生理需求;讀書和運用文字則是非自然的,是人與禽,乃至人與比較差的人所不同的部分,故須要學習。一方面仰賴父兄、師保、有讀書經驗的人之教導;一方面靠自己努力,才能把書讀好、把文字運用好。
我們編這樣一部書,就是針對人們讀書之需,請有經驗有成就的名家現身說法,使讀者明白自己該如何像他們一般努力,又可從其經驗中獲得什麼指導,漸成一善於讀書的人。

二、他們教人怎樣讀書?

  但這樣的書並不只有工具性的作用。它論及的讀書方法和不同的讀書經驗,本身便頗多可玩味之處。

  例如林語堂〈讀書的藝術〉,本是去上海光華大學演講的講辭。但劈頭就說現今大學生讀書根本走岔了路,大學注冊部所要求學生讀書之方法(如規定要修多少課、多少學分、每科給多少分數等)也都是錯的。總之讀書與入學,完全是兩回事,所以大學生應即早覺悟才好。這不是上門罵人嗎?但罵得痛快、真切,對慣受現代教育的學子來說,當有冷水澆背、陡然一驚之感。

  章衣萍〈我的讀書經驗〉,也同樣反對現代教育制度。認為學校乃是為呆笨人而設的,凡追求自由的人,均應自由地閱讀。

  朱光潛〈談讀書〉,對中學生說話,而所講也都是:你們該多讀課外書、讀什麼樣的課外書、如何讀等等。

  李公樸〈求知識的三條路〉則說去學校並不是真正的讀書,僅是學習讀書的一點工具和方法罷了。例如學語文、數學,乃是為了日後能讀中英文書和數理著作做準備而已。

  張素民〈我的讀書經驗談〉又強調治學不可只讀教科書,看一兩部教科書後就該去讀專門著作。

  凡此,皆覺得上學、讀教科書簡直不叫做讀書,而且可能還會妨礙人讀書做學問。依他們看,讀書最重要的是興趣,而不是照著別人的規定,或以讀書為謀仕、謀職、謀利之工具,現代學校教育體制恰好是硬式的規矩加上分數、出路等功利的考量,故頗受他們批評。

  同時,他們也反對現代教育制度把讀書當成了是學生的專業,似乎畢了業就不必讀書,或學校以外的人也不必讀書,其實:「人人終身為學生,西文student一字,並非是專指在校的學生,乃是指一切學的人或研究的人。所以我誠懇的希望全國同胞:人人以學生自居,人人努力讀書!」(張素民,前揭文)

  而讀書之法,他們又頗主博通,不拘於學校教育裡的科別。所以學文科的學生不可不有科學知識,不可不讀些科學書籍(章衣萍‧作文與讀書);學自然科學的人,也必須讀些哲學書(葛喬.學自然科學的人為什麼要讀哲學書)。胡適強調專門學問之精以外,更要能博,大抵也是同樣的意思。

  諸君論學宗趣及門徑都很不同,但上述對學校教育的批評,以及由之而來的對讀書方法之體認,卻是他們最相似的地方。

  現代教育體制,是清光緒廿八年左右才引入中國的。廢科舉、立學堂,到他們寫這些文章時,亦不過三十幾年,但諸君對其弊端之認識,實在已極深切。現代教育,在美國曾經歷過幾次改革,就都與諸先生指出的這些弊端有關。至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或講通識博雅教育,以改善學人文的不知自然科學、學自然科學的則不曉人文精神之病;或講「學習型社會」,主張社會上人人都應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者,漸成主流,而諸君皆早發其端。可見會讀書的人見事之審、識理之明,確能示人南針。其議論,至今非唯未過時,且正時髦著呢!

三、為何這樣教人讀書?

  諸先生的經歷,十分特別,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除了文革以外,讀書經驗最特別的一代。早年多是在父兄之教的老式教育體制中成長,後來成了新思潮新社會的推手(如蔡元培、胡適等),或受新風氣新環境之啟迪(如巴金、林庚、吳文祺等),生命有許多衝擊,價值取向上也歷經若干抉擇。俗話說:「閱讀史即精神史!」他們的精神史,確實反映在他們閱讀的狀況中,中篇下篇所選的文章多有這種性質,像茅盾〈我曾經穿過怎樣的緊鞋子〉、孫俍工〈我的轉變〉、聶紺弩〈這算是我的懺悔錄〉、朱光潛〈一個失敗者的警告〉、蕭乾〈我並非有意選擇文學〉等,都對自己和時代的關係多所著墨。其精神在書本之間冒險,人生觀及志業取向隨之轉變,不但寫來動人,更是研究民國時期知識分子精神內涵的絕佳材料。

  正因他們有那樣特殊的時代位置,故而才能有那種對現代教育之批判以及讀書方法觀。

  我國古代的教育,與古印度古希臘一樣,均是貴族教育,政治權、祭祀權和知識權力都由貴族壟斷。孔子有教無類,始開平民教育之風;這在印度和西歐,都是千年以後才有的事,無怪乎孔子被尊為聖人、萬世師表。無奈孔子雖開平民可受教育之風,後世政府卻無平民教育制度,平民若非有錢有閑有機會,一般仍無受教之實。故理論上人皆可受教育,實際上百分之八十以上均是文盲。中國社會乃因此而分為兩層,一層是士,受過文化教育,能讀能寫,可創造文明;一層為無知之氓,靠自然的生物本能和社會生活度日,雖亦食衣住行、飲食男女,實與禽獸並無大異。中國之積弱,即緣於此。清末的改革,廢舊式書院私塾,改立學堂,其核心正是要推展國民教育,讓受教育變成國民之基本義務,把國民皆改造為士。

  想達成這個目的,教育便需使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教學用語由文言改為白話,雖說是「五四」運動的功績之一,實為當時社會思想內在邏輯發展之結果,早在清末,教學語言之白話化就已在進行了。

  又因讀書是人人都需要的,所以這段期間教人如何讀書的文章也特別多,或開書目,或具體講讀書法。有些講原則,如胡適談讀書該心到眼到口到手到;有些講讀不同書的不同方法,如讀小說、戲曲、文法書、乃至報紙各需何種方法等。讀報紙之所以也需要教,正因此乃庶民日常讀物,不可忽視。前引張素民那篇文章說:「我們不要專門階級的士,我們要士農、士工、士店」,指的就是這個目標。

  但文學革命以後,問題並沒有解決,一是:「這十年以來的新文學,大概都是些急就章,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很少」(章衣萍.作文與讀書),並不能提供學生閱讀文學之所需。因此如何使白話從教學語言提升為審美語言,仍是個有待完善之課題,本書下篇專論讀書與文學創作的文章,大抵即環繞這個課題而發。

  另一問題,亦是沿續五四運動的:人人都該讀書,但古書該讀嗎?有些人是不主張讀的,例如洞若《‘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通嗎?’通嗎?》一文便認為《周易》《毛詩》《尚書》等都只有歷史價值,不可拿來模糊了活人的頭腦。有些人則覺得古書未必即會模糊了活人的腦子。因為問題並不在書上,而在讀的方法上,故主張應持懷疑之態度、有獨立之精神。許多文章都強調這一點。這似乎也呼應著當時疑古求實的風氣,並顯示著知識分子追求人格獨立的情懷。

  再一個問題,則是上文提到的:國民教育新體制,本是為了使人人都成為士,可是實施以後大家才發現它頗與初衷矛盾。新體制只是大中小學學堂,然而學堂之外尚有許許多多國民,可是那些國民卻彷彿並無讀書之義務。入了學堂,畢業出來的學生,在學堂裡亦只讀教科書,只會考試、只想拿高分、只想得學位以便於將來謀職,故不僅未學得讀書之本領,畢業後也不再讀書了。諸先生對此現象,大生憂惕,故爾大聲疾呼。

  這些問題,都是在歷史發展脈絡中自然形成的。他們的呼籲,點出了問題,可是問題迄未解決,到現在,仍是我們這一代人所必須面對的。因此輯編這樣的一本書出來,提供各界參考,或不為無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9:48 , Processed in 0.2208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