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 郑逸农
(摘自《“非指示性”语文教育初探》一书,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把人当作人”。这个核心命题蕴含着三层要义:师生平等;真诚对话;自主成长。
一是师生平等。
王尚文先生认为,在中国漫长的古代教育史上,师生间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对话未曾有过,“究其根本原因,则是由于平等观念的残缺”(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第313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把人当作人”,就意味着师生之间是平等的,他们有平等的人格,平等的生命。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生命,尊重并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活力,感受自己青春的涌动和生命的成长。陈钟梁先生说:“就语文学科而言,还要尊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内化与发展。”(陈钟梁,《主体认识活动的三大中介系统》,《现代语文》2005年第11期)
二是真诚对话。
“把人当作人”,就意味着师生之间应真诚对话。“非指示性”教育既不是“教师中心”下的“指示”教育,也不是“学生中心”下的“非指导性”教育,而是师生平等下的对话教育。师生之间通过真诚对话,相互教育,共同成长。“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共同发生转变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人是真理(唯一或正确答案)的化身,而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权利。”(郑国民,《新世纪语文课程改革研究》第22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马克思说,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尚实,《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第5期)。“非指示性”教育的理想状态也应该是真诚对话下“相互教育的自由人联合体”。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通过对话,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教师不再仅仅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保罗·弗莱雷著,顾建新等译,《被压迫者教育学》第38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三是自主成长。
“把人当作人”,不仅意味着把学生当作平等的人、对话的人,还意味着把学生当作自主成长的人。《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学校教育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学会生存》第200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非指示性”教育中的“二不”、“四自”,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成长。
“不指示学习目标”,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和目标不作单向性的预设,不以教师的判断代替学生的思考,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或独立或共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和生成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是指教师不对问题答案作现成的标准化的灌输,而让学生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中,自主(或独立或共同)探究和建构问题答案。
两个“自主”后面的括号中有“或独立或共同”的说明,意为学生的自主形式或表现为个人独立进行,或与同伴、教师共同进行;而不管是哪种形式,最后都还要由他(她)自主确定,都要通过自主能动性来实现,不管是学习目标还是问题答案。
这里需要对“非指示性”教育的“学习目标”和“问题答案”作些解释和界定。
这里的“学习目标”,包含了“学习内容”。比如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有的学生选择的是“感受鉴赏本文优美的语言”,这既是学习目标,也是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学习内容的生成过程中,逐步实现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简单地说就是对学习内容达成度的要求。李海林先生在《〈再别康桥〉课例研讨一》中说:“对语文教学来说,教学内容的生成过程,就是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见《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用了“学习主题”这个笼统的词来涵盖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一探”文章(即《“非指示性”教学模式初探》一文)中就这样表述:“读完之后,学生自己决定本文或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包括内容、目标等)。”
李海林先生曾建议改“二不”为“三不”,在“不指示学习目标,不指示问题答案”之外,再加一个“不指示教学内容”。笔者考虑到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包容关系,更考虑到笔者在对外发表的文章中已多次明确了“二不”的提法,于是在多次犹豫之后,还是割爱放弃了。
这里的“学习目标”,既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同时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广义的概念。首先,它是一种“普遍性目标”,总体指向“非指示性”教育所崇尚的人的自主发展;其次,它是一种“行为性目标”,是学生在课堂上具体的、明确的学习行为;再次,它也是一种“生成性目标”,随着课堂教学的展开,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的相互作用动态生成;最后,它又是一种“表现性目标”,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差异性和创造性。(该表述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W.H.Schubert)的见解和张华先生在《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3-182页)一书中的归纳)
这里的“问题答案”,也有多种含义。首先,是指对选定的学习内容的研读性理解;其次,是指对教师或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的理解;再次,是指对课文其他内容的体验和理解。
再说“四自”。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就是要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实现自主成长。
笔者和同事为“非指示性”语文教育设计的徽标,表现的就是“非指示性”语文教育的核心命题。徽标中内外两条圆弧线交相互动,寓意“非指示性”教育中师生平等对话,相互教育,往复无穷;外围六个或紧或松的小方点,寓意“非指示性”教育中学生有一个自主、自由的成长空间。整体寓意“非指示性”教育中师生是一个平等对话、相互教育、共同成长的“自由人联合体”。从象形上看,整个图案的外型又是“非指示性”教育之“非”字的变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