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城乡幸福“错位”的思考
来源: 新华网
为何“乡下人想进城,城里人却思乡” 乡下人进城,城里人思乡,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奇特的现象。 乡下人进城是在试图摆脱一个梦靥——世代为农的地位。农民处于中国社会的底层,巨大的城乡差别、艰难的生存环境,“驱使”着他们做城市人的梦想。改革开放30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批农民弃农从商,走进城市摇身变成了农民工。城市人思乡也是在追寻一个梦,或游子思乡或旅游休闲,或是排解一下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轻松一下疲惫的身心。尤其是在大变革时代,城市的阶层划分越来越清晰,在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博弈中很多人感到疲惫失落,他们对城市心生厌倦。 乡下人进城和城里人思乡现象,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大批农民工虽然进了城,但他们还远不是城市人,即使进城多年的农民工手持着“暂住”和“蓝印”,也无法在子女入学、医疗保健、住房等社会保障和福利方面与城市市民平起平坐。他们在坚固的户籍壁垒面前,俨然成了“城乡两栖人”,处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尴尬境地。 毋庸讳言,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仿效西方模式的倾向。“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是我们最常听到的一个口号。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由于人口少,建设一两座大都市就能吸纳很大比例的人口。十三亿人口的中国,就未必适合走大都市化的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根据农业人口分布和工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地建设一批绿色环保、宜居可持续的中小城市,符合国情也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无论农民进城还是城里人思乡,他们追寻的都是幸福,而幸福绝不仅仅存在于城市中。大搞城市“大跃进”,甚至把折腾城市作为增长GDP的手段,显然有违城市化的初衷。有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却没有一个居民散步休闲的场所;有的城市街道越来越宽阔,人行道路却越来越狭窄;有的城市有众多高级繁华的商场,却不许弱势市民的小摊立锥;有的城市有豪华奢侈的酒店,却容不得一个乞讨者容身。广东省政府参事曾添贵建议把外省高中以下农民工逐出珠三角,深圳公安局长李铭则建议立法把无业流动人员清除深圳,当这些官员抛出雷人之语的时候,他们已经忘记了当初正是靠着大量外来廉价劳动力,才造就了部分地区的辉煌。 建设现代化需要大城市,但仅有大城市是不够的。文明的城市不仅物质发达更要有精神和文化内涵。坚持以人为本,使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才是城市化的终极目标。否则,一个在冷漠无情、物欲横流的环境里生活的人,断然也不会有多少幸福。(仇进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