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永超: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 | |
《语文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国家级刊物(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56年创刊,配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的展开,配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实施,在构建语文教育新理念、提高语文教师专业化水平、学习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等方面,全面服务于广大教师。 现为教育部直属的全面配合新课程的惟一语文专业杂志。 文言文教学中“文”与“言”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实践中难以处理好的问题。本期编发的程永超老师的《文言文教学:行于“文”“言”之中 》以及他根据自己的教学观所写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较好地处理了文与言之间的关系;任丽芬老师与王涛老师对《扁鹊见蔡桓公》一课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程老师所实践的教学观。希望这三篇文章能引发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一、在两个“两难”之中徘徊
长期以来,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徘徊于两个“两难”境地:
一个“两难”在于“生之学”与“师之教”。众所周知,文言文远离现代生活,缺乏语境,学生把它戏称为“第二外语”。既然文言文如此晦涩难懂,学生自然视之为畏途,怕学厌学。于是教师便“善心大发”,可谓 “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唯恐学生遗漏一词半句;而学生整天听教师打“字词持久战”,又觉得“很没意思”!如此恶性循环,“教”与“学”便陷入两难境地:教师若不“串讲直译”,怕学生“吃不透”文章;若“字字计较”,又担心学生养成依赖与惰性心理。学生文言阅读能力自然难以提高。
另一个“两难”在于“言教”与“文教”。过去,工具论一统天下,文言文教学唯“言”独尊,着眼于应试的教师将文言文肢解成语言碎片(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就如同传统外语教学——“单词+语法”,“除了背还是背”;对“文”则是轻描淡写,即便顾及,也是蜻蜓点水。如今人文论大行其道,于是不少人又披着新课改的外衣,或扛着“人文大旗”,结果矫枉过正,走进了另一个误区,文言课俨然成了培养学生传统美德的品德课。
长期以来,从根本上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文言文教学,就在这两端间行走,在“两难”中冲撞,始终走不出低效之轮回,以致今日还在尴尬中寻找出路。
二、重新界定文言文教学的价值取向
其实,文言文教学之所以陷入尴尬境地,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价值取向模糊不清。价值取向即“以谁为价值主体,并对价值主体的需要、目标和理想作何理解”的问题。文言文教学自然是以文言文为价值主体,探讨文言文教学的意义归向。文言文价值何在?人们的回答见仁见智,如果我们将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较,就会发现文言文是重在“文言”(被文字化了的语言)而不是“文”(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既然如此,那么中学阶段教学文言文是不是就为了运用文言或研究文言?我以为都不是。关于语文教学是学习语言还是研究语言的问题,学术界至今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今社会背景下的文言文教学绝非为了运用文言。那是否为了研究文言呢?其实,传统文言文教学就是高校古汉语教学在中学的翻版,这也是工具论下文言文教学走不出“两难”困境的根本原因。实际上,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既非运用文言,也非研究文言,而是学习文言,其核心内容包括学习(文言)什么和怎么学习(文言)两方面。实际教学中,这两者又是一个相融相生的有机整体。纵观当下教学现状,无论是“言教”还是“文教”,所犯共同错误就是将学什么和怎么学割裂开来。即“言教”是从怎么学角度出发,偏向于文言规律(字词、句法等);而“文教”则是从学什么角度出发,偏向于文言所负载的内容。
新课标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的是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这虽然指明文言文应该学什么,但遗憾的是并未言明或忽视了怎么学,从而也直接导致人们错误地认为怎么学只是形式,学什么(内容)才是实质。其实,形式和内容仅是为了分析需要所采用的概念,实质上都是共同构建于整体当中的,任何方式的割裂与对立,都只会将事物引入歧途。例如文言文的“言”(语言形式),其意义就并不仅仅在于它是一种“形式”。海德格尔就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寓所。俄国乌申斯基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也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是民族的语言,二者的同一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的确如此,文言文以其不同于白话文的独特语言形式,千百年来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密码,蕴涵着民族丰厚的思想情感,其本身就是那个时代历史风貌、文化风情的绝好体现。
因此,当下中学文言文教学,就是要“还原”文言文应有的风貌,破译文言文所蕴涵的民族心理密码,从中汲取文化精华,并以此观照当下个体生命的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人为地拆散 “文”与“言”,偏执于任何一端,那么,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就会在架空的人文讨论或干枯的知识训练中消失殆尽。
三、文言文教学,行走于“文”“言”之中
中学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就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妥善处理 “文”“言”关系,既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能简单机械地将它们理解为“文”+“言”,而是要在“文”“言”相生相融中实现当下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价值。“文”“言”相生相融具体可从两方面来阐释:“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所谓“因言释文”是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言所承载的内容”;所谓“因文悟言”,即以文言文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领悟“言”。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是“因言释文”还是“因文悟言”,都只是分析视角不同而已,两者在教学中实际上是相生相融的同一过程。
1.解读文言文本:因言释文
“文言”这一独特的语体形式,其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古人以其准确而智慧的文字组合,为后人展示了汉文字的独特魅力。如果能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它所承载的内容,或许就能捕捉到作品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
譬如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描写兰亭周围环境有这么一句:“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句中“修竹”一词就耐人寻味。为什么呢?中国文化素来讲究天人合一。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的竹,千百年来以清雅淡泊的品质,被赋予了特定的审美情感。兰亭有竹为伴,不正是君子贤士聚会的好所在吗?这还不够,王羲之又以“修”饰“竹”,如果我们在文言文教学中简单地将它译为“长(高大)的翠竹”,恐怕会有暴殄天物之遗憾。为什么?以“修”饰“竹”,其意不尽在“竹”,而是借竹之坚韧挺拔、清雅淡泊来表现作者修身自好的志趣。同样,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修八尺有余”也用到了“修”,为什么不用“长(高)”呢?古人写人身高习惯用“修”吗?不尽然。《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以“长”写孔明身高,如“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如此看来,“修”与“长”所蕴涵的审美情感大不相同。如果我们结合《邹》文语境就会发现,“修”更能写出邹忌伟岸、英俊之容貌。其实,这样的例子在文言教学中不胜枚举,教师若能引领学生如此玩味“文”之“言”,再通过“言”来透视“文”所蕴涵的独特文化,就抓住了文言文教学之柄,比架空的人文讨论不知要强上多少倍。
2.阐释文言作品:因文悟言
当然,“因言释文”并非弃“文”于不顾。其实,以“言”所蕴涵的文化来反照“言”,融“文”“言”于一体,反倒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本身时,焦虑程度就会偏高;当学习主体将注意力集中于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时,焦虑程度就会降低,学起来也会轻松。鉴于此,教师若能以“文”为引,从中挖掘出新的内涵,或许就能以“文”带“言”,融“言”于“文”,最终引领学生领略到另一番风景。
譬如教学李密《陈情表》,历来人们都是从“情(孝)”的角度来解读,素有“读《陈情表》不下泪者,是谓不孝”之说,但人们却忽略了它作为“表”的魅力,即李密是如何洞察对方心理,巧言说辩,以达目的的。史书曾载“密少事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 ,由此可见,作为谈判高手的李密所写的“陈情之表”,必有独到之处。清代学者余诚就曾指出:《陈情表》“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若徒随人道好,何以读为!”
因此,教师若能另辟蹊径,从“谈判心理学”角度来引领学生解读作品,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笔者曾经这样尝试,果然,学生对“谈判心理”很感兴趣,课堂上主动品析文中 “外交辞令”(文言)的艺术。
实践证明,当学生因“文”趣而观照文本时,就会主动破除“言”之障碍,解除“言”碍的过程,就是融“言”于“文”、“文”“言”相生相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汲取作品文化内涵,使之内化为自己积淀的过程。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当我们激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唤醒他们也许正在沉睡的语文意识的时候,他们必然会充满信心地去学习文言文。
一、设计说明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作为书法作品,历来为人推崇,被尊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实,作为入选教材的文章,它也是文辞优美,识见高远,脍炙人口。如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妥善处理好“文”“言”关系,打破传统机械的先“言”后“文”教学模式,的确值得探讨研究。笔者以“文言相融相生”为教学理念指导,试图将“因言释文”和“因文悟言”相结合,另辟一条文言教学蹊径。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重点文言词语)的作用及影响。(“因言释文”)
2.在了解兰亭宴会的基础上,理解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人生哲理。(“因文悟言”)
3.了解课文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素有“书圣”美誉的王羲之不仅擅长书法,也擅长诗文。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被后世评论者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出示临摹图),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但是,作为散文佳作的《兰亭集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兰亭集序》可谓 “文质双绝”。下面,我们就来一同欣赏这篇文章。
(二)审读课题
提问:“兰亭集序”这一标题如何断句?(或问:这是一种什么文体?从文中哪几句话能看出来?)
明确:“兰亭/集序”还是“兰亭集/序”?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C 故列叙时人。
(掌握“序”这种文体、书序与赠序的区别;为下文“兰亭集会”展开铺垫。)
(三)朗读课文,研习文本
1.朗读课文,提问:《兰亭集序》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
明确: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
2.文中作者是如何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的?(或者问:作者情感变化的过程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的情感变化有一个由乐到痛再到悲的过程。作品是以作者的情感为主线来建构的。
接下来具体研读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三种不同情感的。
(1)第一部分
①提问: 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何以见得?最好用原文回答。
明确: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师生共同研习如下:
良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即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结合“癸丑”,简介古代干支纪年及相关知识。
佳处:“会稽山阴”即浙江绍兴,兰亭在绍兴兰渚山,据说勾践曾经在那里种过兰花。
乐事:“修禊事也”。古人规定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但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提问:春天在古代分几个阶段?明确:孟—仲—暮。)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重点落实“咸”字。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解释词语并板书,重点落实研习“修竹”“清流”。
明确:作者用简洁雅净、铿锵有致的语言,写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的流水,飞花溅玉。这些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②赏析:“引以为流觞曲水……”
我国古代文人有流觞而饮、吟诗作赋之雅俗。贤士聚会免不了酒与诗,酒是感情的催化剂,诗是感情的产品。流觞曲水(把盛着酒的酒杯放在水面上循曲水而下,流到谁的前面,谁就取来饮酒),贤士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乐,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补充“滥觞”一词:江河发源处水浅,仅能浮起酒杯。后来比喻事物的起源、开始。)
③出示“流觞曲水”图片:要求学生展开想象,作一段宴会场景描写,然后与原文比较,从中理解一些文言词语的文化意味。
明确:看到这幅图,我们仿佛回到兰亭集会上,仿佛看到了那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诗意人生,他们的聚会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三月三日,还有许多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都汇集此地。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惠风”:“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洲。”只有春风才算得上惠风。)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翻译此句,并分析“俯”“仰”所指,同时体会这两个骈散结合的句子。)
小结: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的确,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是主客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合一。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了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了人的精神品格。
(2)第二部分
人们常说 “好花不长开,好景不长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一段宴会描写是如此欢快自在、酣畅淋漓。为什么这一段却让我们咀嚼到痛感呢?
①提问:接下来一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一个字。
明确:“痛”。那么是痛心、痛惜还是悲痛?先不忙回答,看看作者因何而痛?
人要真实地生活在现实里,总要与各种人打交道,这就是世俗生活。如何面对世俗生活,作者概括了两类不同的人生态度:其一是“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把自己的胸怀抱负,在室内畅谈。其二是“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怀,不受约束,自由放纵地生活。
②提问:这两种人生态度可取吗?能否有更积极的人生态度,譬如施展自己的才华,到社会上去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确:王羲之所处时代是“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时代,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因而,有的人谈玄悟道,有的人归隐山林。正如王羲之在文中写的:“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可就在一时的满足和陶醉中,岁月流逝,青春已经不再,而功业无成,作者自然发出人生的感慨:“不知老之将至。”
③重点研习以下语句,深度明确作者的“痛”是什么。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人生就是这样永无止境地追求满足而又不断地厌倦,既充满了快乐又充满了无尽的烦恼,怎能不感慨万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往昔的盛会已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过去曾有的欢乐,已如流水向东而去,这真是“胜景不常,胜筵难再”,这怎能不让人黯然神伤。
“况修短随化……”:况且人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是长还是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自然是自在、自足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尽,而且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这种“痛”是痛什么?——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3)第三部分
前面两部分分别讲到了“乐”和“痛”,那么接下来作者的感情会有怎样的转变呢?
请一位学生朗诵,师生一起感受作者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①理清这部分思路。
明确:首先,作者陈述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对人生的深入抒写,这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随后作者发出“后之视今”的感叹,最后交代了作品的成因,总结全文。
②提问:很多人都说这段以“悲”为感情基调,那么是不是真的“悲”呢?
重点研习下面几句:
“每览”一句:每看到古人对死生发出感慨的原因都像符契那样相合,我就为此悲伤感叹,也说不出是什么原因。
“一死生”和“齐彭殇”句:这里“一”“齐”是同义词,都是“把什么看做一样”的意思。 “彭祖”传说活到了800岁,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把他当做长寿的代名词。
“后之视今”句: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教师总结:钱钟书曾说“目光放远,万事且悲”。魏晋时代,由于社会黑暗,现实残酷,人们便转向了内心世界的思考。从某种意义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致消极悲观,反而激发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虚无。虽然王羲之慨叹了人生的无常,但是他的这种慨叹不是消沉的,而是一种奋起和抗争。
(四)总结
“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我们脑中浮现出绿树掩映的群山、修长挺拔的翠竹,还有那清澈急流的溪水。难怪有人说,欣赏《兰亭集序》一文,亦如欣赏其书法作品一样: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