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驻粤办事处主任:粤港要共造大珠三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5 00:0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驻粤办事处主任:粤港要共造大珠三角
2003年10月24日   [ 张墨 ] 来源:[ 中国科技财富 ]
  当很多人还在为珠三角还是长三角更具竞争优势而争论得面红耳赤时,“大珠三角”,“泛华南地区”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概念。
  当有些人还在探究谁将成为珠三角的龙头,是深圳还是香港时,一个区域经济的无龙头概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主任梁百忍就是其中之一。身处香港驻内地的第一家经贸办事处,“粤港合作”、“大珠三角”对于梁百忍来说,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而谈到“一国两制”、“中国制造”以及“多层次的市场”,梁百忍则有更切身的感悟……
  绝非推销
  “我们不是在推销,他们是我们的老板,我们是在想怎么为他们服务。”
  记者:有人给你一个绰号叫大推销员,说你是香港在广东地区最大的推销员,而其中的一个任务是让广东的企业走出去。我想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推销员,推销的对象是谁,手里的产品是什么?
  梁百忍:我还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绰号。我们办事处成立主要有四个工作:第一个,因为是特区政府的部门,我们希望加强和广东各级政府的联系,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第二是协助已经在广东投资的港商。现在广东驻扎的港商已经超过44000家,我们希望协助这4万多家企业创造更好的营销环境。第三是协助还没有到广东来投资的港商,使他们的投资更方便更有利。第四,是帮助广东的国企民企,考虑怎么样可以进军国际市场,利用香港这个平台,协助他们到香港成立一些窗口公司、上市等等。你说的推销对象就是这些国企民企,他们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不是在推销,他们是我们的老板,我们是在想怎么为他们服务。
  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香港和内地的生意伙伴希望有更多碰头的机会,而另一方面,政府的介入比较尴尬,因为政府不应该参加企业的活动。所以现在我们也努力组织一些商会,搭建一个桥梁,希望通过他们使香港的企业跟内地的商业企业碰头,进一步交往,建立互信,然后可以进一步合作。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务实的做法,如果是政府来牵头,就有定位方面的问题。现在,我正在这方面努力。
  记者:驻粤办是香港驻内地的第一家经贸办事处,当时选取广东这个地方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梁百忍:这是非常自然的一个过程。香港投资内地在20多年前就开始了,现在到内地投资的港商数目也很多,其中80%集中在广东,所以董建华特首看到香港和内地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广东。那么怎么样可以进一步加强粤港联系?尤其是他看到未来发展,应该打造珠三角经济区域,要发展大珠三角经济区域这个概念,我们一定要加强和广东省的官方联系,所以他觉得应该在广东省成立一个经贸办事处,进一步推动大珠三角这个概念的发展。
  立体的市场
  广东省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而是一个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要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定位以及广东这个市场对他们定位的影响。
  记者:听说你在驻粤办成立后的一个月内走了广东21个地级市,那么在调研的过程中,你感觉它们当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优势是什么,劣势又有哪些?
  梁百忍:不是一个月内,事实上是从2002年7月底办事处刚开始运作时就开始走了。到挂牌后的一个月,三个多月的时间跑了21个地级市,11月底跑完的。
  这些城市我跑了一圈,有些地方跑了不止一次,而是好多次。我感觉广东省不是一个单一的市场,而是一个有很多不同层次的市场。比方说,广州和深圳都已经有大城市的规模了,东莞和佛山的经济发展也都很蓬勃。但还有一些城市,因为不同的原因,他们的发展程度还有一定差距,像茂名,汕尾等。它们的成本跟珠三角相比有三分之一的差距,无论工资土地成本都是这样,差距还是很大的。
  这样的话,不同规模,不同情况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他们可以选择成本比较高,而发展程度也比较高的城市来开展他们的业务,也可以选择一些刚刚起步的,成本比较低的地方来发展。所以说广东是一个有不同层次的市场,每一个投资者都要进一步认识自己的定位以及广东这个市场对他们定位的影响,再决定他的投资意向,成功的机会就比较大一点。
  比方说,湛江是广东西部最大的港口。2005年,重庆的高速公路就可以开到湛江,1100公里,珠海到湛江的高速公路也将在2004年底开通。谁都看得出来,湛江对于珠三角来说,未来的发展潜力很大。如果你是一个企业,觉得要有几年的发展计划,可能现在就要去湛江了。但是各个企业有不同的考虑,如果说有的考虑马上要生产,马上要出口,可能你就会选择比较临近的区域,像东莞,深圳,或者是珠海,都比较近。所以不同的企业应该了解自己的情况,也了解这个地区的优势,来进一步发展,在这方面一定要多了解才能明白自己的需要。
  无龙头的区域经济模式
  龙头龙尾争来争去都在一条龙身上,区域经济的概念提出,对于大珠三角来说,最要紧的是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促进双赢,增强整体竞争优势。
  记者:现在很多人说长三角的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珠三角要保持竞争优势,也应该有一个龙头,甚至还在讨论究竟是香港还是深圳,或者说是广州该成为这个龙头,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什么样的模式最适合珠三角的发展?
  梁百忍:为什么我们要找一个龙头呢?是不是一定有这方面的需要?我们发展现代化的经济,应该按照区域经济的模式来发展,不是找一条龙,先找龙头再找龙尾。龙头跟龙尾是一个动物嘛,不是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所以我觉得现在再谈龙头找龙尾这个概念已经落伍了。经济全球化了,不是2000多年前,你可以找一个小村小落的世外桃源,你可以和全世界不联系。现在,东京有什么事情,纽约马上就有影响了,还有什么可以龙头龙尾的呢?我个人觉得现在我们谈的就是一个区域经济的问题,不是单个的把东莞和深圳拿出来比较。说深圳是龙头,东莞是龙尾,还是说东莞是龙头,深圳是龙尾,有什么意义呢?他们的定位不同,没有制造业就没有商业,没有商业就卖不出去产品,是互为影响的。
  现在发展的是一个全球化的经济体系,无论你的生产是在印度、菲律宾还是在中国国内,只要你有优势有竞争力,他们就用你的产品。通用电器有些医疗器具,它生产的仪器可能销往印度、美国,也可能销往墨西哥,可是它的制造在北京,再卖到美国去,卖到东京去,整个过程谁是头谁是尾?说不清楚。全世界的企业找到哪一个地方生产成本最低,就在哪个地方购买部件,哪个地方生产水平高,就在哪个地方组装,这就是整体运作。所以我们要看就看要这个区域里面的整体竞争力够不够,如果整体竞争力不够的话,整个区域都好不了,如果整个区域的竞争力强,那么不论龙头还是龙尾都是好的。
  现在我们要谈的最要紧的事是,在这个区域里,哪一方面是我们的强项,哪一方面是我们的弱项,有什么补救的方法;另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个区域的整体竞争力是不是够强,如果够的话,我们应该寻找哪一个伙伴来增强我们的竞争力,这就是我们在区域经济里要考虑的问题。这不是说找到一个头跟着动就可以的问题,不可能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要看到香港在金融、物流、贸易网络、服务业方面占有优势,香港有一个很强的网络,这是强项。但是香港没有生产,这是弱项,而这些东西就在旁边,就在湛江、东莞、广州、佛山……这些地方有很多东西要卖出去,可是国内在国际贸易方面来说目前还是一个比较弱的环节,卖不出去。
  沃尔玛成立一个采购中心,一年买你120亿美金的货品,好象是很好的一个生意。对沃尔玛来说是个非常好的生意,可是对广东省,对大珠三角的生产商来说,是不是一个好的生意呢?不一定,因为现在是一个买家的市场不是一个卖家的市场。沃尔玛跟你砍价,你可不可跟他议价呢?你没有这个能力。你不做吗?你要找买家嘛,我跟你买,120亿个美金,我要你生产你就生产,要你死你就马上死亡,这样对生产商是好事还是不好的事呢?我感觉这是一个很危险的现象。
  “中国制造”需要共同经营
  从“两头在外”到真正的“中国制造”,珠三角还需要不只一次飞跃,而其中不可或缺的一步则是充分利用香港这个国际平台。
  记者:广东的很多城市都提出了“中国制造”的概念,也有人说我们离真正的“中国制造”还有很大的距离,有的说缺少自主经营,有的说缺少品牌,您是怎么看“中国制造”的?“中国制造”还缺少什么?
  梁百忍:“中国制造”的好多企业到现在还摆脱不了OEM这个模式。科研方面跟不上,设备机器还比较落伍,附加值最高的有很多还不是在中国能制造出来的。拿东莞这个加工业基地来说,很多附加值最高的都不是在东莞做的,都是进口的,东莞是做装配的,为什么这些高附加值的部件不是在东莞可以生产出来的呢?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我不敢说我懂,这些只是我看到的问题。
  记者:一年前,关于创业板搬家该搬到上海还是深圳的争论非常多,后来有人提出香港有个创业板放在那儿,为什么不用呢?在这方面,广东具有很强的地缘优势,但是广东地区的好多企业并不热衷于在香港的资本市场上市,有的企业说“我们不需要融资”,这代表很多中小企业的想法。
  梁百忍:应该在什么地方成立创业板,其实受很多经济因素的制约,我不是专家,不敢谈这个问题。可是我有一点意见,上市的过程不单是融资这么简单,而是要实现将一个企业制度化、规范化,以及透明化,这是未来与国际接轨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在香港上市就是强迫你要经历这个过程,可以说这是跟世界接轨的一个方法,我觉得这和融资功能相比,如果不是更大的话,也是相同重要的。
  为什么香港联交所对上市公司这么严谨?因为我们要建立投资者对这个过程的信心,如果没有信心的话,就崩溃了,这个制度就不能建立起来。香港是世界的金融中心之一,我们要非常努力地维持投资者对香港市场的信心。如果国内的一些企业希望尽快的跟国际接轨,就可以参加这个过程。我们国家现在不是有很多国际级企业,而是很少,太少了,建立国际级的企业,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有香港这个平台,为什么我们不利用呢?
  记者: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一家上市公司和一家非上市公司所具有的知名度差别有多大?
  梁百忍:什么是知名度?就是人家明白你的制度,可以放心将资金放进来。你的知名度和价钱是自然提升的,这是软件方面的建设,现在硬件方面我们发展的很快,你看这些桥啊、路啊、工厂啊、大厦啊,很快就建起来。可是软件方面呢,我感觉得到,还是要加一把劲。这个软件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就是这个制度和概念的问题。
  记者: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广东的企业很难做大,一个是因为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一个是说企业里有个普遍的文化叫“只做不说”。现在的状况是,一方面广东的企业需要表达,另一个方面香港的资本市场需要有发言的机会,如何能使双方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交流呢?
  梁百忍:其实这些说法都是有他的根据和理由的。广东是用20多年的时间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发展起来的,在这个发展过程里面有很多默默的商人,不说话就可以生存,要是多说话,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说。但“不说”不代表他们没有需求,配套、服务方面以及制度方面都要跟得上,这些企业才有根基,才可以做大,这都是我们要经历的过程,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发展。
  现在,长三角很多跨国企业都希望利用上海这个基地进军国内市场。可是珠三角就不同,我们就是要利用珠三角制造业中心进军国际市场,两地的定位不同。那我们怎么样可以在进军国际市场的同时壮大我们的企业呢?重点在很多方面的配套,比如我们在金融方面的配合,而在融资方面配合的前提是制度方面要齐全,金融机构才可以放心融资,还要认识国际市场很多法律制度等等,这些都要配套。
  所以,利用香港现成的这些制度这些优势,才能加快广东同行企业的壮大。怎么样引导这些企业进入世界制度,让它上市,发展壮大,是我们大家面临的问题。宣传这个品牌,是有一个过程的,我觉得《香港和内地更加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是有利香港经济的一个平台,也是广东中小企业壮大的一个机遇。
  重新解读“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不是你不干预我,我不干预你,而是要了解两地的不同,克服不同带来的障碍,最重要是怎么样利用两个不同的制度来发挥最大的效益。
  梁百忍:现在香港和各个区域的经贸关系都是从一国两制这个高度来看的,什么是一国两制呢?每个人都懂,一国就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国家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利益与共,不是你有利益我就损失,而是一个国家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好处,如果国家弱,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好过;两制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有历史的原因,香港有不同的法律制度,不同的金融制度,不同的知识系统及其他方面的习惯,这也是长期的国情。以前我们理解一国两制是你不干预我,我不干预你,你不管我,我不管你就是两制。其实我们应该先了解两地的不同,克服不同带来的障碍,最重要是怎么样利用两个不同制度来发挥最大的效益,这才是一国两制下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的精神,是双赢的精神。
  温总理6月29号在香港的讲话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以前看一国两制比较简单化,现在来看就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贸关系的问题,而是一个很高层次的战略问题。那我们了解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了解一下我们两地有什么不同,你了解吗?我了解吗?你知道国内的情况怎么样吗?你知道香港的情况怎么样吗?这些不同究竟构成了什么样的障碍,究竟有什么坏的影响?了解这方面,怎么克服它,怎么利用它?通过一年的工作,我感受到,香港不太了解国内的制度和香港的不同在什么地方,那就更谈不上解决这个不同带来的障碍,更谈不上利用这个不同发挥更大的空间,当然有一部分懂的,那这一部分就先富起来了。
  国内现在贸易方面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可是香港有,为什么不利用香港的贸易条件跟国外谈合同,谈融资呢?跟外国谈伙伴关系的时候,可以用香港的贸易来保障嘛。所以说,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的品牌,使我们重新认识一国两制这个双重性的意义。这不是以前,1997年初期的时候,一国两制的意思就是河水不犯井水,你不干预我我不干预你,这是个太简单的看法了。我们需要了解两地的不同,你不了解就不可能明白他的困难,不克服这个困难就不能利用这方面不同的好处,所以这三个不同,我简化之后就是“了解这个不同,克服这个不同,利用这个不同。”我们是互利的,怎么样可以互利,我们同一个国家之间,怎么样可以发挥两地最大的效益,这才是我们应该解决的问题。
  大珠三角 未来的概念
  “如果大珠三角是个核心,辐射粤东、粤西、粤北,之后跟云南、广西、海南这些地方加起来,我们的实力就很强了,我们的影响力就可以大到东盟去。如果我们占有东盟这个市场,我们在国际市场里就有谈判的权利了。”
  记者:现在不断的有一些概念提出来,开始是“珠三角”,现在是“大珠三角”,等于在这张图上,范围越做越大,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梁百忍: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在这个方向里面有时间的差别。我们看到,日本20年制造业王国一下子就给亚洲四小龙取代了,亚洲四小龙的地位十多年就给珠三角取代了,下一步应该怎么样呢?我们就要思考这个问题,是不是我们珠三角下一步就给东盟取代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一定要努力维持我们自己的优势,成本是一个优势,尤其是综合成本,不是单指制造业成本,综合成本是什么?就是从原材料到消费者的价钱跟其它地区,比方说跟北美、欧洲在这方面的比较,我们是高还是低,跟印度方面比较是高还是低,不单单是每一个商品的价值,而是整个消费概念。比方说款式,不单单是一个手表,要看这个款式是不是最流行的,这些都需要我们从整体的竞争力来看问题。
  现在珠三角还是全世界瞩目的一个制造业基地,下一步我们要怎么发展,比方说利用珠三角西岸相对来说比较低的成本发展一些什么产业?以及建好大珠三角这个核心之外,其他腹地呢?广东东西两翼,以及粤北,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比方说利用湛江这个港口,进一步带动西南部的发展,重新定位湛江出口,加强向东盟方面的出口,因为未来东盟是我们华南方面尤其是大珠三角方面一个非常大的机遇,如果我们不掌握东盟这个市场,我们掌握哪个市场呢?
  我们要在这方面从远一点考虑,如果大珠三角是个核心,辐射粤东、粤西、粤北,之后跟云南、广西、海南这些地方,加起来,我们的实力就很强了,我们的影响力就可以大到东盟去。如果我们占有东盟这个市场,我们在国际市场里就有谈判的权利了,不然的话,我们说什么呢?所以说现在这个珠三角、大珠三角的概念,甚至这个泛华南的概念,我们都是朝这个方向来走的。如果是朝这个方向走,我们就是要先干好珠三角这个基础,各方面的架构,先建好它,之后再辐射。几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如果我们准备得好,东盟这个大市场刚刚显现出来,我们赶得及,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就错过机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1 03:26 , Processed in 0.1783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