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习作教学更有效》讲座摘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 08:27: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习作教学更有效》讲座摘要

                              ——段宗平老师在宜昌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会议上的专题讲座
        2009年10月13日至14日,湖北省教研室小语室同湖北省少儿出版社一道,前往宜昌参加该市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举办的习作教学研讨会。会议观摩了宜昌市几位优秀青年教师执教的习作教学课,分组研讨了习作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湖北省教研室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段宗平老师做了题为《让习作教学更有效》的专题报告,湖北少儿出版社周祥雄社长就习作指导的操作性实验成果——《我的小学》作文本的编写理念作了简要介绍。
       如何让习作教学更有效?段老师在报告中指出:
第一点,习作目标要明确。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这节习作课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习作是主题先行,是内心有所积蓄,才有所创作。心有所动,笔才能有所动。开课就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做什么,要简简单单,明明白白;二是教师指导的目标要明确,要准确。如六年级《动静结合写景物》一课,除了首先就要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写一处景物,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之外,同时老师还要明白,要让学生写好景物,我的指导目标应定位在哪里。
第二点,习作指导环节基本思想是“从内容入手”。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谁也无法否定。文章的写作应该是从内容入手,要依托生动具体的内容去进行形式上的指导。在进行习作指导时,应注重让学生大量地感受内容,在增强对内容的感受之后,让学生通过一些句式进行表达。先有内容,这样教学就很顺畅,学生的习作就很有效。否则只讲形式而忽视内容,学生就显得很唐突,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小学生习作一定要以内容的指导为主,内容的指导是小学习作指导的重心。
内容是怎样来的?其来源有哪些?段老师指出:第一个来源是调动积累。包括生活积累、知识积累,尤其要注重生活积累,这都是最主要的来源,是培养学生恒久的习作动机的来源。第二个来源是创造体验。做某一个活动,做某一个游戏,再进行内容上的表达,这是创造体验,这也是习作的内容的一个来源,但这是辅助来源,主要来源还是丰富生活积累,调动生活积累。第三个习作内容的来源就是想象。即学生的奇思妙想。
第三点,将内容的指导与形式的点拨有机结合。有了内容,从内容入手了,是不是我们的习作指导就算完成了?非也。有了具体的表达内容,还要引导学生通过合适的语言形式,表达习作的内容。学生在习作课上是在学习写作,学习用合适的形式表达情感。但是要注意形式是为内容服务,有什么样的内容才有什么样的形式。形式——“初为文如野马奔腾”,没有约束,没有形式上的束缚,习作是由俗到雅,由粗到细,是满满地精致起来的,如果一开始就用形式约束习作,孩子就不敢下笔了。形式要以自由表达为前提。确定了“自由表达”的思想,再作一些必要的、精要的形式上的指导。在作形式指导是有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读写结合”。阅读教学时要注意习作的引导,习作指导时要进行直接的“读写结合”,才能把内容和形式二者很好的联系起来。小学生重形象思维,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必定是结合具体的内容的。“读写结合”时一定要把握好读写结合的“点”。
最后,段老师结合五年级上册第一次习作《最是书香能致远——抓住经历写乐趣》一课的教学,按照一节习作指导课的流程,重点谈了习作指导时如何做到将指导内容与指导形式巧妙结合的问题。这也是湖北省教研室近几年来在《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实验中顺应小学生习作心理,致力于增强习作指导实效性的一种教学改革思路。
首先:言简意赅“提示内容”。指出本次习作的要求,通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提示习作的内容,激发学生习作情感:《窃读记》中的小女孩,在书店里得到了“窃读”的乐趣;《小苗和大树的对话》中的小女孩,在对长辈的访谈中获得了读书的启示。在你的读书经历中,又什么样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呢?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可以谈你和书的故事,也可以谈你读书的体会。
接着:师生对话“轻松准备”。在学生基本明确本次习作任务之后,教师以指向性明确的问题启发学生回忆、思考,调动学生生活积累。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读书的经历,哪本书,哪种感受?或怡情、或启智、或添趣?从内容的各个方面引导学生开拓思路:
仔细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想一想在你读书经历中发生过的那些有趣的故事,重新翻阅带给你美好回忆的那些书,感受书籍带给你的乐趣与启迪。
1、你读过哪些书?你最喜欢的书籍是什么?
2、在众多的书中,总有打动你心扉,震撼你心灵的几本,这些书有什么特点?仔细回忆一下,你与这些书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你是如何读它们的?这些书带给你哪些收获与乐趣?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书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你对书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3、重阅书籍,再次体验读书故事之后,你的心中一定会涌动起让大家分享你读书快乐的想法吧?想一想:在叙述与书有关的故事时,你打算重点写书带给你的哪些收获与乐趣?怎样来体现这收获与乐趣?
然后:范文引路“读写结合”。提供一篇充分体现本次习作要求、针对性强的范文《读书的乐趣》让学生阅读,使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习作的内容,领悟习作表达的基本方法,将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从整体上评价范文,使学生从中获得表达形式上的启发;同时对于反映本次习作“写感受”的重点,教师有机地指导学生品析重点内容,体会如何写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对概念化的“写感受”产生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
【总评:读书的乐趣在哪里?文章开篇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读书的乐趣“似品茶,如喝酒,若弹琴,像下棋”,然后从读书中感悟到作家写作的特色、沉醉书中的感受与收获、静夜灯下静读的感受三个层面向我们具体解读了读书的乐趣。在叙述读书之乐时,作者有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学习:一是善于用比喻、排比等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读书之乐”形象地描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读书的魅力;二是在叙述的时候,能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将自己对书的喜爱以及书带给自己的快乐在字里行间体现出来;三是在结构的安排上,有概括总结的,也有具体描述的,使文章前后照应,浑然一体。】
再次:体会形式“片段赏析”。通过在表现形式上各有侧重的两个片段的揣摩,启发学生领悟表达的技巧。学生往往写得不具体,写得不生动,怎样引导呢?这两个片段就会让学生豁然开朗,从中感悟到很多很多。就是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东西,引导教师掌握一些“读写结合”的具体办法,使习作指导更具体,更落实。  
例1:每次从书店出来,我都像喝醉了酒似的,脑子被书中的人物所扰,踉踉跄跄,走路失去控制的能力。“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能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

【点评:沉醉于书中的感受真实具体。】
例2:下一次幕间休息时,我开始看:“外祖父把我推倒在长凳上,打我的脸……”我的眼睛里早已含着眼泪。我勉强忍住了,继续往下看:“我忘不了母亲那苍白的面孔和张大的眼睛,她在长凳附近往返奔跑着,喉咙嘶哑地喊父亲,‘把他交给我!‘……”我再也忍不住,大声地哭了起来,眼泪纷纷地滴落在敞开着的书上。
【点评:好书让读者忘记了自我而融入其中,看书看得哭了也是一种乐趣。】

最后:比照阅读“病文修改”。文章的问题容易出在哪里?怎样让自己的习作避免类似的问题出现?为“病文”作上旁批,指出“病”在何处?在“修改文”旁也做上批注,指出好在哪里,让学生比照阅读“病文”和“修改文”,自己体会修改后的文章好在哪里?通过“修改文”与“病文”的对比,让学生更深地领会本次习作的要点。之后进入到自行习作和修改完善阶段。
                                                             我和书的故事(原文)
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
不仅如此,我还为书“卖过命”呢?说起来倒也难以相信,不过,那绝对不是谎言,而是出自肺腑的真心话。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为我买了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它。但是由于我的知识还不够渊博,看起来非常费劲——总得查字典。
一天,我坐在一个小池的岸边,捧着那本书看着,可当我留心注意查字典时,那本珍爱的书就在我不经意的时候,“偷偷溜走了”,“啪”的一声掉在那池里。我一下子把头扎进池里,想去抢救那本落了水的书,书是摸到了,可是那令人遗憾的事情又发生了,我不公游泳啊!我身体又不高,难以踏着地。我搂住书在池里挣扎着。也许就是天意,大哥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得救了。但是,回家后又是挨打又是挨骂的。我哭了,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痛苦与忧愁,但是,那并不是因为那一顿打,而是对那本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忧愁。
也许你会取笑我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那恐怕你也会情不自禁。 书,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拥有全世界的书。我是连做梦都想,但也许这是难以实现的愿望。不过,我不感到绝望,因为,在度过每个春夏秋冬中,是书,它培养了我的情操,陪伴着我成长、生活,因此,我无比欣慰。但是提醒一点:那全都是健康的,有意义的书!
                                               我和书的故事(修改文)
书,对于我又是多么重要的啊!如果我认定生命排第一,那么,书肯定是仅次于生命一——排名老二了。我曾经为书哭过,为书伤心过,那也许就是我对书的依恋。
不仅如此,我还为书“卖过命”呢?说起来倒也让人难以相信,但那绝对不是谎言。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哥哥为我买了一本书,我非常喜欢它。当时我认识的字还不够多,看起来非常费劲——总得边看边查字典。一天,我坐在一个小池的岸边,专心地捧着那本书看着,完全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了。就在我看得正投入的时候,突然有好几个拦路虎——我不认识的字出现在我的眼前,我只好拿出随身带的字典。我专心地查者字典,突然听见“啪”的一声响,我抬头一看,不禁“啊”地大叫起来,因为正是我最喜欢的那本书,在我专心致志地查字典的时候,悄悄地从我腿上“溜”下去了,鋽在水池里。一刹那间,我就像一丢了宝贝似的,来不及思索,跳进池里,去抢那本落水的书,书是抢到了,可我不公游泳啊!我身体又不高,难以踏着地。我这时才感觉到处境的危险,但即使如此,我还是紧紧抓住那本书,把书高高举着,生怕书再次被水弄坏。我在池里挣扎着,大叫着,也许就是天意,大哥就在这时出现了,我得救了。妈妈得知实情,对我又打又骂,我哭了,心里充满了无限痛苦与忧愁,倒不是因为挨打挨骂,而是为我那本心爱的书而痛哭,为它的不幸“遭遇”而伤心。书都浸烂了,翻开书面,眼见的是那浑浊的一片……也许你会取笑我的行为,但是,如果你我有了同感,恐怕你也会像我一样为书“卖命”,为书而哭。 也许是为书“卖过命”,所以我觉得书特别“惠顾”我,它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情操,教会了我做人。在书的陪伴下,我也一天天地成长起来。
段老师在报告中还指出:习作指导课还要强调“全程指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真人”,在习作中抒“真情”,拥有积极的人生信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结合段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的“如何将习作内容的指导与形式的点拨有机结合”的思路,少儿出版社周社长认为,这一习作指导的思路已经在我省习作研究成果系列丛书中得到体现,他简要介绍了该社在习作指导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我的小学》作文本的编写背景、编写理念和基本体例。
他说,写好文章,不再仅仅是满足交际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的保证。写好文章,已成为学生、老师、家长共同关注的焦点和迫切的愿望。于是,《作文本·我的小学》便应运而生了。对于这套实践操作性研究成果,周社长这样评价:
《作文本·我的小学》是送给孩子们的一份礼物。是引导孩子们感受并创造多彩的童年生活,愉悦心智并启迪思维,积累语言表达的方法并获得表达乐趣的礼物。通过以“问题”作引导的行动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一个感受积累、开阔思维、方法领悟、写作实践的活动过程,写作过程变得主动积极,会于心,敏于行,情动辞发,以作文为乐。
《作文本·我的小学》是送给老师们的一份礼物。是帮助教师理清小学作文教学的整体思路,明确小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建设一条清晰的有序的作文教学路子的礼物。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作文教学可以不再盲目,作文学习的完整性可以得到保障,作文训练的效益也可以得到提高。
《作文本·我的小学》是送给家长们的一份礼物。是帮助家长分忧解困,重温童年生活,见证孩子成长,提升亲子情感的的礼物。有了这份礼物,家长会感受到孩子的生活空间的缤纷广大,情感世界的稚趣烂漫,为孩子喜而喜,为孩子乐而乐。
《作文本·我的小学》在形式上兼具“作文本”的功能,并且装帧精美,与孩子们记录的童年生活相映成趣,因此她不仅是学生的“学材”,教师的“教材”,家长辅导的益友,还是学生的一本成长履历簿。学生通过作文再现自己的生活,依托《作文本》收藏自己的生活,这样,《作文本》也就成了典藏学生小学时代的历史图影,成了学生小学时代的一份美好回忆。
这套《作文本·我的小学》分学期编写,共十二分册,与小学作文教学进度同步。要特别说明的有三点:第一,这套丛书以主流教材为基础,以小学生作文能力训练为设计主线,内容的安排充分考虑到小学作文训练项目的丰富性和小学生认知水平发展的渐进性,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作文学习系列。第二,每分册为每学期安排了八次作文训练内容,这一安排在数量上较为饱满,但并不是硬性规定,教师可以结合自身作文教学实际有所选择,有所删减。第三,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栏目内容,自觉借鉴,自主作文,互赏互评,把作文训练的过程转变为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表达、共同欣赏的过程;同时,应根据学生实际适当补充一些学习材料,加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提高作文指导的效益。
以下为会议相关图片。

                 段宗平老师作《让习作教学更有效》专题报告
                                                        与会代表认真聆听并思考提高习作指导课实效的问题

  《我的小学》作文本五上第一次习作指导“提示内容”部分      
                  (文字及图片整理:湖北省教学研究室李作芳)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 08:28:3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习作教学的讲座提纲

                                             ——在宜昌“习作教学研讨会”上的专题讲座           
                                                        湖北省教学研究室小语室    段宗平

一、一吐为快的心结
忘不了的习作之痛
释不了的习作之重
二、可待期许的愿景
1.本真的境界
(1)真实的生活——情景的本真
(2)真实的思想——内容的本真
(3)真实的过程——效能的本真
2.开放的时空
(1)从课堂辐射开去……
(2)从一题辐射开去……
(3)从一时辐射开去……
3.精神的家园
(1)滋养精神
(2)释放情怀
三、努力前行的鼓点
1.“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目标
2.“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内容
3.“小学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步骤与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18:55 , Processed in 0.08660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