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感于侯令老师的落泪——参与国家级课题“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开题会暨第一次卡成培训”会议体会 | | 作者:孙飒 | 9月23日至25日,国家级课题“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题会暨第一次课题培训会在富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60多名各省市的美术教研员及一些美术骨干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全国著名美术教育理论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尹少淳,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成员、美术特级教师侯令老师为大家分别作了《美术教育与文化》和《评价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中的作用》两个专题讲座,让我们受益匪浅。我们还听了浙江省群艺馆馆长郭艺的讲座《浙江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以“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主题的两节美术课,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最后一天,广东省美术教研员周凤甫老师、四川省美术教研员冯恩旭老师、杭州市美术教研员余琳玲老师、下城区美术教研员王卫华老师分别就本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情况进行了交流发言。
很荣幸地参加了这次高级别的会议,有了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三天的学习感想很多,简叙一二。
一、对于地方文化的关注不仅有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这一次,因为来自全国各地同行的会聚,使我们对于各地,甚至包括浙江本地地方文化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正感觉到地方文化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有待我们去开采。而且,因此,也意识到自身一直以来对于地方文化没有留意去关注,更没有深入地去研究,以至于浪费了身边的大好资源。非常的可惜!
另一方面,很多民间艺术、民俗文化因为长期以来没有受到重视,正在逐渐地流失、消亡,很多文物古迹正遭受着这样那样的破坏,所以,提高全民族关注地方文化的意识已刻不容缓!作为美术教师,我们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进行地方文化的传承。让更多的孩子尽快了解并热爱地方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
二、研究要立足本土,放眼八方。
在学习中,有个很深的体会,与会的专家由于站的位置比较高,视野很开阔,因此能以一种广博的胸怀兼容各种不同的地方文化。但,我们一线的美术教师往往因为视野的局限对于各种地方文化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容易一叶障目。有了开放的心态,有了全方位的视角,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融会贯通地阐释地方文化。
所以,我们美术教师要大力挖掘、深入了解优秀的地方文化,同时也应该关注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民间艺术,特别是对于一些相关内容可以作横向的比较研究,做到立足本土,放眼八方。
三、在研究中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三天的学习中,有一个安排是“走孙权故里,访地方文化”。对于我来说,回到自己出生、成长,生活了十来年的家乡,感觉自然不一样!一堵矮墙、一张石凳、一个戏台都会带给我很多的童年回忆和深深的感慨。前一天,当一位老师用这一题材上公开课的时候,我就开始激动,并有强烈的愿望亲自去上这一课。
由此,我想到,我们作为美术教师进行地方文化的传承,如果有着这样的情感投入,那么必定更能激发人感染人!我们首先要从心底里热爱脚下的土地、热爱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带动学生。一块土地,如果你不对他倾注情感,那么你永远只是一个过客。有很多的美术教师,包括现在的我,工作的地点并不是在自己的家乡,我们的心胸可以更宽广一些,“家乡”的概念可以更开阔一些,要与本土文化积极主动地进行情感的融合。
四、“可以很幼稚可以很单纯,但是要动手去做!”
这是广东省美术教研员周凤甫老师座谈中的一句话,他的题目是《我们在努力》。四川省美术教研员冯恩旭老师在寻根本土艺术中经历的磨难和震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杭州的余琳玲老师和王卫华老师从教研员的角度谈了开展课题研究的一些思路和方法,给了大家很大的启发。
当大家交流完毕,三天的会议准备散场的时候,主持人侯令老师抑制不住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说,相信我们这个课题一定能开展好,因为有大家的努力!一个满头白发的美术工作者为本课题的研究无私奉献倾注了无数的心力,长年累月地奔波在全国各地,积极寻访地方文化,大力宣传、弘扬地方文化,是为了什么呢?
很感动于侯老师的落泪,我想,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要专家的呼吁、教研员的宏观把握,更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脚踏实地地去努力,去实践。
我想说:我愿意一起努力!
|
|
|
|
|